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臨床多年,摸索出一張治療感冒發熱的好方子

中醫 青蒿 呼吸道疾病 連翹 神黃中醫智庫 神黃中醫智庫 2017-09-25

老中醫臨床多年,摸索出一張治療感冒發熱的好方子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青白退熱飲是毛德西教授在臨床中摸索的一張方子,由青蒿鱉甲湯、白虎湯、小柴胡湯3個方劑加減而成,主要用於發熱持續不退,外感內傷發熱均可用之。

組成:青蒿30克,白薇30克,銀柴胡15克,北柴胡15克,黃芩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連翹30克,蘇葉5~10克(後下),薄荷5~10克(後下),生甘草10克。

老中醫臨床多年,摸索出一張治療感冒發熱的好方子

加減運用:無汗出者,加荊芥15克,防風10克;夜熱甚者,加生鱉甲30克(先煎);頭痛者,加葛根15克,川芎6克;苔膩口淡者,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小便短赤者,加白茅根30克,冬瓜皮30克;便祕者,加生大黃5~10克,炒牽牛子5克;咳嗽者,加百部15克,桑白皮15克。

功效:祛風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感冒發熱,熱勢不退,或內傷持續發熱,或伴有輕微惡寒,無汗或少汗,或頭痛,或晝安夜熱,舌苔薄白,脈象浮滑而數。

用法:水煎服,先用武火,後用文火,每次煎20分鐘即可,共煎2次,藥液混合,約500毫升,分2次服;若高熱者,每日服用750毫升(即1劑半藥液),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服後避風,臥床蓋被,使身有汗出為宜。高熱者,可大汗出,迅速退熱;低熱者,可微微汗出,以防大汗出,傷及陽氣。汗退後,可飲溫熱粥,以和胃氣。

方解:發熱是一種症狀,可由多種疾病引起,但有時並無明確病因,西醫常以抗生素對應治之。中醫溫病學認為,發熱有衛氣營血層次之分,因此治療方法也不相同。本方由3個方劑加減而成,即青蒿鱉甲湯、白虎湯、小柴胡湯。青蒿鱉甲湯清陰分之熱(裡熱),白虎湯清氣分之熱(表熱),小柴胡湯清半表半里之熱;另有開發腠理之藥,如蘇葉、薄荷,二味均為辛味藥,前者性溫,後者性涼,其用量可依據證候性質而定,有了這兩味藥,腠理開洩,溱溱汗出,熱勢自然消退;方中所用連翹,是吸取張錫純的經驗,張氏雲:“連翹用至一兩,必能發汗,且其發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連翹另一個特點是能透發經絡之熱,解毒之力較強,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比較強。在解熱方面,毛德西教授喜用柴胡和銀柴胡,前者清氣分之熱,後者清陰分之熱,具體分量可以調整。這張方子在河南省中醫院已用了20多年,效果比較明顯,特別是對於發熱無汗的患者,服後常能續續汗出,體溫隨之下降,這樣的病例有許多。但對於溼溫引起的發熱不宜使用,故凡舌苔厚膩者,應慎用之。

老中醫臨床多年,摸索出一張治療感冒發熱的好方子

病例:張某,男,42歲。2012年3月就診。持續低熱1月餘,體溫一般在37.1~37.8℃之間,伴有輕度咳嗽,痰少,無汗,微惡風寒,不思飲食,曾用抗生素5天,體溫略有下降,但患者在停用抗生素後的第二天,體溫恢復到37.8℃,白細胞10.6×109/L,中性粒細胞87%,胸透提示:支氣管炎。舌苔薄白而膩,脈象浮滑偏數。

辨證分析為:風熱夾溼,鬱於肌表。法當祛風清熱,佐以化溼。方用青白退熱飲加減。

處方:青蒿30克,白薇15克,北柴胡15克,銀柴胡15克,連翹3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薄荷10克(後下),蘇葉10克(後下),藿香10克,佩蘭10克,百部10克,黃芩10克,生甘草5克。水煎兩次,約500毫升,分4次服用。

二診:服藥後,胸背微微汗出,咳嗽減輕,服用5劑後,體溫由37.8℃降至37.2℃,並有食慾感。但大便乾結不利,於上方加生麥芽15克,稻芽15克,石斛10克。繼服5劑,體溫維持在36.5~36.8℃℃,諸症已失。囑咐以小柴胡顆粒善其後。

老中醫臨床多年,摸索出一張治療感冒發熱的好方子

按:此案發熱,微惡風寒,說明病邪仍然在表,這裡所說的“表”,即六經的太陽經與陽明經,或說是溫病的衛分與氣分。但毛德西喜歡用衛氣營血的辨證來解釋。他認為,用衛氣營血辨證比較明晰,特別是對於長期發熱的病人,多有耗陰之嫌,如此辨證不易使人陷入“辛溫動血”之囿。在具體應用時,毛德西常用北柴胡與銀柴胡配伍,北柴胡解氣分之熱,銀柴胡解陰分之熱;或者說,北柴胡解在表之熱,銀柴胡解在裡之熱。另外,要注意患者的大便情況,若干結難下,就要加入大黃或牽牛子,儘快通便,“洩熱存陰”是治療溫熱病的大法,不可忽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