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周莊 朱家角鎮 海子 同裡鎮 旅遊 百荷書房 2018-12-04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楓涇,唔呶喔哩

文/ 木魚

題記:

“唔呶喔哩”是楓涇方言“我的家裡”的意思。楓涇並非“我的家裡”,但與我兒時的家鄉風貌極為相似。走在楓涇,小橋、流水、棚廊、石板路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的親切,彷彿有夢迴家園的感覺。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1

每去上海,大多來去匆匆,這次也許是老天垂青,竟然為我倒出了一天的空閒時間。秋高氣爽,天地澄明,此等宜遊的時光,焉能蜷伏賓館昏睡終日,我計議著找個鄰近處去透透氣,放放風,開開眼。

在滬上已呆了10年之久的海子,被我抓差成為出行的參謀和嚮導。他提議了兩個去處供我選擇:朱家角和楓涇。這兩處皆為上海遠郊古鎮,系典型的江南水鄉。

據說朱家角的旅遊開發比較成熟,在復原舊時熱鬧市廛時,也摻雜了不少現代商業的元素;而楓涇似乎並未受現代時尚的浸淫,貌似原汁原味,更顯古樸幽雅。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兩者選一,我更傾心於淡妝素顏、返璞歸真的景觀,便毫無猶豫地擇定了後者。

海子熟門熟路,驅車左彎右繞出了市區,直奔60多公里外的目的地——楓涇。

到了楓涇,從街巷直入景區,竟然不需門票。遊過烏鎮、周莊、同裡、南潯等江南水鄉,這還是第一次沒掏腰包,就可一覽水鄉景色。開初似乎還有逃票的惶惶不安,一路走來才感覺心安理得了。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2

楓涇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成市於宋,建鎮於元。相傳宋熙寧年間,名士陳舜俞(賢良)貶官隱居楓涇白牛村,鄉人慕其清風亮節,遂改地名為“清風涇”,也稱“風涇”,後來演變成“楓涇”。元代建鎮時,正式定名“楓涇”。

水是水鄉古鎮的靈魂。楓涇鎮內水網密佈,河道縱橫;碧水輕漾,石橋橫臥;粉牆黛瓦,廊棚悠長,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街巷臨河而展,民居傍水而築,洋溢著“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

鎮上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小巷幽長,庭院深深,典型的江南古鎮風貌。我們沒請導遊,又沒有遊覽圖,只能憑著感覺,踩著青磚石板,穿弄走巷,如入迷宮。

窄窄的街巷兩旁是晚清風格的木質樓房,伸向巷子的屋簷幾近相接,遮掩了小巷的上空,只留有中間細長的空間,可稱“一線天”, “狹巷夾天”正乃此景。沿路少有行人,不聞喧囂之聲,顯有幾分嫻靜和落寞。如此漫遊訪古,似乎更有情調,頗合我的心意。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時近中午,邁上古鎮最高最寬的單孔石拱橋。此橋始建於明代後期,欄板上刻有“泰平橋”三個大字。依橋佇立,舉目眺望:“市河”遠去,天藍水綠;柔波粼粼,樹影婆娑。

河的北岸是參差不齊的一排民居,臨水而建的牆體或直插水中,或懸挑河面;房子外觀或重簷疊瓦,或如亭如閣,大多鑲嵌有木格窗扇,玲瓏精緻,古色古香。河的南岸則是一行逶迤連綿的廊棚,廊簷下懸掛著一串串大紅燈籠,黝黑的廊棚泛著一層淡淡的紅暈,顯得格外靚麗。

這是一道綺麗多姿的水鄉民居,倒映在河水漣漪中的兩岸景象,婉約而深邃,典雅而溫情,別有一番詩風韻味,如同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鄉的水墨畫卷,清麗奇秀,賞心悅目,讓人陶醉不知歸路。

看碧水微瀾,觀拱橋如虹,這時,詩人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忽然湧上心間,不由浮想聯翩,玩味良久。

3

楓涇的市河穿鎮而過,北岸的人家枕河,南岸的人家面河。枕河的名“和平街”,面河的名“生產街”,街名雖挺現代,但景緻卻古韻猶存。

沿著生產街西行,便是那逶迤連綿的廊棚,黑色的圓木作柱,黑色的瓦片蓋頂,黑色的青磚鋪地,無不滲透著濃濃的古韻。全長達268米的廊棚,這在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夠上數一數二。廊棚下的河岸,置有一排長長的木製“美人靠”,遊人閒坐其上,可休憩,可賞景,還能看到對岸古戲臺的演戲。

歷經歲月風霜的廊棚,頗顯古樸滄桑、深沉厚實。過去沿河有許多店鋪,為了便於做生意,便各自在家門前搭棚遮陽擋雨。初時各家自搭遮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久而久之,雨棚的分立雜亂才逐漸被修整為如今的整齊劃一。這“下雨不溼鞋,盛夏不撐傘”的廊棚,也成了今日楓涇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鎮上河流多,橋樑當然也多。據說,清朝時楓涇尚有52座古石橋,如今僅保留了10多座。要論最具風韻的橋樑,當數“楓涇三橋”,它由竹行橋、清風橋、北豐橋組成,架在南北方向河面上的是竹行橋、北豐橋,架在東西方向河面上的是清風橋,三座石橋分架在兩條縱橫相交的河流上,串起曼妙的景觀,成為楓涇古鎮標誌性景觀之一。聽說當地還有此習俗:每逢居民婚娶,都要請新娘、新郎在喧天鼓樂中走遍三橋,結同心鎖,意寓夫妻同心,白頭偕老。

遊人如此評述:“周莊雙橋美名遠播,楓涇三橋麗景無雙。”我年內先遊周莊,再訪楓涇,對此讚美,感受尤深。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4

在楓涇三橋餐館用過中餐,移步河北岸的和平街。街中城隍廟前有一座重修的楓涇古戲臺,左臨街,右臨河,前臨廣場,飛簷翹角,古意盎然。據說,過去每逢廟會演戲,這裡總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續修楓涇小志》載:至期士女傾室往觀,百里內聞風而來者,舟楫雲集,河塞不通。如今,古戲臺修好了,但舊時的盛況也許不可能再現。畢竟,一切都時過境遷。

楓涇景區不收大門票,但鎮內一些古居名宅廟堂還是要收費的。如:三百園、施王廟、程十發祖居、丁聰漫畫陳列館、東區火政會,還有人民公社舊址等。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囿於時間沒去一一遊覽收費景點,只在人民公社舊址前仔細端詳了一番。這是一座舊院子,院子的臺門兩側柱子分別掛著“上海市金山縣楓圍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和“上海市金山縣楓圍人民公社貧下中農協會”白底紅字的牌子(楓涇鎮外圍農村部分稱楓圍);門楣上額有“為人民服務”五個黃色大字,乃毛澤東的字體;臺門兩側牆壁分別用紅色油漆寫著毛澤東語錄:“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

或許遊人稀少,舊址收票口沒人把守,我搶步走進院子,只見裡邊有一排舊平房,就是當年人民公社的辦公用房,大體上還保持原有風貌。青磚牆面上掛著毛澤東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黑白照片,走廊立柱上,刷滿了“備戰備荒為人民” “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萬歲”“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農業學大寨”等紅色標語,洋溢著那個火紅年代的濃烈歷史氣息。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同行的80後對人民公社和革命委員會兩個名稱雲裡霧裡,全然不知就裡,當然也不會知道這兩個名稱背後的辛酸與血淚。 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我老家的灶臺就是那年 被強行拆毀的。這場完全違背客觀規律、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力的運動,重創了我國國民經濟,造成了可悲的後果。以至1959至1961的三年困難時期,民不聊生,萬戶蕭疏,餓殍載途,白骨盈野。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紅衛兵、造反派揭竿而起,紅色風暴席捲中國大地,在打倒、砸爛、奪權聲中,“走資派”下臺,革命委員會成立。這場運動最後蛻變為社會動亂、人間浩劫,多少冤假錯案觸目驚心,多少無辜生命慘遭塗炭,連共和國主席劉少奇也不能倖免,命喪九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是不應忘記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感謝楓涇,它保留下來的人民公社舊址,對後人無疑有積極的警示意義。

5

楓涇自古耕讀風習相沿,名人輩出,有深厚的人文底蘊,不愧為名副其實的歷史古鎮。《楓涇名人》記載有:狀元3人,進士56人,舉人122人,以及有唐以來68位名人的傳記故事,如唐朝宰相陸贄,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國畫家俞明,圍棋國手顧水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範,著名教育家吳若安,國畫大師程十發,著名漫畫家丁聰等。這是楓涇光榮與驕傲的歷史。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在楓涇南岸河畔的埠頭,置有刻著吳界、越界的基石,還立著一塊“吳越界記”石碑,上書:春秋戰國,此河為吳、越之界。北屬吳,南為越。明宣德五年(一四三零年),始立碑,為江浙之界。南域屬浙江嘉興府,北域屬江蘇松江府。至一九五一年三月,南鎮併入北鎮,同屬江蘇松江縣楓涇鎮,結束南北分治歷史。一九五八年劃歸上海市。且斗轉星移,日月更替,此界河尚存。今立碑作記,以為史證。辛卯年春立。

此塊今年春天剛立的石碑,述說了楓涇市河曾為吳、越界河的歷史,這半屬吳地半屬越的獨特人文地理,無疑豐潤了楓涇歷史文化的底蘊,但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當今沒有文獻版圖可以考證吳、越之間的明確界河,在還不能完全清楚歷史真相時,不該牽強附會為旅遊的開發去生造一個吳越界碑。面對這樣的質疑,不知景區怎麼解釋。我想:無論如何,任何單位及個人都必須尊重歷史!

6

離開楓涇,古鎮的那份古韻、那份質樸、那份清幽、那份親和,依然在記憶裡徘徊。不知何因,內心還是有些不踏實,擔心楓涇這種未加修飾的自然風貌,到底還能延續多久?

遊記/楓涇,唔呶喔哩

作者簡介:

林雲江,筆名木魚、沐雨、魚木,瑞安市社科聯常務理事,《瑞安中學校志》主編,《瑞安中學文化叢書》執行主編,著作有《世紀之夢》(合著)、《溯源追昔》、《歲月年輪》、《雲在青天水在瓶》等,散文隨筆散見於報紙、雜誌及網站。


【百荷書房作品,轉載請私信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