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智慧:一個人只要破除這四種執著,就能活得逍遙自在

莊子 孔子 墨子 國學 老子 水滴國學 2019-06-13

莊子認為,人生最要緊的事是活著,而活著最要緊的事是活得逍遙自在。在先秦諸子中,單從物質層面講,莊子無疑是最窮的一個。老子有正經工作,曾今還想把母親接到城裡居住,物質上自然是富足的;孔子三十歲出頭通過辦私學就有不錯的收入,物質上也不匱乏;孟子在政府當顧問,出門都是車接車送,物質上顯然闊綽有餘;墨子雖然提倡苦行,但墨家弟子遍佈天下,弟子都會時不時給墨子錢花,墨子表面上貧困而實際上是有錢的主。唯獨莊子,那真叫一個窮,窮到了缺吃少穿地步。但是從快樂指數上講,莊子在先秦諸子中是最快樂的。那麼,莊子是如何做到在亂世中保持那份逍遙自在的呢?莊子認為一個要活得快樂,要活得逍遙自在,就要“破執”

莊子的智慧:一個人只要破除這四種執著,就能活得逍遙自在

01

破生死執

孔子是不關注不討論死亡問題的,孔子的弟子問孔子死亡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言下之意是連活著的事都沒整明白,幹嘛去研究死了以後的事情啊。但與孔子不同的是,莊子非常關注死亡這件事,莊子認為如果不把死亡這件事整明白,就沒辦把活著弄清楚。所你在莊子中能讀到大段的關於死亡問題的討論和追問。

其中比較精彩的有莊子和一個骷髏穿越時空對生死問題的討論、有莊子妻子去世後莊子“鼓盆而歌”對生死問題的闡述、有莊子臨終前給弟子們交代後事時對於生死問題高深見解。通過莊子對生死問題言論我們可以推論出莊子對待生死的基本態度是這樣的——

  • 死了,不一定比活著差;
  • 活著,不一定比死了好。

接受和感悟到生與死的這一層境界,我們就免去了在生死問題上的糾結。再者,莊子也不建議在生死問題糾結,莊子倡導用“順應”的心態面對生死。幾乎所有的道家都在探究長生的方法,但莊子是個例外,莊子以為把精力消耗在探究生死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損耗,你不去探究如何長壽,等同於減少了一份消耗,自然就活得長久些。

02

破貪慾執

莊子某一天做了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輕飄飄、懶洋洋在花草樹木間飛翔,自由自在,感覺極其美妙。夢醒了,莊子在枕頭上開始思考剛才的夢。莊子自己問自己,我是誰?如果我是莊周,那麼剛才做的那個就是夢。可是如果我是蝴蝶呢?那麼現在看上去醒著莊周和眼前的一切就是夢。

這個故事把人類的存在提高了一個維度。這個故事反應的是“人生乃一場大夢”。正如《金剛經》所言“人生如夢幻泡影”。既然人生只是一場大夢,莊子強調要“大覺”,大覺就是要看透一切,看淡一切。這種看淡,具體表現為“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功名利祿都是累贅、負擔、束縛、牽絆。理解了人生是夢,理解了功名利祿是累贅,自然就破除了貪慾。

莊子的智慧:一個人只要破除這四種執著,就能活得逍遙自在

03

破觀念執

人都有一個固執的觀念,就是認為自己是對的。面對這件事,莊子的給出了這樣的推論——

假定我和你為了一個觀點辯論,你勝我輸,那麼這勝和輸就會推導出四種結果:

  1. 可能你對,可能我對,你我都對,你我都錯。
  2. 第三者判斷你對代表他的觀點和你一樣,第三者判斷我對代表他和我的觀點一樣。
  3. 第三者判斷你錯代表他的觀點和你不一樣,第三者判斷我錯代表他和我的觀點不一樣。
  4. 第三者的觀點和你一樣,第三者的觀點和我一樣,問題又回到原點。

所以莊子從以上推論中得出一個結論:這個世界上很難對一個觀點給出是非對錯的判斷,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觀點也很難給出一個是非對錯的判斷。

有了這個大的結論作為前提,我們其實就破掉了“觀念執”。其一,我們自己不一定就是對的;其二,我們對別人的判斷也不一定準確;其三,別人對我們的判斷也未必準確。

04

破我執

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到過一個概念——吾喪我。“吾喪我”用另一個詞概括就是“坐忘”。

吾,可以理解為本來的我;我,可以理解為面對他人時的我。

莊子認為本來的我和麵對他人時的我其實都是不存在的,要做到不強調自我,做到忘我的境地,就破掉了我執。

人只有破掉生死執、貪慾執、觀念執、我執這四種執念,才能活得逍遙自在的境界。

莊子的智慧:一個人只要破除這四種執著,就能活得逍遙自在

文章由「水滴國學」原創,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有關莊子“破執”的思想言論,你怎麼看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