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築愛的天空

自閉症 關愛和 大學 正能量 正北方網 2017-06-08
攜手共築愛的天空

商都縣社區黨員為留守兒童送去香甜的粽子。

攜手共築愛的天空

眾邦志願者看望謝臣小學留守兒童。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本可以在父母的懷抱裡,享受美好的童年,卻因父母外出打工,成為“留守兒童”。

因為孤單,與在家相比,他們更願意待在學校,“在學校可以和同學一起玩”、“學校比家裡熱鬧”,這是孩子們的無奈。

因為渴望,他們又期待每個假期,也許能在小小的出租屋裡與父母團聚,那裡有家的味道,“再遠也想去”,這是孩子們的願望。

因為思念,相片和電話是他們的寄託,總會翻翻父母的照片,電話一響,飛快地跑去接,生怕錯過了每一次通話機會,“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回來”,這是孩子們共同的心聲。

※電話是他們與父母溝通的橋樑※

“媽媽,最近忙嗎?我好想你,想讓你一起陪我過六一兒童節,不過你那麼辛苦,還是別回來了,我讓姥姥陪我過吧!”集寧區北辰小學三年級的韓佳在學校佈置的一篇日記裡傾訴著對媽媽的思念。

韓佳的父親在她三歲時就去世了,母親後來改嫁,現在張家口打工,每年只有在春節和放假時才能見上一面。

只有10歲的她看上去比其他同學要懂事許多,乖巧得讓人心疼。“從記事起,我就和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姥姥姥爺對我很好,儘可能讓我吃好的穿好的。”韓佳說,因為媽媽不在身邊,所以姥姥姥爺很辛苦,我不忍心看著年邁的他們忙前忙後地照顧我,更不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所以,不管學習多緊張,我都會盡自己所能多幹一些家務活。

雖然兩位老人照顧得很好,但出於對母親的思念,韓佳會時不時感到孤獨。她特別珍惜與媽媽在張家口團聚的時間,每年暑假韓佳都會去,可團聚過後的離別最難受。每次送她回來上學,媽媽的眼裡都噙著淚水。“看著媽媽哭,我也哭得特別厲害……”韓佳說,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媽媽多回幾次家,多看我幾次。

7歲的師宇涵,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過年的時候才回來。“和他們通電話的時候我都忍不住想哭。”師宇涵說。

像韓佳、師宇涵一樣的留守兒童在我市還有很多,他們的父母長年在外地打工,由於路途遙遠,除了一年中難得的幾次見面,孩子們與父母的聯繫只能通過電話來實現。

謝臣小學五年級的孫鵬,父母也常年在外打工,他常年和爺爺奶奶生活。“我和爸爸媽媽經常通電話,一般都是放假,他們很愛我,只要回來,就會給我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孫鵬掏出手機說,父母為了方便聯繫他,去年特意給他買一部手機。

與他們不同,在12歲的王浩心裡,一年才能見一面的父母,是他最熟悉、最牽掛的“陌生人”。

和別的留守兒童一樣,王浩也靠電話和父母聯繫。但是冰冷的電話、重複的話語,已經承載不了日漸疏遠的親情。

“平時給父母通電話,說得最多的就是學習成績如何?什麼時間回來?”這樣的電話交流,讓經常見不到父母的王浩漸漸變得不再對父母傾訴心裡話,不再對著電話撒嬌。

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日子,王浩喃喃地說:“習慣了。”

但是王浩也告訴我們,“有父母管著”在其他夥伴看來是一種束縛,但是在王浩眼中,這反而是令人羨慕的。“夥伴們不願被父母管教,但是我很羨慕。”我們想,王皓很需要父母的愛,只是,這些愛,不在身邊,在電話那頭,在漫長的等待中。

※“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童年是人最無憂無慮的年紀,也是身體成長、情感培育和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其中,親情對兒童的成長影響尤其顯著,長期與父母分離,會造成關愛缺失、親情淡漠。

在採訪過程中,這些可愛、聰慧的孩子們,有著不同於他們年齡的成熟與堅韌,但問到兒童節最大的心願時,異口同聲地說:“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期盼的話語中透射出的,是他們對父母的愛與思念。

孫鵬特別想爸爸媽媽,尤其“六一”兒童節快到了,希望父母帶他到遊樂園玩。但問及是否跟爸爸媽媽說過他內心的想法時,他卻搖搖頭說:“沒有。爸媽在外面掙錢很辛苦,他們來回的路費,都夠我一兩個月的生活費了,所以他們還是別回來了。”

十二歲的師佳利今年讀五年級,三歲時母親離家出走,至今未和他聯繫,父親在錫林郭勒盟克什克騰旗打工,姐姐在集寧一中唸書,平時由奶奶和大爺照顧,大爺患有哮喘病,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父親一個人打工掙。懂事的師佳利所期待的兒童節,不需要遊樂場,不需要美食,只需要爸爸來到自己身邊。“我去過爸爸打工的地方,工作環境特別差,看到爸爸又苦又累,我立志要好好學習,以後找個好工作,掙上錢,要在集寧給奶奶、爸爸買樓房,讓他們過上好日子……”課間,師佳利向記者悄悄吐露他的理想。

在兒童節給媽媽寫日記的韓佳告訴記者,她只想和媽媽在一起,雖然媽媽做的飯一般,但還是想吃媽媽做的飯。“兒童節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媽媽能夠回來陪我,雖然我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說到這裡,韓佳的眼淚滑落,低下頭。

翁倩今年兒童節將登臺表演節目,但她知道,最期待的觀眾——媽媽是不會出現的。“媽媽不可能從河北迴來看我,因為她太忙了,她都沒有陪我過一次兒童節。”翁倩的雙眼溼潤了,最近6年,她每年只能在過春節的時候見媽媽一回。

王浩的心願和別人不太一樣。父母不在家,家裡還有比他小的弟弟,他就像個小父母一樣照顧弟弟。“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媽媽能夠回來給我們洗衣服、做飯。”王浩說。

※親情缺失亟待關注※

師佳利的老師陳啟蒙告訴記者,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這裡卻是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早當家,他們比同齡人更為成熟,更懂得體諒父母。而且每每看著這些孩子,我的心就揪著疼,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溫暖,特別容易出現焦慮、抑鬱、自卑、孤獨等負面情緒,有的孩子把事悶在心裡,不輕易向人表露,容易衝動;有的性格過於內向,孤獨離群,難以適應集體的生活,一旦聽到傷害的話語,就會用暴力解決問題;有的孩子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溫暖,形成兒童孤獨症。陳老師說:“作為一名老師,我希望外出務工的父母在掙錢的同時,多想想孩子,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談談心,瞭解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多給孩子些關愛和呵護,這比掙錢,更有價值!”

“我們學校專門為留守兒童開闢了宿舍專區,進行寄宿制管理,做到讓學生在校學習安心,家長在外打工放心。”謝臣小學柳校長說,近年來,留守兒童成了備受關注又異常沉重的社會問題。政府、群團組織、社會人士等在關愛留守兒童方面想了不少辦法,如:建設兒童家園;開設免費親情熱線,實現孩子每週能與父母通話一次;由退休教師或社會熱心人士充當愛心媽媽,代管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讓缺失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得到撫慰。然而,社會的關愛並不能取代親情的溫暖,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應該好好教育父母如何正確承擔家庭教育的職責。

對於留守兒童父母而言,改善生活條件,供子女讀書是其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他們對子女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外務工的艱苦經歷使他們中的許多人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為了讓子女能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他們竭盡所能,但卻忽視了孩子情感需求的滿足。孩子們需要父母的關愛,需要爸爸媽媽給予情感上的滿足。但在外的父母往往更關心學習成績、在學校的表現、身體狀況,這種“含蓄”的情感交流方式,讓孩子逐漸學會了掩飾自己,甚至將自己封閉起來。因為在他們有記憶的日子裡,沒有人告訴他們如何與人進行情感交流。當問孩子是否說過爸媽我想你,我愛你們時,他們顯得特別不好意思,遲遲不肯說話。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沒有人能夠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因此,對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培訓十分必要,如家庭親子教育。通過教育使外出家長學會如何正確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同時幫助監護人解決與留守兒童交流中所遇到的困境和迷惑,從而改變留守兒童情感缺失的狀況。

※孩子們需要社會各界營造關愛氛圍※

隨著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日益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和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不可迴避的是留守兒童中輟學、在學校打架等現象時有發生。在一些人的觀點裡,留守兒童成了問題兒童的代名詞。實際上,留守兒童中不乏乖巧懂事、成績優異的好孩子。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經常被他們的辛酸經歷、聰慧懂事和善解人意所打動。

最希望考個好大學,讓父母過好的一點,別再那麼辛苦。這些孩子們雖然還小,但對自己的未來已經開始思考。他們有的期望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有的希望成績好點,讓父母開心;還有的壓抑自己想要父母回家的衝動,希望爸爸媽媽在外平安、身體健康。

城裡孩子過“六一”兒童節的時候,父母會給準備各種禮物,要不就是帶著孩子去遊樂園玩。而問及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在“六一”兒童節有沒有給孩子準備禮物時,他們略顯不好意思地笑了,顯然忘記了這個屬於孩子的特殊日子;問孩子們,父母有沒有在“六一”兒童節打來電話時,他們中的大多數靦腆一笑,不做聲了。

“六一”兒童節,是屬於孩子們的特殊節日,希望在這一天所有的孩子都得到父母和社會各界的關愛,讓他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同一份快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