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病(精神分裂症)中醫診療方案

中醫 中藥 桃仁 丹蔘 馬氏中醫 馬氏中醫 2017-08-26

癲病(精神分裂症)中醫診療方案(試行)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參照《實用中醫內科學》第二版(王永炎、嚴世芸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①有癲病或類似疾病的家族史。

②平素性格內向,有性急易怒,或多疑多慮,焦慮膽怯,或憂愁悲鬱,甚至憤恨等情志內傷,近期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誘發因素。

③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語無倫次,或喃喃自語,靜而少動,妄見妄聞等症狀為主要臨床特徵。

④病非中毒、熱病及藥物原因所致。

⑤頭顱CT及其他輔助檢查無陽性發現。

具備以上③④項,參考①②⑤項即可診斷為癲病。

2.西醫診斷: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症狀標準】至少有下列2項,並非繼發於意識障礙、智能障礙、情感高漲或低落,單純型分裂症另有規定。

(1)反覆出現的言語性幻聽;

(2)明顯的思維鬆弛、思維破裂、言語不連貫,或思維貧乏或思維內容貧乏;

(3)思維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維中斷,或強制性思維;

(4)被動、被控制,或被洞悉體驗;

(5)原發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覺,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謬的妄想;

(6)思維邏輯倒錯、病理性象徵性思維,或語詞新作;

(7)情感倒錯,或明顯的情感淡漠;

(8)緊張綜合徵、怪異行為,或愚蠢行為;

(9)明顯的意志減退或缺乏。

【嚴重標準】自知力障礙,並有社會功能嚴重受損或無法進行有效交談。

【病程標準】

(1)符合症狀標準和嚴重標準至少已持續1個月,單純型另有規定。

(2)若同時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症狀標準,當情感症狀減輕到不能滿足情感性精神障礙症狀標準時,分裂症狀需要滿足分裂症的症狀標準至少2周以上,方可診斷為分裂症。

【排除標準】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及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尚未緩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項中前述兩類疾病,應並列診斷。

(二)證候診斷

1.肝鬱脾虛證:情感淡漠,呆愣少語,意志減退,妄見妄聞,多疑善慮,生活懶散,肢體睏乏,胸脅脹悶,少寐易驚,食慾不振,脘悶噯氣;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2.痰溼內阻證:情感淡漠,沉默痴呆,少語或不語,思維貧乏,肢體睏乏,懶散被動,意志減退,納呆,大便稀溏;舌體胖或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滑或沉緩。

3.氣滯血瘀證:情感淡漠,情緒不穩,偶有易怒,哭笑無常,思慮重重,時而低落,多疑善慮,婦女易於經期神志異常,情緒波動,心煩易激,經色紫暗;舌質暗,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澀。

4.心脾兩虛證:情感淡漠,神思恍惚,魂夢顛倒,言語無序,思維貧乏,意志減退,時而自笑,心悸易驚,食慾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二、治療方案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

1.肝鬱脾虛證

治法:疏肝健脾,養腦安神。

推薦方藥:柴胡、香附、青皮、枳殼、三稜、莪術、白芍、川芎、茵陳蒿、人蔘、茯苓、炒白朮、酸棗仁、合歡花、夜交藤、炙甘草等。

中成藥:逍遙丸、舒肝解鬱膠囊、解鬱丸、疏肝和胃丸、木香順氣丸等。

2.痰溼內阻證

治法:燥溼化痰,開竅醒神。

推薦方藥:法半夏、天南星、蘇子、陳皮、茯苓、桔梗、枳實、竹茹、皁角刺、大黃、石菖蒲、遠志、生薑、炙甘草等。

3.氣滯血瘀證

治法:行氣解鬱,活血醒神。

推薦方藥:三稜、莪術、柴胡、香附、枳殼、赤芍、川芎、當歸、丹蔘、鬱金、桃仁、紅花、牛膝、穿山甲、大黃、炙甘草等。

中成藥:越鞠丸、血府逐瘀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4.心脾兩虛證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安神。

推薦方藥:黃芪、人蔘、當歸、茯苓、茯神、鬱金、酸棗仁、龍眼肉、石菖蒲、遠志、五味子、龍骨、牡蠣、磁石、炙甘草等。

中成藥:歸脾丸、人蔘歸脾丸、柏子養心丸等。

(二)鍼灸治療

1.體針

(1)“調神醒腦”針刺療法

頭部取穴:主取百會穴;並於印堂穴直上2.0cm向後平刺25~40mm深,目內眥直上平行於該針兩旁各一穴,均向後平刺25~40mm深;配經外奇穴印堂穴。小幅度、輕捻轉,偶伴提插,捻轉速度達200轉/分鐘以上,連續3~5分鐘,每日1次。

腹部取穴:於劍突下0.5寸穴位處,針尖向肚臍方向刺一針,然後在其左右旁開0.5寸穴位處分別刺入兩針,3針向下平刺1.5寸深,施輕度手法捻轉,連續5~10分鐘,必要時可以通電針刺激,每日1次。

(2)針刺三步療法

第一步:開竅醒神。選擇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隱白、大陵、申脈、風

府、頰車、承漿、間使、上星、會陰、曲池、舌下少陰)中5~6穴。按上述十三鬼穴順序進針,按常規針刺方法操作,用26~28號1寸或1.5寸針,均以得氣為度,每個穴位針刺時間大約30秒,不留針。每日1次,療程3~7天。

第二步:辨證施針。主要穴位:人中、百會、內關、三陰交。臨證配穴,肝鬱脾虛者(印堂、神門、足三裡、太溪、太沖);痰溼內阻者(豐隆、陰陵泉、足三裡);氣滯血瘀者(血海);心脾兩虛型(安眠、神門);按常規針刺方法操作,用26~28號1寸或1.5寸針,均以得氣為度,而後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實施提插捻1次。每日1次,療程2~4周。

第三步:善後調理。在辨證施針取得一定臨床療效後,以電針進行善後調理。每週一、三、五取穴百會、人中,週二、四取穴雙側內關穴,採用連續波,頻率2~5Hz,每日1次,每次1小時,療程至第8周結束。

(3)對症取穴

幻聽:翳風、耳門、聽宮、聽會。

幻視:攢竹、睛明、四白、風池。

失眠:神庭、內關、神門、三陰交、太溪、照海、太沖、安眠、氣海。

興奮:水溝、太陽、曲池、行間、太陽。

木僵:隱白、湧泉、水溝。

焦慮:中脘、內關、太沖、三陰交、通裡。

2.電針療法

取百會、人中、印堂斜刺,捻轉瀉法進針5分鐘。得氣後,用DM-701-II針療電麻儀,將導線分別連在百會、人中、印堂穴上,頻率80~90次/分鐘,穴位局部可見針抖動,局部可見輕微肌肉抽動,以患者無不適感為度。留針1小時/次,每日1次。此療法一般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後,由鍼灸專業醫師實施。在治療前,應儘量和患者溝通,爭取其最大限度的配合,並且患者家屬應始終陪同,使患者有一定的安全感,以保證患者治療期間的情緒穩定。

(三)推拿治療

彈撥背俞穴,即心俞、肝俞、脾俞、腎俞、膽俞、膈俞;拿頭部五經,或以五指彈擊頭部;推風池、風府、大椎;拿項肌、斜方肌;掐水溝、豐隆、通裡、內關、外關、太沖;按揉百會、足三裡、神門、血海、三陰交,以得氣為度;拿揉天樞,以得氣為度;順時針按摩腹。每日按照以上順序,各進行10次。

(四)其他療法

1.理療

使用腦波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讓患者躺在治療椅上,取半臥位。囑患者微閉雙眼,戴上治療眼罩、耳機。上肢的神門穴、大陵穴或內關等經絡穴位配用治療電極,用低頻電脈衝進行穴位刺激。囑患者全身放鬆,安靜地體驗與感受治療程序的變化。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治療儀器上選擇不同的治療程序。每日1次,每次30~60分鐘,10次為1療程。

2.中醫心理療法

(1)方案制訂階段

心理醫生對病人進行全面的瞭解,包括學習、工作、生活、家庭、個人愛好、興趣、人際關係等,詳細瞭解病人病情發展的過程及生長過程中發生的相關生活事件,廣泛收集完整可靠的病史。通過對病人基本資料的全面瞭解,結合病人當前狀態,分析病人內在心理因素,因人而異地制訂中醫心理治療方案。

(2)治療實施階段

順情從欲療法:即順從癲病病人的情志和心理需要,以釋卻心理病因的一種心理療法。對於有情志不遂心理因素的病人可採用順情從欲療法,心理醫生可根據實際情況,在許可的條件下,針對其內心被壓抑的情緒、意志,順從病人的意念、情緒,滿足病人的身心需求,使病人怡悅舒暢。必要時要求家屬給予配合。

運動宣洩療法:要求病人每天做一項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以增強癲病病人對外界的適應性和抵抗力,調節心理因素。為病人制定每週的運功計劃,可以包括一般的家務勞動、體操、跑步等。

習見習聞療法:是一種使病人對受驚敏感的刺激習慣而恢復常態的心理療法,類似於現代行為治療中的系統脫敏療法。如果病人在生長過程中或患癲病之前患有或同時伴有恐怖症,可運用習見習聞療法。首先根據病人病情資料,建立刺激(恐怖或焦慮)等級層次;然後心理醫生從能引起病人較低程度的焦慮或恐怖反應的刺激物開始,反覆多次呈現於病人,至病人不再對該刺激產生焦慮和恐怖而處於放鬆狀態。再進行下一個層次刺激訓練,直至解決所有的刺激層次。

誘導勸說療法:根據病人提供的病史資料和生長情況,發現其內在心理因素及錯誤的認知觀念。運用各種誘導法使病人進入入靜狀態,在入靜狀態中採用語言疏導療法,對患者說理開導、同情安慰、說服解釋、啟發誘導,強化心理效應,改變病人錯誤的認識和病態的心理環境。

(五)護理調攝

1.睡眠護理與調攝

治療期及康復期均應注意觀察病人的睡眠情況,包括睡眠時間、睡眠潛伏期、睡眠質量等,若出現睡眠異常,應及時調節,進行相應的中醫干預措施,如中藥、鍼灸及心理調護等。

2.排便護理與調攝

治療期及康復期均應保持大便通暢,需經常詢問和觀察,若熱結於內,火熱之邪上擾,舌苔出現黃厚膩或灰黑,大便乾燥,數日不行者,應及時給予中藥干預措施,可辨證選擇麻子仁丸、六磨湯或潤腸丸、濟川煎等。

3.情緒護理與調攝

治療期及康復期均應注意觀察病人的情緒狀態,避免情緒刺激。正確對待病人的各種病態表現,對於尚有一些適應環境能力的病人,應注意調節其行為活動中的情緒狀態,對其不合理的要求應耐心解釋,對其合理的要求應儘量滿足。若發現情緒異常波動,應及時瞭解原委,認真仔細地詢問和疏導,或及時給予藥物干預。

4.飲食護理與調攝

飲食需節制,宜清淡,鬆軟,易消化;不能偏食,多食蔬菜、水果及多纖維食物;少食油膩、辛辣、燥烈之品,忌濃茶,咖啡等食品。對於拒食的病人應找出原因,進行勸導、督促、餵食或鼻伺,以保證其營養。

適宜藥膳:

(1)豬心1個,木耳10g,薑汁10g,陳皮10g,白礬10g,大棗10枚。共煮至豬心熟為度,取汁吃肉喝湯。適用於痰溼內阻證。

(2)桃仁5個,佛手6g,丹蔘15g,白糖50g。丹蔘、佛手煎湯,桃仁、白糖搗爛成泥,入湯中小火煎煮10分鐘。適用於氣滯血瘀證。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1.總體評價

參照《精神疾病治療效果評定標準修正草案》。

臨床痊癒:精神症狀消失(或停止發作),具有恢復原工作學習的可能,自知力完全恢復,適應環境良好,無明顯個性改變。

顯效:精神症狀基本消失(或發作減少50%~75%),具有參加一定工作的可能,自知力部分恢復,有明顯個性改變。

有效:精神症狀減輕或部分消失(或發作減少25%~50%),恢復工作學習能力有困難,自知力缺失。

無效:精神症狀無改善(或發作無減少)。

2.量表評價

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陽性和陰性綜合徵量表(PANSS)、症狀自評量表(SCL-90)。

減分率≥75%為臨床痊癒,≥50%為顯效,≥25%為有效,<25%為無效。

(二)評價方法

量表評定BPRS、PANSS、SCL-90每週評定1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