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還田 讓黑土地‘黑’起來 農產品‘綠’起來

種植業 農產品 農業 農資 中國農業信息網 2017-06-23

6月19日,《人民日報》一版刊發該報記者採寫的通訊《吉林秸稈還田、藏糧於地黑土地泛“油光”》,報道近年來,吉林省實施“藏糧於地”政策,通過推廣保護性耕作等先進的耕作技術,讓黑土地的質量得到“綠色”提升的新聞。報道首先講述了梨樹縣種糧大戶盧偉種的2200多畝玉米,都採用了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技術,已經連續5年進行秸稈還田耕作的故事。報道以此故事為突破口,層層遞進,全方位、多視角展現全省秸稈還田藏糧於地,保護黑土地的情況。

作為農業大省,吉林省種植的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高粱穀子為主,每年秋收,糧食作物的大量秸稈如何處理成為“三農”的大問題。過去,在科技不發達時代,農民把一部分秸稈作為燒柴燃料、牲畜飼料消耗了一部分,但大部分仍然爛掉、扔掉。多數農民秋收時,把玉米秸稈就地焚燒,這樣,千家萬戶耕地連片,不僅秸稈燃燒的濃煙汙染了大氣,降低了空氣質量。而且容易形成火災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村子裡的秸稈堆積如山,消耗不了便成為垃圾,也汙染了村莊環境,成為農民的負擔。

大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富民工程”。近年來,吉林省為實現秸稈綜合利用在科學技術方面早已有了新突破,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秸稈是寶貴的可再生資源,如各級各有關部門組織幹部群眾積極推廣的秸稈直接還田、過腹還田等多渠道、多領域綜合利用,使秸稈還田變廢為寶,真正成為農村一項遠景美好、大有前途的“富民工程”。

報道突出了吉林省有關部門非常重視秸稈還田工作方面的信息。展示了各地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把這項工作具體落到實處。各地、各部門突出抓好秸稈還田,加強黑土地土壤保護,實施“藏糧於地”政策。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介紹,通過近十年的觀測研究發現,實施秸稈覆蓋還田的黑土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40%,耕層有機質含量增加近13%,每立方米蚯蚓的數量是常規壟作的6倍,每年每公頃可減少風蝕量800多噸。”

“2012年以來,省政府每年投入補貼資金1.3億元,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等重大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5.6億畝(次),糧食增產或減少損失200億斤以上。去年,全省秸稈還田面積416.42萬畝,農作物化肥用量增幅降到0.8%以下,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秸稈還回田裡去,農藥化肥往下降,黑土地‘黑’起來,咱的農產品才‘綠’得起來。”

報道以翔實的數據,展現了吉林省秸稈還田、保護黑土地帶來的黑土地給人們的“回饋”:“2015年開始,吉林省在4個縣(市)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面積共40萬畝。隨著黑土地保護的持續發力,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躍升,已穩定躍上700億斤臺階。去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743億多斤;畝產987斤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