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脾開竅於口,其他臟腑之氣易可循經脈上至口,故口味異常,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臟腑病變的反映。一般來講,常見的口腔異味及其所反映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其具體辨治方法介紹如下。

口中有異味中醫巧辨治

口苦——肝膽鬱熱

證見肋脅滿悶疼痛,小便短赤;婦女帶下色黃腥臭;舌苔黃膩,脈弦數。治宜清肝利膽,清熱祛溼。方用龍膽草9克,黃芩9克,梔子6克,木通6克,車前草10克,澤瀉10克,柴胡6克,生地12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口酸——胃腸積滯

證見脘腹脹滿、嘔吐酸腐、噯氣泛酸,或矢氣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理氣健脾。方用山楂15克,神曲10克,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6克,連翹6克,萊菔子10克,麥芽15克,砂仁6克。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口臭——胃火積盛

證見胃脘灼熱疼痛、煩渴喜冷飲、多食易飢、牙齦腫痛、大便祕結,舌苔黃厚,舌質紅,脈滑數。治宜清胃瀉火、滋陰通便。方用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川楝子5克,生地12克,升麻6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口淡——胃有溼濁

證見食後腹脹、體型瘦弱、四肢沉重、小便不利、便溏,舌苔白膩,脈濡。治宜健脾益氣、滲溼和胃。方用黨蔘12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山藥12克,薏仁15克,砂仁6克,炙甘草5克,炒扁豆12克,藿香12克,陳皮6克。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口甜——脾內溼熱

證見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厭惡油膩、噁心嘔吐、體倦身重、目黃髮熱、尿少而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利溼、理氣止痛。方用茵陳20克,豬苓10克,雲苓10克,白朮10克,澤瀉12克,佩蘭10克。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口鹹——多屬腎虛

腎陰虛 證見頭目眩暈、耳鳴、腰痠腿軟、午後潮熱、顴紅、口乾、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腎陰、滋陰降火。方用知母10克,黃柏6克,熟地12克,龜板12克。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腎陽虛 證見畏寒肢冷、面色白、精神不振、腰腿痠軟、耳聾耳鳴、遺精陽痿,或尿少浮腫,舌淡胖,苔白,脈沉遲。治宜溫陽補腎、滋陰壯陽。方用附子5克(先煎),肉桂6克,熟地12克,淮山藥12克,茯苓10克,山萸肉6克,澤瀉10克,丹皮6克,五味子6克。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文/朱本浩 副主任醫師 編輯:王博)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