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醫學家建議,飯後不能馬上睡覺,但也不能立刻做劇烈運動

小說:中醫學家建議,飯後不能馬上睡覺,但也不能立刻做劇烈運動

“起居”,是指日常生活。

中醫所謂起居調攝,主要包括作息規律、勞逸適度和節制房事等內容。《黃帝內經》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長壽的基本要素之,如果“起居無節”,就會影響健康,引起早衰。慎起居強於善服藥中國的傳統起居養生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一段有關起居養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第一,起居為何不是瑣事是大事熟悉三國故事的人也許都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司馬懿從蜀使那裡打聽到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親、吃飯很少等一系列有關生活起居的情報後,就斷言這位蜀丞相活不長了,結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諸葛亮便與世長辭,卒年才54歲。司馬懿能作出正確預言,說明他有這樣的養生體驗:如果長期不注意起居調攝,費神太過,營養不足,勢必損害健康,縮短壽命。起居者,指人們生活中一切有關生活的事項。大至居處房室之選擇,環境之優劣;小至日常作息行止、衛生習慣、言談舉止等。現代一般包括在個人衛生,也有部分屬環境衛生的範疇。對這些生活“瑣事”,古人早就給予了重視,認為這些事關係到人體健康,以至於壽命之短長,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

孫思邈《備急千金方》中就有相當概括的總結,指出人體之所以犯病,失去健康,“本非由天”,而是“身手自造”,來自於自己對生活不檢點所致。第二,古人良好的超居習慣中醫認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與自然界息息相關。根據四季特點,春宜晚睡早起,緩緩散步,無拘無束,以應生髮之氣;夏宜晚睡早起,戒鬱少怒,以應長養之氣;秋宜早睡早起,安定志意,以應收斂之氣;冬宜早睡晚起,靜祕神志,避寒就溫,以應潛藏之氣。其實,不僅四季節令,就是晝夜變化,對人體生理活動也有一定影響。

《內經》上說,一日之中,早晨陽氣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其變化與四時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規律是一致的。因此,順應四季和晝夜的更替規律來調攝起居,是中醫防病保健的一條重要原則。“體欲常勞”,經常參加適當勞動,可以強壯體魄,健全精神。但過度勞作則耗氣,正氣耗散,病邪容易乘虛而入。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給疲勞和未疲勞的猴子同時注射等量病菌,結果疲勞的猴子被感染得病,未疲勞的猴子卻安然無恙。這表明疲勞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印證了祖國醫學關於“勞倦致病”的理論。過勞固然影響健康,但過逸同樣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長期養尊處優,安逸不勞,會使氣血鬱滯,生命力減弱。

《內經》提出“不妄作勞”,既反對“久行”、“久視”等只勞不逸,也反對“久坐”、“久臥”等只逸不勞。在看待勞逸問題上,古代名醫華佗認為:“人體常欲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唐代醫家孫思邈也說過:“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這些見解都說明:有勞有逸,勞逸適度,才能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之中。重視節慾保精以求延壽,是中醫起居調攝的一大特色。歷代養生家認為,“精、氣、神”是人身“三寶”,而“精”又是寶中之寶。明張介賓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說明“精”是生命的基礎,亦是健康和長壽的保證。中醫主張節慾保糟,但不贊成禁慾養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隨著生理髮育成熟而產生的正常情慾,不可禁絕。男女相需好比天地相合,是自然界陰陽調和的一種表現,而禁慾則違反自然規律和人性,所以《三元參贊延壽書》說:“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人道有不可廢者。”起居之道除了上述作息規律、勞逸適度和節制房事外,還涉及睡眠衛生、衣著寢處、沐浴洗漱等內容。第三,善服藥不如慎起居我國傳統的養生經驗表明,重視起居調理,經常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勝於看病吃藥。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指出:“善養生者,保守真元,外邪路氣不得而幹之。至於藥餌,往往招徠真氣之藥少,攻伐和氣之藥多。”蘇東坡也說過:“養生者不過慎起居飲食、節聲色而已。節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藥於已病之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善服藥不如慎起居”確實是養生的至理名言。楊力教授提示以上都是古人至為寶貴的生活經驗,在養生學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儘管在現代社會裡,物質條件已經大大改善,與千餘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其養生原則,對我們仍然有著積極的啟迪作用。楊力教授答疑問:近期剛結婚,所以性生活次數比較頻繁。最近感覺夜裡難以入眠,而且食慾也不太好,這與縱慾有關嗎?答:確實與縱慾有關。腎乃生命之本。縱慾傷精,而精生於腎,精傷則神傷。中醫認為,欲不可絕,但也不可縱,應適當加以控制。如果有條件,可以經常補充優質蛋白,如牛肉、黃豆、牡蠣、海產品等。作息規律,百病不侵古代養生家認為,起居作息有規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避免發生疾病,達到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眾所周知,人不能沒有睡眠。

明代學者陳繼儒在《珍珠船》中說:“睡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則枯。”其實,這眼枯是全身衰弱的病態表現,而不僅僅是眼枯而已。睡眠故事的啟示我國古代有關睡眠的故事很多,這裡講一則“長眠”的故事。《宋史・陳摶傳》記載:他“曾到華山雲臺觀修道,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當問及為何能睡如此許久不寤的道理時,陳說,他不爭世俗名利,只是“向青山頂上,白雲堆裡,展開眉頭,解放肚皮,且一覺睡,管甚玉兔東昇,紅輪西墜”。這種被稱為“唾仙”的人不敢說沒有,因為據說古代的吐納導引術練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時,確能酷似動物冬眠一樣,長期不食不動,呈現氣息幾絕的狀態,前面已提到這個問題。世界真奇妙,上面這種情況即便真有;在億萬人中也難找到一個。絕大多數人都逃脫不了“日興夜寐”、寤寐有序的規律。所以元代李冶在《敬齋古今》中說:“大抵晝作夜息,人之常也。是在晝則當有經營之事,在夜則當無系滯之慮。精神資稟,雖各不同,然用之得其常,則於其不同之時亦得其常;苟用之不得其常,則一切反是矣。”也就是說,不按照這個晝作夜息的規律去做,就會出毛病。清代的李漁說得更直截了當:“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如其不信,試以無疾之人與有疾之人合而’驗之。人本無疾,而勞之以夜,使累夕不得安眠,則眼眶漸落,而精氣曰頹,雖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是睡?乃治百病,救萬民,無試不驗之神藥也。”在這裡,古人把睡眠對人體健康保健之重要意義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了。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睡眠是人體高級神經中樞一種保護性的抑制狀態。此時,各器官系統的生理功能均處在降低狀態,心率、呼吸均變慢,血壓降低,代謝也降低,細胞得到休整,疲勞狀態消除。正是對睡眠在養生保健方面重要意義的認識,因而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如何保證高質量的睡眠,以達到發揮其最大的養生作用,有相當多的論述,值得我們注意。楊力教授答疑問:近期不知什麼原因,總是難以入眠,請問怎麼可以促進睡眠?答:下面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入眠:1.仰臥揉胺。每晚入睡前,仰臥床上,意守丹田(肚臍),先用右手按順時針方向繞臍稍加用力揉腹,一邊揉一邊默唸計數,揉計120次;再換用左手逆時針方向同樣繞臍揉120次。2.踏豆**。用綠豆500克,置鐵鍋中小火炒熱,倒入臉盆中,同時將雙腳洗淨擦乾,借盆中綠豆餘溫,用雙腳蹂踏綠豆,邊踩邊揉。每天睡前l小時開始蹂踏,每次30分鐘左右。3.拍打湧泉穴。每晚睡前洗腳後,端坐床上,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腳湧泉穴120次,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腳湧泉穴120次,每次力度均以感到微微脹痛為宜。即可驅除失眠,安然入睡。4.臥位氣**。取右側臥位,枕頭適中,全身輕鬆自然,雙目閉合,舌尖項上顎,意守丹田。由鼻孔慢慢吸氣,使整個腹部膨脹,再從鼻孔徐徐呼出,至全腹收縮。連續堅持2周,一般失眠即愈。先睡心,後睡眼“先睡心,後睡眼”是我國曆代養生家十分推崇的睡眠方法。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活了一百多歲,十分講究睡眠養生。他說:“凡眠先臥心,後臥眼。”清代著名養生家石成金說:“凡睡下就要一心安慰思睡,不可復想其他事物,只有‘先睡心’三個字,即是極妙睡功。”醫學家孫思邈是我國醫學史上的老壽星,活了一百多歲。孫思邈十分講究睡眠養生,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道林養性》中說:“凡眠先臥心,後睡眼。”也就是說,睡前屏除一切喜怒憂思、煩惱雜念,放鬆精神,做到恬淡虛靜,內心安寧,靜躺使大腦處於輕鬆狀態,合上雙眼,夢意就會翩然而至。第一,為何先睡心事實上,心不睡的人是無法安眠的,要想心睡,先要心靜。要想做到心靜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思考任何事情。不思考就靜坐,它是針對失眠者的腦神經“開關”不能在短時間內關閉,即不能很快入睡的特點,採用的一種過渡方法。“先睡心,後睡眼”的“心”指的是大腦,如果你的腦神經細胞不能進入睡眠狀態,儘管你的眼閉得嚴嚴的,還是睡不著。“靜坐”的作用在於幫助你的腦細胞進入睡前準備價段,達到“入睡”狀態,然後入睡,此種方法對眾多失眠者有所幫助,不妨試試,使睡眠不好的人儘早達到良好的睡眠狀態。第二,怎樣睡心也許有人會問,睡覺還分睡心和睡眼啊?的確,睡覺的過程可分為兩個步驟:一為睡心,一為睡眼;宋代學者蔡季通在《睡訣》中指出:“睡側而屈,覺正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他將睡覺的全過程解說的非常詳細。首先是要注意睡姿,臥床的方向。藥王孫思邈認為,人臥時最好採取東西向,而“頭勿北臥”即反對南北方向的臥姿。國外醫學家指出,頭腳南北方向,順應地球磁力線者,睡眠較好。但也有醫學家指出,這種南北向的睡姿在老年病人中導致腦血栓較高的發病率。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告誡“寢不屍”,即仰臥方式不好。多要求“睡如貓”,“睡如狗”,也即側臥。到清代,曹廷在《老老恆言》中更提出:“食在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之氣,食遠,則左右胥宜。”不管他對右側臥如何解釋,但生理學上,說這有利於食物從胃送入十二指腸,對偏處在左側的心臟也較無妨礙。所以古人的見解是可取的。第三,怎樣做到一夜安眠古人非常強調睡眠之前熱水洗足,以保證一夜安眠。這種習慣在唐宋已普遍流行,宋代溫革《瑣碎錄》說:“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愛國詩人陸游對此曾作詩云:“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洗腳**真一訣,稚孫漸長解燒湯。”足見其受益不少。古人認為,足上有全身各經絡循行,由、此可影響全身狀態。尤其是足心的“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重要穴位之一。洗腳時,可**此穴,中醫認為心與腎互相交通,所謂“水火既濟”,可保持生理上的協調。用溫水暖足,也有利於下肢血液循環,幫助入睡。可謂好處無窮。再者,古人十分強調“先睡心,後睡眼”。一般人總以為**後,眼皮一閉,自然可睡矣。事實上,古人講究“先睡心”,就是要求睡眠前把腦子(心)的萬千思緒都加以摒除。不把它棄隙,入睡是難乎其難的。心神不定,即便眼皮閉上,也無濟於事。每個人都有過失眠的經歷,有的人失眠,就通過狠狠閉眼的方法強迫自己入睡。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方法行不通。失眠是起於“內心”,許多人失眠是由於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較大,心理矛盾衝突多,而自己又不會調節情緒。所以,只有首先“睡心”,然後“睡眼”,才能進入真正的睡眠狀態。其睡眠的過程,“睡眼”是標,“睡心”是本。為了提高睡眠的質量,以達到養生的目的,我們的祖先還十分注意睡眠的環境,其中除房屋條件等外,枕頭是應當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俗話說,“高枕無憂”,好像枕頭高就有利於健康,其實,這不符合養生要求。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恆言》中引述《顯道經》說的“枕高肝縮,枕下(低)肺蹇”之後,恰如其分地指出:“酌高下尺寸,令側臥恰與肩平,即仰臥亦覺安適。”這是十分符合科學要求的,“高枕”、“低枕”,都可造成不良後果,古人早有明示。總而言之,古人對睡眠在養生方面的重要意義,是早有深入而充分的認識的。只有睡得好,才能保證身體康健無憂。楊力教授答疑問:哪些食物可幫助入眠?答:凡是具有安神功效的食物都可幫助入眠,如小麥、小米、豬心、羊心、大棗、百合、核桃、蓮子、桂圓等。比如用小米煮粥睡前喝下,較易安然入睡。勞逸適度,健康常駐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絕對的“動”或“靜”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才能對人體保健起到真正作用。因此,人們在生活中,必須有勞有逸,既不能過勞,也不能過逸。第一,過勞的危害勞和逸雖說都是人體的生理需要,但過度勞累就會損傷精、氣、神、形,導致正氣虛衰,減壽而多病:若過度安逸,如長期不活動、懶散不用腦、睡眠過多、性活動抑制等,則會使人氣血雍滯,體內代謝廢物堆積,心理壓抑,最終導致肥胖和患病,其衰老過程也會加速。因此,勞和逸均應適度,二者之間具有相互對壺、相互協調的辯證統一關係。孫思邈在《備急於金要方・道林養性》中指出:“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就是主張勞逸要“中和”,有常有節。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勞逸適度對人體養生保健具有顯著的作用。首先,在人生過程中,絕對的“靜”或相對的“動”是不可能的,只有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才能對人體保健起到真正作用。適用勞作,有益於人體健康。經常合理地從事一些體力勞動有利於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健體魄,增強體質,能鍛鍊意志,增強毅力,從而保持了生命活動的能力。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合理的勞動對精神、神經、內分泌、心血管、運動、肌肉等各個系統都有好處。如勞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礎代謝率,興奮大腦皮層對肌體各部的調節能力,調節精神等。適當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調節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現代實驗證明,疲勞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於受到病菌的侵襲。其次,益智可防衰老。“勞”不僅指體力勞動,而且還包括腦力勞動,而科學用腦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面。科學用腦,就是用腦的勞逸適度問題,它要求人們勤於用腦,注重訓練腦力的功能和開發其潛能,又要注重對腦的保養,防止疲勞作業。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由於惰性的原因,往往容易犯∽懶於動腦”的毛病。因此,應大力提倡善於用腦,勞而不倦,保持大腦常用不衰。現代研究證明,一個人經常合理地用腦,不但不會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腦老化的功能。實驗證明,在相同年齡組的人群中,經常用腦和不用腦的人相比,能夠經帶性合理用腦的人腦萎縮少,空洞體積小。因而得出結論,經常性合理用腦,可以預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夠預防老年痴呆。第二,過逸的危害反之,如果勞逸失度,就會對健康造成極大地危害。勞動本來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但勞傷過度則可內傷臟腑,成為致病原因。《莊子・刻意>說:“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勞役過度,精竭形弊是導致內傷虛損的重要原因。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過度勞倦與內傷密切相關。李東坦在《脾胃論》中提出,勞役過度可致脾胃內傷,百病由生。

《醫宗必讀》說:“後天之本在脾”。因而脾胃傷則氣血虧少,諸疾蜂起。葉天士醫案也記載,過度勞形奔走,馳騎習武,可致百脈震動,勞傷失血,或血絡淤痺,諸疾叢集。人到老年,氣血漸衰,尤當注意勞逸適度,慎防勞傷。貪逸無度,氣機鬱滯。過勞傷人,過度安逸同樣可以致病。《呂氏春秋》雲:“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富貴之所以致也。”不難看出,過於安逸是富貴人得病之由。清代醫家陸九芝說:“自逸病之不講,而世只知有勞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為病,正不少也。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與勞相反。”《內經》中所提到的“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即指過度安逸而言。“久坐傷肉”,“久臥傷氣”,直接指明瞭安逸可以致病。久坐之人因缺乏全身運動,消化功能減退,以致氣短乏力,影響肌肉的發育。睡眠雖是恢復體力、消除疲勞的有效手段,但睡眠時間並非越長越好。過多的睡眠會使氣血運行緩慢,令人肢體困軟,志氣昏墜。研究發現:每晚睡眠超過十小時的成人,其死亡率比每晚睡七、八小時的人高80%,且多數是心腦血管病突發。這可能是因睡眠時間過長,血液得不到充分運行,導致血栓形成的緣故。可見,貪逸不勞也會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正確處理勞逸之間的關係,對於養生保健起著重要作用。而勞與逸的概念具有相對性,勞與逸的形式又具多樣化,所以應當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養生學家主張勞逸結合,互相協調。或勞與逸穿插交替進行,或勞與逸互相包含,勞中有逸,逸中有勞,只有勞逸協調適度才會對人體有利。楊力教授答疑問:我是一個坐班族,由於長期坐著上班且缺乏鍛鍊,所以出現了頸房痠痛、腰肌勞損、下肢麻木浮腫、全身乏力等症狀,請問有沒有適合坐班族鍛鍊的運動?答:以下幾種鍛鍊方法,既可以在工作時鍛鍊,也可在鍛鍊時工作:梳頭:用木梳從前額至頭頂部向後部梳刷,逐漸加快。梳時不要用力過猛以防劃破皮膚。這樣可**頭皮神經末梢和頭部穴位,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除疲勞、強身和促進頭髮生長的效果,對腦力勞動者尤為重要。空抓:雙手在空中反覆抓捏,不僅能使手靈活,而且能改善上半身的血液循環,還可祛肩部痠痛、頸椎病和偏頭痛,尤以對肩周炎的效果更為明顯。練眼:用眼工作時每隔半小時,遠望窗外一分鐘,再以緊眨雙眼數次的方式休息片刻,也可做轉動眼珠運動。這樣有利於放鬆眼部肌肉,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搖頭晃腦:頸部由頸椎關節、血管、肌肉韌帶等組成,搖頭晃腦可使這些些組織得到活動。這樣,不但可以增加腦部的供血,還可以減少膽固醇在頸動脈血管積沉的可能,從而有利於預防高血壓、中風及頸椎病的發生。咬牙切齒:“咬牙切齒”可以拉動頭部肌肉,促進頭部血液循環,進而起到清醒大腦、增強記憶力的功效。踮腳尖:平時在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在久坐或久站後下肢酸脹、乏力時,可採用踮腳的方法健身。因為,踮腳時雙側小腿後部肌肉的收縮擠壓,會促進鍛鍊者下肢血液的迴流,加速血液循環,可防止下肢靜脈曲張。寒頭暖足,康健長壽通常情況下,冬季養生,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叫做“寒頭暖足”。“寒頭暖足”不但是我國曆代養生保健領域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而且也是我國中醫治病的一個重要原則。據記載,“寒頭暖足”最早出自《脈法》,已歷時2100年,其原文為“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也。”“寒頭暖足”這四個字,既是我國古代醫家瀉實補虛的治療準則,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原則之一。第一,怎樣寒頭養生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倘若頭部溫度太高,不但對健康不利,甚至會成為致病因素。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過:“人頭邊勿安火爐,日久引火氣頭重目赤,睛及鼻幹。”又說:“冬日凍腦……聖人之常法也。”茌現實生活中,做到“寒頭”很簡單,就是在冬天堅持用冷水洗臉。不少人一年四季始終用冷水洗臉,有人甚至先打上一盆冷水,事先吸足一口氣,將整個臉部浸泡入水中,能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反覆幾次;再將雙手浸泡入水中數分鐘,然後再用毛巾蘸水清洗臉部。這樣做既可以潤膚明目,又可醒腦提神,還可驅寒,真可謂一舉數得。另外,長年堅持用冷水洗臉,還有預防感冒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冬季氣溫低,人體最易患感冒,將臉和雙手浸泡入冷水之中,可迫使鼻、臉部位血管收縮乃至上身血管收縮,這樣就可有效地提高人體抗禦風寒的能力。此外,保持頭部低溫還有助於安眠,能幫助提高睡眠質量。但有些入冬天怕冷,喜歡用被子覆蓋頭面睡眠,這樣既妨礙呼吸新鮮空氣,又會使頭部溫度過高,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無益的。應當遵循“寒頭”的原則,儘早改變這種不良的睡眠習慣。與“頭為諸陽之會”相反,足部則為陰氣重地。《內經》說:“陰並於下,則足寒。”民間亦有“寒氣從腳上起”之說。《備急千金要方》說:“每年農曆八月一日後,即微火暖足。”下肢最受寒邪入侵,所以平時多注意足部的保暖非常重要。“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經常鍼灸或**足三裡和湧泉穴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讓熱氣溫遍全身,以驅寒防病。腳與臟腑中的腎關係最為密切,故有“腎主兩足”之說。而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氣,因此,人之腳就好比人體之根。人老足先衰,腳寒百病生,所以“養樹護根,養人護足”。《黃帝內經》中曾說:“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猝)寒或手足懈惰。”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也有這方面的詳細記載:“每(年)八月一日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可見,護足對保證身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怎樣暖足養生暖足的具體措施就是熱水燙足。嚴冬季節,不少人喜歡用爐火烤足,這並不科學,容易導致足部皮膚皸裂。最好、最科學的做法是先用臉盆準各半盆熱水,旁邊再準備一個熱水瓶,然後雙足入盆浸泡,水溫宜高一些,但必須忍受得了,並以不傷足為原則。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鐘以上,水溫低了就從熱水瓶中倒入一些高溫的水,使水溫始終保持熱燙。研究表明,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神經聯繫,腳掌受涼可反向地引起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從而導致機體的抗病能力明顯減弱,積壓各種病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並大量繁殖,使人傷風感冒或引起咽喉炎、氣管炎等。熱水泡腳,可較快地擴張人體呼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加快血液循環,從而使呼吸道黏膜內血液中的白細胞及時地消滅侵入人體的細菌和病毒,使人體免受感染。足浴還能預防腿部、腳部疾病的發生,經常站立者易患下肢靜脈曲張,而足浴能加快腿部血液循環,使腿部靜脈血及時迴流,有利減輕腿的靜脈淤血,防止下肢靜脈曲張。洗腳時,多動腳趾有好處。祖國醫學認為,大拇趾是肝、脾兩經的通路。多活動大拇趾,可舒肝健脾,增進食慾,對肝脾腫大也有輔助療效。第四趾屬膽經,**之可防便祕、肋骨痛;小趾屬膀胱經,能糾正婦女子宮**。所以,足浴後**腳底、腳趾具有重要的保健醫療作用。尤其對神經衰弱、頑固性膝踝關節麻木痙攣、腎虛腰痠腿軟、失眠、慢性支氣管炎、週期性偏頭痛、痛經及腎功能紊亂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或輔助治療作用。楊力教授答疑問:吃哪些食物容易引起溼熱呢?答:溼和熱是中醫病因病理學中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臨床上,這兩種病因又經常混合在一起,引起疾病。經常食用下面一些食物可以引起溼熱:1.月餅或其他高糖食物。2.酒精類飲料。3.湯圓、餈粑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4.肥肉、油炸等高脂肪食物。5.經常不必要的大量飲水,尤其是大量進食冷飲。6.長期過食辛辣煎炒等燥熱的食品。睡前洗腳,疾病不找中醫學家認為,臨睡前用熱水洗腳,可使雙足溫暖,若同時加以**,還能起到**穴位、舒經活絡、氣血通暢的作用,從而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臟腑的功能,達到防治雜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天天洗腳,延緩衰老;睡前洗腳,無疑是一副補薊。第一,熱水泡足的養生意義在我國,幾乎所有人都有睡前洗腳的習慣。為什麼人們要在睡前洗腳呢?只是為了衛生嗎?其實不然,睡前洗腳與人體健康有著緊密的聯繫。睡前泡腳的好處很多人不在意,覺得睡前泡不泡腳對身體健康沒有多大的關係,其實睡前泡腳好處是非常多的。如大文人蘇東坡說得很形象:“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闖鐘鼓。”民間對睡前泡腳的俗語也有很多,如:“睡前熱水泡腳,勝似常吃補藥。”充分說明泡腳勝似吃補藥。如:“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長壽,百歲不稱奇。”皮包水是指晨起喝水,水包皮指的是睡前洗腳,晨起喝水和睡前洗腳是養生保健的良好方法。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連接人體臟腑的12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於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佈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如果能堅持睡前用熱水洗腳,**這些穴位,就可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臟功能、舒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祛病驅邪、益氣化淤、滋補元氣的目的。此外,人的失眠多夢以及疾病的產生,都是臟腑功能失調後反映出來的陰陽偏衰或偏盛的狀態。用熱水洗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可起到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頤養五臟六腑,使人體陰陽恢復平衡的作用,因而具有催眠和祛病健身的功效。我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他82歲時,還堅持睡前用熟水洗腳。他曾作詩云:“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啄亦未忘,洗腳**真一快,稚孫漸長解曉湯。”我國有首民謠說:“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溼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由此可見,洗腳具有極大的保健功能。那麼,為什麼睡前洗腳具有催眠及健身作用呢?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腳掌上密佈著許多血管,用熱水洗腳能使腳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供給腳部更多的養料,使腳腿部新陳代謝旺盛。此外,熱水有溫和的**作用,由於腳掌上無數神經末稍與大腦緊密相連,**腳心上的神經,可對大腦皮層產生抑制,使人感到腦部舒適輕鬆,不僅能加快入睡,使睡眠加深,當然還可以有效地消除一天的疲勞。第二,足是人的第二心臟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有無數的神經末稍與大腦緊密相連,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經常用熱水洗腳,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從理療學的觀點看,熱水洗腳是一種浸浴療法。洗腳時,水溫以40~50℃為宜,水量以淹沒腳的踝部為好,雙腳浸泡5~10分鐘。同時,用手緩慢、連貫、輕鬆地**雙腳,先腳背後腳心,直至發熱為止。這樣,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稍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如能長期堅持,不僅有保健作用,還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如在浴水中加入某些藥物,還能防治感冒、腳疾、凍瘡和關節痛等症。楊力教授提示實踐證明,足浴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我國民間素有“睡前一盆湯,疾病不來沾”的說法。楊力教授答疑問:秋季睡眠有何忌諱?答:秋季氣候涼爽,人們睡眠的氣象條件大為改善,但如果不適當加以注意,睡眠質量將會大受影響。所以,秋季睡眠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忌睡前進食。這將會增加腸胃負擔,易造成消化不良,有害身體,還會影響入睡。睡前如實在太餓,可少量進食,休息一會幾再睡。二忌飲茶。茶中的咖啡鹼能**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興奮,睡前飲過濃的茶會因之而難以入睡,飲用過多的茶會使夜間尿頻,影響睡眠。三忌睡前情緒激動。睡前情感起伏會引起氣血的紊釀,導致失眠,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所以睡前應力戒憂愁焦慮或情緒激動,特別是不宜大動肝火。四忌睡前過度娛樂。睡前如果進行過度娛樂活動,尤其是長時間緊張**的活動,會使人的神經持續興奮,使人難以入睡。五忌睡時多言談。臥躺時過多說話易傷肺氣,也會使人精神興奮,影響入睡。六忌睡時掩面。睡時用被捂住面部會使人呼吸困難,身體會因之而缺氧,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七忌睡時張口。睡覺閉口是保養元氣的最好方法。如果張大嘴巴呼吸,吸入的冷空氣和灰塵會傷及肺臟,胃也會因之而著涼。一日不睡,十日不醒現代醫學認為,睡眠是對身體的一種保護性抑制,可以維護生命的正常節律,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充足的睡眠可以使疾病逐漸好轉、機體康復,就是這個道理。實踐也證明,經常睡眠不足會使人體生物鐘正常運行功能失調,使人體的正常生活節奏紊亂,出現早衰、早老,時間長還會引發多種疾病。.第一,何為“一日不睡,十日不醒”著名中醫塗晉文認為,充沛的睡眠是一個恢復體力、積累能量的過程。如果長期睡眠不足,生命就會逐漸衰竭,直至死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飲食和氧氣,中國有句古話,“一日不睡,十日不醒”,就是說,如果一個晚上沒有好好休息,那麼即使睡十個晚上都難以補回來。第二,睡眠的現代研究啟示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沒有睡眠就沒有健康,睡眠不足,不但身體消耗得不到補充,而且由於激素合成不足,會造成體內環境失調。美國免疫學家在對睡眠和人體免疫做了許多研究後認為,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勞,還與提高人體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著重要的關聯。研究表明,在睡眠充足的人的血液中,其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均有明顯上升,而這兩種細胞正是人體內免疫力的主力軍。睏倦是大腦相當瘕勞的表現,不應該等到這時才去睡覺。只有養成定時睡覺的習慣,保證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7小時,才能維持睡眠中樞生物鐘的正常運轉。因此年輕人也應學會控制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免被打亂自然節律進而陷入惡性循環。近期,英國公佈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平時睡眠不足,人們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將高出l倍之多。其實,中國曆代養生學家都認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將睡眠與飲食相提並論,將其作為養生的重要手段。

俗話說,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見老。現如今,由於工作、學習等原因,熬夜族越來越多。從健康的角度講,熬夜的害處多多。因為人若經常熬夜最容易疲勞、精神不振,人體的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感冒、胃腸感染、過敏等都會找上你。第三,熬夜的危害如果長期熬夜,更會慢慢地出現失眠、健忘、易怒、焦慮不安等神經、精神症狀。過度勞累使身體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引起體內主要的器官和系統失衡,比如發生心律不齊、內分泌失調等,嚴重的就會導致全身的應激狀態,感染疾病的機率相應提高。疲勞症狀強烈的人比一般人患上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器官等各種感染症的機會也增加許多。鑑於此,建議大家要儘可能縮短熬夜時間,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如果夜間睡眠不足,那麼白天一定要及時補充。在此,給不同原因熬夜的人支幾招,以減少熬夜的不適和傷害:1.經常在夜間加班工作或學習的人,應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魚類、牛奶等,另外可適量服用如含卵磷脂、腦細胞生長因子、金槍魚油、牛磺酸等成分的保健品以補充腦力;如出現頭痛時可服用羚羊角滴丸以緩解症狀。2.夜間娛樂(打牌、卡拉OK、泡吧、蹦迪等)及夜生活透支者,容易導致陰虧陽亢而產生陰虛內熱的症狀,可服用以冬蟲夏草為主要成分的滋陰補腎的藥品和含香菇多糖成分的保健品來提高免疫力,同時服用含天然酵素的保健品如金華素迢速恢復透支的體能。3.無論何種形式的熬夜,人體都會出現體力透支現象和體內大量缺乏礦物質、維生素等微量元素,使人體處於嚴重的亞健康狀態,因此建議服用含天然酵素的保健品(內含豐富的氨基酸及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活性酶類、鉻、硒、鋅、鎂、鈣、鐵等元素,能迅速恢復人體體能,使人體精力充沛)。同時補充各種維生素,最好是服用以氨基酸螯合技術生產的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的組合製劑。4.通常情況下,熬夜者沒睡幾個小時就要起床工作或學習,也許你會頭痛欲裂,這時一定要以冷水洗臉,同時服用對各種頭痛有特效且無副作用的羚羊角滴丸,令你精神振奮,另外服用含原青花素、甲殼素的保健品,可有效消除眼部浮腫,淡化黑眼圈。歸根到底,若想避免身體受損,那麼就要在身體出現疲倦感時立刻休息,如果一味硬撐或用咖啡提神,就會耗精傷神,導致生理失調,進而引發疾病。楊力教授答疑問:由於工作原因,我經常熬夜,結果導致皮膚乾燥、頭暈腦脹,請問有沒有熬夜後的一些補救措施可以減少熬夜的危害?答:熬夜後的補救措施有:1.睡前或起床後利用五至十分鐘敷一下臉(可使用保溼面膜),來補充缺水的肌膚。2.起床後洗臉時利用冷、熱水交替**臉部血液循環。3.塗抹保養品時,先**臉部五分鐘。4。早上起床後先喝一杯枸杞茶,有補氣養身之效。5.做個簡易柔軟操,活動一下筋骨,讓精神旺起來。6.早飯一定要吃飽,但是不能吃涼的食物。吃飽就睡覺,好比吃毒藥晚餐與入睡的時間間隔,可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根據臨床資料顯示,泌尿系統結石、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結腸癌、冠心病、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疾病的發生,與這一時間間隔有一定關係。研究表明,人在吃飽飯之後,尤其是某一頓飯量驟然增多的時候,人更易犯困。如果此時倒頭便睡,就會使飽脹在腸胃裡的食物停留時間過長,影響消化功能的正常進行。第一,吃飽就睡易形成腦血栓此外,人吃完飯後,大量食物在胃裡,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人體就會增加胃、腸的血流量。而身體裡的血量卻是相對固定的,所以大腦的血容量就會減少,血壓也隨之下降,如在這時睡覺,很容易因腩供血不足而形成血栓、中風等。所以吃完飯後應先活動活動再睡覺,以免中風等的發生。事實上,食物進入胃腸道後,大約在進食後1~2小時內達到吸收高峰,4~5小時才能完全排空。人們剛剛吃飽後,應該正是需要腸胃功能旺盛的時期。但人體在睡著的時候,往往是機體大部分組織器官開始進入代謝緩慢的“休整”狀態,而胃腸道卻被迫處在“緊張工作”中,造成機體部分狀態不平衡。第二,吃飽就睡會傷脾胃“吃飽了就睡”還會造成胃腸蠕動減慢,部分蛋白質不能被消化吸收,在腸道內停留時間延長,在厭氧菌的作用下,產生胺類、氨、吲哚等有毒物質,增加肝腎的負擔和對大腦的毒性**。長此以往,很容易引起人體消化功能的紊亂和對營養吸收的不良。還會引起營養堆積,導致發胖。第三,吃飽就睡會導致高血脂不僅如此,吃飽了就睡還可引起血膽醇特別是低密度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這類膽固醇容易在動脈壁上沉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易導致冠心病、高血壓的發生。鑑於此,中醫學家建議,飯後不能馬上睡覺,但也不能立刻做劇烈運動,如果一定要睡覺,那麼就應該在適當散步後再睡。楊力教授答疑問:飯後可以吃水果嗎?水果最好在什麼時間吃?答:在吃水果的時間上,目前國人存在一個極大的誤區。把水果當成飯後甜品,其中的有機酸會與其他食物中的礦物質結合,影響身體消化吸收;水果中的果膠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腸內食物溼潤程度的作用,因此飯後吃水果還會加重胃的負擔。營養專家指出,吃水果的正碲時間是飯前1個小時和飯後2個小時左右。飯前吃水果,有很多好處。首先,水果中許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飯前吃有利於身體必需營養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熱量食物,先吃低熱量食物,比較容易把握一頓飯裡總的熱量攝入。第三,許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敗,先吃水果可縮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時間,降低其氧化、腐敗程度,減少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不利影響。另外,我們也要注意,不要在晚上臨睡覺前吃水果,不然充盈的胃腸會使你的睡眠受到影響。千萬別以為吃水果是件小事,消除了這些誤區,才能培養出真正對健康有益的生活習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