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縣板香村9位兄弟:竹蓀種植走出一條致富路

種植業 農業 竹子 農產品 多彩貴州網 2017-06-23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林童)一說起板香村裡9位兄弟栽種竹蓀脫貧致富的故事,紫雲縣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6月17日,多彩貴州網記者來到了板香村,進村一眼望去,一排排蓋滿了用竹子跟稻草搭建的大棚。在當地基層幹部的帶引下,記者在其中一個大棚中,見到了9兄弟之一的陳光先。

紫雲縣板香村9位兄弟:竹蓀種植走出一條致富路

正在竹蓀大棚中進行種植的陳光先

一臉的絡腮鬍,黝黑的膚色,言行、穿著都極為樸實是陳光先給我的第一印象。在得知我想聽“竹蓀故事”的情況下,陳光先熱情的邀請了我們到家中做客,吃個家常便飯,主菜也正是竹蓀。一副碗筷,一杯楊梅酒,我致富的故事就此上演……

故事的開始要從2007年幾位外鄉的到來說起,那時村裡的生活條件很貧苦,交通受阻,土地荒涼,不少人家都是一家老少全擠在一個屋子裡。有外鄉人到來村裡人都會覺得奇怪,更何況是到這裡來搞種植的,而且是這裡從未種過的竹蓀。當時成了村子裡的一件稀罕事,大多數村民都只當看個新鮮,但卻引起了陳小紅、陳光勇兩兄弟的關注,兩人開始向這幾位來自關嶺的外鄉人請教。

起初,兩兄弟並未對竹蓀本身的價值和種植過多的在意,只向對方詢問了解了種這玩意好不好賣,能不能賺錢。得到答案之後的兩兄弟開始動了心,外鄉人告訴他們種這個不僅好銷,而且賺得還多,每斤差不多能賣到百多元,第一年就能產三季,投入一年就能回本見成效,收成本。聽到這樣的消息,兩兄弟在經過反覆商量後決定跟著學習種植竹蓀。

紫雲縣板香村9位兄弟:竹蓀種植走出一條致富路

陳光先和兄弟們在板香村搭建的竹蓀種植大棚

本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農民,放棄了世代延續的農作物耕作,哪怕僅一年的種植時間,如果失敗就意味著生活將雪上加霜更加的艱難貧苦,還不單是自己一人受罪,甚至整個家庭都會跟著一起遭殃。但總不能一輩子就是這樣窮下去啊。2008年,陳小紅與陳光勇投入了一萬多元開始用為數不多的3000多平米耕地自己種起了竹蓀。兩人期待滿滿,沒日沒夜的看護著這些“希望”。可偏就世事難料,第一年的種植就遭遇了水災,當季種植的竹蓀基本盡毀。但核算盈利與虧損情況下來發現並沒有虧損,雖然一年的辛苦付出算是付諸東流了,但兄弟兩從中看到種植竹蓀的前景,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堂兄弟們在得知了這些事情之後,在哥哥們的勸說之下決定一起改種竹蓀,兄弟9人從這一年正式踏上了他們的竹蓀種植之路。

在往後的歲月裡,9兄弟一邊種植一邊總結學習竹蓀種植的經驗跟技術,為了做大規模走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籌集資金。在吸取了曾經的慘痛經驗教訓,兄弟幾人都特別注重看護種植大棚,一遇下大雨無論什麼時候兄弟幾人就會全家趕去照顧大棚,可以說是不分晝夜的守在田間。付出終有彙報,截止到目前,所種的竹蓀絕大多數都銷往了織金,被包裝後銷往了全國各地。據陳光先介紹,在竹蓀市場價格大漲的時候一斤竹蓀最高曾賣到過380元左右。

幾年的時間裡,兄弟幾人靠著埋頭苦幹種植竹蓀銷售,收穫頗豐,收入有了保障,大家的生活環境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今可是每家一棟三層小樓房,家家都有了自己的車。竹蓀種植面積也從原先的3000多平方米擴展到了現在的100多畝,而且每畝盈利至少可在5萬左右。

嚐到了甜頭的兄弟幾人,決定把這份喜悅分享給全村鄉親。但只種植不懂經營銷售,發展必定會受到侷限。為了打破這個侷限,讓願意參與的父老鄉親在這條路上走的更好更遠。下一步,兄弟幾人打算繼續擴大規模,並且自產自銷,將板香村的竹蓀做成品牌,讓大家一起通過勞動致富奔小康。

【記者手記】對於扶貧,記得陳光先是這樣跟我說的,“面對貧困有誰不想得到幫助,我也不例外,但首先得想想自己還能再做些什麼。”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句值得人們去深思的一句話,在貴州的脫貧攻堅戰場上,有太多的語言鼓舞著人心,可我卻覺得“扶貧先扶志”是最有份量的一句。與在貧窮中煎熬的等待救助相比勵志走出貧窮併為之拼搏更是脫貧成功與否的關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