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5G商用面臨四大矛盾 攜手合作共建5G生態

6月23日下午,由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主辦的“5G商用與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移動(上海)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豫蓉在研討會上表示,儘管各地對5G有很高預期,但發放牌照並不意味著端到端都已做好了全面充分的準備,5G的商用部署仍面臨著四大矛盾。其實,這並非中國移動一家之言,國內外多家運營商都有類似的發言。正如任正非所言,“不要把5G想象成海浪一樣,浪潮來了,財富來了,趕快撈,撈不到就錯過了,5G的發展一定是緩慢的”。5G的發展要經歷一個螺旋式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全球通信行業人士共同努力。

中移動:5G商用面臨四大矛盾 攜手合作共建5G生態


陳豫蓉:目前5G商用面臨著四大矛盾

陳豫蓉指出,對於中國移動來說,目前5G商用面臨著四大矛盾:

1、時間和任務的矛盾。5G從標準到商用部署,目前只不到一年的時間,而4G花了5年的時間,而且5G的場景更加多元,部署更多樣化,從NSA的部署到SA的部署,核心網將重構一個全新的架構,所以時間緊、任務重是第一大矛盾。

2、成熟度和高預期之間的矛盾。今年最熱的詞就是5G和工業互聯網,根據調研,各級政府對5G都有很高的預期,包括很多企業也希望推動5G快速發展,但實際上從標準到網絡再到終端,產業鏈的成熟其實還需要一段時間。產業成熟度和高預期是第二大矛盾。

3、投資和收益之間的矛盾。5G基站的建設和功耗的成本是4G的3.5-4倍左右,因為其頻段高,要建設的基站更多,整個投資非常大,而且新的商業模式也不是那麼明確,所以這對運營商來說壓力非常大。5G與4G覆蓋的策略不太一樣,需要一邊做投資,一邊去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4、資源與頻譜的矛盾。隨著4G套餐不清零,不限量套餐的推出,用戶使用的流量在激增,5G的騰頻難度較大,雖然劃分了5G頻率,但是頻率從4G到5G的遷移其實還需要一段時間。

此外,陳豫蓉指出,在技術角度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SA和NSA的網絡架構的問題,如果NSA做不到核心網的獨立部署,則很難實現網絡切片的能力。

在基站部署方面,過去4G布站時都是從熱點區域城市核心開始擴散。而工業互聯網是5G的一個主戰場,5G要想服務好企業,而企業大部分在城區四五十公里之外的郊區,如何降低專網的成本,如何實現專網服務方案跟大網的融合,也是顯著的問題。

中移動:5G商用面臨四大矛盾 攜手合作共建5G生態


部分官員專家企業對現階段5G持保守態度

在2019年4月23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指出,關於5G的話題,最近一段時間炒的很熱,大家很關注。“近期,大家從各種各樣的新聞媒體上也看到了一些消息、報道,比如說某地打通了第一個電話、某地有一個開通。這裡我想說,這些僅僅是5G剛剛邁出的一小步。我們在工作中會發現,5G現在大家感覺有難點。”

前不久,蔡亦鋼教授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國內5G報道虛假居多。蔡教授擁有722個批准了的國際發明專利,是貝爾實驗室資深研究員,主持了3G、4G和5G網絡系統及應用產品的概念設計和系統開發,曾經三次榮獲“貝爾實驗室發明家獎”。

以下節選了部分蔡亦鋼教授的講話:

國內關於5G的報道絕大部份是虛假的。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的白皮書相對可靠一些。

現在宣傳的這些應用場景,大部分可以通過4G實現,5G的技術指標只是更高一些。5G還沒有找到應用場景。目前5G都是增強型移動寬帶(鐵流注,NSA無法實現高可靠、低延時應用場景)。

低時延高可靠性的技術困難很大。尤其是時延1毫秒,在端對端的時候,太困難。我至今沒有看到可行的方案,各個設備商都在吹牛。高可靠性低延時的性能目標更是加倍了造價。現在國際標準動不動就是6個9,99.9999%的可靠性。沒有一個廠家能夠做到6個9的可靠性,甚至5個9也做不到。

5G主要解決接入網的快速問題,但核心網是瓶頸。這是任正非所以說的。華為正在提出解決核心網問題,我看了目前的技術方案,不靈的。核心網的架構,不是容易的,牽涉的面很廣。華為目前提出的方案,將架構更加複雜化了。這有待大家慢慢的探索,既解決瓶頸問題又不要複雜化,通訊協議要少要簡單。

5G不是一波即將襲來的浪潮,是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其實很多計劃正在往後推,因為實現不了。最大的問題是,5G太貴,技術研發和設備本身都很貴。應用得不償失,而沒有經濟效益,運營商不會去用。在國內的話,除非中國行政強制使用。

經濟效益問題,不僅僅是政府政策的問題,設備裝備的造價也是個問題,開發應用場景是一個問題。我去年一直在指導5G端對端的應用場景和垂直行業的研究,尤其是工業自動化的應用場景。現在看起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工業自動化對可靠性低時延要求很高。目前世界各主要5G廠家都尚有很大的距離。

裝備造價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5G基站採用多出多進等許多新技術(鐵流注:新技術並不天然意味著具備巨大系統增益),造價就高。5G頻率高很多了,信號幅射距離短了,基站要布得更密一些。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問題。

中移動:5G商用面臨四大矛盾 攜手合作共建5G生態


在2018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中移動副總裁李正茂分享了現階段5G的四大挑戰:

一是時間緊迫,5G 從標準完成到產業成熟、具備規模商用條件,僅有2年左右時間,亟需端到端產業共同努力,特別是終端芯片需要加速成熟。

二是技術路線複雜,5G應用場景更多元、技術變革更顛覆,這對運營商技術策略制定、技術方案選擇也提出了更大挑戰。

三是組網建設難度高、投資大,受商用頻段高、新增站址困難等因素影響,即便使用中頻段,實現網絡連續覆蓋也有很高的難度。成本方面,大規模天線使5G基站成本更高,還需新建或大規模改造核心網和傳輸網,各運營商均需探索低成本解決方案。

四是行業拓展挑戰多,5G與各行各業融合創新是未來重要方向,但5G垂直行業應用還面臨需求難匹配、行業有壁壘、回報不確定等諸多問題。

在2018年4月,任正非表示:

科學技術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會需求已經產生。如果社會需求沒有發展到我們想象的程度,投入的意義就沒有那麼大。我不認為現在5G有這麼大的市場空間,5G可能被炒作過熱,因為需求沒有完全產生。如果說無人駕駛需要5G,現在能有幾臺汽車實現了無人駕駛?輪船、飛機如果已經實現了無人駕駛,但是飛行員不上飛機,乘客敢上飛機嗎?

社會如果需要更高的帶寬,4G就能做到,日本和韓國不就做得很好嗎?現在的設備沒有發揮出很好的作用來,如果期望用技術來代替,不現實,系統工程不是有一個"喇叭口"就能解決的問題。

這是我的個人意見,業務部門倒是希望5G更快商用,這樣他們可以多賣一些產品。

在2019年2月,任正非又表示:

實際上現在人類社會對5G還沒有這麼迫切的需要。人們現在的需要就是寬帶,而5G的主要內容不是寬帶。5G有非常非常多的內涵,這些內涵的發生還需要更多需求的到來,還需要漫長的時期。不要把5G想象成海浪一樣,浪潮來了,財富來了,趕快撈,撈不到就錯過了。5G的發展一定是緩慢的。日本和韓國還是4G,日本、韓國把4G運用到非常好,就足夠滿足使用。我們的4G沒有用好,打開我的手機只有20~30兆,實際上我們提供的4G是可以到300~400兆,足夠看8K電視。但是我們的網絡,白天打開就只有二三十兆,只能看4K,沒法看8K電視。為什麼?網絡結構不好。網絡結構不好是啥?還是沒有數學家在研究運營商的網絡結構。所以網絡結構性的問題沒有解決,5G用上來和4G差不多。就好比我嘴巴很大,但是喉嚨很小,我吃一大塊肉還是一口吞不進去。因此,不是5G的基站是萬能的,大家別那麼著急。5G接下來估計還要進入毫米波,毫米波就是隻要你多加一倍的錢,帶寬可以加一百倍,就是一秒鐘你可以下載幾十部高清視頻,這個我們已經在實驗室裡面都能完全做出來。5G現在暫時還沒有充分發揮出用處,太快了。這次中央臺用來在深圳(5G)直播春節聯歡晚會,也只是個演示性作用,這種演示還不足以變成大規模的商業行為。

最先商用5G的韓國,其三家運營商SK Telecom,KT和LG Uplus都公開承認他們的5G網絡在交付方面存在問題,很多用戶抱怨他們的服務並不像宣傳的那樣快速、安全。

日本NTT也表示“第一波5G部署的現實很不理想”,NTT的5G實驗室高級副總裁Takehiro Nakamura強調:業界要認識到要為5G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以及LTE持續關鍵作用的重要性。運營商只會在需要的地方提供5G信號覆蓋,而基於LTE的移動通信技術仍然是為用戶提供覆蓋的核心所在。

可以說,現階段的5G並沒有媒體報道中的“秒天秒地秒空氣”,從上述官員專家企業的言論中,已經能夠折射出現階段5G存在一些問題。

中移動:5G商用面臨四大矛盾 攜手合作共建5G生態


可能的解決之策

針對現階段5G暴露出的問題,我們來看看中國頂尖設備商和運營商的方案。

華為高管餘承東出席2019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時,呼籲“5G技術使用2G、3G頻譜”和“5G時代要重新考慮收費模式,單一按無限流量是災難”,並提出了5G收費“經濟艙”、“頭等艙”概念。

這主要是因為現階段5G在實踐中發現覆蓋範圍偏小、組網成本高和電費貴的問題。

目前,5G基站的覆蓋只有300多米,而基建成本非常貴,根據陳豫蓉的講話,5G基站的建設和功耗的成本是4G的3.5-4倍左右。因而餘承東的解決方案就是希望採用低頻來提升5G覆蓋範圍;改變單一按無限流量收費的商業模式,用類似“經濟艙”、“頭等艙”的方式提升運營商的盈利能力,使運營商有更多財力支持5G建設。

根據陳豫蓉的講話,中國移動提出一個“5G+”的行動計劃。

首先是“5G+4G”,我們想服務好工業企業,但我們認為不是所有的事情必須都在5G上去做,“5G+4G”也能夠給企業帶來一個很好的無線環境和網絡體驗。

第二個是“5G+AICDE”(A:AI,I:IoT,C:cloud,B:Bigdata,E:邊緣計算),5G服務於工業企業,後者需要的不僅僅是這張網,而是複合的端到端的能力。

第三個是“5G+生態”,陳豫蓉指出,4G是修路,5G是造城,修路可能是運營商一家在修,但是造城一定是跟合作伙伴一起來做,這些合作伙伴既有來自企業的頭部企業,也有來自於像華為這樣的設備廠商,更有在傳統的垂直領域做應用和集成的很多企業,只有彼此共同合作,才能搭建出一個蓬勃的5G生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