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方術之精確用藥篇-此篇屬中醫不傳之祕

中醫 穴位 木星 附子 惠農興邦 2017-05-16

仲景方術之精確用藥篇-此篇屬中醫不傳之祕

惠農興邦 2017-05-11 08:05

仲景方術之精確用藥篇-此篇屬中醫不傳之祕

此篇內容的發表,有違師訓,但醫乃仁術,目睹世人疾苦,目睹眾多仲景學說崇尚者苦無真經,故公開部分內容,更高級部分請有緣諸君求師李寶柱先生。

----上古真人謹識

此篇撰用《傷寒雜病論》、《道藏》、《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李寶柱先生所傳仲景方術》

首先講明一點:臟腑與經絡之用藥有異同,學者宜識之。

古制一斤,即為16兩,分為兩個8兩,故稱二八。中華道家懂得,人在下生之時,秉受天地之炁360銖,合為一週天之數,加上稟受父母之炁24銖,共為384銖(16兩,古一兩等於24銖),乃為易象卦爻之數(64卦共有384爻),亦合古制一斤之銖數。

臟腑對應:

l 腎1、肝3、心包3、脾5、肺7、心9

l 胃2、膽4、三焦4、大腸6、膀胱8、小腸8

臟腑陰陽:

耳、目、鼻開陽位主精氣神無形之先天陽為五臟陰之用自內而出;先天陽-五臟陰之用。

口、二陰開陰位主傳送出入有形之水谷後天陰為六腑陽之用自外而入;後天陰-六腑陽之用。

仲景方術之精確用藥篇-此篇屬中醫不傳之祕

景方術二十四節氣臟腑十八分型圖

三元九運參考資料

從黃帝元年開始(即早西元2698年)紀元,該年為甲子年定為始元。往後每60年一個甲子週期,為一元,或叫一個大運。三個甲子定為三元,分上元、中元、下元,共180年。每一大運60年中又分三個小運,每個小運20年。排小運的方法有點特別:在上元裡排一運、二運、三運;在中元裡排四運、五運、六運;在下元裡排七運、八運、九運。由此引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三元九運」。三元九運往下挨排,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由黃帝元年起至2003年,算起來已歷經79個大運了。2003年是下元七運的最後一年,2004—2023年進入下元的八運了。

遠古時代的先哲憑藉甚麼規定了三元九運的概念?這本身就是一個奇異的神話,無人能夠理解,也無從考證它的由來。不過,近代的人們發現太陽系星體運行規律倒是與元運之說不謀而合。

從天文資料得知:

地球自轉一週,產生晝夜。

月球繞地球一週為一月。陰晴圓缺,潮起潮落。

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一年。春夏秋冬,周而復始。

木星繞太陽一週為12年。古人發現木星對地球人類的影響很大,原來木星的體積和重量僅次於太陽。由此派生出12生肖,所以木星又叫「歲星」,值年太歲由此而來。

土星與木星相遇為20年。兩球相會對地球人類影響就更大。木星的直徑是地球的11倍,重量是地球的318倍;土星的直徑是地球的9.5倍,重量是地球的95倍。兩星相遇週期與一個小運20年正好巧合。

土星、木星、水星交會週期是60年。這與一個甲子大運60年相吻合。

太陽系九星交會,即「九星聯珠」,180年一遇,正合三元九運180年。

元運劃分:一個大三元180年,大三元包含上、中、下三元,每元60年一甲子,共180年;再分配給九宮,各得20年。於是每一宮管20年,運行次序是:一坎(北方)、二坤(西南)、三震(東方)、四巽(東南)、五中宮、六乾(西北)、七兌(西)、八艮(東北)、九離(南方)。各自定宮,不可改移。

三元甲子180年,近代的三元九運劃分:

上元:一運坎水 1864年---1883年

二運坤土 1884年---1903年

三運震木 1904年---1923年

中元:四運巽木 1924年---1943年

五運中土 1944年---1963年

六運乾金 1964年---1983年

下元:七運兌金 1984年---2003年

八運艮土 2004年---2023年

九運離火 2023年---2043年

陝西咸陽中華易學科學院研究員成柏林先生髮明一種簡便、快捷、彈指間可推算命宮九宮八卦掌法,不問甲子何年,不分上中下三元,僅用分元紀年的年份,便可快速準確推出三元命宮,其法如下:

成氏卦命指掌速定法

口訣:

成氏卦掌寓易簡,

卦命推算起公元;

男起離宮女起乾,

男逆女順按宮轉;

男逢中宮等於坤,

女遇中宮艮上見;

公元個十位相加,

默識心箕有真傳。

此法適用於本世紀1901年至1999年,到21世紀運用成氏掌法,需將“1”的位置改變一下。

排法:掌法九宮排布,同於排山掌訣,即起於左掌,從食指根部起,順次為坎、坤、震、巽(巽宮位食指尖部),中指尖部為中宮,無名指以根部起順次為離、艮、兌、乾(乾宮居無名指頂部)。

其順序為後天八卦序數: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附排列圖:(即排山掌法)

(食指) (中指)(無名指)

.......巽......中.......乾.........................

.......震...............兌..........................

.......坤...............艮........................

.......坎...............離.........................

自1901年起,不問生年干支,不分上中下元,捨去千百位“19”不計,只將年份後兩位數相加,男得數自離宮起1逆推;女所得數自乾宮起1順推,數落何宮,即是所求三元卦命方位。

若數落中宮,男命寄坤,女命則寄於艮。

例:1976年男命

舍“19”而用76相加等13,於離宮起1逆推,13落於乾宮,即為六白命。

1976年女命

舍“19”而用76相加等13,於乾宮起1順推,13落宮於離宮,即為九紫命。

餘仿此。

臟腑用藥:

l 1、3、5、7、9補陽以滋陰;保胃氣以存津液

l 2、4、6、8 滋陰以養陽;固津液以密陽氣。

u 陽旦者,昇陽之方,以黃芪(一兩水病;二兩加-此為變;三兩主制-此為常)為主;

u 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四兩小其制、八兩大其制)為主;

u 青龍三者,宣發之方,以麻黃(三兩小其制;六兩大其制)為主;

u 白虎四者,收重之方,以石膏(八兩小其制;十六兩大其制)為主;

u 朱鳥九者,表滋之方,以雞子黃(一枚百合病;二枚少陰病;三枚溫病)為主;

u 玄武一者,溫滲之方,以附子(一枚或六兩少陰病-此為常;二枚溼病-此為變)為主;

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變互金木,即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

注意:此主言其常,小言其變。

? 味辛皆屬木(三),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 味鹹皆屬火(九),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朴為金,硝石為水。

? 味甘皆屬土(五),人蔘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 味酸皆屬金(四),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 味苦皆屬水(一),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朮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經雲:“主於補瀉者為君,數量同於君而非主故為臣,從於佐監者為佐使。”

陶隱居曰: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於此,醫道畢矣。

中醫者:執陰陽之兩而用三(生萬物)之中道醫學。以此出發,臨床自是運籌帷幄、得心應手,精準用藥並非高不可及,療疾效如浮鼓亦當是自然之事。

仲景方術之精確用藥續篇-舉瘡瘍皮膚病運用

此篇撰用《黃帝內經太素》、《洞天奧旨》、《道藏》、《李寶柱先生所傳仲景方術》

首先講明:臟腑與經絡之用藥有異同,學者宜識之。

經絡對應:

l 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陰常多血少氣:手足太陽8、手少陰9、足少陰1;三

1、8、9

l 陽明常多血氣,太陰常多血氣:足陽明2、足太陰5、手陽明6、手太陰7;二

2、5、6、7。

l 少陽常多氣少血,厥陰常多氣少血:手足少陽4、手足厥陰3;一

3、4

經絡樞機:

? 太陽為關(注意不是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 太陰為關(注意不是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n 氣多而血少,非補血,則未潰不能化,已潰不能消。

n 血多而氣少,非補氣,則未潰不能散,已潰不能生。

n 氣血俱多,初可用消,而終亦必佐之以補氣血,則收功自速。

部位既明,經絡無錯,自然用藥得宜,無憂猛浪之誤治。

1、生在陽經而作痛,此純病於陽也,內外俱用瀉味,自易成功。

2、生於陽經而作癢,此陽虛而病陰也,補陰以化毒,而不可損陽以耗氣。

3、生在陰經而作癢,此純病於陰也,內外俱用補劑,不難奏效。

4、生於陰經而作痛,此陰虛而病陽也,補陽以化毒,而不可損陰以虧血。

經絡用藥:

l 1、8、9補氣;

l 2、5、6、7初消而後以補氣血;

l 3、4補血。

? 參芪等補氣;歸膠等補血;金銀花等清;荊、防等散;硝、黃等攻

瘡瘍宜分虛實,未可漫然用藥。雖治瘡瘍之法俱宜用補,然不知虛實,孟浪治之,亦難速效。故必審其虛實之重輕,以酌量其補瀉之多少,始為上工。惟虛實何以辨之?於初腫、已潰時辨之。

1. 初腫之時,腫而高突,焮赤作痛,是陽邪毒盛,病在表實。主散臣補

2. 如腫而堅硬深痛,亦陽邪毒盛,病在裡實。主攻臣補

表實可散,裡實可攻,攻散之中,略兼用補,則在表者不至入裡,而在裡者必易發表。

3. 倘腫不甚高突,雖焮赤作痛而少衰,此陽邪毒衰,病在表虛。主補臣散

4. 如腫雖堅硬,痛不甚深,此陽邪毒衰,病在裡虛。主補臣攻

表虛不可純散,裡虛不可純攻,攻散之中,重於用補,則表虛者力能託外,裡虛者力能出內。

5. 若已潰之後,猶然腫硬焮痛,發熱煩躁,大便祕結,瘡口堅實,此陽毒未化,乃邪實,尚宜補而兼散。

6. 倘膿大出而反痛,瘡口久而不斂,發熱口乾,膿水清稀,腫下軟漫,此陽毒已盡,乃正虛,切戒散而必補。

以上治法,猶論陽症之瘡瘍。

陰症之瘡瘍,毋論未潰之前與已潰之後,皆宜用補。豈特必宜用補,尤宜大補為急,而不可用些小之補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