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疑難雜症出汗兩則醫案(顛頂出汗,一側面出汗)

1.巔頂汗出

劉某,男,43歲,農民,1988年9月5日初診。自1986年秋季始,患者頭頂部約雞蛋大一片呈發作性汗出,有時巔頂部大汗如珠,而其他部位卻微汗皆無。

近半年來病情日漸加重,每日汗出3~4次甚至10餘次,每次持續5、6分鐘至半小時。汗出前先感心中熾熱,繼則煩熱上衝而汗出。汗出較少時僅有微汗,多時則大汗淋漓沿面頰流淌。曾多處奔波求治,服西藥、封閉、外搽、輸液等,均未見效。

後轉請中醫以補氣固表、養陰益氣、止汗斂汗、調和營衛等方藥,治療近1年,先後服中藥百餘劑,汗出卻有增無減,乃求治於餘。

餘詳審病史。患者素有易怒之性,怒則心悸,肢顫。診見舌稍紅、苔薄白,脈弦細,綜觀脈症及所用藥物的療效,反覆斟酌:巔頂者,肝經之所主也。肝氣素盛之體,舌紅,心煩熱,乃肝鬱化熱所致,治宜舒肝養陰、解鬱瀉火。姑擬滋水清肝飲加減。

處方:生地30g,炒棗仁、白芍各15g,柴胡、當歸、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山梔子各10g,淮山藥12g,薄荷3g。

複診:服藥3劑,汗出減少,效不更方,繼服12劑,病癒,隨訪1年未見覆發。


自汗一症,臨床常見,但巔頂局部陣發性自汗則少見。中醫則多從衛陽不固、營衛不和等論治。益氣固表、止汗斂汗、調營和衛當屬正治,但不盡然。

本例即屬陰虛肝鬱之自汗。蓋汗為心液而開闔在衛,若肝失條達,氣鬱不暢,豈有營衛調和、開闔有度之理。是故前醫益氣固表、調和營衛、止汗斂汗,仍汗出不止;最後以滋水清肝飲滋陰瀉火、疏肝解鬱,雖未用止汗斂汗之品,而汗出自止。

2.面部一側汗出

張某,女,41歲,工人,1990年7月13日初診。數年來,左側面部常陣陣汗出,每逢夏季尤甚。有時僅微汗,有時如珠如滴。汗出時除左側面部外,他處均無汗。經數間醫院檢査未能確診。久服西藥無效,遂求治於中醫。

詢病史除月經不調外,既往健康無病。舌胖嫩稍暗無瘀斑、苔薄白,脈細弦。曾予玉屏風散、牡蠣散、補中益氣湯、桂枝湯等加減共進40餘劑,汗出依舊。反覆思索中忽悟“怪病多瘀”之說,姑擬血府逐瘀湯治之。

處方:桃仁12g、當歸、生地、紅花、赤芍、川牛膝各10g,枳殼、柴胡、川芎各6g,桔梗、甘草各5g。

複診:2劑後,汗出大減,原方繼服6劑,汗止病癒,至今3年未見覆發。


中醫學的瘀血證範疇甚廣,臨床表現不一。清·王清任《醫林改錯》中說:“醒後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瘀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劑而汗止”。本例雖無瘀血之一般見症,但根據其病程長、病狀怪和常法治療無效,乃考慮瘀血所致,試投血府逐瘀湯,竟獲良效。

  • 本文摘自《新中醫》1994年第12期。作者/李德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