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所佩服的二位哲人

1864年,經過多年征戰,曾國藩率湘軍打贏太平天國,暫時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獲得極高的封賞,此時曾國藩榮寵至極。然而,站在權力的頂端,他卻有一種臨深履薄的驚心。他在一首給其弟曾國荃的詩中,道出了當時的境況和心態:

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無獨有偶,二十年之後,他的兒子曾紀澤在萬里之外的英倫,也寫下了意象相似的詩文:

不可淹留是歲華,鬢毛斑白尚天涯。

深知戀棧空餘豆,頗欲安爐去煉砂。

故國音書多懊惱,中年詩集半傷嗟。

低頭一拜陶彭澤,萬事乘除問酒家。

詩中提到的屠羊說和陶彭澤是什麼樣的人?有著怎樣的嘉言懿行竟令聲名煊赫的曾氏父子對其頂禮膜拜呢?

一、屠羊說重義輕利 備受推崇

屠羊說是《莊子》中的一個人物,故事是說春秋時楚昭王喪失了王位,屠羊說跟隨昭王逃難。後來,昭王回國又奪得了王位,要賞賜跟隨他一起逃亡的人,包括屠羊說。屠羊說卻說:“大王丟失了王位,我失去了屠羊的職業;現在,大王恢復了王位,我也恢復了從前的職業。既然我的俸祿已經恢復了,又何必再行賞賜呢?”

昭王執意要獎賞他,屠羊說說:“大王失國,不是我的罪過,我不能接受懲罰;大王復國,也不是我的功勞,所以我也不能接受賞賜。”昭王打算接見屠羊說,屠羊說又說:“根據楚國的法令,只有建立大功的人才能覲見國王,而我的智謀不足以保存國家,勇力不足以殺死敵寇。吳軍進攻郢都的時候,我是畏懼艱難而逃避,不是一定要追隨大王。現在大王要違背法令來接見我,普天之下,我沒有聽說過這種做法的。”

昭王覺得屠羊說雖然地位卑賤,然而陳義甚高,準備讓他擔任三公的職位。屠羊說說:“我知道這三公的職位比在集市上屠羊地位尊貴得多,所得的俸祿也優厚得多;然而,我怎能貪圖高官厚祿而使國王蒙受妄施的惡名呢!我不敢當,還是讓我回到集市上繼續從事屠羊的職業!”最終沒有接受昭王的賞賜。

作為一個重義輕利的典範,屠羊說備受後人推崇,《新唐書》裡就記載了一個名叫李渤的人的事蹟,展現了與屠羊說同樣的精神風貌:

李渤字濬之,魏橫野將軍、申國公發之裔。父鈞,殿中侍御史,以不能養母廢於世。渤恥之,不肯仕,刻志於學,與仲兄涉偕隱廬山。嘗以列禦寇拒粟……

元和初,戶部侍郎李巽、諫議大夫韋況交章薦之,詔以右拾遺召。於是河南少尹杜兼遣吏持詔、幣即山敦促,渤上書謝:“昔屠羊說言:‘位三旌,祿萬鍾,知貴於屠羊,然不可使吾君妄施。’彼賤賈也,猶能忘己愛君。臣雖欲盜榮以濟所欲,得無愧屠羊乎?”不拜。

二、陶彭澤不慕榮利 忘懷得失

至於曾紀澤詩中的陶彭澤就是陶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因曾做過彭澤縣令,故有此稱謂。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常常為人們津津樂道。他曾自況曰:“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他這種不隨流俗的心境和行為在後世也深得嘉許。

《宋書》說他“少有高趣”。《舊唐書》讚頌他是“慢世逃名,放情肆志,逍遙泉石,無意於出處之間”。宋人洪邁在他的名作《容齋隨筆》裡更是稱譽他“高簡閒靖,為晉、宋第一輩人”。

不論是深為曾國藩推重的屠羊說,還是曾紀澤心嚮往之的陶彭澤,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不縈懷個人的名位和待遇,這就使得那些自感人生不如意的人們對其產生了心靈感應。

曾國藩所佩服的二位哲人

陶彭澤

曾國藩所佩服的二位哲人

屠羊說

曾國藩所佩服的二位哲人

曾國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