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全國性煤層氣專業公司再“易主”'

"

身為首個獲批成立的全國性煤層氣開發專業公司,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聯煤”)在歷經多次轉手之後,再次更換大股東。

近日,中國海油旗下上市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發佈交易公告宣佈,將通過全資附屬公司中海石油中國收購中聯煤公司100%股權,總代價約53.35億元人民幣。交割完成之後,原由母公司中海油獨資控股的中聯煤,將隨之成為中國海洋石油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

一場由“爺爺”轉手“孫子”的交易,隨即引發不小關注。中國海洋石油通過公告表示,“公司正積極尋找非常規能源開發的機會”“相信非常規能源具有巨大潛力並將成為一項重要的能源來源”。但同時,多次變更股權、業績驟然下滑等現實,也讓外界對中聯煤的未來充滿猜測。

“一方要資源、一方求資金”的雙贏合作

這場收購的特殊之處,還要從中聯煤自身發展說起。

據瞭解,中聯煤由國務院批准組建、成立於1996年的第一個全國性煤層氣開發專業公司。彼時,原煤炭工業部、原地礦部及中石油共同集資1億元,各以1/3的份額位列股東之席。20多年來,中聯煤不僅一躍成為中國煤層氣勘探、開採、銷售的龍頭,更是一度在國家計劃中單列,獨享對外合作專營權、國家氣體勘察甲級資質等優勢。最耀眼時,公司甚至是國內煤層氣行業唯一盈利的佼佼者。

頭頂光環,發展之路卻不是一帆風順。其中最波折的經歷,要數23年間、近10次股權調整。記者梳理髮現,在中國海油2015年全資控股之前,上述三家原股東及中煤集團,先後以不同股比掌管中聯煤。

也正因此,發展一次次受到羈絆。“從成立之日直到中國海油獨資,中聯煤絕大部分時期處於均股狀態。”國家能源委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聯煤總顧問孫茂遠告訴記者。這種體制下,實際誰也不佔主導權,誰都沒有真正負責起來。“麻煩多、支持少,股東不願出資,一言難盡。這也造成,中聯煤雖有政策、技術及經驗等優勢,發展卻一直舉步維艱、壯志難酬。”

直到2015年由中海油全面接盤,孫茂遠認為,中聯煤才算真正解決資金掣肘,“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為謀求發展而主動加入”。而新一輪收購是利好的延續,“在此基礎上,可以繼續改善投資環境問題。”

“與其說多次‘易主’,不如說是‘沒有主’,特別是體制機制問題長期突出。”一位深耕煤層氣行業多年的人士將本次交易視為一場“利大於弊”的雙贏之舉,“如今,中海油及其子公司要資源,中聯煤要資金,雙方一拍即合。”

除了資源、資金需求,該人士還認為,相比原股東中煤集團,中國海油在非常規氣開採方面更具優勢。“從技術角度來看,本次交易也是利大於弊。未來,煤層氣、緻密氣及頁岩氣‘三氣合採’是趨勢,有了技術支撐,發展至少不會走偏。”

關聯交易、業績下滑等質疑同時存在

贊同者有之,質疑的聲音亦存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部分業內人士提出不同意見。

“股權由集團公司轉至旗下三級公司,相當於從‘爺爺’手上給到‘孫子’,為何實施此番關聯交易?到底是為了把優質資產裝入子公司,還是為了獲取現金?評估價值是否真的公允?如果公允,又為何不直接放在市場進行出售?”一位金融分析人士接連發問,“按照公告,這場交易的確合法、合規,但究竟是否合理,我認為還要打個問號。”

與此同時,交易公告還披露了中聯煤的最新財務狀況。2018年,公司實現扣除稅項後的淨利潤為1754.44萬元人民幣,較2017年稅後淨利7291.3萬元人民幣,下滑幅度超過75%。對此原因,交易雙方均未給出進一步解釋。有觀點質疑,中聯煤一度獨享中國煤層氣開發的優質資源,實際表現與之極不匹配。除資金之外,背後或不乏更多瓶頸。

上述資深行業人士分析認為,資源或是影響因素之一。“和頁岩氣一樣,煤層氣也屬於最難開採的類型之一。先天條件十分重要,資源動用率低也是行業長期存在的制約之一。好採的資源越來越少,越到後期開採難度越大,可能影響了進一步發展。”

而據可查詢到的數據,截至2018年7月底,中聯煤共有32個煤層氣探礦權,佔全國煤層氣區塊面積的35%,區塊內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總量達28400億方,累計探明儲量3201億方。記者多方獲悉的實際開採量,目前與探明儲量相去甚遠。

不過,上述行業人士對中聯煤的技術頗具信心。“煤層氣開採對技術要求極高。要知道,中聯煤對行業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多年輸送了大批技術人才。目前在煤層氣行業所有單位,多多少少基本都有從這裡走出去的人。有這樣的技術基礎,資金一旦到位,發展就不是問題。”

“目前,雙方已經制定比較可行的發展規劃,雖然暫不便透露內容,但我個人對前景十分看好。”孫茂遠告訴記者。

掃碼在手機端打開頁面

版權聲明:轉載本網站原創作品,需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得擅自修改標題。若違反本聲明,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