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療方法

中醫 推拿 腎虛 養腎 老隊員說 老隊員說 2017-08-26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療方法

足跟痛即足跟底部侷限性疼痛,中老年多見,體型肥胖婦女易患此症,主要症狀表現為顯著的足跟疼痛。疼痛以晨起下床開始站立或走路時劇烈,活動後減輕,但久站久行後疼痛則加重,休息後又減輕。疼痛部位一般較侷限,有明顯的壓痛點,可伴有足底脹麻感或緊張感,疲勞後症狀加重,得熱則舒服,遇冷則痛感加重。

本病發病機理有二

1、是因勞累過度致使足跟部筋骨損傷引起足跟痛。

2、是肝腎虧損。肝主筋,腎主骨,中年以後肝腎之氣不足,肝腎功能漸衰,則腎虛無以生骨,肝虛無以養筋,筋骨之退化,腎之經脈繞行足跟,且受風寒溼邪的侵襲而導致足跟痛。

臨床足跟痛常伴有跟骨骨刺形成,但是痛感程度與骨刺的大小不成正比,但與骨刺的方向有關。如骨刺斜向下方則常有疼痛,若骨刺與骨跟平行,可沒有症狀。老年人的足跟痛多因跟骨骨刺、跟骨結節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墊變性所引起。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附著點的慢性炎症。推拿治療主要是刺激刺部的軟組織,使其對疼痛逐漸產生適應,並促使其增生的囊或連接的結節鬆解消散,而不是使骨刺消失。軟組織炎症愈的病人,雖然疼痛治療後消失,但經X光片檢查,骨刺依然存在。

引起足跟痛的病因常有以下幾種因素

第一,足跟底部及下脂肪纖維墊挫傷而引起部分萎縮變性,致使站立和行走時足跟底疼痛。

第二,跖筋膜勞損。跖筋膜位於足底部,附著在跟骨結節上,中年後跖筋膜逐漸發生退行性改變,纖維組織失去彈性,加上經常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風寒的侵襲·易損傷產生局部滲出等炎症反應,刺激末稍神經則產生疼痛,進而可使跟骨骨刺的形成。

第三,跟骨結節滑囊炎,當承重走路時,跟骨結節滑囊困受到骨刺刺激與擠壓而發生炎症,引起疼痛。

常見的足跟痛有以下三種

1、跟腱腱圍炎

本病是一種慢性損傷性炎症,多因長途行走或猛烈跑跳後激發。運動員中多見。近年來群眾體育活動中,因準備活動不充分,突然起跑或跳,引起此病很多。如反覆過度刺激而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容易引起跟腱斷裂。

治療手法:患者取俯臥位,醫生立於一側。用單手或雙手在小腿三頭肌、腓腸肌處反覆捏揉,順至跟腱處,用捏提法,使跟腱充分鬆馳。同時用拇指點揉跟腱與跟骨的附著點處,用力緩慢使其滲透有發熱感,以緩解疼痛和疏通組織粘連,並用掌推小腿使其發熱。

2、跟骨骨膜炎

因長期受外界過度刺激,跟骨受力過大而引起的骨膜炎症改變。

治療手法:患者取俯臥位,醫生立於一側。先用單手或雙手在小腿下部及跟腱部輕揉。然後一手托足部,另一手拇指沿足跟後緣逐步推向跟腱處,反覆數遍,然後用掌根搓揉足跟部使之有發熱感。

3、跟骨骨刺

本病是由於長期刺激,跟骨的腱膜和肌腱本身的反覆牽拉而引起的退行性改變。經手法推拿後,血液循環改變,炎症治癒、疼痛症狀消失後,但骨刺仍存在。

治療手法:患者取俯臥位,醫生坐於後方。一手握其足部,另一手拇指在跟骨部周圍反覆按揉,使其逐漸適應後,用拇指或肘尖按揉痛點處,反覆數遍,再用掌根搓足跟部使其有發熱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