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

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當年唐國強在演這一片段是入木三分,現憶起還讓人感動落淚。一些朋友在讀《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也會感慨萬千。連當時的司馬懿也是長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讓他們將自己葬在定軍山,眾說紛壇,有說是風水好,還有的編故事說派了四個士兵扛,到最後繩斷了就埋在哪裡,這樣沒有人找到他真正的墓等等。總之關於埋在定軍山的解釋很多。今天知常容也來說一種解釋,不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小說或者傳說的角度。我的觀點就是: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為什麼這麼說呢?

"

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當年唐國強在演這一片段是入木三分,現憶起還讓人感動落淚。一些朋友在讀《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也會感慨萬千。連當時的司馬懿也是長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讓他們將自己葬在定軍山,眾說紛壇,有說是風水好,還有的編故事說派了四個士兵扛,到最後繩斷了就埋在哪裡,這樣沒有人找到他真正的墓等等。總之關於埋在定軍山的解釋很多。今天知常容也來說一種解釋,不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小說或者傳說的角度。我的觀點就是: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大家在討論諸葛亮都會說他的神機妙算,治國之才,沒有他,蜀漢肯定早就亡了之類。但卻忘記他的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權臣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自古以來,權臣能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遠的不說,就說離諸葛亮最近的兩漢時期的權臣,有實力廢掉皇帝的西漢霍光最後滿門被誅殺,東漢樑冀,一門前後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結果呢?滅族。所以為什麼曹操要走出讓漢獻帝封他為公這一步,因為他已經沒得選擇了。曹操想把握自己的命,但諸葛亮卻選擇將命運的權力交給劉禪。忠奸只差一線,他沒有走出稱公這一步,至死也就是一個武鄉侯。鄉侯並非是侯中最高級別。

"

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當年唐國強在演這一片段是入木三分,現憶起還讓人感動落淚。一些朋友在讀《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也會感慨萬千。連當時的司馬懿也是長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讓他們將自己葬在定軍山,眾說紛壇,有說是風水好,還有的編故事說派了四個士兵扛,到最後繩斷了就埋在哪裡,這樣沒有人找到他真正的墓等等。總之關於埋在定軍山的解釋很多。今天知常容也來說一種解釋,不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小說或者傳說的角度。我的觀點就是: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大家在討論諸葛亮都會說他的神機妙算,治國之才,沒有他,蜀漢肯定早就亡了之類。但卻忘記他的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權臣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自古以來,權臣能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遠的不說,就說離諸葛亮最近的兩漢時期的權臣,有實力廢掉皇帝的西漢霍光最後滿門被誅殺,東漢樑冀,一門前後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結果呢?滅族。所以為什麼曹操要走出讓漢獻帝封他為公這一步,因為他已經沒得選擇了。曹操想把握自己的命,但諸葛亮卻選擇將命運的權力交給劉禪。忠奸只差一線,他沒有走出稱公這一步,至死也就是一個武鄉侯。鄉侯並非是侯中最高級別。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諸葛亮一方面要向劉禪表示自己的忠心,儘量把自己放低,以減少劉禪的憤怒。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的家族平安過渡作出安排。

《出師表》就是一種表忠心的姿態,有些人說要不要打還不是你諸葛亮說了算,又不是劉禪說了算,還上什麼《出師表》。這就是諸葛亮高明之處,他做的事情是防止他死後有人秋後算賬說他專權,當然《出師表》還有其他功用,這裡不展開。

他死前上報自己的財產,很多人都在感嘆諸葛亮為相這麼多年,在成都如此富裕的地方居然沒有多少餘財,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最關鍵的一句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般情況下,當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官位,但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才8歲,想接班也是不現實的。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劉禪,我的孩子可以靠劉備賞我的土地生活。

"

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當年唐國強在演這一片段是入木三分,現憶起還讓人感動落淚。一些朋友在讀《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也會感慨萬千。連當時的司馬懿也是長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讓他們將自己葬在定軍山,眾說紛壇,有說是風水好,還有的編故事說派了四個士兵扛,到最後繩斷了就埋在哪裡,這樣沒有人找到他真正的墓等等。總之關於埋在定軍山的解釋很多。今天知常容也來說一種解釋,不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小說或者傳說的角度。我的觀點就是: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大家在討論諸葛亮都會說他的神機妙算,治國之才,沒有他,蜀漢肯定早就亡了之類。但卻忘記他的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權臣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自古以來,權臣能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遠的不說,就說離諸葛亮最近的兩漢時期的權臣,有實力廢掉皇帝的西漢霍光最後滿門被誅殺,東漢樑冀,一門前後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結果呢?滅族。所以為什麼曹操要走出讓漢獻帝封他為公這一步,因為他已經沒得選擇了。曹操想把握自己的命,但諸葛亮卻選擇將命運的權力交給劉禪。忠奸只差一線,他沒有走出稱公這一步,至死也就是一個武鄉侯。鄉侯並非是侯中最高級別。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諸葛亮一方面要向劉禪表示自己的忠心,儘量把自己放低,以減少劉禪的憤怒。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的家族平安過渡作出安排。

《出師表》就是一種表忠心的姿態,有些人說要不要打還不是你諸葛亮說了算,又不是劉禪說了算,還上什麼《出師表》。這就是諸葛亮高明之處,他做的事情是防止他死後有人秋後算賬說他專權,當然《出師表》還有其他功用,這裡不展開。

他死前上報自己的財產,很多人都在感嘆諸葛亮為相這麼多年,在成都如此富裕的地方居然沒有多少餘財,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最關鍵的一句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般情況下,當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官位,但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才8歲,想接班也是不現實的。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劉禪,我的孩子可以靠劉備賞我的土地生活。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那不是一句廢話嗎?但你仔細讀一讀,你就會發現問題,為什麼要靠自家的地生活?他自己靠什麼生活?

隨身衣食,悉仰於官

他靠工資生活。所以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就是他的族人可以靠耕種生活,不需要做官也沒有關係,不會貪戀權力,對劉禪你是沒有任何威脅,顯然潛臺詞就是他們對你沒有威脅,你就放他們一馬吧。仔細讀讀,其中就有哀求的語氣在。

包括諸葛亮給兒子的《誡子書》全部都是低姿態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當年唐國強在演這一片段是入木三分,現憶起還讓人感動落淚。一些朋友在讀《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也會感慨萬千。連當時的司馬懿也是長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讓他們將自己葬在定軍山,眾說紛壇,有說是風水好,還有的編故事說派了四個士兵扛,到最後繩斷了就埋在哪裡,這樣沒有人找到他真正的墓等等。總之關於埋在定軍山的解釋很多。今天知常容也來說一種解釋,不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小說或者傳說的角度。我的觀點就是: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大家在討論諸葛亮都會說他的神機妙算,治國之才,沒有他,蜀漢肯定早就亡了之類。但卻忘記他的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權臣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自古以來,權臣能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遠的不說,就說離諸葛亮最近的兩漢時期的權臣,有實力廢掉皇帝的西漢霍光最後滿門被誅殺,東漢樑冀,一門前後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結果呢?滅族。所以為什麼曹操要走出讓漢獻帝封他為公這一步,因為他已經沒得選擇了。曹操想把握自己的命,但諸葛亮卻選擇將命運的權力交給劉禪。忠奸只差一線,他沒有走出稱公這一步,至死也就是一個武鄉侯。鄉侯並非是侯中最高級別。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諸葛亮一方面要向劉禪表示自己的忠心,儘量把自己放低,以減少劉禪的憤怒。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的家族平安過渡作出安排。

《出師表》就是一種表忠心的姿態,有些人說要不要打還不是你諸葛亮說了算,又不是劉禪說了算,還上什麼《出師表》。這就是諸葛亮高明之處,他做的事情是防止他死後有人秋後算賬說他專權,當然《出師表》還有其他功用,這裡不展開。

他死前上報自己的財產,很多人都在感嘆諸葛亮為相這麼多年,在成都如此富裕的地方居然沒有多少餘財,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最關鍵的一句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般情況下,當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官位,但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才8歲,想接班也是不現實的。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劉禪,我的孩子可以靠劉備賞我的土地生活。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那不是一句廢話嗎?但你仔細讀一讀,你就會發現問題,為什麼要靠自家的地生活?他自己靠什麼生活?

隨身衣食,悉仰於官

他靠工資生活。所以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就是他的族人可以靠耕種生活,不需要做官也沒有關係,不會貪戀權力,對劉禪你是沒有任何威脅,顯然潛臺詞就是他們對你沒有威脅,你就放他們一馬吧。仔細讀讀,其中就有哀求的語氣在。

包括諸葛亮給兒子的《誡子書》全部都是低姿態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當然諸葛亮不僅僅只用低姿態和表忠心來求得家族的安穩,他也作了二手準備。他當然需要有人來護他的家族。

所以他指定蔣琬作為接班人,有人說萬一劉禪不用蔣琬呢?這個不用擔心,因為在《前出師表》中就提到過宮中府中一體,所以劉禪用的人都是諸葛亮信任的人,諸葛亮一死,劉禪想用別人他也找不到。

同時蔣琬手中握有中軍,帶兵回來的楊儀,姜維都是諸葛亮提拔之人。與劉禪關係比較親密的費禕也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滿朝文武只有一人有變數,那就是老資格的魏延,他是很不服諸葛亮的,但卻十分忠於劉禪,如果劉禪用魏延,那麼的確有可能動搖到蔣琬的地位。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那很有可能變成蔣琬掌內政,魏延領軍權,這樣的局面,而不是蔣琬繼位之後依舊如諸葛亮一樣軍政一把抓,所以魏延肯定會死,這也在諸葛亮的意料之內。

"

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當年唐國強在演這一片段是入木三分,現憶起還讓人感動落淚。一些朋友在讀《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也會感慨萬千。連當時的司馬懿也是長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讓他們將自己葬在定軍山,眾說紛壇,有說是風水好,還有的編故事說派了四個士兵扛,到最後繩斷了就埋在哪裡,這樣沒有人找到他真正的墓等等。總之關於埋在定軍山的解釋很多。今天知常容也來說一種解釋,不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小說或者傳說的角度。我的觀點就是: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大家在討論諸葛亮都會說他的神機妙算,治國之才,沒有他,蜀漢肯定早就亡了之類。但卻忘記他的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權臣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自古以來,權臣能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遠的不說,就說離諸葛亮最近的兩漢時期的權臣,有實力廢掉皇帝的西漢霍光最後滿門被誅殺,東漢樑冀,一門前後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結果呢?滅族。所以為什麼曹操要走出讓漢獻帝封他為公這一步,因為他已經沒得選擇了。曹操想把握自己的命,但諸葛亮卻選擇將命運的權力交給劉禪。忠奸只差一線,他沒有走出稱公這一步,至死也就是一個武鄉侯。鄉侯並非是侯中最高級別。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諸葛亮一方面要向劉禪表示自己的忠心,儘量把自己放低,以減少劉禪的憤怒。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的家族平安過渡作出安排。

《出師表》就是一種表忠心的姿態,有些人說要不要打還不是你諸葛亮說了算,又不是劉禪說了算,還上什麼《出師表》。這就是諸葛亮高明之處,他做的事情是防止他死後有人秋後算賬說他專權,當然《出師表》還有其他功用,這裡不展開。

他死前上報自己的財產,很多人都在感嘆諸葛亮為相這麼多年,在成都如此富裕的地方居然沒有多少餘財,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最關鍵的一句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般情況下,當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官位,但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才8歲,想接班也是不現實的。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劉禪,我的孩子可以靠劉備賞我的土地生活。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那不是一句廢話嗎?但你仔細讀一讀,你就會發現問題,為什麼要靠自家的地生活?他自己靠什麼生活?

隨身衣食,悉仰於官

他靠工資生活。所以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就是他的族人可以靠耕種生活,不需要做官也沒有關係,不會貪戀權力,對劉禪你是沒有任何威脅,顯然潛臺詞就是他們對你沒有威脅,你就放他們一馬吧。仔細讀讀,其中就有哀求的語氣在。

包括諸葛亮給兒子的《誡子書》全部都是低姿態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當然諸葛亮不僅僅只用低姿態和表忠心來求得家族的安穩,他也作了二手準備。他當然需要有人來護他的家族。

所以他指定蔣琬作為接班人,有人說萬一劉禪不用蔣琬呢?這個不用擔心,因為在《前出師表》中就提到過宮中府中一體,所以劉禪用的人都是諸葛亮信任的人,諸葛亮一死,劉禪想用別人他也找不到。

同時蔣琬手中握有中軍,帶兵回來的楊儀,姜維都是諸葛亮提拔之人。與劉禪關係比較親密的費禕也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滿朝文武只有一人有變數,那就是老資格的魏延,他是很不服諸葛亮的,但卻十分忠於劉禪,如果劉禪用魏延,那麼的確有可能動搖到蔣琬的地位。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那很有可能變成蔣琬掌內政,魏延領軍權,這樣的局面,而不是蔣琬繼位之後依舊如諸葛亮一樣軍政一把抓,所以魏延肯定會死,這也在諸葛亮的意料之內。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還有一個因素也是諸葛亮確定必會用蔣琬,那就是當時蜀漢還有外患,吳,魏都盯著呢。擺平這一切只有蔣琬有這個能力,患難之時用能臣,事實上還真是這樣。

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

雖然算無遺策,諸葛亮的擔心還是發生了。

當時發生二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禁止蜀漢官員去奔喪,當時只有譙周跑的快,去奔喪了。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

第二件事情就是立廟。

諸葛亮有沒有資格立廟,當然有資格。但當初劉禪不同意諸葛亮立廟。理由是什麼?

朝議以禮秩不聽——《襄陽記》

但最後為什麼又同意立廟了呢?

"

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當年唐國強在演這一片段是入木三分,現憶起還讓人感動落淚。一些朋友在讀《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也會感慨萬千。連當時的司馬懿也是長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讓他們將自己葬在定軍山,眾說紛壇,有說是風水好,還有的編故事說派了四個士兵扛,到最後繩斷了就埋在哪裡,這樣沒有人找到他真正的墓等等。總之關於埋在定軍山的解釋很多。今天知常容也來說一種解釋,不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小說或者傳說的角度。我的觀點就是: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大家在討論諸葛亮都會說他的神機妙算,治國之才,沒有他,蜀漢肯定早就亡了之類。但卻忘記他的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權臣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自古以來,權臣能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遠的不說,就說離諸葛亮最近的兩漢時期的權臣,有實力廢掉皇帝的西漢霍光最後滿門被誅殺,東漢樑冀,一門前後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結果呢?滅族。所以為什麼曹操要走出讓漢獻帝封他為公這一步,因為他已經沒得選擇了。曹操想把握自己的命,但諸葛亮卻選擇將命運的權力交給劉禪。忠奸只差一線,他沒有走出稱公這一步,至死也就是一個武鄉侯。鄉侯並非是侯中最高級別。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諸葛亮一方面要向劉禪表示自己的忠心,儘量把自己放低,以減少劉禪的憤怒。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的家族平安過渡作出安排。

《出師表》就是一種表忠心的姿態,有些人說要不要打還不是你諸葛亮說了算,又不是劉禪說了算,還上什麼《出師表》。這就是諸葛亮高明之處,他做的事情是防止他死後有人秋後算賬說他專權,當然《出師表》還有其他功用,這裡不展開。

他死前上報自己的財產,很多人都在感嘆諸葛亮為相這麼多年,在成都如此富裕的地方居然沒有多少餘財,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最關鍵的一句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般情況下,當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官位,但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才8歲,想接班也是不現實的。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劉禪,我的孩子可以靠劉備賞我的土地生活。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那不是一句廢話嗎?但你仔細讀一讀,你就會發現問題,為什麼要靠自家的地生活?他自己靠什麼生活?

隨身衣食,悉仰於官

他靠工資生活。所以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就是他的族人可以靠耕種生活,不需要做官也沒有關係,不會貪戀權力,對劉禪你是沒有任何威脅,顯然潛臺詞就是他們對你沒有威脅,你就放他們一馬吧。仔細讀讀,其中就有哀求的語氣在。

包括諸葛亮給兒子的《誡子書》全部都是低姿態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當然諸葛亮不僅僅只用低姿態和表忠心來求得家族的安穩,他也作了二手準備。他當然需要有人來護他的家族。

所以他指定蔣琬作為接班人,有人說萬一劉禪不用蔣琬呢?這個不用擔心,因為在《前出師表》中就提到過宮中府中一體,所以劉禪用的人都是諸葛亮信任的人,諸葛亮一死,劉禪想用別人他也找不到。

同時蔣琬手中握有中軍,帶兵回來的楊儀,姜維都是諸葛亮提拔之人。與劉禪關係比較親密的費禕也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滿朝文武只有一人有變數,那就是老資格的魏延,他是很不服諸葛亮的,但卻十分忠於劉禪,如果劉禪用魏延,那麼的確有可能動搖到蔣琬的地位。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那很有可能變成蔣琬掌內政,魏延領軍權,這樣的局面,而不是蔣琬繼位之後依舊如諸葛亮一樣軍政一把抓,所以魏延肯定會死,這也在諸葛亮的意料之內。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還有一個因素也是諸葛亮確定必會用蔣琬,那就是當時蜀漢還有外患,吳,魏都盯著呢。擺平這一切只有蔣琬有這個能力,患難之時用能臣,事實上還真是這樣。

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

雖然算無遺策,諸葛亮的擔心還是發生了。

當時發生二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禁止蜀漢官員去奔喪,當時只有譙周跑的快,去奔喪了。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

第二件事情就是立廟。

諸葛亮有沒有資格立廟,當然有資格。但當初劉禪不同意諸葛亮立廟。理由是什麼?

朝議以禮秩不聽——《襄陽記》

但最後為什麼又同意立廟了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這裡時間已經過去好幾十年。難道劉禪經過好幾十年突然想通了?當然不是,我們將時間與人簡單擺在一起就知道劉禪的想法了。

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景耀六年是263年,諸葛亮死在234年。景耀六年是什麼局面?

景耀五年,姜維再一次北伐,但這一次回來之後,被劉禪猜忌。劉禪不信任姜維,那必須要找出一個人來替代姜維。誰來替代他比較好呢?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挺合適的,既然要重用兒子,老爸自然也得沾點光,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習隆,向充上書,劉禪當然準了。事實上這個時候諸葛瞻也握有重權了。

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期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

當時廖化希望和宗預一起到諸葛瞻那裡走動走動,宗預說我都七十了不圖什麼,不去了。

"

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當年唐國強在演這一片段是入木三分,現憶起還讓人感動落淚。一些朋友在讀《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也會感慨萬千。連當時的司馬懿也是長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讓他們將自己葬在定軍山,眾說紛壇,有說是風水好,還有的編故事說派了四個士兵扛,到最後繩斷了就埋在哪裡,這樣沒有人找到他真正的墓等等。總之關於埋在定軍山的解釋很多。今天知常容也來說一種解釋,不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小說或者傳說的角度。我的觀點就是: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大家在討論諸葛亮都會說他的神機妙算,治國之才,沒有他,蜀漢肯定早就亡了之類。但卻忘記他的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權臣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自古以來,權臣能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遠的不說,就說離諸葛亮最近的兩漢時期的權臣,有實力廢掉皇帝的西漢霍光最後滿門被誅殺,東漢樑冀,一門前後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結果呢?滅族。所以為什麼曹操要走出讓漢獻帝封他為公這一步,因為他已經沒得選擇了。曹操想把握自己的命,但諸葛亮卻選擇將命運的權力交給劉禪。忠奸只差一線,他沒有走出稱公這一步,至死也就是一個武鄉侯。鄉侯並非是侯中最高級別。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諸葛亮一方面要向劉禪表示自己的忠心,儘量把自己放低,以減少劉禪的憤怒。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的家族平安過渡作出安排。

《出師表》就是一種表忠心的姿態,有些人說要不要打還不是你諸葛亮說了算,又不是劉禪說了算,還上什麼《出師表》。這就是諸葛亮高明之處,他做的事情是防止他死後有人秋後算賬說他專權,當然《出師表》還有其他功用,這裡不展開。

他死前上報自己的財產,很多人都在感嘆諸葛亮為相這麼多年,在成都如此富裕的地方居然沒有多少餘財,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最關鍵的一句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般情況下,當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官位,但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才8歲,想接班也是不現實的。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劉禪,我的孩子可以靠劉備賞我的土地生活。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那不是一句廢話嗎?但你仔細讀一讀,你就會發現問題,為什麼要靠自家的地生活?他自己靠什麼生活?

隨身衣食,悉仰於官

他靠工資生活。所以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就是他的族人可以靠耕種生活,不需要做官也沒有關係,不會貪戀權力,對劉禪你是沒有任何威脅,顯然潛臺詞就是他們對你沒有威脅,你就放他們一馬吧。仔細讀讀,其中就有哀求的語氣在。

包括諸葛亮給兒子的《誡子書》全部都是低姿態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當然諸葛亮不僅僅只用低姿態和表忠心來求得家族的安穩,他也作了二手準備。他當然需要有人來護他的家族。

所以他指定蔣琬作為接班人,有人說萬一劉禪不用蔣琬呢?這個不用擔心,因為在《前出師表》中就提到過宮中府中一體,所以劉禪用的人都是諸葛亮信任的人,諸葛亮一死,劉禪想用別人他也找不到。

同時蔣琬手中握有中軍,帶兵回來的楊儀,姜維都是諸葛亮提拔之人。與劉禪關係比較親密的費禕也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滿朝文武只有一人有變數,那就是老資格的魏延,他是很不服諸葛亮的,但卻十分忠於劉禪,如果劉禪用魏延,那麼的確有可能動搖到蔣琬的地位。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那很有可能變成蔣琬掌內政,魏延領軍權,這樣的局面,而不是蔣琬繼位之後依舊如諸葛亮一樣軍政一把抓,所以魏延肯定會死,這也在諸葛亮的意料之內。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還有一個因素也是諸葛亮確定必會用蔣琬,那就是當時蜀漢還有外患,吳,魏都盯著呢。擺平這一切只有蔣琬有這個能力,患難之時用能臣,事實上還真是這樣。

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

雖然算無遺策,諸葛亮的擔心還是發生了。

當時發生二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禁止蜀漢官員去奔喪,當時只有譙周跑的快,去奔喪了。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

第二件事情就是立廟。

諸葛亮有沒有資格立廟,當然有資格。但當初劉禪不同意諸葛亮立廟。理由是什麼?

朝議以禮秩不聽——《襄陽記》

但最後為什麼又同意立廟了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這裡時間已經過去好幾十年。難道劉禪經過好幾十年突然想通了?當然不是,我們將時間與人簡單擺在一起就知道劉禪的想法了。

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景耀六年是263年,諸葛亮死在234年。景耀六年是什麼局面?

景耀五年,姜維再一次北伐,但這一次回來之後,被劉禪猜忌。劉禪不信任姜維,那必須要找出一個人來替代姜維。誰來替代他比較好呢?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挺合適的,既然要重用兒子,老爸自然也得沾點光,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習隆,向充上書,劉禪當然準了。事實上這個時候諸葛瞻也握有重權了。

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期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

當時廖化希望和宗預一起到諸葛瞻那裡走動走動,宗預說我都七十了不圖什麼,不去了。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那我們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為什麼不回成都安葬,卻就安葬在漢中,那自然為了不想引起劉禪的猜忌,告訴劉禪我不會和你爭任何東西,不會影響到你的影響力。

同時他還下令“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傳遞出來的一個信號,那就是低調,再低調,當然這裡面也包括諸葛亮本身清廉有關。

如果運回成都,風光安葬,正好刺激了劉禪脆弱的神經,一般剛拿回權力的皇帝都有強烈的報復心態,你可以看一看剛拿回權力的秦始皇是怎麼對付自己的仲父呂不韋的。諸葛亮這種死後的風光會帶給他家族什麼呢?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答案。

正因為諸葛亮這一系列動作,使得這位權臣死後沒有遭到皇帝的清算,而且子孫也還能繼續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這才是諸葛亮的大智慧。

"

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當年唐國強在演這一片段是入木三分,現憶起還讓人感動落淚。一些朋友在讀《三國演義》讀到這一段也會感慨萬千。連當時的司馬懿也是長嘆: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讓他們將自己葬在定軍山,眾說紛壇,有說是風水好,還有的編故事說派了四個士兵扛,到最後繩斷了就埋在哪裡,這樣沒有人找到他真正的墓等等。總之關於埋在定軍山的解釋很多。今天知常容也來說一種解釋,不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小說或者傳說的角度。我的觀點就是:不運回成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大家在討論諸葛亮都會說他的神機妙算,治國之才,沒有他,蜀漢肯定早就亡了之類。但卻忘記他的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權臣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自古以來,權臣能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遠的不說,就說離諸葛亮最近的兩漢時期的權臣,有實力廢掉皇帝的西漢霍光最後滿門被誅殺,東漢樑冀,一門前後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結果呢?滅族。所以為什麼曹操要走出讓漢獻帝封他為公這一步,因為他已經沒得選擇了。曹操想把握自己的命,但諸葛亮卻選擇將命運的權力交給劉禪。忠奸只差一線,他沒有走出稱公這一步,至死也就是一個武鄉侯。鄉侯並非是侯中最高級別。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諸葛亮一方面要向劉禪表示自己的忠心,儘量把自己放低,以減少劉禪的憤怒。另一方面也在為自己的家族平安過渡作出安排。

《出師表》就是一種表忠心的姿態,有些人說要不要打還不是你諸葛亮說了算,又不是劉禪說了算,還上什麼《出師表》。這就是諸葛亮高明之處,他做的事情是防止他死後有人秋後算賬說他專權,當然《出師表》還有其他功用,這裡不展開。

他死前上報自己的財產,很多人都在感嘆諸葛亮為相這麼多年,在成都如此富裕的地方居然沒有多少餘財,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最關鍵的一句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一般情況下,當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繼承自己的官位,但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才8歲,想接班也是不現實的。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劉禪,我的孩子可以靠劉備賞我的土地生活。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那不是一句廢話嗎?但你仔細讀一讀,你就會發現問題,為什麼要靠自家的地生活?他自己靠什麼生活?

隨身衣食,悉仰於官

他靠工資生活。所以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就是他的族人可以靠耕種生活,不需要做官也沒有關係,不會貪戀權力,對劉禪你是沒有任何威脅,顯然潛臺詞就是他們對你沒有威脅,你就放他們一馬吧。仔細讀讀,其中就有哀求的語氣在。

包括諸葛亮給兒子的《誡子書》全部都是低姿態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當然諸葛亮不僅僅只用低姿態和表忠心來求得家族的安穩,他也作了二手準備。他當然需要有人來護他的家族。

所以他指定蔣琬作為接班人,有人說萬一劉禪不用蔣琬呢?這個不用擔心,因為在《前出師表》中就提到過宮中府中一體,所以劉禪用的人都是諸葛亮信任的人,諸葛亮一死,劉禪想用別人他也找不到。

同時蔣琬手中握有中軍,帶兵回來的楊儀,姜維都是諸葛亮提拔之人。與劉禪關係比較親密的費禕也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滿朝文武只有一人有變數,那就是老資格的魏延,他是很不服諸葛亮的,但卻十分忠於劉禪,如果劉禪用魏延,那麼的確有可能動搖到蔣琬的地位。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那很有可能變成蔣琬掌內政,魏延領軍權,這樣的局面,而不是蔣琬繼位之後依舊如諸葛亮一樣軍政一把抓,所以魏延肯定會死,這也在諸葛亮的意料之內。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還有一個因素也是諸葛亮確定必會用蔣琬,那就是當時蜀漢還有外患,吳,魏都盯著呢。擺平這一切只有蔣琬有這個能力,患難之時用能臣,事實上還真是這樣。

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

雖然算無遺策,諸葛亮的擔心還是發生了。

當時發生二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禁止蜀漢官員去奔喪,當時只有譙周跑的快,去奔喪了。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三國志.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

第二件事情就是立廟。

諸葛亮有沒有資格立廟,當然有資格。但當初劉禪不同意諸葛亮立廟。理由是什麼?

朝議以禮秩不聽——《襄陽記》

但最後為什麼又同意立廟了呢?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這裡時間已經過去好幾十年。難道劉禪經過好幾十年突然想通了?當然不是,我們將時間與人簡單擺在一起就知道劉禪的想法了。

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景耀六年是263年,諸葛亮死在234年。景耀六年是什麼局面?

景耀五年,姜維再一次北伐,但這一次回來之後,被劉禪猜忌。劉禪不信任姜維,那必須要找出一個人來替代姜維。誰來替代他比較好呢?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挺合適的,既然要重用兒子,老爸自然也得沾點光,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習隆,向充上書,劉禪當然準了。事實上這個時候諸葛瞻也握有重權了。

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期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

當時廖化希望和宗預一起到諸葛瞻那裡走動走動,宗預說我都七十了不圖什麼,不去了。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那我們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為什麼不回成都安葬,卻就安葬在漢中,那自然為了不想引起劉禪的猜忌,告訴劉禪我不會和你爭任何東西,不會影響到你的影響力。

同時他還下令“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傳遞出來的一個信號,那就是低調,再低調,當然這裡面也包括諸葛亮本身清廉有關。

如果運回成都,風光安葬,正好刺激了劉禪脆弱的神經,一般剛拿回權力的皇帝都有強烈的報復心態,你可以看一看剛拿回權力的秦始皇是怎麼對付自己的仲父呂不韋的。諸葛亮這種死後的風光會帶給他家族什麼呢?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答案。

正因為諸葛亮這一系列動作,使得這位權臣死後沒有遭到皇帝的清算,而且子孫也還能繼續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這才是諸葛亮的大智慧。

人前風光,人後心酸,看諸葛亮死後不歸成都而葬定軍山,可明其一二

有朋友肯定會說是你想太多了,那再給你舉個例子,看一看明朝張居正死後,明神宗朱翊鈞是怎麼對付他的就知道了。

所有真正大智慧的人不是生前風光,而是生前風光,死後不遺禍子孫,還能庇佑子孫,這才叫高人。但這樣的高人在古代還真是鳳毛麟角,這也是諸葛亮被推崇的原因。一朝天子一朝臣,得先帝重恩施展才華,又不招新帝之恨,古今中外幾人得達?

這正也驗證了《道德經》中的一句話: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仔細讀讀,大人物人前的風光,人後的心酸令人感嘆,當你得到更多,肯定會失去更多,不管是誰都不能逃脫這個規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