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12歲的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跨越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

可以說,周有光的一生,是漫長而幸福的。

活了112歲,跨越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朝代,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而每一個階段,周老都獲得獨具姿彩,自在中心,卻未捲入政治漩渦,在經濟和語言的世界裡自由穿梭,腳踏東西,文理兼顧,寵辱淡看,不驚不虞。

葉聖陶曾說過,張家的4個才女,誰娶到了都會幸福一輩子。周有光娶到的是二姐張允和,就更有理由幸福。在四姊妹年輕中,張允和是最能幹的一個,也是張家的主心骨,她甚至促成了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婚事,沈從文第一次到蘇州去找張兆和,張兆和根本不願見他,是張允和把她拉到了沈從文住的賓館,後來同意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婚事,電報都是她發的。

活了112歲的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跨越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

周有光和張允和

周有光在追求張允和的時候,情書寫了很長,但核心是說自己很窮,恐怕不能給她幸福。周有光出生在常州一個普通家庭,後來考上上海聖約翰大學,學費都出不起,是姐姐閨蜜的母親賣了一箱嫁妝,才湊夠了他的學費。張允和給周有光回信,寫得簡潔有力:幸福要靠自己爭取。他們的婚姻不被人看好,但是在這一信念的激勵下,他們一起走了70年。抗日戰爭時期,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小禾在6歲時得病早夭,兒子曉平也被彈片擊傷,就是這種自己爭取幸福的信念把他們從瀕臨崩潰的情緒中拯救過來。

他們的幸福生活被人反覆提起,甚至晚年的養生方式,也為人津津樂道(喝紅茶)。但是,張允和在結婚時對周有光的告誡,卻很少被人注意:不當官,不碰政治。這是張允和聰明的地方,在多災多難的現代中國,這恐怕也是一個人祈求平安的不二法門。周有光從日本留學回來後,就到銀行工作,慢慢成為了一個經濟學家。他在國民政府的經濟機構工作,但是也接觸到了共產黨的人,他努力避免介入現實政治漩渦,而是做好一個經濟學家的本分,抗戰勝利後,他作為銀行家,先後被派往美國和歐洲工作,等1949年回來,已經變天了,解放軍佔領了上海。

活了112歲的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跨越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

年輕時的周有光

年輕時的他一貫小心,而運氣也時常眷顧他。50年代初,他在上海從事金融工作,但在那個時候,搞金融其實非常危險,他一個同事就因為壓力太大自殺了。在這個時候,他被召到北京參與研究漢語拼音方案,晚年回想這段經歷,他認為業餘愛好簡直救了他的命。在美國的時候,他教一個美國人學漢語,發現外國人直接學漢字特別困難,就想辦法在英語與漢字中,設計一個橋樑。他自己編了一個拼音教材,開始嘗試用拼音的方式,教外國人讀漢字,這是他搞漢語拼音的開始。當時,張允和要去聽語言學家趙元任上課,周有光也就跟著去了,這讓他接觸到了當時世界一流的語言學家,其實,趙元任是他的常州同鄉。如今,在常州圖書館,有瞿秋白、趙元任和周有光的,他們都和語言學有關。

活了112歲的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跨越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

周有光

周有光的人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之前,成家立業,在銀行上班,掙錢養家;50年代到80年代,作為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設計者和語言學家,他和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戰戰兢兢地度過了黑暗的年代。這時候,張允和的人生智慧,給了她很大幫助。50年代反右時,張允和就受到了衝擊,但是從此之後,她就沒去上班了,作為家庭主婦,某種程度上避免了後來更大的衝擊。雖然周有關也曾被髮配到西北勞動,但是比起自己的連襟沈從文,他還是幸運多了,他不在1949年前的人文知識分子圈子中,他從事的漢語拼音和語言學研究,距離意識形態較遠,而漢語拼音方案,又是最高層極為重視的項目,這一切,再次賦予了他好運氣。

他最光輝的日子是第三階段,也就是在他退休後開始的,據說,他到80歲才突然發現自己該退休了,此前,經常去辦公室,也沒人告訴他退休這回事。90年代以來,周有光更多地為公眾所知,這時的他,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典範: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發,參與公共事務的發言。他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等多個領域發言,他開始寫一些文章,廣泛討論現實世界。他早年所受的經濟學教育以及後來的語言學研究,給了他廣闊的視野。對他個人來說,這是一種難得的自由境界,他是中國最早使用電腦寫作的人之一,後來,他甚至能學會使用手機。當他從語言學家的身份上脫身出來,發現自己有相當強烈的表達衝動,他像一個青年一樣,上網瀏覽信息,就接受新事物這一心態上,他可能比大多數年輕人更年輕。

而對公眾來說,這樣一位泰斗級人物,不斷對各個問題發言,本身就是讓人激動的一件事。100歲前後,他還不斷有著作出版,有意無意間,媒體把他打造為一個敢說話的知識分子形象。當然,某種程度上,這是老人家的光榮,也是中國知識界的悲哀,在人們感動於老先生不斷向社會重申常識的時候,同時也應該反思:我們為何把這樣的人物,交給一個老人?很多我們自己不敢說的話,要借老先生的話說出來。最終,媒體和公眾把老先生塑造成了一個“勇敢”的符號,人們每年熱心地為他慶祝生日,同時也是在向他汲取勇氣和力量。

活了112歲的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跨越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

人們將因“漢語拼音之父”這樣的身份來紀念他,將被他與張允和漫長而幸福的感情而感動,也被他勇敢而深思的晚年而折服。2年前,95歲的曾彥修要出書了,找109歲的周有光先生題字,他寫了“良知未泯”四個字,這是一個109歲長者對95歲“後輩”的肯定,也可以看做是老先生對自己漫長一生的評價。不管是1949年搞經濟,還是在特殊年代的掙扎,以及他晚年的袒露心聲,都能做到“良知未泯”。看起來,這不夠“偉大”,但是,在中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活了112歲的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跨越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