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粉有必要battle“蔡徐坤”粉嗎?'

"

剛剛過去的週末,娛樂圈最熱的話題,莫過於周杰倫在微博“超級話題”超越蔡徐坤登頂。週一早上,蔡徐坤官方粉絲團宣佈:蔡徐坤粉絲將退出微博各項數據榜單的競爭。覆盤事件前因後果的文章已經足夠多了,這裡不再贅述,本文想引申探討的是這次“狂歡”背後的幾個議題:

一則,喜歡周杰倫才是“高級”的嗎?喜歡類似於蔡徐坤這樣的流量,是“丟人”的嗎?

它們認為,周杰倫的“中老年粉”之所以紛紛出動,頭一次笨拙地玩起“超話”,為周杰倫聲援,就是想讓飯圈知道:誰才是真正的頂流。文章的潛臺詞是:時下的00後、10後喜歡流量,是“幼稚”“愚昧”“功課太少了”“放暑假了”……

二則,假設喜歡流量不是原罪,為何時下的飯圈文化路人緣如此之差?為什麼不玩飯圈的人,提起飯圈條件反射會覺得是“烏煙瘴氣”?

最後一個議題,周杰倫的“中老年粉”為了聲援周杰倫,參與這次超級話題爭奪戰,是否與飯圈分享同一套邏輯,落入資本的陷阱,讓資本坐收漁翁之利?如果不是,此次“戰役”的意義在哪?

釐清這三個問題,將有助於我們看清紛繁複雜的飯圈糾紛,以更平和更理性的態度看待流量和飯圈。

喜歡周杰倫,並沒有比喜歡蔡徐坤“高級”

坦白地講,這次為周杰倫打榜的粉絲們,不少人內心存在這樣一個鄙視鏈:喜歡周杰倫,比喜歡蔡徐坤這樣的流量明星,顯得“高級”,或者說,顯得更加理性。

在他們看來,周杰倫是影響華語樂壇的標誌性人物,對華語樂壇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一系列音樂作品影響了無數人,很多人的青春裡,都有一個周杰倫。

而蔡徐坤呢?除了他的粉絲知道他的作品外,其他人一無所知。

周杰倫的業務能力比蔡徐坤強,但這並不說明喜歡周杰倫更“高級”。根源在於偶像這一存在,重要的不僅是他本來是什麼,更在於他對於粉絲來說意味著什麼。

粉絲文化研究者楊玲說過一段非常精準的話,“粉絲在描述他們喜愛的明星時都會反覆用一個詞——‘美好’。兼具‘美’而‘好’這兩種品種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極為難得的。粉絲在他們認為‘美好’的人身上寄託了對一個更完美、更自由的烏托邦的嚮往。說到底,明星和偶像只是一箇中介物,他們讓粉絲從塵世進入到另外一個超越性的彼岸世界。粉絲最終想獲得的是快感、是認同、是歸屬感。”

換句話說,傑迷喜歡周杰倫,可能是周杰倫的音樂,也可能是他的人品,最終指向的都是“美好”。這樣的“美好”或激勵粉絲成為更好的人,或深刻影響粉絲的生命體驗。

同樣地,路人很不屑的蔡徐坤,卻是ikun(蔡徐坤粉絲簡稱)生命裡象徵著“美好”的存在。對於ikun來說,蔡徐坤也是他們生命中一顆閃亮的星,指引著他們前進。就比如,有很多ikun因為蔡徐坤做公益,也有人在高考後晒出漂亮的成績,感謝蔡徐坤陪伴TA度過高三。

那憑什麼感動你的東西是“高級”的,感動別人的,就是“low”?一個人再優秀,你不喜歡,他對你都是無意義的,但一個人再平凡,你喜歡上他,你們之間就有了唯一的聯繫。這樣的聯繫,是平等的,也都值得尊重。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大千世界的不同,每一個人的喜好也不盡相同,我們可以探討的是,周杰倫與蔡徐坤業務能力的差距,但毋庸置喙的是,一個人選擇喜歡誰,因為這是私域裡的權利。

否則,如果你認為喜歡周杰倫更“高級”,那麼對於喜歡科學家、政治家的人來說,他們也就有理由認為:你喜歡一個“戲子”,你是“low”的。鄙視鏈滲入私域,從來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權力極易趁虛而入。自由地喜歡哪個偶像,是一個人為數不多的自由了。

反感的或許不是流量,而是飯圈的“愚昧”

雖然喜歡蔡徐坤等流量明星是個人自由,為何他們的粉絲給路人的觀感如此之差?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時下的飯圈不願“圈地自萌”,不懂得和平有愛的相處。喜歡誰,是你私域的自由,別人要尊重你;可如果你將私域的喜好帶到公域裡,你讓別人如何尊重?

可這偏偏是流量飯圈的生態。喜歡是你的自由,不喜歡也是別人的自由,但飯圈不允許,我們喜歡的你也必須喜歡,至少不能不喜歡。你一旦說“不喜歡”,得嘞,所謂“反黑組”帶著千軍萬馬而來,或安利偶像的好,或小小年紀就依附權力“舉報”,或各種人身攻擊,甚至還會人肉搜索。

像之前有一個大學生吐槽蔡徐坤將染髮當福利,就被ikun人肉了。包括這一回對抗傑迷打榜,ikun想要幫蔡徐坤守住榜首情有可原,但不少ikun一邊號召打榜的同時,一邊對周杰倫各種“貶低”,什麼“過氣”“不自量力”云云。

飯圈的一個鮮明體現是他們的“唯數據論”。為何迷信數據?筆者曾在《轉評過億的蔡徐坤和鹿晗們,被戳破泡沫後將要走向終結?》中有過分析。事實上,數據也是一種指標,但必須恪守兩個原則:一,數據必須準確;二,數據不能成為唯一的指標。

飯圈追崇的數據,違背了這兩個原則。一,飯圈的數據大量造假。一個粉絲很可能有幾十個小號,反覆切換為數據注水,有時還會尋求第三方公司參與注水——像之前製造蔡徐坤1億轉發量,就是一家公司操作的。

二則,飯圈將虛假的數據當做判斷一個藝人能力、實力、人氣等的唯一指標。這次風波的導火索,就是有人問:“周杰倫微博數據那麼差,為什麼演唱會門票還難買啊”。網友留言解釋後,發帖者回答,“但是代言也不需要做數據嗎?品牌明星做代言人肯定也是需要數據的吧。”

對於飯圈表現出來的“愚昧”,我的擔憂多過於嘲諷——這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是互聯網時代新的“楚門的世界”。假若00後、10後的孩子真的將“超話”等數據當做他們看待世界的唯一窗口,那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將是怎樣的偏頗和扭曲?而娛樂工業和資本,從來都是逐利的,它們只會迎合人性的偏頗和弱點,久而久之,演藝圈會否成為虛假數據堆砌出來的流量的天下?

同樣值得我們警惕的是,飯圈將“造假”理所當然化了。這是一種“數據達爾文主義”:只要偶像數據漂亮,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就算造假也無所謂,因為強者生存。時下只要你打開任何一個流量的微博,他們的微博轉發量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所謂的“數據組”,這些數據都是粉絲小號掄博掄出來的,它本質上也是造假。這種造假將飯圈所有人裹挾,畢竟你不造假,別人造假了,那別人數據就上去了。

當造假成了飯圈的“基因”,我們如何不擔心飯圈裡的粉絲,會將造假和達爾文主義那一套搬到現實生活中?如果粉絲長久浸淫在飯圈的某些作風裡,我們又如何不擔心他們的價值觀也變得扭曲?

這一次為周杰倫打榜,是有意義的

飯圈變得“愚昧”,娛樂工業和資本充當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有利可圖,只有愚昧了,它們才有智商稅可收。

所以有人調侃,這次幫周杰倫打榜搞不好是新浪的“策劃”,經此一役,微博和“超話”的活躍用戶激增,更多人知道了“超話”。

有評論者由此指出,傑迷包括吃瓜群眾自發為周杰倫打榜,其實是掉入了飯圈的邏輯,他們不過是以飯圈的那一套在反抗飯圈,最後得利的,是新浪,顛撲不破的,依舊是數據。

但我並不這麼認為。試想一下,假若沒有這次為周杰倫打榜運動,那麼飯圈的世界與外部的世界依舊是隔閡的,飯圈的“愚昧”仍在繼續,數據迷信仍在繼續,造假仍在繼續;我們所有人看到了這一幕,聽之任之,毫無作為。

為周杰倫打榜,恰恰是一種“介入”。這種介入,不是以精英姿態高高在上地揮舞道德大棒,它看似高級其實是懸浮的,因為飯圈的人壓根不看你文章。有效的介入,應該是一種交流式的介入,是我採用你們熟悉和理解的方式,與你們“對話”。

這次眾人為周杰倫打榜,一開始口出狂言的ikun會明白:實力派不擔心“過氣”,沒有作品的流量才得始終為數據戰戰兢兢;流量漂亮的數據也不是不可戰勝,非不能也,是人家懶得為也;種種所謂的榜單只是流量們的“小打小鬧”,實力派不玩,因此莫囂張,莫挾流量自重。

周杰倫的粉絲也說了,為周杰倫打榜只有這次,新浪圈流量也只有這次。但從長遠來看,這場戰役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它以實力派壓倒性的勝利宣告了流量和飯圈的落敗,某種程度上也宣告了“超話”及類似榜單的失敗。風頭一過,傑迷們不玩“超話”,其他實力派粉絲也不玩(他們調侃道,別來嘲笑我家偶像),“超話”的公信力還剩幾何?

如果這場“戰役”能夠讓更多流量的粉絲看清楚數據的真面目,並從數據迷信中走出,那善莫大焉。當然,將粉絲們從飯圈的天空中拉出,無法靠一次“戰役”實現。它需要管理部門的數據打假,需要平臺的自律和自制,也需要看過真實世界的“中老年粉”耐心地普及常識。但願身處飯圈的朋友明白:我們喜歡偶像,出發點本應是“美好”,如果最後反倒沾染了一身“惡臭”,那真是一件悲哀的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