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萬里長城更偉大的古代工程:千百年來造福人民,如今卻逐漸消失

中國歷史 漢武帝 地理 建築 歷史陳老師 2017-08-02

文 | 陳飛

提要: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建設水平低下的古代,種種偉大工程的完成讓我們現代人看來都有些羞愧。比如說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哪一個不是超乎當時生產能力水平的偉大建築。所以才印證了這麼一句話,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一個就是在中國歷史上另一個偉大的工程,數千年來它造福了萬千百姓,可在今天卻瀕臨消失。
比萬里長城更偉大的古代工程:千百年來造福人民,如今卻逐漸消失

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這個建築的記載。它的名字是“井穴”的意思,古代勞動人民設計出來的一種在荒漠地區進行灌溉的特殊系統,普遍運用於中國新疆的吐魯番地區。坎兒井只是在一個地區出現,為什麼能夠和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呢?我們來看看它修建的歷史。

漢武帝時期,困擾了大漢邊境數十年之久,掠奪了華夏民族百姓成百年的匈奴勢力將要得到毀滅性打擊。但是,漢朝經過文景之治的國力積攢,縱使有消滅匈奴的實力,也沒有拉長戰線打持久戰的決心。消滅匈奴,不能夠以拼盡全力為代價,這樣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漢武帝著手於開發廣袤的西北地區,想要通過移民戍邊,修渠屯田來將西北地區改造為抗擊匈奴的強大後盾。比萬里長城更偉大的古代工程:千百年來造福人民,如今卻逐漸消失

坎兒井的對外展覽區域

為此,漢武帝需要重點解決的就是水利建設。缺水是西邊地區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因此整個大漢朝的水利工程技術都將集中在這裡搞建設,坎兒井這一特殊的水利工程也出現於此時。在新疆一些沖積扇地形地區,土壤多為砂礫,滲水性很強,山上雪水溶化後,大部滲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較深。為了將滲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平原地區灌溉,開挖井渠是比較方便的。而井渠技術已在龍首渠的施工中應用,新疆勞動人民大約吸引了井渠法的施工經驗,並將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條件下,創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

坎兒井正是運用了這種地理特點,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這樣一來,西北地區也擁有可以灌溉的良田千畝了,老百姓也可以在這裡安居樂業。比萬里長城更偉大的古代工程:千百年來造福人民,如今卻逐漸消失

坎兒井

可是近年來,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呈現衰減的趨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就已經從1700多條銳減到860多條。到今天,最盛時期的坎兒井數量有1273條,現在只剩下725條左右。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實力在不斷地革新,大型水庫的修建讓坎兒井的作用變得微弱了起來。更何況,西北地區的油田開發將地下深層水大量抽走,坎兒井的水源便間接地受到了影響,而且由於開採過程中的誤差,坎兒井水源也有可能遭到油田的汙染。

坎兒井是否已經被時代所拋棄了呢?從經濟角度來說的確如此,坎兒井對於現代科技來說是落後了。可在文化層次上,坎兒井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們的存在擁有著無可比擬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因此,縱然它已經不堪大用,也依舊應該成為我們保護的對象,至少在旅遊價值方面,坎兒井還是個中翹楚,不是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