"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子長市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這裡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毛澤東舊居和中共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紀念地;有瓦窯堡會議會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羊馬河戰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革命舊址;有北鐘山石窟、石宮寺、高柏山、龍虎山景區、安定古鎮等景點。

"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子長市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這裡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毛澤東舊居和中共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紀念地;有瓦窯堡會議會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羊馬河戰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革命舊址;有北鐘山石窟、石宮寺、高柏山、龍虎山景區、安定古鎮等景點。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古城西安往北340公里,這裡是陝北黃土高原的一方熱土,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這裡曾是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以及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2019年7月,她獲批撤縣設市,稱為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子長市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這裡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毛澤東舊居和中共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紀念地;有瓦窯堡會議會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羊馬河戰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革命舊址;有北鐘山石窟、石宮寺、高柏山、龍虎山景區、安定古鎮等景點。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古城西安往北340公里,這裡是陝北黃土高原的一方熱土,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這裡曾是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以及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2019年7月,她獲批撤縣設市,稱為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北部,原名安定縣,1942年紀念謝子長烈士而命名。這裡北連榆林市橫山區;東鄰子洲、清澗二縣;南接延川等地;西鄰安塞、靖邊等地。子長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刺繡、嗩吶、瓦窯堡的傳說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下轄1個街道、8個鎮:瓦窯堡街道、楊家園則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餘家坪鎮,市政府駐瓦窯堡街道;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約佔陝西省總面積的1.16%,延安市總面積的7%;戶籍人口27.3萬,其中城區11.5萬。


"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子長市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這裡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毛澤東舊居和中共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紀念地;有瓦窯堡會議會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羊馬河戰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革命舊址;有北鐘山石窟、石宮寺、高柏山、龍虎山景區、安定古鎮等景點。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古城西安往北340公里,這裡是陝北黃土高原的一方熱土,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這裡曾是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以及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2019年7月,她獲批撤縣設市,稱為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北部,原名安定縣,1942年紀念謝子長烈士而命名。這裡北連榆林市橫山區;東鄰子洲、清澗二縣;南接延川等地;西鄰安塞、靖邊等地。子長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刺繡、嗩吶、瓦窯堡的傳說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下轄1個街道、8個鎮:瓦窯堡街道、楊家園則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餘家坪鎮,市政府駐瓦窯堡街道;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約佔陝西省總面積的1.16%,延安市總面積的7%;戶籍人口27.3萬,其中城區11.5萬。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據考證六千年前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漸有原始聚落出現。禹貢時屬雍州,商末為翟地,春秋為白荻屬地,戰國屬魏,趙國設平都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陽周縣,屬上郡;西漢增設平都縣。新莽時期,改陽周縣為上陵峙。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隨屬。南北朝時,境內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所轄。北魏在今縣東南置朔方郡及魏平縣。神龜元年(518),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北周廢朔方郡,時境內為城中、魏平縣地。

隋代開皇元年(581),避諱改稱城平縣,境內分屬城平、魏平兩縣。大業三年(607),延州改置延安郡,屬之。唐武德元年(618)境內為延川縣地。唐貞觀二年(628年)撤銷魏平縣。五代十國時期,境內相繼為後梁、後唐轄,隸延州。宋至道年間以後為西夏地,縣廢。治平四年(1067)置安定堡。正大三年(1226),今南溝岔鄉屬懷寧轄,餘為延川縣地。元憲宗二年(1252)置安定縣,治今安定鎮。至元元年(1264)在今縣東析置丹頭縣;四年並丹頭入安定縣。

"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子長市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這裡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毛澤東舊居和中共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紀念地;有瓦窯堡會議會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羊馬河戰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革命舊址;有北鐘山石窟、石宮寺、高柏山、龍虎山景區、安定古鎮等景點。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古城西安往北340公里,這裡是陝北黃土高原的一方熱土,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這裡曾是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以及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2019年7月,她獲批撤縣設市,稱為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北部,原名安定縣,1942年紀念謝子長烈士而命名。這裡北連榆林市橫山區;東鄰子洲、清澗二縣;南接延川等地;西鄰安塞、靖邊等地。子長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刺繡、嗩吶、瓦窯堡的傳說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下轄1個街道、8個鎮:瓦窯堡街道、楊家園則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餘家坪鎮,市政府駐瓦窯堡街道;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約佔陝西省總面積的1.16%,延安市總面積的7%;戶籍人口27.3萬,其中城區11.5萬。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據考證六千年前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漸有原始聚落出現。禹貢時屬雍州,商末為翟地,春秋為白荻屬地,戰國屬魏,趙國設平都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陽周縣,屬上郡;西漢增設平都縣。新莽時期,改陽周縣為上陵峙。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隨屬。南北朝時,境內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所轄。北魏在今縣東南置朔方郡及魏平縣。神龜元年(518),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北周廢朔方郡,時境內為城中、魏平縣地。

隋代開皇元年(581),避諱改稱城平縣,境內分屬城平、魏平兩縣。大業三年(607),延州改置延安郡,屬之。唐武德元年(618)境內為延川縣地。唐貞觀二年(628年)撤銷魏平縣。五代十國時期,境內相繼為後梁、後唐轄,隸延州。宋至道年間以後為西夏地,縣廢。治平四年(1067)置安定堡。正大三年(1226),今南溝岔鄉屬懷寧轄,餘為延川縣地。元憲宗二年(1252)置安定縣,治今安定鎮。至元元年(1264)在今縣東析置丹頭縣;四年並丹頭入安定縣。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明、清、民國仍為安定縣。1914年屬榆林道。1928年直屬省。1934年秋改陝甘寧邊區蘇維埃安定縣為赤源縣;次年2月在東部設秀延縣,同年設瓦窯堡市(縣級)。1935年至1936年,瓦窯堡市曾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和陝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1936年至1937年先後撤銷赤源縣、瓦窯堡市和秀延縣,轄地統屬安定縣。1942年5月為紀念謝子長烈士,改安定縣為子長縣,縣城由安定鎮遷至瓦窯堡鎮。

1950年屬綏德專區,1956年屬延安專區。1958年撤銷安塞縣,部分劃入。1961年復置安塞縣,原地劃出成今境。1996年屬延安市。1998年馬家砭鄉、澗峪岔鄉、李家岔鄉撤鄉設鎮;馮家屯鄉併入瓦窯堡鎮。2011年熱寺灣鄉併入楊家園子鎮,寺灣鄉與餘家坪鄉合併設立餘家坪鎮,欒家坪鄉併入瓦窯堡鎮。2015年史家畔鄉併入楊家園則鎮;撤銷瓦窯堡鎮,設立瓦窯堡街道。2019年7月,設立縣級子長市。


"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子長市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這裡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毛澤東舊居和中共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紀念地;有瓦窯堡會議會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羊馬河戰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革命舊址;有北鐘山石窟、石宮寺、高柏山、龍虎山景區、安定古鎮等景點。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古城西安往北340公里,這裡是陝北黃土高原的一方熱土,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這裡曾是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以及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2019年7月,她獲批撤縣設市,稱為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北部,原名安定縣,1942年紀念謝子長烈士而命名。這裡北連榆林市橫山區;東鄰子洲、清澗二縣;南接延川等地;西鄰安塞、靖邊等地。子長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刺繡、嗩吶、瓦窯堡的傳說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下轄1個街道、8個鎮:瓦窯堡街道、楊家園則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餘家坪鎮,市政府駐瓦窯堡街道;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約佔陝西省總面積的1.16%,延安市總面積的7%;戶籍人口27.3萬,其中城區11.5萬。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據考證六千年前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漸有原始聚落出現。禹貢時屬雍州,商末為翟地,春秋為白荻屬地,戰國屬魏,趙國設平都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陽周縣,屬上郡;西漢增設平都縣。新莽時期,改陽周縣為上陵峙。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隨屬。南北朝時,境內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所轄。北魏在今縣東南置朔方郡及魏平縣。神龜元年(518),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北周廢朔方郡,時境內為城中、魏平縣地。

隋代開皇元年(581),避諱改稱城平縣,境內分屬城平、魏平兩縣。大業三年(607),延州改置延安郡,屬之。唐武德元年(618)境內為延川縣地。唐貞觀二年(628年)撤銷魏平縣。五代十國時期,境內相繼為後梁、後唐轄,隸延州。宋至道年間以後為西夏地,縣廢。治平四年(1067)置安定堡。正大三年(1226),今南溝岔鄉屬懷寧轄,餘為延川縣地。元憲宗二年(1252)置安定縣,治今安定鎮。至元元年(1264)在今縣東析置丹頭縣;四年並丹頭入安定縣。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明、清、民國仍為安定縣。1914年屬榆林道。1928年直屬省。1934年秋改陝甘寧邊區蘇維埃安定縣為赤源縣;次年2月在東部設秀延縣,同年設瓦窯堡市(縣級)。1935年至1936年,瓦窯堡市曾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和陝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1936年至1937年先後撤銷赤源縣、瓦窯堡市和秀延縣,轄地統屬安定縣。1942年5月為紀念謝子長烈士,改安定縣為子長縣,縣城由安定鎮遷至瓦窯堡鎮。

1950年屬綏德專區,1956年屬延安專區。1958年撤銷安塞縣,部分劃入。1961年復置安塞縣,原地劃出成今境。1996年屬延安市。1998年馬家砭鄉、澗峪岔鄉、李家岔鄉撤鄉設鎮;馮家屯鄉併入瓦窯堡鎮。2011年熱寺灣鄉併入楊家園子鎮,寺灣鄉與餘家坪鄉合併設立餘家坪鎮,欒家坪鄉併入瓦窯堡鎮。2015年史家畔鄉併入楊家園則鎮;撤銷瓦窯堡鎮,設立瓦窯堡街道。2019年7月,設立縣級子長市。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地處橫山山脈東端清澗河上游,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李家岔鄉墩樑圪堵最高,海拔1562米。主要河流有秀延河、澗峪岔、永坪河、大理河等。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9.1℃,年均降水量514.7毫米。境內動植物種類豐富,有甘草、大黃、地黃、當歸等眾多藥用草本植物;農產以糜谷、玉米、高粱為主,有牧羊業。主要有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其中煤炭儲量28.9億噸,探明18億噸,居延安市之首,岩鹽儲量2000億噸。境內是陝西省年平均日照資源及中國輻射能量高值區,僅次於西藏和西北部分地區。


"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子長市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這裡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毛澤東舊居和中共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紀念地;有瓦窯堡會議會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羊馬河戰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革命舊址;有北鐘山石窟、石宮寺、高柏山、龍虎山景區、安定古鎮等景點。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古城西安往北340公里,這裡是陝北黃土高原的一方熱土,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這裡曾是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以及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2019年7月,她獲批撤縣設市,稱為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北部,原名安定縣,1942年紀念謝子長烈士而命名。這裡北連榆林市橫山區;東鄰子洲、清澗二縣;南接延川等地;西鄰安塞、靖邊等地。子長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刺繡、嗩吶、瓦窯堡的傳說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下轄1個街道、8個鎮:瓦窯堡街道、楊家園則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餘家坪鎮,市政府駐瓦窯堡街道;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約佔陝西省總面積的1.16%,延安市總面積的7%;戶籍人口27.3萬,其中城區11.5萬。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據考證六千年前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漸有原始聚落出現。禹貢時屬雍州,商末為翟地,春秋為白荻屬地,戰國屬魏,趙國設平都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陽周縣,屬上郡;西漢增設平都縣。新莽時期,改陽周縣為上陵峙。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隨屬。南北朝時,境內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所轄。北魏在今縣東南置朔方郡及魏平縣。神龜元年(518),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北周廢朔方郡,時境內為城中、魏平縣地。

隋代開皇元年(581),避諱改稱城平縣,境內分屬城平、魏平兩縣。大業三年(607),延州改置延安郡,屬之。唐武德元年(618)境內為延川縣地。唐貞觀二年(628年)撤銷魏平縣。五代十國時期,境內相繼為後梁、後唐轄,隸延州。宋至道年間以後為西夏地,縣廢。治平四年(1067)置安定堡。正大三年(1226),今南溝岔鄉屬懷寧轄,餘為延川縣地。元憲宗二年(1252)置安定縣,治今安定鎮。至元元年(1264)在今縣東析置丹頭縣;四年並丹頭入安定縣。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明、清、民國仍為安定縣。1914年屬榆林道。1928年直屬省。1934年秋改陝甘寧邊區蘇維埃安定縣為赤源縣;次年2月在東部設秀延縣,同年設瓦窯堡市(縣級)。1935年至1936年,瓦窯堡市曾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和陝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1936年至1937年先後撤銷赤源縣、瓦窯堡市和秀延縣,轄地統屬安定縣。1942年5月為紀念謝子長烈士,改安定縣為子長縣,縣城由安定鎮遷至瓦窯堡鎮。

1950年屬綏德專區,1956年屬延安專區。1958年撤銷安塞縣,部分劃入。1961年復置安塞縣,原地劃出成今境。1996年屬延安市。1998年馬家砭鄉、澗峪岔鄉、李家岔鄉撤鄉設鎮;馮家屯鄉併入瓦窯堡鎮。2011年熱寺灣鄉併入楊家園子鎮,寺灣鄉與餘家坪鄉合併設立餘家坪鎮,欒家坪鄉併入瓦窯堡鎮。2015年史家畔鄉併入楊家園則鎮;撤銷瓦窯堡鎮,設立瓦窯堡街道。2019年7月,設立縣級子長市。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地處橫山山脈東端清澗河上游,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李家岔鄉墩樑圪堵最高,海拔1562米。主要河流有秀延河、澗峪岔、永坪河、大理河等。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9.1℃,年均降水量514.7毫米。境內動植物種類豐富,有甘草、大黃、地黃、當歸等眾多藥用草本植物;農產以糜谷、玉米、高粱為主,有牧羊業。主要有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其中煤炭儲量28.9億噸,探明18億噸,居延安市之首,岩鹽儲量2000億噸。境內是陝西省年平均日照資源及中國輻射能量高值區,僅次於西藏和西北部分地區。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市區至清澗縣城49千米、至安塞區68千米、至延安95千米、至榆林市橫山區城292千米、至靖邊縣城281千米、至子洲縣城135千米;這裡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市區環城西路、南路和東路相繼建成;205省道、西包公路、包西鐵路穿境而過,設有子長站。子長至清澗、子長至姚店兩條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設。


"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子長市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這裡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毛澤東舊居和中共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紀念地;有瓦窯堡會議會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羊馬河戰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革命舊址;有北鐘山石窟、石宮寺、高柏山、龍虎山景區、安定古鎮等景點。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古城西安往北340公里,這裡是陝北黃土高原的一方熱土,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這裡曾是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以及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後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2019年7月,她獲批撤縣設市,稱為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北部,原名安定縣,1942年紀念謝子長烈士而命名。這裡北連榆林市橫山區;東鄰子洲、清澗二縣;南接延川等地;西鄰安塞、靖邊等地。子長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刺繡、嗩吶、瓦窯堡的傳說等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下轄1個街道、8個鎮:瓦窯堡街道、楊家園則鎮、玉家灣鎮、安定鎮、馬家砭鎮、南溝岔鎮、澗峪岔鎮、李家岔鎮、餘家坪鎮,市政府駐瓦窯堡街道;總面積2405平方公里,約佔陝西省總面積的1.16%,延安市總面積的7%;戶籍人口27.3萬,其中城區11.5萬。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據考證六千年前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漸有原始聚落出現。禹貢時屬雍州,商末為翟地,春秋為白荻屬地,戰國屬魏,趙國設平都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陽周縣,屬上郡;西漢增設平都縣。新莽時期,改陽周縣為上陵峙。東漢初,廢上陵峙,置膚施縣,隨屬。南北朝時,境內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所轄。北魏在今縣東南置朔方郡及魏平縣。神龜元年(518),在今縣東北部設城中縣(治所在今子洲境內),境內分屬城中、魏平兩縣。北周廢朔方郡,時境內為城中、魏平縣地。

隋代開皇元年(581),避諱改稱城平縣,境內分屬城平、魏平兩縣。大業三年(607),延州改置延安郡,屬之。唐武德元年(618)境內為延川縣地。唐貞觀二年(628年)撤銷魏平縣。五代十國時期,境內相繼為後梁、後唐轄,隸延州。宋至道年間以後為西夏地,縣廢。治平四年(1067)置安定堡。正大三年(1226),今南溝岔鄉屬懷寧轄,餘為延川縣地。元憲宗二年(1252)置安定縣,治今安定鎮。至元元年(1264)在今縣東析置丹頭縣;四年並丹頭入安定縣。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明、清、民國仍為安定縣。1914年屬榆林道。1928年直屬省。1934年秋改陝甘寧邊區蘇維埃安定縣為赤源縣;次年2月在東部設秀延縣,同年設瓦窯堡市(縣級)。1935年至1936年,瓦窯堡市曾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和陝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1936年至1937年先後撤銷赤源縣、瓦窯堡市和秀延縣,轄地統屬安定縣。1942年5月為紀念謝子長烈士,改安定縣為子長縣,縣城由安定鎮遷至瓦窯堡鎮。

1950年屬綏德專區,1956年屬延安專區。1958年撤銷安塞縣,部分劃入。1961年復置安塞縣,原地劃出成今境。1996年屬延安市。1998年馬家砭鄉、澗峪岔鄉、李家岔鄉撤鄉設鎮;馮家屯鄉併入瓦窯堡鎮。2011年熱寺灣鄉併入楊家園子鎮,寺灣鄉與餘家坪鄉合併設立餘家坪鎮,欒家坪鄉併入瓦窯堡鎮。2015年史家畔鄉併入楊家園則鎮;撤銷瓦窯堡鎮,設立瓦窯堡街道。2019年7月,設立縣級子長市。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地處橫山山脈東端清澗河上游,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李家岔鄉墩樑圪堵最高,海拔1562米。主要河流有秀延河、澗峪岔、永坪河、大理河等。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9.1℃,年均降水量514.7毫米。境內動植物種類豐富,有甘草、大黃、地黃、當歸等眾多藥用草本植物;農產以糜谷、玉米、高粱為主,有牧羊業。主要有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其中煤炭儲量28.9億噸,探明18億噸,居延安市之首,岩鹽儲量2000億噸。境內是陝西省年平均日照資源及中國輻射能量高值區,僅次於西藏和西北部分地區。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市區至清澗縣城49千米、至安塞區68千米、至延安95千米、至榆林市橫山區城292千米、至靖邊縣城281千米、至子洲縣城135千米;這裡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市區環城西路、南路和東路相繼建成;205省道、西包公路、包西鐵路穿境而過,設有子長站。子長至清澗、子長至姚店兩條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設。


陝北明珠,紅都子長,陝西省最年輕的縣級市

子長市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這裡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毛澤東舊居和中共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紀念地;有瓦窯堡會議會址、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羊馬河戰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革命舊址;有北鐘山石窟、石宮寺、高柏山、龍虎山景區、安定古鎮等景點。

其中,安定古鎮、任家砭村是延安市旅遊特色古鎮,涼水灣村是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鐘山石窟、瓦窯堡革命舊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烈士紀念館系全國烈士重點建築物保護單位,建於東晉太和年間的鐘山石窟又名萬佛巖、石宮寺,是古代石刻藝術和彩繪藝術的一大珍寶,被史學家稱為敦煌第二。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