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在浩瀚的本草寶庫中,有時候,一字之差便有云泥之別。

土茯苓

土茯苓,說起這三個字,你頭腦中會不會想到那茯苓餅那甜甜的味道?對中藥有一定認知的話,你也會想到茯苓切片那方方正正的白色小塊?

你看,又被這名字欺騙了吧,土茯苓不是茯苓,並不是茯苓被埋在土裡就能稱之為土茯苓,只多了這一“土”字,這功效便改變了。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土茯苓是一種百合科的植物,甘、淡,平。歸肝、胃經。功效: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

銀柴胡

銀柴胡,當你看到這三個字的時候,你大概知道了,這應該也不是柴胡。但是呢,最早在銀州一代,當地人還真把它當做柴胡。後來在作藥用時,發現了其中的錯誤,但這一名字依然被沿用下來。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柴胡為傘形科植物,而銀柴胡為石竹科植物。在現代中藥書中,柴胡為發表藥,而銀柴胡為清虛熱藥,兩者顯然是不可混為一談的。可是在《本草綱目》中,卻是柴胡和銀柴胡不分的。當時,李時珍已知道柴胡的來源有多種,如他說的“銀州所產柴胡長尺餘而微白且軟”,顯然是指石竹科的銀柴胡。他所說的葉“如邪蒿”,根“如前胡而軟”者,應是傘形科前胡的一種。他說的苗“如韭葉者、竹葉者”,根“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強硬”者,正是我們當前所用的傘形科植物柴胡。

可惜李時珍只認為它們是由於產地不同造成的品質差別,其中以銀州所產柴胡最好,但總的來說還是一種東西。只有到了清代的張璐,在《本草逢原》中才將銀柴胡從柴胡中分了出來。再到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銀柴胡不僅是一獨立的詞條,而且指出銀柴胡“甘微寒無毒,行足陽明少陰,其性與石斛不甚相遠,不但清熱,兼能涼血。”並認為李時珍對柴胡和銀柴胡在“《綱目》俱混而未析”。

青木香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木香是啥?這是一味有“醒脾”作用的非常重要的行氣止痛藥,辛味辛;苦;性溫。歸脾;大腸、三焦經。功效: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關於青木香這個名稱還與木香有著這樣一段淵源:木香呢,自古代而起是一個外來中藥,從東南亞進口,以廣州為集散地,所以又稱為廣木香。木香顏色越深,含的油脂越多,質量就越好,陶弘景的《本草經集註》把這種優質木香稱之為“青木香”。這裡面這個“青”字,是指的木香顏色烏黑,烏黑顏色就是青的意思。

後來到了唐代,因為國內沒有木香這種植物,就在國內找了一種替代品——馬兜鈴科的根,唐代當時稱之為馬兜鈴根。由於作為木香的替代品,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土青木香(都是名字起得禍),到了明代,在編纂本草著作時把這個“土”字去掉了,把土青木香稱之為青木香。所以明代以後的青木香和明代之前的是兩回事。

古代的青木香指的是優質的木香,而現代的青木香是馬兜鈴根,由於馬兜鈴根有腎毒性,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因此而造成了很多濫用、亂用而中毒的情況。

薑黃

薑黃,聽到這兩個字,你是不是也犯嘀咕了?我這麼跟你說,薑黃還有名字,古人都稱它為黃姜。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這下你總明白了吧?這不就是乾薑嘛!

非也。

它只是和乾薑的形狀有相似之處,實際上,它是黃絲鬱金的地上的根莖,以其顏色和形狀而得名。

該種和鬱金的根莖均為中藥材“薑黃”的商品來源,薑黃:揀去雜質,用水浸泡,撈起,潤透後切片,晾乾。片薑黃:揀去雜質及殘留鬚根,刷洗泥屑,晾乾。供藥用,能行氣破瘀,通經止痛。主治胸腹脹痛,肩臂痺痛,月經不調,閉經,跌打損傷。

禹白附

禹白附,這個您可能沒聽過,但你估計聽過它的別稱——白附子。

哎?這回你總該知道了吧?不就是附子麼?如果您生活在古代啊,沒準還真說得一點都沒錯,可惜啊,您沒能穿越。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這禹白附來源於天南星科的獨角蓮,古代用的白附子是毛莨科的植物,和烏頭附子是一類的,又叫關白附。現在不這麼用了,它有著天南星科植物的共性功效——燥溼化痰。

白附子:味辛,性溫。歸胃、肝經。功效: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

除了一字之差導致天壤之別,而有的中藥則是名字相像,實則也有則雲泥之別,比如這些名字帶“龍”的中藥,實際上卻不同的中藥。

龍腦

龍腦在中醫里名為冰片,歸於“芳香開竅類”藥材。中醫學認為龍腦為“芳香走竄”之品,內服有開竅醒神之效,適用於神昏、痙厥諸證;外用有清熱止痛、防腐止癢之功,可治療瘡瘍、腫痛、口瘡等疾患。

《本草綱目》中,不僅記載了龍腦的一些形狀特徵,如“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為良。故俗呼為冰片腦,或雲梅花腦”;還專門指出,用紙卷捻起龍腦,燒煙薰鼻,吐出痰涎,就可以治癒很多頭痛病。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聽上去就很神,不愧了龍腦這個名號!

天然龍腦質地純淨,薰燃時不僅香氣濃郁,而且煙氣甚小。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歷來都被視為珍品。龍腦香早在西漢時就已傳入中國。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在西漢的廣州已能見到龍腦香。唐宋時期,出產龍腦的波斯、大食國的使臣還專門把龍腦作為“國禮”送給中國的皇帝。

龍眼

龍眼是我國南方一種特色水果,因果核圓黑光澤,種臍突起呈白色,看似傳說中“龍”的眼睛所以得名。龍眼的另一個名字叫桂圓。新鮮的龍眼肉質爽滑鮮嫩,汁多甜蜜,口感極佳,但是保鮮不易,人們常常將龍眼鮮果焙晒成乾果,稱為龍眼肉、桂丸、龍眼乾等,也就是中醫裡常用的桂圓。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多吃桂圓對女人的身體好,能補血、安神、豐胸、助眠,但是龍眼吃多了是上火的,姐妹們

管住嘴。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龍膽

有一味藥,從《神農本草經》起,便只有兩個字——龍膽。但你要把它和熊膽、蛇膽歸屬一類那就大錯特錯了。追本溯源,它其實只是草本植物,並不是“龍之膽”。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有的書上又叫做龍膽草,為什麼稱為龍膽呢?“膽”形容它的味很苦,猶如膽汁一般。《本草經疏》中特意強調:草龍膽味既大苦,性復大寒,純陰之藥也,雖能除實熱,胃虛血少之人不可輕試。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則下洩太甚故也。

見字如面,這龍膽叫得絕非浪得虛名~

龍骨

但凡對中醫藥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龍骨這味藥,但你不要被它的名字所迷惑,它並非神龍之骨也不是恐龍的骨頭化石。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前者習稱“土龍骨”,後者習稱“五花龍骨”。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龍骨治病歷史久遠,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主要用於治療神志異常、咳嗽氣喘、瀉痢、女子非經期陰道出血及腹部腫塊、小兒驚癇發熱等。《名醫別錄》中標註龍骨“微寒,無毒”,著重談到龍骨醫治心神不定的作用,指出其“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 。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地龍

地龍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蚯蚓嘛。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收載的67種動物藥中就有蚯蚓。在《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天龍

有地龍,就有天龍,一個地上跑,一個天上飛~好吧,事實不是這樣的,地龍是蚯蚓,而天龍是蜈蚣。蜈蚣可使人中毒,也可用來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可用來治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溼頑痺、瘡瘍、瘰癧、毒蛇咬傷等病。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海龍

海龍溫腎壯陽,散結消腫。海龍與海馬性味功用相同,素有“北方人蔘,南方海馬”之稱,而海龍效力較海馬更強,所以龍也不是白叫滴。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穿山龍

穿山龍就跟以上三者大不同了,不同之處就在於上面三龍是動物,而穿山龍是植物。穿山龍是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的根莖,具有活血舒筋、祛風止痛、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能治療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損傷、閃腰岔氣、咳嗽喘息。在民間常用它泡酒煎服,治療筋骨麻木、風溼痺痛,也算是沒有辜負“穿山龍”這個威名。

這些中藥,名字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作用卻大相徑庭

——END——

⊙版權聲明: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rayli

⊙運營編號:GYZX000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