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臨床使用之~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九

中醫 細辛 茯苓 附子 馬氏中醫 馬氏中醫 2017-09-18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九

【方義】

此辛溫解表,兼祛水飲之方。

【主治】

太陽病,無汗,咳嗽,吐痰,氣喘,不得臥,身腫等證。但必須沒有口渴、喜冷飲的內熱現象。

【藥品】

麻黃一至二錢 生杭芍一至二錢 細辛五分至一錢 桂枝一至二錢 乾薑五分至一錢 炙草一至錢半 五味子五分至一錢 半夏一至二錢

【加減法】

(1)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一至二錢,因半夏性燥,故以清熱生津之蔞根代之,或仿《金匱》加生石膏一至二錢。

(2)利者,去麻黃,加茯苓一錢半至二錢。原系加蕘花,太原本地無此藥。因利為裡證,不宜發表,宜利水,故加茯苓。

(3)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至錢半。噎是痰涎水氣阻礙食道或胃脘之間,飲食不得下行之證,不宜麻黃解表,而宜附子溫裡,因痰涎水氣得溫方可散也。

(4)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錢半至二錢。

(5)喘者,加杏仁(原方去麻黃,根據實踐經驗,麻黃治喘有效,不必去掉)。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桂二方以散表寒,細辛、五味以止咳嗽,乾薑、半夏以除痰飲水氣。(根據實踐生薑、杏仁不可去掉)

【禁忌證】

無表證者忌之,有口渴喜冷飲者也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香蘇散:此外感風寒咳嗽之通用方。

(2)銀翹散、桑菊飲:此二方是外感風熱咳嗽之方。

(3)小青龍加石膏湯:此本證兼有熱證之方。

(4)從龍湯:此服本湯後,其病未愈,或愈而復發之方。

【歷代用藥經驗摘要】

(1)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本湯主之。

(2)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為寒去欲解,本湯主之。

(3)咳逆倚息不得臥,本方主之。

(4)病溢飲者,大青龍湯主之。本湯亦主之。

(以上系仲景)

【醫案選錄】

賈懷堂,男,56歲。

咳喘40餘日,不能平臥,吐大量稀薄痰飲,喉中有痰鳴音,面色黧黑,動則喘促更甚,輸抗菌素類藥10餘日未效。李老診之,患者脈浮滑,舌質淡苔白,為外寒引動內飲,當解表散寒,溫化痰飲。

麻黃一錢 桂枝一錢 白芍錢半 乾薑錢半 細辛一錢 五味子二錢 人蔘二錢 水煎服2付

二診:服藥第2天早上即明顯好轉,咳喘減輕,痰量減少,效不更方,該方繼服3付。

三診:因體虛感冒,囑服薯蕷丸,每服1丸,日2次。

按:薯蕷丸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李老指示:有火時一天服一丸,無火時早晚各1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