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力谷和清水塘老工業區“一進一退”增強株洲發展底氣'

"

清水塘老工業區,是湖南株洲現代工業的起點,曾經彙集了261家重化工業企業。在這片15.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實現年產值30多億元,累計上繳近500億元稅收。然而,粗放式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讓它的處境日漸尷尬。

據介紹,工業區生產的高峰期,彩色相機拍出來的都是黑白照片。清水塘地區的“三廢”排放量一度佔到株洲市的三分之二,株洲曾連續兩年成為“全國十大汙染城市”。霞灣港是清水塘老工業區廢水流向湘江的主要通道,含鎘、鉛、汞、砷等的工業廢水,把它變成了“五彩河”。株洲市最大的汙染源、湘江流域最大的環境敏感區,這樣的身份讓清水塘老工業區難以承受。

株洲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指揮部副指揮長兼辦公室主任馮建湘介紹,關於清水塘老工業區的發展,決策者曾經有過討論。要麼在不改變現狀條件下推動綠色轉型,成效不大,但短期內仍保有一定財政收入;要麼整體搬遷,但成本很大,短期內財政會有損失。

2014年,國家發改委啟動全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國家政策推動與株洲市的考量一拍即合,清水塘老工業區開啟搬遷改造。

但是,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企業怎麼搬,所有的問題都要自己想辦法。

株洲市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指揮部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劉湘元介紹,錢的籌集分為3個渠道:一是國家財政對環境治理、工業區搬遷的相關支持;二是用活金融政策,如政策性銀行貸款等;三是立足於經營清水塘地區,創新土地資產處置模式,按每畝80萬元的標準收儲關停企業土地,按照企業關停搬遷時間節點給予10萬元/畝至15萬元/畝的獎補,既調動企業關停搬遷的積極性,又合理控制土地成本。

五礦株冶的搬遷,走的正是“經營”路線,收儲2000多畝土地,以此為抵押,從銀行融資,以解搬遷補償款難題。

人往哪裡去?一部分跟隨原有產業走,一部分提前退休,還有一部分人跟著清水塘後續產業走,即“政策安置一批、搬遷轉移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自主擇業一批”。

企業怎麼搬?株冶集團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偉清介紹,株冶的改造方案曾歷經七上七下。2018年12月30日,株冶在清水塘最後一座冶煉爐熄火關停。與此同時,株冶綠色智能化大型有色冶煉基地在衡陽水口山崛起。剛剛投料生產的株冶鋅項目引進了100多項新技術新工藝。基地全部建成後,鉛鋅冶煉產能將縮減一半,年營業收入增加3倍,工業廢水實現零排放,二氧化硫、重金屬大幅削減。株冶推陳出新,是株洲市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2018年底,清水塘地區的261家企業全部關停。截至目前,有意願且符合政策的61家搬遷企業選定了新址,其中56家建成投產。

馮建湘坦言,搬遷清水塘老工業區,地方政府最大的壓力在於資金。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安置約3萬名企業職工。投資100億元啟動清水塘片區棚戶區改造,讓3.1萬多居民搬進了敞亮的新家。

在霞灣港一側的林蔭路上,全長4.06公里的霞灣港重金屬汙染治理工程需投入2億多元。為此,株洲市在治理霞灣港上試水,探索創新“重金屬土壤修復+土地流轉”的治理模式,一方面,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發行債券、爭取政策性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治理企業,利用企業資金和技術治理汙染,讓參與方從土地增值收益中獲取回報,霞灣港2億多元的治理資金一下就有了保證。自此以後,株洲市的汙染治理項目都採用這種模式,共籌集汙染治理資金200多億元。

清水塘不僅是株洲現代工業的起點,它也是株洲工業過去與未來的連接點。在這裡,規劃中的新城建設正在加緊推進,株洲銅塘灣保稅物流中心已經竣工,溼地公園建設基本完成,將來會修建一座工業遺產博物館,講述清水塘的歷史。

為避免因舊動能騰退而出現產業空地、就業流失,株洲迫切需要拓展新動能,並瞄準了建設中國動力谷。株洲產業結構從以重化工為主,平穩地轉到以中國動力谷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動力谷和清水塘老工業區的“一進一退”,增強了株洲發展的底氣。

記者曹紅豔

原標題:清水塘老工業區搬出一片新天地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