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留影。左起:趙守儼(中華書局編輯)、翁獨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白壽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英芳(中華書局編輯)。(中華書局供圖/圖)


“史學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雖無‘黃金屋’‘顏如玉’,但自有一種旁人難以體味的樂趣,沉潛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夠了。”

孟彥弘校《隋書》十年,頭髮花白。他頭一次坐京滬高鐵的一等座,就是參加《隋書》修訂本的出版座談會。有朋友開玩笑,講他《隋書》看多了,大約變得和隋煬帝一樣奢靡了。

《隋書》修訂啟動於2009年。依例,修訂主持人要選擇相應的斷代史學者和文獻整理專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玉貴就此接下委託。吳玉貴長期從事隋唐史研究及文獻整理,這次與同研究室的孟彥弘一起修訂。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時,吳玉貴已經退休,被複旦大學特聘。

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中,《隋書》修訂本是出版的第八部史書。

“工作量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感慨。2005年起,中華書局開始規劃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作,他全程參與。2007年5月修訂工程正式啟動以來,二十四史修訂本(下稱修訂本)先後出版《史記》《遼史》《宋書》和《隋書》在內的八部。徐俊有些遺憾,他退休前應該看不到修訂本出齊,“現在只能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慢慢磨了”。

"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留影。左起:趙守儼(中華書局編輯)、翁獨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白壽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英芳(中華書局編輯)。(中華書局供圖/圖)


“史學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雖無‘黃金屋’‘顏如玉’,但自有一種旁人難以體味的樂趣,沉潛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夠了。”

孟彥弘校《隋書》十年,頭髮花白。他頭一次坐京滬高鐵的一等座,就是參加《隋書》修訂本的出版座談會。有朋友開玩笑,講他《隋書》看多了,大約變得和隋煬帝一樣奢靡了。

《隋書》修訂啟動於2009年。依例,修訂主持人要選擇相應的斷代史學者和文獻整理專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玉貴就此接下委託。吳玉貴長期從事隋唐史研究及文獻整理,這次與同研究室的孟彥弘一起修訂。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時,吳玉貴已經退休,被複旦大學特聘。

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中,《隋書》修訂本是出版的第八部史書。

“工作量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感慨。2005年起,中華書局開始規劃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作,他全程參與。2007年5月修訂工程正式啟動以來,二十四史修訂本(下稱修訂本)先後出版《史記》《遼史》《宋書》和《隋書》在內的八部。徐俊有些遺憾,他退休前應該看不到修訂本出齊,“現在只能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慢慢磨了”。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隋書》修訂主持人吳玉貴(右)和孟彥弘(左)相識近25年,曾同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工作。2009年,《隋書》修訂啟動;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 (中華書局供圖/圖)


中國古代這24部正史共3213卷,4000萬字,修撰從漢武帝時代到清乾隆年間,長達1800多年,涵蓋中國歷史近4000年。

1950年代末,在中央指示下,中華書局開始全面點校整理二十四史。從《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開始,聚集了顧頡剛、陳乃乾等著名學者,為推動工作進度,唐長孺、鄭天挺和王仲犖等學者陸續進京,住進西郊翠微路的中華書局大院。整理因“文革”中斷,1971年重啟,1978年二十四史點校本(下稱點校本)出齊。近20年,“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終於完成。

點校本自此成為權威與通行的版本。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景蜀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從她讀書開始,這套書就是史學專業所有同學的必備,王仲犖等參與點校的學者都是代表性學者。而今,她正主持《南齊書》《梁書》和《陳書》的修訂工作。

但集全國之力完成點校本仍然存在較多缺憾。由於歷史條件所限,一些海外善本無法利用,且當時要求“反對繁瑣考證”,學術工作無可奈何地受到局勢影響。二十四史因此部分採用“無底本校勘”,選擇幾種善本校勘,具體異文“不主一本,擇善而從”,極易造成混亂。

往昔的遺憾令徐俊殊為看重這輪修訂,困難很多,版本、校勘、標點和前人經驗都需顧及。不過,至少流落世界各地的善本更容易獲取了,史學研究也有長足進步。他樂觀地設想,十年就夠了。現在看來這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

"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留影。左起:趙守儼(中華書局編輯)、翁獨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白壽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英芳(中華書局編輯)。(中華書局供圖/圖)


“史學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雖無‘黃金屋’‘顏如玉’,但自有一種旁人難以體味的樂趣,沉潛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夠了。”

孟彥弘校《隋書》十年,頭髮花白。他頭一次坐京滬高鐵的一等座,就是參加《隋書》修訂本的出版座談會。有朋友開玩笑,講他《隋書》看多了,大約變得和隋煬帝一樣奢靡了。

《隋書》修訂啟動於2009年。依例,修訂主持人要選擇相應的斷代史學者和文獻整理專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玉貴就此接下委託。吳玉貴長期從事隋唐史研究及文獻整理,這次與同研究室的孟彥弘一起修訂。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時,吳玉貴已經退休,被複旦大學特聘。

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中,《隋書》修訂本是出版的第八部史書。

“工作量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感慨。2005年起,中華書局開始規劃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作,他全程參與。2007年5月修訂工程正式啟動以來,二十四史修訂本(下稱修訂本)先後出版《史記》《遼史》《宋書》和《隋書》在內的八部。徐俊有些遺憾,他退休前應該看不到修訂本出齊,“現在只能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慢慢磨了”。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隋書》修訂主持人吳玉貴(右)和孟彥弘(左)相識近25年,曾同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工作。2009年,《隋書》修訂啟動;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 (中華書局供圖/圖)


中國古代這24部正史共3213卷,4000萬字,修撰從漢武帝時代到清乾隆年間,長達1800多年,涵蓋中國歷史近4000年。

1950年代末,在中央指示下,中華書局開始全面點校整理二十四史。從《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開始,聚集了顧頡剛、陳乃乾等著名學者,為推動工作進度,唐長孺、鄭天挺和王仲犖等學者陸續進京,住進西郊翠微路的中華書局大院。整理因“文革”中斷,1971年重啟,1978年二十四史點校本(下稱點校本)出齊。近20年,“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終於完成。

點校本自此成為權威與通行的版本。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景蜀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從她讀書開始,這套書就是史學專業所有同學的必備,王仲犖等參與點校的學者都是代表性學者。而今,她正主持《南齊書》《梁書》和《陳書》的修訂工作。

但集全國之力完成點校本仍然存在較多缺憾。由於歷史條件所限,一些海外善本無法利用,且當時要求“反對繁瑣考證”,學術工作無可奈何地受到局勢影響。二十四史因此部分採用“無底本校勘”,選擇幾種善本校勘,具體異文“不主一本,擇善而從”,極易造成混亂。

往昔的遺憾令徐俊殊為看重這輪修訂,困難很多,版本、校勘、標點和前人經驗都需顧及。不過,至少流落世界各地的善本更容易獲取了,史學研究也有長足進步。他樂觀地設想,十年就夠了。現在看來這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顧頡剛《整理史記計劃》手稿(1954年10月5日)。 (中華書局供圖/圖)


“以前真的沒想到會花這麼久”

座談會上,一位學者略帶商榷地詢問,為什麼不利用更多新出土史料來校訂《隋書》。“我們是校書,不是改書!”孟彥弘迴應得略顯激動。

“校書不改書”是孟彥弘和吳玉貴一起確立的原則。對於點校修訂者,校書工作就是“為古人做嫁衣、為後人做嫁衣”。吳玉貴在座談會上強調,那“不是顯示學術個性的舞臺”。“點校,就是磨,一遍遍磨。”孟彥弘說。這種描述適用於任何史書。

版本調查是第一步。“主要的善本藏在哪裡?哪個版本適合做底本?確定底本之後,哪些可以拿來做通校本、做參校本。”景蜀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項工作完成後,學者們需要做出樣稿交給中華書局組織專家審定,確定修訂工作的基本規範。

2013年,《史記》修訂率先完成。1959年為了趕國慶十週年,這部“二十四史之首”的點校本沒有留下一條校勘記。“校勘工作我們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主持修訂的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生群說。

《史記》修訂用了十個版本,幾乎每個版本都作了通校,起初兩年修訂小組只做這一項工作。八年裡《史記》修訂本新增校勘記3400多條,改動重要標點6000多處,大量訛誤、脫落、衍生和顛倒的文字得以改正,人名、地名、書名和史實等諸多標點方面的錯誤也得到糾正。

為確保標準統一和修訂質量,校勘記和標點長編都由趙生群負責,從每個標點的定奪到每條校勘記的初稿撰寫,幾乎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僅清代學者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這個版本,牽涉到校勘問題一萬條以上,趙生群花整整一年逐條審核。

上課之外,趙生群集中精力投入《史記》修訂。他基本不在學校食堂吃飯,下課立即打車回家。同事感到奇怪,他解釋:儘早趕回家睡午覺,下午才有精神繼續工作。為爭取時間,他八年沒承擔課題,“連申報都沒有申報,時間非常緊張,不可能心有旁騖”。

“如果想要做好的話,真的必須要這樣。”自《南齊書》修訂啟動,景蜀慧除了教學就是修訂,“以前真的沒想到會花這麼久,以為中間用幾年把這個事情了了。”景蜀慧笑道,如果年輕十歲,她想繼續深入研究“南朝五史”。

每個修訂組至少配有一位責任編輯,《明史》這類大部頭甚至配有三位。編輯組的工作量與修訂組幾乎一樣大,任何一條校勘,以及標點和文字的改正都要逐個複核。修訂本定稿前,修訂組通常被請到中華書局附近的招待所,兩組一起在會議室連日討論,用一週左右當場解決所有問題。接著,專家還要對修訂稿加以二審、三審。

修訂本工作每一步都必須能夠回溯。學者們領到中華書局統一印裝的“工作本”,其底本是老點校本,所有校勘記錄都在“工作本”上清晰留存。任何一處改動都必須寫成校勘長編,格式固定,卷次、頁碼、行次、原文、校勘記錄、校改方案……甚至出版者與修訂者的電子郵件也要打印存檔。

校勘的真正難度往往不是辨析版本間文字異同,而在於“找到各種材料的淵源關係”。近年新出土隋唐墓誌數量巨大,對糾正人名、地名和年代錯訛都有一定價值,但尺度如何,怎樣判定是原書錯誤還是後人錯誤,全都是問題。“我們的工作比較傾向於保守。”吳玉貴說。

“看起來很平淡,但它背後確實許多難度。這個難度並不像直接攀登一座陡峭的高山,更像從盆地到高原,可能開始很緩,但是它最後會上到一個相當高的海拔。”景蜀慧體會到一種“慢慢往上爬”的感覺。

"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留影。左起:趙守儼(中華書局編輯)、翁獨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白壽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英芳(中華書局編輯)。(中華書局供圖/圖)


“史學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雖無‘黃金屋’‘顏如玉’,但自有一種旁人難以體味的樂趣,沉潛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夠了。”

孟彥弘校《隋書》十年,頭髮花白。他頭一次坐京滬高鐵的一等座,就是參加《隋書》修訂本的出版座談會。有朋友開玩笑,講他《隋書》看多了,大約變得和隋煬帝一樣奢靡了。

《隋書》修訂啟動於2009年。依例,修訂主持人要選擇相應的斷代史學者和文獻整理專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玉貴就此接下委託。吳玉貴長期從事隋唐史研究及文獻整理,這次與同研究室的孟彥弘一起修訂。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時,吳玉貴已經退休,被複旦大學特聘。

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中,《隋書》修訂本是出版的第八部史書。

“工作量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感慨。2005年起,中華書局開始規劃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作,他全程參與。2007年5月修訂工程正式啟動以來,二十四史修訂本(下稱修訂本)先後出版《史記》《遼史》《宋書》和《隋書》在內的八部。徐俊有些遺憾,他退休前應該看不到修訂本出齊,“現在只能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慢慢磨了”。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隋書》修訂主持人吳玉貴(右)和孟彥弘(左)相識近25年,曾同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工作。2009年,《隋書》修訂啟動;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 (中華書局供圖/圖)


中國古代這24部正史共3213卷,4000萬字,修撰從漢武帝時代到清乾隆年間,長達1800多年,涵蓋中國歷史近4000年。

1950年代末,在中央指示下,中華書局開始全面點校整理二十四史。從《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開始,聚集了顧頡剛、陳乃乾等著名學者,為推動工作進度,唐長孺、鄭天挺和王仲犖等學者陸續進京,住進西郊翠微路的中華書局大院。整理因“文革”中斷,1971年重啟,1978年二十四史點校本(下稱點校本)出齊。近20年,“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終於完成。

點校本自此成為權威與通行的版本。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景蜀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從她讀書開始,這套書就是史學專業所有同學的必備,王仲犖等參與點校的學者都是代表性學者。而今,她正主持《南齊書》《梁書》和《陳書》的修訂工作。

但集全國之力完成點校本仍然存在較多缺憾。由於歷史條件所限,一些海外善本無法利用,且當時要求“反對繁瑣考證”,學術工作無可奈何地受到局勢影響。二十四史因此部分採用“無底本校勘”,選擇幾種善本校勘,具體異文“不主一本,擇善而從”,極易造成混亂。

往昔的遺憾令徐俊殊為看重這輪修訂,困難很多,版本、校勘、標點和前人經驗都需顧及。不過,至少流落世界各地的善本更容易獲取了,史學研究也有長足進步。他樂觀地設想,十年就夠了。現在看來這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顧頡剛《整理史記計劃》手稿(1954年10月5日)。 (中華書局供圖/圖)


“以前真的沒想到會花這麼久”

座談會上,一位學者略帶商榷地詢問,為什麼不利用更多新出土史料來校訂《隋書》。“我們是校書,不是改書!”孟彥弘迴應得略顯激動。

“校書不改書”是孟彥弘和吳玉貴一起確立的原則。對於點校修訂者,校書工作就是“為古人做嫁衣、為後人做嫁衣”。吳玉貴在座談會上強調,那“不是顯示學術個性的舞臺”。“點校,就是磨,一遍遍磨。”孟彥弘說。這種描述適用於任何史書。

版本調查是第一步。“主要的善本藏在哪裡?哪個版本適合做底本?確定底本之後,哪些可以拿來做通校本、做參校本。”景蜀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項工作完成後,學者們需要做出樣稿交給中華書局組織專家審定,確定修訂工作的基本規範。

2013年,《史記》修訂率先完成。1959年為了趕國慶十週年,這部“二十四史之首”的點校本沒有留下一條校勘記。“校勘工作我們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主持修訂的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生群說。

《史記》修訂用了十個版本,幾乎每個版本都作了通校,起初兩年修訂小組只做這一項工作。八年裡《史記》修訂本新增校勘記3400多條,改動重要標點6000多處,大量訛誤、脫落、衍生和顛倒的文字得以改正,人名、地名、書名和史實等諸多標點方面的錯誤也得到糾正。

為確保標準統一和修訂質量,校勘記和標點長編都由趙生群負責,從每個標點的定奪到每條校勘記的初稿撰寫,幾乎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僅清代學者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這個版本,牽涉到校勘問題一萬條以上,趙生群花整整一年逐條審核。

上課之外,趙生群集中精力投入《史記》修訂。他基本不在學校食堂吃飯,下課立即打車回家。同事感到奇怪,他解釋:儘早趕回家睡午覺,下午才有精神繼續工作。為爭取時間,他八年沒承擔課題,“連申報都沒有申報,時間非常緊張,不可能心有旁騖”。

“如果想要做好的話,真的必須要這樣。”自《南齊書》修訂啟動,景蜀慧除了教學就是修訂,“以前真的沒想到會花這麼久,以為中間用幾年把這個事情了了。”景蜀慧笑道,如果年輕十歲,她想繼續深入研究“南朝五史”。

每個修訂組至少配有一位責任編輯,《明史》這類大部頭甚至配有三位。編輯組的工作量與修訂組幾乎一樣大,任何一條校勘,以及標點和文字的改正都要逐個複核。修訂本定稿前,修訂組通常被請到中華書局附近的招待所,兩組一起在會議室連日討論,用一週左右當場解決所有問題。接著,專家還要對修訂稿加以二審、三審。

修訂本工作每一步都必須能夠回溯。學者們領到中華書局統一印裝的“工作本”,其底本是老點校本,所有校勘記錄都在“工作本”上清晰留存。任何一處改動都必須寫成校勘長編,格式固定,卷次、頁碼、行次、原文、校勘記錄、校改方案……甚至出版者與修訂者的電子郵件也要打印存檔。

校勘的真正難度往往不是辨析版本間文字異同,而在於“找到各種材料的淵源關係”。近年新出土隋唐墓誌數量巨大,對糾正人名、地名和年代錯訛都有一定價值,但尺度如何,怎樣判定是原書錯誤還是後人錯誤,全都是問題。“我們的工作比較傾向於保守。”吳玉貴說。

“看起來很平淡,但它背後確實許多難度。這個難度並不像直接攀登一座陡峭的高山,更像從盆地到高原,可能開始很緩,但是它最後會上到一個相當高的海拔。”景蜀慧體會到一種“慢慢往上爬”的感覺。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修訂點校本《舊五代史》使用的中華書局定製大字工作本。 (中華書局供圖/圖)


"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留影。左起:趙守儼(中華書局編輯)、翁獨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白壽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英芳(中華書局編輯)。(中華書局供圖/圖)


“史學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雖無‘黃金屋’‘顏如玉’,但自有一種旁人難以體味的樂趣,沉潛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夠了。”

孟彥弘校《隋書》十年,頭髮花白。他頭一次坐京滬高鐵的一等座,就是參加《隋書》修訂本的出版座談會。有朋友開玩笑,講他《隋書》看多了,大約變得和隋煬帝一樣奢靡了。

《隋書》修訂啟動於2009年。依例,修訂主持人要選擇相應的斷代史學者和文獻整理專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玉貴就此接下委託。吳玉貴長期從事隋唐史研究及文獻整理,這次與同研究室的孟彥弘一起修訂。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時,吳玉貴已經退休,被複旦大學特聘。

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中,《隋書》修訂本是出版的第八部史書。

“工作量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感慨。2005年起,中華書局開始規劃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作,他全程參與。2007年5月修訂工程正式啟動以來,二十四史修訂本(下稱修訂本)先後出版《史記》《遼史》《宋書》和《隋書》在內的八部。徐俊有些遺憾,他退休前應該看不到修訂本出齊,“現在只能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慢慢磨了”。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隋書》修訂主持人吳玉貴(右)和孟彥弘(左)相識近25年,曾同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工作。2009年,《隋書》修訂啟動;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 (中華書局供圖/圖)


中國古代這24部正史共3213卷,4000萬字,修撰從漢武帝時代到清乾隆年間,長達1800多年,涵蓋中國歷史近4000年。

1950年代末,在中央指示下,中華書局開始全面點校整理二十四史。從《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開始,聚集了顧頡剛、陳乃乾等著名學者,為推動工作進度,唐長孺、鄭天挺和王仲犖等學者陸續進京,住進西郊翠微路的中華書局大院。整理因“文革”中斷,1971年重啟,1978年二十四史點校本(下稱點校本)出齊。近20年,“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終於完成。

點校本自此成為權威與通行的版本。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景蜀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從她讀書開始,這套書就是史學專業所有同學的必備,王仲犖等參與點校的學者都是代表性學者。而今,她正主持《南齊書》《梁書》和《陳書》的修訂工作。

但集全國之力完成點校本仍然存在較多缺憾。由於歷史條件所限,一些海外善本無法利用,且當時要求“反對繁瑣考證”,學術工作無可奈何地受到局勢影響。二十四史因此部分採用“無底本校勘”,選擇幾種善本校勘,具體異文“不主一本,擇善而從”,極易造成混亂。

往昔的遺憾令徐俊殊為看重這輪修訂,困難很多,版本、校勘、標點和前人經驗都需顧及。不過,至少流落世界各地的善本更容易獲取了,史學研究也有長足進步。他樂觀地設想,十年就夠了。現在看來這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顧頡剛《整理史記計劃》手稿(1954年10月5日)。 (中華書局供圖/圖)


“以前真的沒想到會花這麼久”

座談會上,一位學者略帶商榷地詢問,為什麼不利用更多新出土史料來校訂《隋書》。“我們是校書,不是改書!”孟彥弘迴應得略顯激動。

“校書不改書”是孟彥弘和吳玉貴一起確立的原則。對於點校修訂者,校書工作就是“為古人做嫁衣、為後人做嫁衣”。吳玉貴在座談會上強調,那“不是顯示學術個性的舞臺”。“點校,就是磨,一遍遍磨。”孟彥弘說。這種描述適用於任何史書。

版本調查是第一步。“主要的善本藏在哪裡?哪個版本適合做底本?確定底本之後,哪些可以拿來做通校本、做參校本。”景蜀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項工作完成後,學者們需要做出樣稿交給中華書局組織專家審定,確定修訂工作的基本規範。

2013年,《史記》修訂率先完成。1959年為了趕國慶十週年,這部“二十四史之首”的點校本沒有留下一條校勘記。“校勘工作我們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主持修訂的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生群說。

《史記》修訂用了十個版本,幾乎每個版本都作了通校,起初兩年修訂小組只做這一項工作。八年裡《史記》修訂本新增校勘記3400多條,改動重要標點6000多處,大量訛誤、脫落、衍生和顛倒的文字得以改正,人名、地名、書名和史實等諸多標點方面的錯誤也得到糾正。

為確保標準統一和修訂質量,校勘記和標點長編都由趙生群負責,從每個標點的定奪到每條校勘記的初稿撰寫,幾乎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僅清代學者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這個版本,牽涉到校勘問題一萬條以上,趙生群花整整一年逐條審核。

上課之外,趙生群集中精力投入《史記》修訂。他基本不在學校食堂吃飯,下課立即打車回家。同事感到奇怪,他解釋:儘早趕回家睡午覺,下午才有精神繼續工作。為爭取時間,他八年沒承擔課題,“連申報都沒有申報,時間非常緊張,不可能心有旁騖”。

“如果想要做好的話,真的必須要這樣。”自《南齊書》修訂啟動,景蜀慧除了教學就是修訂,“以前真的沒想到會花這麼久,以為中間用幾年把這個事情了了。”景蜀慧笑道,如果年輕十歲,她想繼續深入研究“南朝五史”。

每個修訂組至少配有一位責任編輯,《明史》這類大部頭甚至配有三位。編輯組的工作量與修訂組幾乎一樣大,任何一條校勘,以及標點和文字的改正都要逐個複核。修訂本定稿前,修訂組通常被請到中華書局附近的招待所,兩組一起在會議室連日討論,用一週左右當場解決所有問題。接著,專家還要對修訂稿加以二審、三審。

修訂本工作每一步都必須能夠回溯。學者們領到中華書局統一印裝的“工作本”,其底本是老點校本,所有校勘記錄都在“工作本”上清晰留存。任何一處改動都必須寫成校勘長編,格式固定,卷次、頁碼、行次、原文、校勘記錄、校改方案……甚至出版者與修訂者的電子郵件也要打印存檔。

校勘的真正難度往往不是辨析版本間文字異同,而在於“找到各種材料的淵源關係”。近年新出土隋唐墓誌數量巨大,對糾正人名、地名和年代錯訛都有一定價值,但尺度如何,怎樣判定是原書錯誤還是後人錯誤,全都是問題。“我們的工作比較傾向於保守。”吳玉貴說。

“看起來很平淡,但它背後確實許多難度。這個難度並不像直接攀登一座陡峭的高山,更像從盆地到高原,可能開始很緩,但是它最後會上到一個相當高的海拔。”景蜀慧體會到一種“慢慢往上爬”的感覺。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修訂點校本《舊五代史》使用的中華書局定製大字工作本。 (中華書局供圖/圖)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隋書》修訂主持人孟彥弘所藏《隋書》各種版本。 (中華書局供圖/圖)


“一種支撐平庸生活的英雄夢想”

“這裡有好多人的心血。”孟彥弘感嘆。他說話語氣急促,常伴有大幅肢體動作,不時爽朗大笑;搭檔吳玉貴聲音洪亮,但講話不急不緩,條理清晰。他們相識近25年了。

1994年,孟彥弘畢業分配到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恰與吳玉貴在同一間研究室,那時起就一直共事。吳玉貴長孟彥弘十歲,倆人成了忘年交。“人跟人,跟狗跟狗一樣,味對,才行。”孟彥弘回憶,“他開始挺煩我,後來就很包容我了。我們老家有句俗語,叫‘大盆扣小盆’,長者會容忍後生。”

相處多年令他們工作得頗為默契,遇到不同見解就反覆討論,沒為此紅過臉。“說得多了,相互影響,就自然往一起湊,意見就漸趨一致了。”除了他們這種學者搭檔,修訂組中還有老師帶學生的組合。

“中華書局即將開始修訂二十四史點校本的工程,計劃用時五至七年。我已經接下《遼史》……我之所以接受這項任務,主要是想把這項工作用來作為培養學生的一個重要手段,對於學遼金史的學生來說,這是進入專業領域的一個最佳途徑。”

苗潤博一字一句地把郵件念給南方週末記者,他是北京大學歷史系博雅博士後,發件的劉浦江教授已經因病去世四年。劉浦江任教於北京大學歷史系,2007年4月30日給參與《遼史》修訂工作的學生群發這封郵件;2013年6月14日,修訂初稿完成前一晚,他興奮地再次與學生分享。

劉浦江主持的《遼史》修訂組由學生構成。2007年5月19日,他與六個學生開始第一次讀書課。每週六上午9點至下午5點,兩週一次,後來改為每週一次,六年週週如此。讀書課前,學生們分頭點校各卷,完成修訂稿,上課前準備好“點校初稿”和“點校後臺”。

上課時,主講人逐字逐句大聲朗讀初稿內容,標點也不能漏下。一段內容完畢,劉浦江常“責難”主講人字有沒有錯,讀的有沒有錯,史料有沒有遺漏,理解是否正確……對於觀點,他關心“你的後臺硬不硬”,即支撐觀點的那一摞史料。學生們期待讀書課,又倍感緊張。

劉浦江每天打電話詢問進展,讀書課上毫不客氣地指出學生的錯誤。一卷《遼史》幾次課才能讀完,一條校勘記往往反覆琢磨兩三個小時。“‘逼迫’帶來的不是自上而下的壓抑與苦悶,而是一種時時能進步、天天有奔頭的學術氛圍,一種支撐平庸生活的英雄夢想。”苗潤博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

分卷點校完成時,修訂組的學生髮表了二十多篇與《遼史》辨正相關的札記、專題論文,林鵠還出版專著《〈遼史·百官志〉考訂》。陳曉偉、邱靖嘉、曹流和康鵬等參與者已經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就職。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鄧小南追憶劉浦江時,認為他“非常有意識地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帶出一批遼金史研究的新軍”。

《遼史》修訂完成前,劉浦江時而感到孤寂。他曾在20年前出版的《遼金史論》一書自序自陳:“做遼金史研究是一樁很寂寞的事情,缺乏同志,缺乏對話者,與唐宋史學界那種風光的場面自不可同日而語。不過話說回來,史學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雖無‘黃金屋’‘顏如玉’,但自有一種旁人難以體味的樂趣,沉潛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夠了。”

2013年6月,116卷《遼史》修訂初稿完成,繁重的統稿工作由劉浦江獨自承擔。他的身體那時出現問題,後被確診為淋巴瘤晚期。他在病床上為修訂收尾,2015年1月6日去世,享年54歲。

修訂過程中有數位學者離開。2013年,《宋史》修訂組主持人裴汝誠教授去世,他是唯一一位先後參加二十四史點校與修訂的學者。同年,《三國志》修訂主持人吳金華教授心臟病突發離世。

"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留影。左起:趙守儼(中華書局編輯)、翁獨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白壽彝(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英芳(中華書局編輯)。(中華書局供圖/圖)


“史學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雖無‘黃金屋’‘顏如玉’,但自有一種旁人難以體味的樂趣,沉潛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夠了。”

孟彥弘校《隋書》十年,頭髮花白。他頭一次坐京滬高鐵的一等座,就是參加《隋書》修訂本的出版座談會。有朋友開玩笑,講他《隋書》看多了,大約變得和隋煬帝一樣奢靡了。

《隋書》修訂啟動於2009年。依例,修訂主持人要選擇相應的斷代史學者和文獻整理專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吳玉貴就此接下委託。吳玉貴長期從事隋唐史研究及文獻整理,這次與同研究室的孟彥弘一起修訂。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時,吳玉貴已經退休,被複旦大學特聘。

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工程中,《隋書》修訂本是出版的第八部史書。

“工作量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感慨。2005年起,中華書局開始規劃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作,他全程參與。2007年5月修訂工程正式啟動以來,二十四史修訂本(下稱修訂本)先後出版《史記》《遼史》《宋書》和《隋書》在內的八部。徐俊有些遺憾,他退休前應該看不到修訂本出齊,“現在只能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慢慢磨了”。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隋書》修訂主持人吳玉貴(右)和孟彥弘(左)相識近25年,曾同在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工作。2009年,《隋書》修訂啟動;2019年2月,《隋書》修訂本正式出版。 (中華書局供圖/圖)


中國古代這24部正史共3213卷,4000萬字,修撰從漢武帝時代到清乾隆年間,長達1800多年,涵蓋中國歷史近4000年。

1950年代末,在中央指示下,中華書局開始全面點校整理二十四史。從《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開始,聚集了顧頡剛、陳乃乾等著名學者,為推動工作進度,唐長孺、鄭天挺和王仲犖等學者陸續進京,住進西郊翠微路的中華書局大院。整理因“文革”中斷,1971年重啟,1978年二十四史點校本(下稱點校本)出齊。近20年,“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終於完成。

點校本自此成為權威與通行的版本。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景蜀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從她讀書開始,這套書就是史學專業所有同學的必備,王仲犖等參與點校的學者都是代表性學者。而今,她正主持《南齊書》《梁書》和《陳書》的修訂工作。

但集全國之力完成點校本仍然存在較多缺憾。由於歷史條件所限,一些海外善本無法利用,且當時要求“反對繁瑣考證”,學術工作無可奈何地受到局勢影響。二十四史因此部分採用“無底本校勘”,選擇幾種善本校勘,具體異文“不主一本,擇善而從”,極易造成混亂。

往昔的遺憾令徐俊殊為看重這輪修訂,困難很多,版本、校勘、標點和前人經驗都需顧及。不過,至少流落世界各地的善本更容易獲取了,史學研究也有長足進步。他樂觀地設想,十年就夠了。現在看來這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顧頡剛《整理史記計劃》手稿(1954年10月5日)。 (中華書局供圖/圖)


“以前真的沒想到會花這麼久”

座談會上,一位學者略帶商榷地詢問,為什麼不利用更多新出土史料來校訂《隋書》。“我們是校書,不是改書!”孟彥弘迴應得略顯激動。

“校書不改書”是孟彥弘和吳玉貴一起確立的原則。對於點校修訂者,校書工作就是“為古人做嫁衣、為後人做嫁衣”。吳玉貴在座談會上強調,那“不是顯示學術個性的舞臺”。“點校,就是磨,一遍遍磨。”孟彥弘說。這種描述適用於任何史書。

版本調查是第一步。“主要的善本藏在哪裡?哪個版本適合做底本?確定底本之後,哪些可以拿來做通校本、做參校本。”景蜀慧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項工作完成後,學者們需要做出樣稿交給中華書局組織專家審定,確定修訂工作的基本規範。

2013年,《史記》修訂率先完成。1959年為了趕國慶十週年,這部“二十四史之首”的點校本沒有留下一條校勘記。“校勘工作我們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主持修訂的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生群說。

《史記》修訂用了十個版本,幾乎每個版本都作了通校,起初兩年修訂小組只做這一項工作。八年裡《史記》修訂本新增校勘記3400多條,改動重要標點6000多處,大量訛誤、脫落、衍生和顛倒的文字得以改正,人名、地名、書名和史實等諸多標點方面的錯誤也得到糾正。

為確保標準統一和修訂質量,校勘記和標點長編都由趙生群負責,從每個標點的定奪到每條校勘記的初稿撰寫,幾乎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僅清代學者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這個版本,牽涉到校勘問題一萬條以上,趙生群花整整一年逐條審核。

上課之外,趙生群集中精力投入《史記》修訂。他基本不在學校食堂吃飯,下課立即打車回家。同事感到奇怪,他解釋:儘早趕回家睡午覺,下午才有精神繼續工作。為爭取時間,他八年沒承擔課題,“連申報都沒有申報,時間非常緊張,不可能心有旁騖”。

“如果想要做好的話,真的必須要這樣。”自《南齊書》修訂啟動,景蜀慧除了教學就是修訂,“以前真的沒想到會花這麼久,以為中間用幾年把這個事情了了。”景蜀慧笑道,如果年輕十歲,她想繼續深入研究“南朝五史”。

每個修訂組至少配有一位責任編輯,《明史》這類大部頭甚至配有三位。編輯組的工作量與修訂組幾乎一樣大,任何一條校勘,以及標點和文字的改正都要逐個複核。修訂本定稿前,修訂組通常被請到中華書局附近的招待所,兩組一起在會議室連日討論,用一週左右當場解決所有問題。接著,專家還要對修訂稿加以二審、三審。

修訂本工作每一步都必須能夠回溯。學者們領到中華書局統一印裝的“工作本”,其底本是老點校本,所有校勘記錄都在“工作本”上清晰留存。任何一處改動都必須寫成校勘長編,格式固定,卷次、頁碼、行次、原文、校勘記錄、校改方案……甚至出版者與修訂者的電子郵件也要打印存檔。

校勘的真正難度往往不是辨析版本間文字異同,而在於“找到各種材料的淵源關係”。近年新出土隋唐墓誌數量巨大,對糾正人名、地名和年代錯訛都有一定價值,但尺度如何,怎樣判定是原書錯誤還是後人錯誤,全都是問題。“我們的工作比較傾向於保守。”吳玉貴說。

“看起來很平淡,但它背後確實許多難度。這個難度並不像直接攀登一座陡峭的高山,更像從盆地到高原,可能開始很緩,但是它最後會上到一個相當高的海拔。”景蜀慧體會到一種“慢慢往上爬”的感覺。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修訂點校本《舊五代史》使用的中華書局定製大字工作本。 (中華書局供圖/圖)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隋書》修訂主持人孟彥弘所藏《隋書》各種版本。 (中華書局供圖/圖)


“一種支撐平庸生活的英雄夢想”

“這裡有好多人的心血。”孟彥弘感嘆。他說話語氣急促,常伴有大幅肢體動作,不時爽朗大笑;搭檔吳玉貴聲音洪亮,但講話不急不緩,條理清晰。他們相識近25年了。

1994年,孟彥弘畢業分配到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恰與吳玉貴在同一間研究室,那時起就一直共事。吳玉貴長孟彥弘十歲,倆人成了忘年交。“人跟人,跟狗跟狗一樣,味對,才行。”孟彥弘回憶,“他開始挺煩我,後來就很包容我了。我們老家有句俗語,叫‘大盆扣小盆’,長者會容忍後生。”

相處多年令他們工作得頗為默契,遇到不同見解就反覆討論,沒為此紅過臉。“說得多了,相互影響,就自然往一起湊,意見就漸趨一致了。”除了他們這種學者搭檔,修訂組中還有老師帶學生的組合。

“中華書局即將開始修訂二十四史點校本的工程,計劃用時五至七年。我已經接下《遼史》……我之所以接受這項任務,主要是想把這項工作用來作為培養學生的一個重要手段,對於學遼金史的學生來說,這是進入專業領域的一個最佳途徑。”

苗潤博一字一句地把郵件念給南方週末記者,他是北京大學歷史系博雅博士後,發件的劉浦江教授已經因病去世四年。劉浦江任教於北京大學歷史系,2007年4月30日給參與《遼史》修訂工作的學生群發這封郵件;2013年6月14日,修訂初稿完成前一晚,他興奮地再次與學生分享。

劉浦江主持的《遼史》修訂組由學生構成。2007年5月19日,他與六個學生開始第一次讀書課。每週六上午9點至下午5點,兩週一次,後來改為每週一次,六年週週如此。讀書課前,學生們分頭點校各卷,完成修訂稿,上課前準備好“點校初稿”和“點校後臺”。

上課時,主講人逐字逐句大聲朗讀初稿內容,標點也不能漏下。一段內容完畢,劉浦江常“責難”主講人字有沒有錯,讀的有沒有錯,史料有沒有遺漏,理解是否正確……對於觀點,他關心“你的後臺硬不硬”,即支撐觀點的那一摞史料。學生們期待讀書課,又倍感緊張。

劉浦江每天打電話詢問進展,讀書課上毫不客氣地指出學生的錯誤。一卷《遼史》幾次課才能讀完,一條校勘記往往反覆琢磨兩三個小時。“‘逼迫’帶來的不是自上而下的壓抑與苦悶,而是一種時時能進步、天天有奔頭的學術氛圍,一種支撐平庸生活的英雄夢想。”苗潤博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

分卷點校完成時,修訂組的學生髮表了二十多篇與《遼史》辨正相關的札記、專題論文,林鵠還出版專著《〈遼史·百官志〉考訂》。陳曉偉、邱靖嘉、曹流和康鵬等參與者已經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就職。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鄧小南追憶劉浦江時,認為他“非常有意識地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帶出一批遼金史研究的新軍”。

《遼史》修訂完成前,劉浦江時而感到孤寂。他曾在20年前出版的《遼金史論》一書自序自陳:“做遼金史研究是一樁很寂寞的事情,缺乏同志,缺乏對話者,與唐宋史學界那種風光的場面自不可同日而語。不過話說回來,史學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雖無‘黃金屋’‘顏如玉’,但自有一種旁人難以體味的樂趣,沉潛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足夠了。”

2013年6月,116卷《遼史》修訂初稿完成,繁重的統稿工作由劉浦江獨自承擔。他的身體那時出現問題,後被確診為淋巴瘤晚期。他在病床上為修訂收尾,2015年1月6日去世,享年54歲。

修訂過程中有數位學者離開。2013年,《宋史》修訂組主持人裴汝誠教授去世,他是唯一一位先後參加二十四史點校與修訂的學者。同年,《三國志》修訂主持人吳金華教授心臟病突發離世。

二十四史的點校、修訂和等待

啟功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部分參與者合影(1973 年春)。 (中華書局供圖/圖)


“熬得久了,磨得多了,就完成了”

“看中能力之外,我是個‘閒人’,沒有其它事務纏身。”對於受邀參與《隋書》修訂,孟彥弘的解釋如玩笑一般。這個稱號來自北大歷史系教授榮新江,他大大方方地接受。孟彥弘多年沒有申報國家項目,沒有社會活動,一年一篇核心期刊論文的考核也勉強“應付”。“事情少,就閒嘛,就有時間做這種熬時間的工作。熬得久了,磨得多了,就完成了。”孟彥弘些微自嘲地說道,“閒人最適合做這種事!”

《史記》《隋書》《遼史》等史書修訂都熬了八九年,卻無法計入學者的“考核績效”。“我們做了近十年,但不抵本院規定的核心期刊中發表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孟彥弘說,“除了發議論、罵人,就一無所長了。退休了大概也只能看看書、發發微博。別的不會幹,百無一用,給家庭貢獻約為零,給社會貢獻也約為零,就是自己樂了。”

“入了一個自己喜歡的行當,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比較高興。”孟彥弘補充道。趙生群也提到,古籍整理研究很難申報項目和獎項,而這兩項都是大學考核的重要內容。促使他參與修訂的,是《史記》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興趣。

一位修訂主持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平時要完成教學和科研的工作量,備課就佔去了絕大部分時間。“類似《二十四史》點校修訂這樣的大型古籍整理項目,需要十年磨一劍,需要長期坐冷板凳,但目前大多數單位的考核制度不利於類似項目的開展,大環境如此,個人難以改變。”他在郵件中直言自己非常著急,也很無奈。

1950年代的點校集全國之力,中華書局為此聘請眾多學者,唐長孺、鄭天挺、王仲犖等學者都暫停教學,從外地調往北京。“現在的學者很忙。”徐俊對修訂進度緩慢表示理解。

參與修訂的年輕學者們也感到了壓力。參與《南齊書》修訂時,中山大學歷史系副研究員周文俊是博士一年級學生。當時他還有學位論文、發表論文和跨校區助教等任務。

周文俊延遲博士畢業兩年,相同情況發生在所有參與《南齊書》修訂的學生身上。中大的“延畢”學生不能獲得補助金,基本沒有了任何生活來源。“這些都是他們為修訂工作所做的貢獻。”景蜀慧心疼自己的學生。她解釋,博士論文一般較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生們還要參加修訂,看文獻、討論、寫長編和校勘記,“很辛苦,但沒有任何人抱怨”。

“不坐幾十年冷板凳,是很難見到成效的。”趙生群教授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是古文獻研究的常態。從事相關研究,對學者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首先要讀懂古書,其次要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翻閱大量資料。在此基礎上要有所發明,並非易事。而古文獻學科幾乎沒有所謂“權威期刊”,青年學者成長不易。

“把原來一個標點都沒有的書,變成現代人能用的書”

1973年春,參與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的部分學者與中華書局的工作人員合影。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樓頂,前排坐著顧頡剛、白壽彝、唐長孺、楊伯峻……後排站著張政烺、啟功、王鍾翰、趙守儼等學者。這張《標點廿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中的老先生們,多數已經故去。

王仲犖教授點校《南齊書》時沒有技術幫助,全靠從小讀古文的“童子功”。如今,修訂二十四史有人名和地名的索引,各種工具書,每個字都可以在數據庫裡迅速檢索。“當年‘點’的時候,他全部靠自己,靠記憶、靠印象,印象中這個人在哪部書裡,就去查。”徐俊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徐俊記得,很多修訂主持人說過,要讓他們白手起家,點標點,十幾年也做不出來。“點校本當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原來一個標點都沒有的書,變成現代人能用的書。”而修訂工作是對點校本標點和校勘記錯誤的糾正與補充,發現了標點有錯誤的很少。“1950年代還沒有標點符號用法,它是標點使用不規範,有些史改得比較多,真正把句子讀破的很少。”

“我們是望塵莫及的。”至今想來,景蜀慧都佩服老先生們,他們為現今的修訂打下了基礎,“這份寶貴也是繼承他們的傳統”。

古籍整理修訂發展迅速,也越發規範,但仍有可議之處。學者唐圭璋1930年代開始編著《全宋詞》,1960年代由中華書局出版,耗費30年心血,如果現在有人以“重編”名義出版,署名為自己,“事實上90%的功勞都是唐先生的”。徐俊認為,這種做法是對先輩的不尊重。

點校二十四史,老先生們除工資沒有一分錢額外收入。最開始,“參加點校工作不署點校者姓名”是不成文的規定,“文革”後重印,歷次點校人員的姓名才寫進了《出版說明》。

摘編自:《文藝是個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