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牟黃河打硪號子'

"

打硪是一種傳統的集體勞動形式,類似於打夯,但比打夯的人數多、規模大、效率高。在建房築基和修河固堤時,為了統一用力,統一節奏,鼓足幹勁,砸實地基,加固堤壩,打硪人編創了打硪號子。中牟境內的黃河打硪號子是一種類似於民歌的形式,旋律樸實,屬無伴奏集體齊唱,長期在民間傳唱,特點是曲調不長,音域較窄,內容簡單,適合勞動伴唱,隨勞動節奏速度基本無變化,有時一人起頭,眾人接唱,有時一問一答,彼此唱和,相互對歌(如《對花》),主要在黃河沿岸的萬灘、雁鳴湖、狼城崗等鄉鎮流傳,集中地反映了黃河兒女堅毅、粗獷的精神風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

打硪是一種傳統的集體勞動形式,類似於打夯,但比打夯的人數多、規模大、效率高。在建房築基和修河固堤時,為了統一用力,統一節奏,鼓足幹勁,砸實地基,加固堤壩,打硪人編創了打硪號子。中牟境內的黃河打硪號子是一種類似於民歌的形式,旋律樸實,屬無伴奏集體齊唱,長期在民間傳唱,特點是曲調不長,音域較窄,內容簡單,適合勞動伴唱,隨勞動節奏速度基本無變化,有時一人起頭,眾人接唱,有時一問一答,彼此唱和,相互對歌(如《對花》),主要在黃河沿岸的萬灘、雁鳴湖、狼城崗等鄉鎮流傳,集中地反映了黃河兒女堅毅、粗獷的精神風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中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牟黃河打硪號子

據記載: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乾隆皇帝降旨命大學士劉統勳、協辦大學士兆惠馳驛於黃河施工處(即今天的中牟縣楊橋堤口)治理黃河,構築堤,他們以工代賑,廣泛動員民工上河堤打硪,打硪活動獲得了空前發展。1956年黃河復堤,百餘盤石硪一字排開,綿延數裡地,打硪號子接喊聲、石硪砸地聲混成一片,聲震天地,場面極為壯觀。2009年6月,《黃河打硪號子》名列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打硪是一種傳統的集體勞動形式,類似於打夯,但比打夯的人數多、規模大、效率高。在建房築基和修河固堤時,為了統一用力,統一節奏,鼓足幹勁,砸實地基,加固堤壩,打硪人編創了打硪號子。中牟境內的黃河打硪號子是一種類似於民歌的形式,旋律樸實,屬無伴奏集體齊唱,長期在民間傳唱,特點是曲調不長,音域較窄,內容簡單,適合勞動伴唱,隨勞動節奏速度基本無變化,有時一人起頭,眾人接唱,有時一問一答,彼此唱和,相互對歌(如《對花》),主要在黃河沿岸的萬灘、雁鳴湖、狼城崗等鄉鎮流傳,集中地反映了黃河兒女堅毅、粗獷的精神風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中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牟黃河打硪號子

據記載: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乾隆皇帝降旨命大學士劉統勳、協辦大學士兆惠馳驛於黃河施工處(即今天的中牟縣楊橋堤口)治理黃河,構築堤,他們以工代賑,廣泛動員民工上河堤打硪,打硪活動獲得了空前發展。1956年黃河復堤,百餘盤石硪一字排開,綿延數裡地,打硪號子接喊聲、石硪砸地聲混成一片,聲震天地,場面極為壯觀。2009年6月,《黃河打硪號子》名列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中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牟黃河打硪號子

為展示中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推動傳統音樂的保護、傳承與傳播,鼓勵創新和交流,中牟縣文化廣電旅遊局非遺中心精心組織雁鳴湖太平莊《黃河打硪號子》打硪隊參加了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民歌大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閆西祿獨唱《樁號》、《釘缸號》、《號兩》曲目,閆西祿、魯玉岐等八人重唱《樁號》、《宣圈號》、《二八號》曲目。

大賽競爭激烈,經過評委會的複賽評審,有53組選手、共174人入圍決賽,最終僅產生出特別獎選手8名,一、二、三等獎選手共24名。《黃河打硪號子》憑藉其珍貴的民間音樂價值、文化價值、民俗價值和社會價值贏得評委們的高度重視和一致好評,參賽的八位選手一舉奪得評委會特別獎。

《黃河打硪號子》參加此類高規格的活動,不但擴大了影響,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更好地推動了傳承傳播與交流。

信息來自:中牟發佈 公眾號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