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協談“中國民航最大挑戰”稱北亞大型航企應儘快提升國際影響力

國際航協談“中國民航最大挑戰”稱北亞大型航企應儘快提升國際影響力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駐中國首席代表、北亞地區副總裁馬濤)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瀟雨 黃興利 首爾報道

一直以來,有觀點認為中國民航保持著全球頂尖的安全運營記錄與行業監管部門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航空公司的效益有關。

“我不完全同意這種說法,”三月初剛開始擔任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下稱IATA)駐中國首席代表、北亞地區副總裁的馬濤,在六月初於韓國首爾舉行的IATA AGM期間接受包括《華夏時報》記者在內的採訪時,對這個“流傳已久”的觀點表示出異議。

在馬濤看來,“中國民航在現有的客觀條件下能夠保證安全運營,並且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已經是非常難得的成就。”

已經在航空運輸業從業超過三十年的馬濤職業生涯從中國民航總局(現中國民用航空局,下稱民航局)開始,曾經在多個職能部門工作,後代表中國前往國際民航組織任職,先後擔任過技術合作委員會主席、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第一副主席和理事會治理與效率工作組主席等多個職務。

“當然,中國民航在提升效率方面還有非常大的空間,”馬濤表示,“對於中國航空業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航空公司快速增長與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和管理不匹配之間的矛盾,”但“科技的發展可以彌補很多這方面的不足,比如現代化的模擬機應用於飛行員培訓、先進的檢測工具用於飛機維修和維護等。”

馬濤表示:“中國民航目前能夠保持最好的安全管理水平,並且是在這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實現這樣的成就,一方面在行業管理經驗上有非常多的可取之處可以向全世界分享,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在於中國民航樂於積極應用行業新技術。”

實際上,從國內航空公司近年來一直積極保持與飛機制造商、供應商以及行業組織等合作,在機載設備、先進導航、環保以及機場運營管理等方面開展一系列的技術驗證與應用、測試就可以看出來,對於能夠提升安全、改善效率以及包括減排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的新技術和方案都保持著很高的積極性。

“對民航業而言,新技術要想成為行業標準,就必須要先投入使用,民航業的標準的制定都是來自運行和實踐,包括安全領域很多血的教訓得來的經驗,中國民航局一直積極推進新技術應用,可以在行業標準的制定方面提出更多好的建議,從而對幫助制定全球標準作出更大的幫助,”馬濤表示,“中國民航在接收新事物上一向比較快,比如電子登機,目前國內應用已經達到60%。”

IATA發佈的數據顯示,全球航空客運市場重心正在加速東移,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成為客運需求增長的重要驅動力。2018年,中國市場的客公里收入比2017年增長了12.1%,僅低於印度市場的18.9%。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場,並將於2025年左右成為全球最大航空客運市場。

馬濤認為,新技術應用一方面為了簡化手續,另一方面可以幫助航空公司節約更多成本,“以大興機場為例,自助值機櫃臺數量提升,為航空公司節約大量人力成本和空間。”

IATA在通過一場BSP(開賬與結算計劃Billing and Settlement Plan)電子客票革命成功將全球航空業運營帶入一個全新階段之後,正在計劃通過一系列基於新技術而實現將航空旅客出行體驗進行一次“進化”。

這個計劃包括以單一生物識別標識為基礎的One ID、RFID技術廣泛應用實現對行李的全程追蹤、以及國際機場協會共同推動的“新旅行體驗與技術”(New Experience in Travel and Technologies,縮寫為NEXTT)項目。

根據IATA的數據,到2036年全球旅客總量將達到如今的約兩倍,航空業現有的運行條件下給旅客出行體驗帶來的提升已經非常有限,因此全球100座最大的機場幾乎全部都需要在未來10年內開展一次大型基礎設施項目。

而這一系列變化都需要包括政府監管機構、行業組織以及航空公司形成合力,特別是對於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而言,推動新技術標準的應用不僅能夠顯著改善運營效率,更意味著在行業內話語權的提升。

馬濤表示,IATA北亞地區航空運輸的中轉量已經超過了歐洲,這個地區是以來自大中華地區的航空公司為主構成的,37個航空公司會員。其中,25個會員來自中國大陸,10個會員來自港澳臺地區,“北亞區有很多大型的航空公司要逐漸提升國際影響力,積極參與全球性的項目和討論,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