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督脈總論——強化中醫腧穴基礎理論

中醫 穴位 本草綱目 中藥 中醫骨科筆記 中醫骨科筆記 2017-08-30

歡迎關注,閱讀,收藏並轉發!

溫故知新:督脈總論——強化中醫腧穴基礎理論

中醫、中藥、方劑、腧穴、古籍搜索瀏覽利器,中醫人的掌上知識庫!

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該經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頭重痛、項強、眩暈、癲癇、癃閉、遺溺、痔疾、婦女不孕等。

溫故知新:督脈總論——強化中醫腧穴基礎理論

循行與分支

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向後行於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督脈出《素問·骨空論》。其循行路線,起始於小腹內,從會陰部向後,行於脊里正中,上至風府,入於腦,上頭頂,下額,沿前額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齒。前後與任脈、衝脈相通,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相合,聯繫心、腎、腦。

督脈第一支,與衝、任二脈同起於胞中,出於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

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衝、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脣,至兩目下中央。

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於巔頂交會,人絡於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督脈生理功能

溫故知新:督脈總論——強化中醫腧穴基礎理論

督脈的“督”字,有總督、督促的含義。督脈循身之背,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率、督促的作用。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說法。因為督脈循行於背部正中線,它的脈氣多與手足經相交會,大椎是其集中點。另外,帶脈出於第二腰椎,陽會維交會於風府、啞門。所以督脈的脈氣與各陽經都有聯繫。又因督脈循行於脊裡,入絡於腦,與腦和脊髓有密切的聯繫。《本草綱目》稱:“腦為元神之府”,經脈的神氣活動與腦有密切關係。體腔內的臟腑通過足太陽膀背部的俞穴受督脈經氣的支配,因此,臟腑的功能活動均與督脈有關。所以金代醫家張潔古認為:督脈“為陽脈之都綱”即是此意。

病候

溫故知新:督脈總論——強化中醫腧穴基礎理論

督脈循身之背,入絡於腦,如果督脈脈氣失調,就會出現“實則脊強,虛則頭重”的病證,這都是督脈經絡之氣受阻,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之故。由於督總統一身之陽氣,絡一身之陰氣,不僅發生腰脊強痛,而且也能“大人癲疾、小兒驚癇”。同時,督脈的別絡由小腹上行,如脈氣失調,亦發生從少腹氣上衝心的衝疝,以及癃閉、痔疾、遺尿、婦女子不育等證。據《鍼灸大全》載八脈八穴,後溪通於督脈,其主治證有手足拘攣、震顫、抽搐、中風不語,癇疾、癲狂、頭部疼痛,目赤腫痛流淚,腿膝腰背疼痛,頸項強直、傷寒、咽喉牙齒腫痛,手足麻木,破傷風,盜汗等。 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後屏翳,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裡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啞門、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入齦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


督脈穴歌

督脈行脈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

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

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開,

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

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

溝兌端在脣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