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維:誤診率高達50%?關於“廣東癌”鼻咽癌 你需要知道這些'

"

作者:MED24

"

作者:MED24

袁亞維:誤診率高達50%?關於“廣東癌”鼻咽癌 你需要知道這些

鼻咽癌是來源於鼻咽癌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因為全球50%的鼻咽癌就發生在廣東及周邊地區!鼻咽癌也被俗稱為“廣東癌”。廣東省的鼻咽癌發病率是全國的5-6倍,全世界的20-30倍,其每年大概要奪走7000多條廣東人生命。

鼻咽癌在治療上首選放療治療:也就是說,鼻咽癌已經確診通常應在放療科接受進一步診療,因此鼻咽癌便成為放療科的專科疾病。本期的MEDstar邀請廣東省醫學會放射腫瘤分會副主委、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博士生導師 袁亞維教授,從下面三個方面來介紹鼻咽癌防治的相關科學知識。

從發現症狀到就醫,平均間隔4.7個月

鼻咽是在頭部的正中央,鼻腔的後方,口咽的上方。鼻咽癌主要發生在咽鼓管的開口及咽隱窩的部位,由於前面有鼻腔,後方和兩側有副鼻竇結構以及大量血管神經結構,因此鼻咽的症狀多是耳塞耳鳴、聽力下降、鼻塞、血涕,等等。此外鼻咽癌的頸部淋巴結的轉移發生率高達70%,患者往往因頸部腫物前來就診。

當然由於它所處的解剖位置還緊鄰很多顱神經,因此局部腫瘤侵犯損傷路神經導致的異常表現也可能成為患者就診時第一表現。鼻咽癌最常見的是外展、三叉、動眼、視神經麻痺,出現複視(即看東西有重影)、一側的眼瞼下垂,斜視、面麻、視力減退等。

根據統計數據分析,即使患者出現了鼻咽癌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如頸部淋巴腫大或耳鳴(首發多為單側)、擤鼻子後鼻涕帶血、晨起第一口痰帶血等,從發現症狀到去醫院就診的平均間隔時間也分別長達4.7個月,3.5個月。由此可見,大眾對鼻咽癌的“癌兆”的認識普遍不足,相關健康科普學習便顯得悠關緊要。

「基層醫院首診誤診率接近60%」

鼻咽癌的主要檢查手段有3個:

EB病毒驗血檢查項目,常用的有,(1)EB兩項(多用EA-IgA與VCA-IgA);(2)EBV-DNA定量測定。

影像學檢查:CT、MRI(核磁共振)、PET-CT(診斷鼻咽癌首選MRI檢查,PET-CT檢查通常在確診為鼻咽癌後再考慮使用);

間接或直接鼻咽鏡檢查,以及鏡下直接取病理活檢(鼻咽癌確診依靠病理診斷)。

袁亞維教授團隊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鼻咽癌首診的誤診情況較為常見,尤其在基層醫院(如鎮醫院,村醫院及較小民營醫院)、因受診療條件限制,首診誤診率接近60%。

從症狀上看,患者出現耳鳴常被誤診為中耳炎,出現涕血常被當作普通的鼻炎處理,頭痛當成偏頭痛或副鼻竇炎進行消炎處理,而把頸部腫物也常當作淋巴結髮炎對待。

最讓袁教授印象深刻的例子,一個基層醫院的患者被當作普通的頸部膿腫或蜂窩織炎處理,給外敷中藥,使得皮膚都潰爛了,仍未見效果。其實我們只需做一個簡單的鼻咽鏡檢查,病理活檢明確診斷後,即可早期發現鼻咽癌。

因此建議廣大群眾,只要出現相關症狀,就需要去專科醫院或者腫瘤科就診,以便早期發現鼻咽癌。鼻咽癌首選放射治療,故其診療也幾乎應在放療科完成,腫瘤專科醫院放療科便成為最合適的選擇。因鼻咽癌高發廣東,鼻咽癌病例約佔了腫瘤專科醫院放療科病例的1/3,鼻咽癌防治臨床治療與研究工作自然也就成為粵地放療科醫務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鼻咽癌,治療與毒性

鼻咽癌首選放射治療(常用劑量68-70Gy/31-35次),完成整療程需連續6-7周(週六日不放療);中晚期患者常需聯合化療或靶向治療;手術治療只有在復發且病灶侷限才予考慮,否則可能會耽誤病情,觸發癌灶進展。

鼻咽癌的放射治療不可避免發生放射相關毒性甚至一些後遺症, 常見的鼻咽癌放療的副作用有口腔咽喉疼痛、皮膚反應、張口困難、口乾、吞嚥嗆咳、牙齒牙齦病患、副鼻竇炎症、中耳炎/神經性耳聾、白內障以及腦部反射反應。先進放療技術已升級到調強甚至更高級的技術,提高療效的同時也使正常組織獲得較好的保護。

鼻咽癌的治療與放射相關損傷是袁亞維教授團隊十幾年來的一大研究方向,其中一個課題便是大腦海馬區的防護。海馬區位於大腦顳葉內側,側腦室兩旁。鼻咽癌患者進行放療時,尤其是局部較晚期患者,有很大可能會出現海馬區神經元損傷,從而導致患者的記憶力和認知力下降。

臨床上放療計劃設計時,準確勾畫海馬區,在制定放療的靶區射野及劑量分佈優化時,最大程度減少海馬區的照射劑量,保護好海馬神經功能,對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臨床上依據RTOG 0933報告,將海馬區受照平均劑量控制在7Gy左右,最大劑量控制在15Gy以下,可使得腦部放療患者的學習與記憶能力較歷史數據有明顯改善。

編輯 | 於望

視頻 | 南京廣電

審校 | 郭穎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