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代初,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國家在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建設大名鼎鼎的學院路八大高校,學院路也因此得名。

那時候中國政府在蘇聯教育體制的影響下,於1952年進行了高校的院系調整,拆分了一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學術上很有影響力的綜合大學,老牌的高校幾乎都已拆分,建立了一批以專門學科為主的高等院校,從而確立了按照專業條塊分制的高等教育體制,這些新誕生的學校就是:

北京礦業學院(原中國礦院,現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農業機械工程學院(現中國農業大學(東區)),

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林業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因此這些學校的校史無一例外的都是52年,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八個兄弟院校,當時由於道路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八大學院的也隨之名聲遠播。

歲月流轉50年,如今的“八大學院”早已升級成大學,有的名字都徹底改變,有的早已搬離了原址。如今的學院路上,分佈著20多所新的高校和科研單位,變得更加熱鬧和繁華。如今的年輕學生已經數不清“八大學院”到底都有哪些,但許多老校名還依然被掛著人們嘴上:哦,你是鋼院兒的……

來歷:工業化進程誕生“八大學院”

上世紀50年代初,實現國家工業化體制,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的高潮,舊有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教育的體系與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工業化體系的需要極不適應。於是,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進行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集權管理、高等教育國有體制和高度分工的專門教育體系來建構中國的高教制度。

翻開歷史文獻可以看到,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於是,全國範圍內的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綜合大學以外,許多按專業設置拆拼重新組合成立各科專業學院。

北京的高校在這場院系合併中十分積極,當時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大學院系以及許多專業學校的立刻合併新組了8個專業理工科高校:它們就是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和北京醫學院,即人們所說的“八大學院”。

為了興建校舍,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區規劃出一大塊大學區。於是,1952年,北起清華東路,南到薊門橋,在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莊稼地上“八大學院”校舍相繼破土動工。這八個學校校園兩兩相對,由北向南排開,中間形成一條寬闊的大道,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學城––“學院路”。

“八大學院”的遷移

“中國地質大學現在有兩個,北京地質大學和武漢地質大學。”上世紀60年代末,“八大學院”中有四個遷離了原址。

從1969年開始,由於國際形勢嚴峻,全國戰備工作升級,許多大中城市開始疏散人口。一些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如農業學院、礦業學院怎麼能待在城裡呢?於是,1969年10月,隨著中央一聲令下,“八大學院”中四個離開了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1969年開始遷往四川重慶,後又被安置到合川縣三匯壩,1982年則遷往江蘇徐州礦區。中國地質大學遷往湖北武漢。石油大學遷往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改稱華東石油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先是遷到了重慶後又遷到河北邢臺。“搬家都是整箱抬著精密機械,別人都管我們叫‘箱子大學’”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艾蔭謙告訴記者。北京鋼鐵學院本來也確定為外遷,臨上火車的那晚,緊急通知留在當地,於是鋼院幸運地留在了北京。

遷移的幾年中,學校只招了工農兵學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幾個風雨飄搖的學院才陸續回到北京。他們中大多數重新回到了學院路,只有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學院陸續更名為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學院更名為中國林業大學。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石油學院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礦業學院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醫學院併入了北大。

先說說北京礦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當年最輝煌的學院之一,原中國礦院(在天津)系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發展而來(焦作路礦學堂是當時有名的18所私立學堂),歷經福中礦物大學等階段,基礎較好,後來又接受了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唐山交通大學相關科系的併入,實力很強。文革時遷到四川合川辦學(條件極差),是八大學院裡遷得最慘的。就在這短短的幾年裡,發生了讓礦大人至今憤懣和恥辱的一件事(這件事影響巨大)——劃地北語,那堵長長的牆至今讓多少老教授為之落淚。礦大也因此在北京眾多的同類的高校中,校園面積是最小的。1978年經鄧小平批示,在徐州建校,同時在北京留守處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97年成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2003年正式稱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成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並重的教育實體。但是徐州和北京的分裂影響了學校的實力,這所14次搬遷、11次更名的中國最會流浪的大學,正在孤獨地高舉著礦業大旗,是全國唯一一所以礦業命名的院校。

最可憐的當屬石油大學,在搬遷後遷到山東辦學,學校的整體實力也是留在了山東,目前的石油大學已經被擠到昌平,老石油大院已經掛上了石堪院的牌子,還總讓人誤以為那就是石油大學,新誕生的石油大學,都說缺了油院的學院路老八校的風采早就不在了。

再來看看北京地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相對礦大來說,地大要好一些,你可能會發現,武漢的地大和北京的地大都打著括號,一個後面是武漢一個是北京,說明兩個學校已經完全分開了,自從和武漢的地大完全分開後,地大(北京)大有振興之勢,加上前任總理溫家寶就是當年的地大一員,似乎形勢有所好轉。但是,和礦大一樣,由於校名、兩地辦學和從事“艱苦行業”的問題,想要恢復當年的輝煌,恐怕也十分艱難。

再來說說林業大學,這個目前號稱中國綠色最高學府的生態高校,也是遙遙欲墜,早不如從前了,林大是搬遷的比較早的一個學校,輾轉過雲南昆明、下關等地辦學,先後流浪了多個地方,一路上師資、圖書等教學資源損失慘重,返京建校的過程亦相當的曲折,最後因林大先輩的努力,經過包括周恩來、鄧小平等多個領導批示以後,終於得以在原址從覆校,可此時,林大的植物園佔原校園面積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半導體研究佔用,原先的植物園一系列建築全部損壞,現在的林大仍然頂著綠色學府的牌子,在學校發展上少有創舉,漸漸的就被埋沒了,究其實力與同類的林業學府也很難分高低,加之農林類院校一向不被看好,發展可謂緩慢,在高校雲集的學院路,已經早早的被八大院其他兄弟甩在了身後,作為最有特色的學府,林業大學要走的路還十分的漫長。

還有農業大學(東區)。1995年農業機械工程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合併組成中國農業大學,實力大增,現有19個國家重點學科。是中國乃至亞洲的農業最高學府,就綜合實力而言,農業大學和北航基本平行,然而同樣由於名字的問題,農大總是給人一種較為弱勢的感覺。也難怪校長陳章良說,如果農林地礦水類學校改名,招生將會有大的改觀。

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現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搖身一變,不曉得是不是應該將他從現在的八大院校裡除名。實則北醫也是歷經坎坷,和北大分分合合後最終還是成了北大的醫學部,其實北醫的實力一向都是被醫學界高校認可的,輾轉流離之後仍然有很多專家留在北醫,它對新中國的醫學教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劃歸北大後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不知道北大能不能真正的把北醫容下,以後北醫漸漸的就淡出,人們知道的也只是那醫學部前面的四個字。

還有北航,神1到神6,無不等於是在為他做免費宣傳。同時目前這種形勢,北航想不發展都難,由於沒有搬遷,校舍保存的相當完好,加上是國防科工委的學校,資金一直充裕,發展很是順利。據說前不久北航要改名為“北航大學”提升地位,結果遭到海內外校友在內的很多人士的一致反對,北航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源於很多因素,時代在變,高校的發展可能也在輪迴。

北科是這幾個高校中,改名最徹底的學校,直接與其本身的特色無關,填補了首都沒有科技大學的空白,想當年鋼鐵學院是多麼的強勢,同類學科絕對是王牌,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學校,也在高校評比機制下迷失了自己,也是由於沒有搬遷,其實力也完整的保存下來,加上奧運會場館,北科也火了一把,可是對於那些老校友來說,海淀的鋼院,才是他們記憶中的母校,現在的科大可能正像同類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嘲笑的那樣,去掉了“學”和“術”就叫科技大學,不是不“學”無“術”嗎?

改名、合併,或許是振興這些老牌名校的捷徑。這些為了新中國建設長期面向艱苦行業的大學們,現在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生存危機。北四環的修建,將這些學校分開,南面的北航依舊輝煌,北醫則嫁了貴人;北邊的地大、礦大風光不再,農大復興道路還很漫長,林大躲在西邊北大清華的影子下,止步不前,北科仍是在鋼院的陰影裡被人嘲弄,石油則完全地從學院路消失……

本來聽說本世紀初李嵐清副總理打算將地大(北京)、礦大(北京校區)、北科、北語四校合併,通過跨街天橋連接,組成類似“中國資源大學”的華麗型大學。但是,由於北語的阻撓(因為利益關係,北語不承認自己是大學,而是一個培訓機構,故不在高校合併之列,教育部因為有利益關係,默許了),合併失敗。於是,這些學校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整合振興的機會,而阻攔它們的竟是一個後來的,成立不到30年的“培訓機構”,歷史又一次開了一個個大大的玩笑。然而這些為共和國建設付出慘重代價的高校,是不是也應該適當性的得到點扶持呢,學院路已經沒有了八大院,難怪有人說,如今的學院路哪還有學院,的確是這樣,這都是為了發展,不得不為之,然而結果......

如今,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四環路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另外幾所高校隔離開來,那座立交橋也因此得名“學院橋”。學院路變化越來越大,學校也越聚越多,目前近20所高校雲集至此。

1998年,“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誕生並延續至今。除了老“八大學院”外,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8所高校也加入其中,所有共同體的高校的學生們可以互相選修課程。“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在選課、交費、信息查詢等教學運行管理上已實現全程網絡化。

50年代“八大學院”的輝煌過時遷物移。最近有人傳出“京城新八大學院”的‘順口溜’,比如“樂在工大、火在財大、闊在外大……”提起上世紀50年代的老“八大學院”,年輕的80後、90後學生會感到茫然:哪八大學院?

無論如何,以往輝煌的“八大學院”走過了50年風霜雪雨,他們就像八棵飽經滄桑的老樹,佇立在學院路上,微笑著見證北京高校50年的變遷。同時,已經遍地桃李的“八大學院”也不斷汲取新的營養,抽枝生芽,愈加枝繁葉茂。

學院路八大院校已經是一個遙遠的名詞了。是啊,總是需要有人犧牲的,讓我們祝福這些付出太多而又處境尷尬的奉獻者:一路好走!

舊時光景——北京地質學院老照片

"

50年代初,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國家在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建設大名鼎鼎的學院路八大高校,學院路也因此得名。

那時候中國政府在蘇聯教育體制的影響下,於1952年進行了高校的院系調整,拆分了一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學術上很有影響力的綜合大學,老牌的高校幾乎都已拆分,建立了一批以專門學科為主的高等院校,從而確立了按照專業條塊分制的高等教育體制,這些新誕生的學校就是:

北京礦業學院(原中國礦院,現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農業機械工程學院(現中國農業大學(東區)),

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林業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因此這些學校的校史無一例外的都是52年,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八個兄弟院校,當時由於道路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八大學院的也隨之名聲遠播。

歲月流轉50年,如今的“八大學院”早已升級成大學,有的名字都徹底改變,有的早已搬離了原址。如今的學院路上,分佈著20多所新的高校和科研單位,變得更加熱鬧和繁華。如今的年輕學生已經數不清“八大學院”到底都有哪些,但許多老校名還依然被掛著人們嘴上:哦,你是鋼院兒的……

來歷:工業化進程誕生“八大學院”

上世紀50年代初,實現國家工業化體制,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的高潮,舊有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教育的體系與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工業化體系的需要極不適應。於是,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進行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集權管理、高等教育國有體制和高度分工的專門教育體系來建構中國的高教制度。

翻開歷史文獻可以看到,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於是,全國範圍內的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綜合大學以外,許多按專業設置拆拼重新組合成立各科專業學院。

北京的高校在這場院系合併中十分積極,當時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大學院系以及許多專業學校的立刻合併新組了8個專業理工科高校:它們就是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和北京醫學院,即人們所說的“八大學院”。

為了興建校舍,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區規劃出一大塊大學區。於是,1952年,北起清華東路,南到薊門橋,在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莊稼地上“八大學院”校舍相繼破土動工。這八個學校校園兩兩相對,由北向南排開,中間形成一條寬闊的大道,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學城––“學院路”。

“八大學院”的遷移

“中國地質大學現在有兩個,北京地質大學和武漢地質大學。”上世紀60年代末,“八大學院”中有四個遷離了原址。

從1969年開始,由於國際形勢嚴峻,全國戰備工作升級,許多大中城市開始疏散人口。一些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如農業學院、礦業學院怎麼能待在城裡呢?於是,1969年10月,隨著中央一聲令下,“八大學院”中四個離開了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1969年開始遷往四川重慶,後又被安置到合川縣三匯壩,1982年則遷往江蘇徐州礦區。中國地質大學遷往湖北武漢。石油大學遷往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改稱華東石油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先是遷到了重慶後又遷到河北邢臺。“搬家都是整箱抬著精密機械,別人都管我們叫‘箱子大學’”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艾蔭謙告訴記者。北京鋼鐵學院本來也確定為外遷,臨上火車的那晚,緊急通知留在當地,於是鋼院幸運地留在了北京。

遷移的幾年中,學校只招了工農兵學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幾個風雨飄搖的學院才陸續回到北京。他們中大多數重新回到了學院路,只有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學院陸續更名為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學院更名為中國林業大學。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石油學院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礦業學院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醫學院併入了北大。

先說說北京礦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當年最輝煌的學院之一,原中國礦院(在天津)系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發展而來(焦作路礦學堂是當時有名的18所私立學堂),歷經福中礦物大學等階段,基礎較好,後來又接受了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唐山交通大學相關科系的併入,實力很強。文革時遷到四川合川辦學(條件極差),是八大學院裡遷得最慘的。就在這短短的幾年裡,發生了讓礦大人至今憤懣和恥辱的一件事(這件事影響巨大)——劃地北語,那堵長長的牆至今讓多少老教授為之落淚。礦大也因此在北京眾多的同類的高校中,校園面積是最小的。1978年經鄧小平批示,在徐州建校,同時在北京留守處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97年成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2003年正式稱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成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並重的教育實體。但是徐州和北京的分裂影響了學校的實力,這所14次搬遷、11次更名的中國最會流浪的大學,正在孤獨地高舉著礦業大旗,是全國唯一一所以礦業命名的院校。

最可憐的當屬石油大學,在搬遷後遷到山東辦學,學校的整體實力也是留在了山東,目前的石油大學已經被擠到昌平,老石油大院已經掛上了石堪院的牌子,還總讓人誤以為那就是石油大學,新誕生的石油大學,都說缺了油院的學院路老八校的風采早就不在了。

再來看看北京地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相對礦大來說,地大要好一些,你可能會發現,武漢的地大和北京的地大都打著括號,一個後面是武漢一個是北京,說明兩個學校已經完全分開了,自從和武漢的地大完全分開後,地大(北京)大有振興之勢,加上前任總理溫家寶就是當年的地大一員,似乎形勢有所好轉。但是,和礦大一樣,由於校名、兩地辦學和從事“艱苦行業”的問題,想要恢復當年的輝煌,恐怕也十分艱難。

再來說說林業大學,這個目前號稱中國綠色最高學府的生態高校,也是遙遙欲墜,早不如從前了,林大是搬遷的比較早的一個學校,輾轉過雲南昆明、下關等地辦學,先後流浪了多個地方,一路上師資、圖書等教學資源損失慘重,返京建校的過程亦相當的曲折,最後因林大先輩的努力,經過包括周恩來、鄧小平等多個領導批示以後,終於得以在原址從覆校,可此時,林大的植物園佔原校園面積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半導體研究佔用,原先的植物園一系列建築全部損壞,現在的林大仍然頂著綠色學府的牌子,在學校發展上少有創舉,漸漸的就被埋沒了,究其實力與同類的林業學府也很難分高低,加之農林類院校一向不被看好,發展可謂緩慢,在高校雲集的學院路,已經早早的被八大院其他兄弟甩在了身後,作為最有特色的學府,林業大學要走的路還十分的漫長。

還有農業大學(東區)。1995年農業機械工程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合併組成中國農業大學,實力大增,現有19個國家重點學科。是中國乃至亞洲的農業最高學府,就綜合實力而言,農業大學和北航基本平行,然而同樣由於名字的問題,農大總是給人一種較為弱勢的感覺。也難怪校長陳章良說,如果農林地礦水類學校改名,招生將會有大的改觀。

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現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搖身一變,不曉得是不是應該將他從現在的八大院校裡除名。實則北醫也是歷經坎坷,和北大分分合合後最終還是成了北大的醫學部,其實北醫的實力一向都是被醫學界高校認可的,輾轉流離之後仍然有很多專家留在北醫,它對新中國的醫學教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劃歸北大後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不知道北大能不能真正的把北醫容下,以後北醫漸漸的就淡出,人們知道的也只是那醫學部前面的四個字。

還有北航,神1到神6,無不等於是在為他做免費宣傳。同時目前這種形勢,北航想不發展都難,由於沒有搬遷,校舍保存的相當完好,加上是國防科工委的學校,資金一直充裕,發展很是順利。據說前不久北航要改名為“北航大學”提升地位,結果遭到海內外校友在內的很多人士的一致反對,北航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源於很多因素,時代在變,高校的發展可能也在輪迴。

北科是這幾個高校中,改名最徹底的學校,直接與其本身的特色無關,填補了首都沒有科技大學的空白,想當年鋼鐵學院是多麼的強勢,同類學科絕對是王牌,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學校,也在高校評比機制下迷失了自己,也是由於沒有搬遷,其實力也完整的保存下來,加上奧運會場館,北科也火了一把,可是對於那些老校友來說,海淀的鋼院,才是他們記憶中的母校,現在的科大可能正像同類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嘲笑的那樣,去掉了“學”和“術”就叫科技大學,不是不“學”無“術”嗎?

改名、合併,或許是振興這些老牌名校的捷徑。這些為了新中國建設長期面向艱苦行業的大學們,現在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生存危機。北四環的修建,將這些學校分開,南面的北航依舊輝煌,北醫則嫁了貴人;北邊的地大、礦大風光不再,農大復興道路還很漫長,林大躲在西邊北大清華的影子下,止步不前,北科仍是在鋼院的陰影裡被人嘲弄,石油則完全地從學院路消失……

本來聽說本世紀初李嵐清副總理打算將地大(北京)、礦大(北京校區)、北科、北語四校合併,通過跨街天橋連接,組成類似“中國資源大學”的華麗型大學。但是,由於北語的阻撓(因為利益關係,北語不承認自己是大學,而是一個培訓機構,故不在高校合併之列,教育部因為有利益關係,默許了),合併失敗。於是,這些學校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整合振興的機會,而阻攔它們的竟是一個後來的,成立不到30年的“培訓機構”,歷史又一次開了一個個大大的玩笑。然而這些為共和國建設付出慘重代價的高校,是不是也應該適當性的得到點扶持呢,學院路已經沒有了八大院,難怪有人說,如今的學院路哪還有學院,的確是這樣,這都是為了發展,不得不為之,然而結果......

如今,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四環路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另外幾所高校隔離開來,那座立交橋也因此得名“學院橋”。學院路變化越來越大,學校也越聚越多,目前近20所高校雲集至此。

1998年,“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誕生並延續至今。除了老“八大學院”外,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8所高校也加入其中,所有共同體的高校的學生們可以互相選修課程。“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在選課、交費、信息查詢等教學運行管理上已實現全程網絡化。

50年代“八大學院”的輝煌過時遷物移。最近有人傳出“京城新八大學院”的‘順口溜’,比如“樂在工大、火在財大、闊在外大……”提起上世紀50年代的老“八大學院”,年輕的80後、90後學生會感到茫然:哪八大學院?

無論如何,以往輝煌的“八大學院”走過了50年風霜雪雨,他們就像八棵飽經滄桑的老樹,佇立在學院路上,微笑著見證北京高校50年的變遷。同時,已經遍地桃李的“八大學院”也不斷汲取新的營養,抽枝生芽,愈加枝繁葉茂。

學院路八大院校已經是一個遙遠的名詞了。是啊,總是需要有人犧牲的,讓我們祝福這些付出太多而又處境尷尬的奉獻者:一路好走!

舊時光景——北京地質學院老照片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

50年代初,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國家在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建設大名鼎鼎的學院路八大高校,學院路也因此得名。

那時候中國政府在蘇聯教育體制的影響下,於1952年進行了高校的院系調整,拆分了一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學術上很有影響力的綜合大學,老牌的高校幾乎都已拆分,建立了一批以專門學科為主的高等院校,從而確立了按照專業條塊分制的高等教育體制,這些新誕生的學校就是:

北京礦業學院(原中國礦院,現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農業機械工程學院(現中國農業大學(東區)),

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林業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因此這些學校的校史無一例外的都是52年,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八個兄弟院校,當時由於道路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八大學院的也隨之名聲遠播。

歲月流轉50年,如今的“八大學院”早已升級成大學,有的名字都徹底改變,有的早已搬離了原址。如今的學院路上,分佈著20多所新的高校和科研單位,變得更加熱鬧和繁華。如今的年輕學生已經數不清“八大學院”到底都有哪些,但許多老校名還依然被掛著人們嘴上:哦,你是鋼院兒的……

來歷:工業化進程誕生“八大學院”

上世紀50年代初,實現國家工業化體制,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的高潮,舊有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教育的體系與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工業化體系的需要極不適應。於是,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進行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集權管理、高等教育國有體制和高度分工的專門教育體系來建構中國的高教制度。

翻開歷史文獻可以看到,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於是,全國範圍內的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綜合大學以外,許多按專業設置拆拼重新組合成立各科專業學院。

北京的高校在這場院系合併中十分積極,當時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大學院系以及許多專業學校的立刻合併新組了8個專業理工科高校:它們就是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和北京醫學院,即人們所說的“八大學院”。

為了興建校舍,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區規劃出一大塊大學區。於是,1952年,北起清華東路,南到薊門橋,在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莊稼地上“八大學院”校舍相繼破土動工。這八個學校校園兩兩相對,由北向南排開,中間形成一條寬闊的大道,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學城––“學院路”。

“八大學院”的遷移

“中國地質大學現在有兩個,北京地質大學和武漢地質大學。”上世紀60年代末,“八大學院”中有四個遷離了原址。

從1969年開始,由於國際形勢嚴峻,全國戰備工作升級,許多大中城市開始疏散人口。一些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如農業學院、礦業學院怎麼能待在城裡呢?於是,1969年10月,隨著中央一聲令下,“八大學院”中四個離開了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1969年開始遷往四川重慶,後又被安置到合川縣三匯壩,1982年則遷往江蘇徐州礦區。中國地質大學遷往湖北武漢。石油大學遷往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改稱華東石油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先是遷到了重慶後又遷到河北邢臺。“搬家都是整箱抬著精密機械,別人都管我們叫‘箱子大學’”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艾蔭謙告訴記者。北京鋼鐵學院本來也確定為外遷,臨上火車的那晚,緊急通知留在當地,於是鋼院幸運地留在了北京。

遷移的幾年中,學校只招了工農兵學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幾個風雨飄搖的學院才陸續回到北京。他們中大多數重新回到了學院路,只有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學院陸續更名為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學院更名為中國林業大學。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石油學院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礦業學院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醫學院併入了北大。

先說說北京礦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當年最輝煌的學院之一,原中國礦院(在天津)系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發展而來(焦作路礦學堂是當時有名的18所私立學堂),歷經福中礦物大學等階段,基礎較好,後來又接受了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唐山交通大學相關科系的併入,實力很強。文革時遷到四川合川辦學(條件極差),是八大學院裡遷得最慘的。就在這短短的幾年裡,發生了讓礦大人至今憤懣和恥辱的一件事(這件事影響巨大)——劃地北語,那堵長長的牆至今讓多少老教授為之落淚。礦大也因此在北京眾多的同類的高校中,校園面積是最小的。1978年經鄧小平批示,在徐州建校,同時在北京留守處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97年成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2003年正式稱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成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並重的教育實體。但是徐州和北京的分裂影響了學校的實力,這所14次搬遷、11次更名的中國最會流浪的大學,正在孤獨地高舉著礦業大旗,是全國唯一一所以礦業命名的院校。

最可憐的當屬石油大學,在搬遷後遷到山東辦學,學校的整體實力也是留在了山東,目前的石油大學已經被擠到昌平,老石油大院已經掛上了石堪院的牌子,還總讓人誤以為那就是石油大學,新誕生的石油大學,都說缺了油院的學院路老八校的風采早就不在了。

再來看看北京地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相對礦大來說,地大要好一些,你可能會發現,武漢的地大和北京的地大都打著括號,一個後面是武漢一個是北京,說明兩個學校已經完全分開了,自從和武漢的地大完全分開後,地大(北京)大有振興之勢,加上前任總理溫家寶就是當年的地大一員,似乎形勢有所好轉。但是,和礦大一樣,由於校名、兩地辦學和從事“艱苦行業”的問題,想要恢復當年的輝煌,恐怕也十分艱難。

再來說說林業大學,這個目前號稱中國綠色最高學府的生態高校,也是遙遙欲墜,早不如從前了,林大是搬遷的比較早的一個學校,輾轉過雲南昆明、下關等地辦學,先後流浪了多個地方,一路上師資、圖書等教學資源損失慘重,返京建校的過程亦相當的曲折,最後因林大先輩的努力,經過包括周恩來、鄧小平等多個領導批示以後,終於得以在原址從覆校,可此時,林大的植物園佔原校園面積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半導體研究佔用,原先的植物園一系列建築全部損壞,現在的林大仍然頂著綠色學府的牌子,在學校發展上少有創舉,漸漸的就被埋沒了,究其實力與同類的林業學府也很難分高低,加之農林類院校一向不被看好,發展可謂緩慢,在高校雲集的學院路,已經早早的被八大院其他兄弟甩在了身後,作為最有特色的學府,林業大學要走的路還十分的漫長。

還有農業大學(東區)。1995年農業機械工程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合併組成中國農業大學,實力大增,現有19個國家重點學科。是中國乃至亞洲的農業最高學府,就綜合實力而言,農業大學和北航基本平行,然而同樣由於名字的問題,農大總是給人一種較為弱勢的感覺。也難怪校長陳章良說,如果農林地礦水類學校改名,招生將會有大的改觀。

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現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搖身一變,不曉得是不是應該將他從現在的八大院校裡除名。實則北醫也是歷經坎坷,和北大分分合合後最終還是成了北大的醫學部,其實北醫的實力一向都是被醫學界高校認可的,輾轉流離之後仍然有很多專家留在北醫,它對新中國的醫學教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劃歸北大後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不知道北大能不能真正的把北醫容下,以後北醫漸漸的就淡出,人們知道的也只是那醫學部前面的四個字。

還有北航,神1到神6,無不等於是在為他做免費宣傳。同時目前這種形勢,北航想不發展都難,由於沒有搬遷,校舍保存的相當完好,加上是國防科工委的學校,資金一直充裕,發展很是順利。據說前不久北航要改名為“北航大學”提升地位,結果遭到海內外校友在內的很多人士的一致反對,北航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源於很多因素,時代在變,高校的發展可能也在輪迴。

北科是這幾個高校中,改名最徹底的學校,直接與其本身的特色無關,填補了首都沒有科技大學的空白,想當年鋼鐵學院是多麼的強勢,同類學科絕對是王牌,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學校,也在高校評比機制下迷失了自己,也是由於沒有搬遷,其實力也完整的保存下來,加上奧運會場館,北科也火了一把,可是對於那些老校友來說,海淀的鋼院,才是他們記憶中的母校,現在的科大可能正像同類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嘲笑的那樣,去掉了“學”和“術”就叫科技大學,不是不“學”無“術”嗎?

改名、合併,或許是振興這些老牌名校的捷徑。這些為了新中國建設長期面向艱苦行業的大學們,現在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生存危機。北四環的修建,將這些學校分開,南面的北航依舊輝煌,北醫則嫁了貴人;北邊的地大、礦大風光不再,農大復興道路還很漫長,林大躲在西邊北大清華的影子下,止步不前,北科仍是在鋼院的陰影裡被人嘲弄,石油則完全地從學院路消失……

本來聽說本世紀初李嵐清副總理打算將地大(北京)、礦大(北京校區)、北科、北語四校合併,通過跨街天橋連接,組成類似“中國資源大學”的華麗型大學。但是,由於北語的阻撓(因為利益關係,北語不承認自己是大學,而是一個培訓機構,故不在高校合併之列,教育部因為有利益關係,默許了),合併失敗。於是,這些學校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整合振興的機會,而阻攔它們的竟是一個後來的,成立不到30年的“培訓機構”,歷史又一次開了一個個大大的玩笑。然而這些為共和國建設付出慘重代價的高校,是不是也應該適當性的得到點扶持呢,學院路已經沒有了八大院,難怪有人說,如今的學院路哪還有學院,的確是這樣,這都是為了發展,不得不為之,然而結果......

如今,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四環路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另外幾所高校隔離開來,那座立交橋也因此得名“學院橋”。學院路變化越來越大,學校也越聚越多,目前近20所高校雲集至此。

1998年,“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誕生並延續至今。除了老“八大學院”外,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8所高校也加入其中,所有共同體的高校的學生們可以互相選修課程。“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在選課、交費、信息查詢等教學運行管理上已實現全程網絡化。

50年代“八大學院”的輝煌過時遷物移。最近有人傳出“京城新八大學院”的‘順口溜’,比如“樂在工大、火在財大、闊在外大……”提起上世紀50年代的老“八大學院”,年輕的80後、90後學生會感到茫然:哪八大學院?

無論如何,以往輝煌的“八大學院”走過了50年風霜雪雨,他們就像八棵飽經滄桑的老樹,佇立在學院路上,微笑著見證北京高校50年的變遷。同時,已經遍地桃李的“八大學院”也不斷汲取新的營養,抽枝生芽,愈加枝繁葉茂。

學院路八大院校已經是一個遙遠的名詞了。是啊,總是需要有人犧牲的,讓我們祝福這些付出太多而又處境尷尬的奉獻者:一路好走!

舊時光景——北京地質學院老照片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

50年代初,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國家在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建設大名鼎鼎的學院路八大高校,學院路也因此得名。

那時候中國政府在蘇聯教育體制的影響下,於1952年進行了高校的院系調整,拆分了一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學術上很有影響力的綜合大學,老牌的高校幾乎都已拆分,建立了一批以專門學科為主的高等院校,從而確立了按照專業條塊分制的高等教育體制,這些新誕生的學校就是:

北京礦業學院(原中國礦院,現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農業機械工程學院(現中國農業大學(東區)),

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林業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因此這些學校的校史無一例外的都是52年,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八個兄弟院校,當時由於道路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八大學院的也隨之名聲遠播。

歲月流轉50年,如今的“八大學院”早已升級成大學,有的名字都徹底改變,有的早已搬離了原址。如今的學院路上,分佈著20多所新的高校和科研單位,變得更加熱鬧和繁華。如今的年輕學生已經數不清“八大學院”到底都有哪些,但許多老校名還依然被掛著人們嘴上:哦,你是鋼院兒的……

來歷:工業化進程誕生“八大學院”

上世紀50年代初,實現國家工業化體制,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的高潮,舊有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教育的體系與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工業化體系的需要極不適應。於是,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進行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集權管理、高等教育國有體制和高度分工的專門教育體系來建構中國的高教制度。

翻開歷史文獻可以看到,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於是,全國範圍內的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綜合大學以外,許多按專業設置拆拼重新組合成立各科專業學院。

北京的高校在這場院系合併中十分積極,當時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大學院系以及許多專業學校的立刻合併新組了8個專業理工科高校:它們就是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和北京醫學院,即人們所說的“八大學院”。

為了興建校舍,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區規劃出一大塊大學區。於是,1952年,北起清華東路,南到薊門橋,在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莊稼地上“八大學院”校舍相繼破土動工。這八個學校校園兩兩相對,由北向南排開,中間形成一條寬闊的大道,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學城––“學院路”。

“八大學院”的遷移

“中國地質大學現在有兩個,北京地質大學和武漢地質大學。”上世紀60年代末,“八大學院”中有四個遷離了原址。

從1969年開始,由於國際形勢嚴峻,全國戰備工作升級,許多大中城市開始疏散人口。一些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如農業學院、礦業學院怎麼能待在城裡呢?於是,1969年10月,隨著中央一聲令下,“八大學院”中四個離開了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1969年開始遷往四川重慶,後又被安置到合川縣三匯壩,1982年則遷往江蘇徐州礦區。中國地質大學遷往湖北武漢。石油大學遷往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改稱華東石油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先是遷到了重慶後又遷到河北邢臺。“搬家都是整箱抬著精密機械,別人都管我們叫‘箱子大學’”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艾蔭謙告訴記者。北京鋼鐵學院本來也確定為外遷,臨上火車的那晚,緊急通知留在當地,於是鋼院幸運地留在了北京。

遷移的幾年中,學校只招了工農兵學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幾個風雨飄搖的學院才陸續回到北京。他們中大多數重新回到了學院路,只有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學院陸續更名為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學院更名為中國林業大學。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石油學院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礦業學院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醫學院併入了北大。

先說說北京礦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當年最輝煌的學院之一,原中國礦院(在天津)系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發展而來(焦作路礦學堂是當時有名的18所私立學堂),歷經福中礦物大學等階段,基礎較好,後來又接受了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唐山交通大學相關科系的併入,實力很強。文革時遷到四川合川辦學(條件極差),是八大學院裡遷得最慘的。就在這短短的幾年裡,發生了讓礦大人至今憤懣和恥辱的一件事(這件事影響巨大)——劃地北語,那堵長長的牆至今讓多少老教授為之落淚。礦大也因此在北京眾多的同類的高校中,校園面積是最小的。1978年經鄧小平批示,在徐州建校,同時在北京留守處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97年成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2003年正式稱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成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並重的教育實體。但是徐州和北京的分裂影響了學校的實力,這所14次搬遷、11次更名的中國最會流浪的大學,正在孤獨地高舉著礦業大旗,是全國唯一一所以礦業命名的院校。

最可憐的當屬石油大學,在搬遷後遷到山東辦學,學校的整體實力也是留在了山東,目前的石油大學已經被擠到昌平,老石油大院已經掛上了石堪院的牌子,還總讓人誤以為那就是石油大學,新誕生的石油大學,都說缺了油院的學院路老八校的風采早就不在了。

再來看看北京地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相對礦大來說,地大要好一些,你可能會發現,武漢的地大和北京的地大都打著括號,一個後面是武漢一個是北京,說明兩個學校已經完全分開了,自從和武漢的地大完全分開後,地大(北京)大有振興之勢,加上前任總理溫家寶就是當年的地大一員,似乎形勢有所好轉。但是,和礦大一樣,由於校名、兩地辦學和從事“艱苦行業”的問題,想要恢復當年的輝煌,恐怕也十分艱難。

再來說說林業大學,這個目前號稱中國綠色最高學府的生態高校,也是遙遙欲墜,早不如從前了,林大是搬遷的比較早的一個學校,輾轉過雲南昆明、下關等地辦學,先後流浪了多個地方,一路上師資、圖書等教學資源損失慘重,返京建校的過程亦相當的曲折,最後因林大先輩的努力,經過包括周恩來、鄧小平等多個領導批示以後,終於得以在原址從覆校,可此時,林大的植物園佔原校園面積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半導體研究佔用,原先的植物園一系列建築全部損壞,現在的林大仍然頂著綠色學府的牌子,在學校發展上少有創舉,漸漸的就被埋沒了,究其實力與同類的林業學府也很難分高低,加之農林類院校一向不被看好,發展可謂緩慢,在高校雲集的學院路,已經早早的被八大院其他兄弟甩在了身後,作為最有特色的學府,林業大學要走的路還十分的漫長。

還有農業大學(東區)。1995年農業機械工程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合併組成中國農業大學,實力大增,現有19個國家重點學科。是中國乃至亞洲的農業最高學府,就綜合實力而言,農業大學和北航基本平行,然而同樣由於名字的問題,農大總是給人一種較為弱勢的感覺。也難怪校長陳章良說,如果農林地礦水類學校改名,招生將會有大的改觀。

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現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搖身一變,不曉得是不是應該將他從現在的八大院校裡除名。實則北醫也是歷經坎坷,和北大分分合合後最終還是成了北大的醫學部,其實北醫的實力一向都是被醫學界高校認可的,輾轉流離之後仍然有很多專家留在北醫,它對新中國的醫學教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劃歸北大後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不知道北大能不能真正的把北醫容下,以後北醫漸漸的就淡出,人們知道的也只是那醫學部前面的四個字。

還有北航,神1到神6,無不等於是在為他做免費宣傳。同時目前這種形勢,北航想不發展都難,由於沒有搬遷,校舍保存的相當完好,加上是國防科工委的學校,資金一直充裕,發展很是順利。據說前不久北航要改名為“北航大學”提升地位,結果遭到海內外校友在內的很多人士的一致反對,北航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源於很多因素,時代在變,高校的發展可能也在輪迴。

北科是這幾個高校中,改名最徹底的學校,直接與其本身的特色無關,填補了首都沒有科技大學的空白,想當年鋼鐵學院是多麼的強勢,同類學科絕對是王牌,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學校,也在高校評比機制下迷失了自己,也是由於沒有搬遷,其實力也完整的保存下來,加上奧運會場館,北科也火了一把,可是對於那些老校友來說,海淀的鋼院,才是他們記憶中的母校,現在的科大可能正像同類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嘲笑的那樣,去掉了“學”和“術”就叫科技大學,不是不“學”無“術”嗎?

改名、合併,或許是振興這些老牌名校的捷徑。這些為了新中國建設長期面向艱苦行業的大學們,現在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生存危機。北四環的修建,將這些學校分開,南面的北航依舊輝煌,北醫則嫁了貴人;北邊的地大、礦大風光不再,農大復興道路還很漫長,林大躲在西邊北大清華的影子下,止步不前,北科仍是在鋼院的陰影裡被人嘲弄,石油則完全地從學院路消失……

本來聽說本世紀初李嵐清副總理打算將地大(北京)、礦大(北京校區)、北科、北語四校合併,通過跨街天橋連接,組成類似“中國資源大學”的華麗型大學。但是,由於北語的阻撓(因為利益關係,北語不承認自己是大學,而是一個培訓機構,故不在高校合併之列,教育部因為有利益關係,默許了),合併失敗。於是,這些學校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整合振興的機會,而阻攔它們的竟是一個後來的,成立不到30年的“培訓機構”,歷史又一次開了一個個大大的玩笑。然而這些為共和國建設付出慘重代價的高校,是不是也應該適當性的得到點扶持呢,學院路已經沒有了八大院,難怪有人說,如今的學院路哪還有學院,的確是這樣,這都是為了發展,不得不為之,然而結果......

如今,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四環路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另外幾所高校隔離開來,那座立交橋也因此得名“學院橋”。學院路變化越來越大,學校也越聚越多,目前近20所高校雲集至此。

1998年,“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誕生並延續至今。除了老“八大學院”外,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8所高校也加入其中,所有共同體的高校的學生們可以互相選修課程。“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在選課、交費、信息查詢等教學運行管理上已實現全程網絡化。

50年代“八大學院”的輝煌過時遷物移。最近有人傳出“京城新八大學院”的‘順口溜’,比如“樂在工大、火在財大、闊在外大……”提起上世紀50年代的老“八大學院”,年輕的80後、90後學生會感到茫然:哪八大學院?

無論如何,以往輝煌的“八大學院”走過了50年風霜雪雨,他們就像八棵飽經滄桑的老樹,佇立在學院路上,微笑著見證北京高校50年的變遷。同時,已經遍地桃李的“八大學院”也不斷汲取新的營養,抽枝生芽,愈加枝繁葉茂。

學院路八大院校已經是一個遙遠的名詞了。是啊,總是需要有人犧牲的,讓我們祝福這些付出太多而又處境尷尬的奉獻者:一路好走!

舊時光景——北京地質學院老照片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

50年代初,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國家在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建設大名鼎鼎的學院路八大高校,學院路也因此得名。

那時候中國政府在蘇聯教育體制的影響下,於1952年進行了高校的院系調整,拆分了一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學術上很有影響力的綜合大學,老牌的高校幾乎都已拆分,建立了一批以專門學科為主的高等院校,從而確立了按照專業條塊分制的高等教育體制,這些新誕生的學校就是:

北京礦業學院(原中國礦院,現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農業機械工程學院(現中國農業大學(東區)),

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林業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因此這些學校的校史無一例外的都是52年,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八個兄弟院校,當時由於道路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八大學院的也隨之名聲遠播。

歲月流轉50年,如今的“八大學院”早已升級成大學,有的名字都徹底改變,有的早已搬離了原址。如今的學院路上,分佈著20多所新的高校和科研單位,變得更加熱鬧和繁華。如今的年輕學生已經數不清“八大學院”到底都有哪些,但許多老校名還依然被掛著人們嘴上:哦,你是鋼院兒的……

來歷:工業化進程誕生“八大學院”

上世紀50年代初,實現國家工業化體制,是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的高潮,舊有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教育的體系與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工業化體系的需要極不適應。於是,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進行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集權管理、高等教育國有體制和高度分工的專門教育體系來建構中國的高教制度。

翻開歷史文獻可以看到,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於是,全國範圍內的高等院校除留部分綜合大學以外,許多按專業設置拆拼重新組合成立各科專業學院。

北京的高校在這場院系合併中十分積極,當時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大學院系以及許多專業學校的立刻合併新組了8個專業理工科高校:它們就是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和北京醫學院,即人們所說的“八大學院”。

為了興建校舍,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區規劃出一大塊大學區。於是,1952年,北起清華東路,南到薊門橋,在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莊稼地上“八大學院”校舍相繼破土動工。這八個學校校園兩兩相對,由北向南排開,中間形成一條寬闊的大道,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學城––“學院路”。

“八大學院”的遷移

“中國地質大學現在有兩個,北京地質大學和武漢地質大學。”上世紀60年代末,“八大學院”中有四個遷離了原址。

從1969年開始,由於國際形勢嚴峻,全國戰備工作升級,許多大中城市開始疏散人口。一些當時的領導人提出,如農業學院、礦業學院怎麼能待在城裡呢?於是,1969年10月,隨著中央一聲令下,“八大學院”中四個離開了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1969年開始遷往四川重慶,後又被安置到合川縣三匯壩,1982年則遷往江蘇徐州礦區。中國地質大學遷往湖北武漢。石油大學遷往山東東營勝利油田,改稱華東石油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先是遷到了重慶後又遷到河北邢臺。“搬家都是整箱抬著精密機械,別人都管我們叫‘箱子大學’”農業大學黨委書記艾蔭謙告訴記者。北京鋼鐵學院本來也確定為外遷,臨上火車的那晚,緊急通知留在當地,於是鋼院幸運地留在了北京。

遷移的幾年中,學校只招了工農兵學員。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幾個風雨飄搖的學院才陸續回到北京。他們中大多數重新回到了學院路,只有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學院陸續更名為大學。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學院更名為中國林業大學。農業機械學院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石油學院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礦業學院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醫學院併入了北大。

先說說北京礦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作為當年最輝煌的學院之一,原中國礦院(在天津)系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發展而來(焦作路礦學堂是當時有名的18所私立學堂),歷經福中礦物大學等階段,基礎較好,後來又接受了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唐山交通大學相關科系的併入,實力很強。文革時遷到四川合川辦學(條件極差),是八大學院裡遷得最慘的。就在這短短的幾年裡,發生了讓礦大人至今憤懣和恥辱的一件事(這件事影響巨大)——劃地北語,那堵長長的牆至今讓多少老教授為之落淚。礦大也因此在北京眾多的同類的高校中,校園面積是最小的。1978年經鄧小平批示,在徐州建校,同時在北京留守處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97年成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2003年正式稱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成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並重的教育實體。但是徐州和北京的分裂影響了學校的實力,這所14次搬遷、11次更名的中國最會流浪的大學,正在孤獨地高舉著礦業大旗,是全國唯一一所以礦業命名的院校。

最可憐的當屬石油大學,在搬遷後遷到山東辦學,學校的整體實力也是留在了山東,目前的石油大學已經被擠到昌平,老石油大院已經掛上了石堪院的牌子,還總讓人誤以為那就是石油大學,新誕生的石油大學,都說缺了油院的學院路老八校的風采早就不在了。

再來看看北京地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相對礦大來說,地大要好一些,你可能會發現,武漢的地大和北京的地大都打著括號,一個後面是武漢一個是北京,說明兩個學校已經完全分開了,自從和武漢的地大完全分開後,地大(北京)大有振興之勢,加上前任總理溫家寶就是當年的地大一員,似乎形勢有所好轉。但是,和礦大一樣,由於校名、兩地辦學和從事“艱苦行業”的問題,想要恢復當年的輝煌,恐怕也十分艱難。

再來說說林業大學,這個目前號稱中國綠色最高學府的生態高校,也是遙遙欲墜,早不如從前了,林大是搬遷的比較早的一個學校,輾轉過雲南昆明、下關等地辦學,先後流浪了多個地方,一路上師資、圖書等教學資源損失慘重,返京建校的過程亦相當的曲折,最後因林大先輩的努力,經過包括周恩來、鄧小平等多個領導批示以後,終於得以在原址從覆校,可此時,林大的植物園佔原校園面積三分之一的土地被半導體研究佔用,原先的植物園一系列建築全部損壞,現在的林大仍然頂著綠色學府的牌子,在學校發展上少有創舉,漸漸的就被埋沒了,究其實力與同類的林業學府也很難分高低,加之農林類院校一向不被看好,發展可謂緩慢,在高校雲集的學院路,已經早早的被八大院其他兄弟甩在了身後,作為最有特色的學府,林業大學要走的路還十分的漫長。

還有農業大學(東區)。1995年農業機械工程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合併組成中國農業大學,實力大增,現有19個國家重點學科。是中國乃至亞洲的農業最高學府,就綜合實力而言,農業大學和北航基本平行,然而同樣由於名字的問題,農大總是給人一種較為弱勢的感覺。也難怪校長陳章良說,如果農林地礦水類學校改名,招生將會有大的改觀。

北京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現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搖身一變,不曉得是不是應該將他從現在的八大院校裡除名。實則北醫也是歷經坎坷,和北大分分合合後最終還是成了北大的醫學部,其實北醫的實力一向都是被醫學界高校認可的,輾轉流離之後仍然有很多專家留在北醫,它對新中國的醫學教育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劃歸北大後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不知道北大能不能真正的把北醫容下,以後北醫漸漸的就淡出,人們知道的也只是那醫學部前面的四個字。

還有北航,神1到神6,無不等於是在為他做免費宣傳。同時目前這種形勢,北航想不發展都難,由於沒有搬遷,校舍保存的相當完好,加上是國防科工委的學校,資金一直充裕,發展很是順利。據說前不久北航要改名為“北航大學”提升地位,結果遭到海內外校友在內的很多人士的一致反對,北航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源於很多因素,時代在變,高校的發展可能也在輪迴。

北科是這幾個高校中,改名最徹底的學校,直接與其本身的特色無關,填補了首都沒有科技大學的空白,想當年鋼鐵學院是多麼的強勢,同類學科絕對是王牌,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學校,也在高校評比機制下迷失了自己,也是由於沒有搬遷,其實力也完整的保存下來,加上奧運會場館,北科也火了一把,可是對於那些老校友來說,海淀的鋼院,才是他們記憶中的母校,現在的科大可能正像同類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嘲笑的那樣,去掉了“學”和“術”就叫科技大學,不是不“學”無“術”嗎?

改名、合併,或許是振興這些老牌名校的捷徑。這些為了新中國建設長期面向艱苦行業的大學們,現在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生存危機。北四環的修建,將這些學校分開,南面的北航依舊輝煌,北醫則嫁了貴人;北邊的地大、礦大風光不再,農大復興道路還很漫長,林大躲在西邊北大清華的影子下,止步不前,北科仍是在鋼院的陰影裡被人嘲弄,石油則完全地從學院路消失……

本來聽說本世紀初李嵐清副總理打算將地大(北京)、礦大(北京校區)、北科、北語四校合併,通過跨街天橋連接,組成類似“中國資源大學”的華麗型大學。但是,由於北語的阻撓(因為利益關係,北語不承認自己是大學,而是一個培訓機構,故不在高校合併之列,教育部因為有利益關係,默許了),合併失敗。於是,這些學校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整合振興的機會,而阻攔它們的竟是一個後來的,成立不到30年的“培訓機構”,歷史又一次開了一個個大大的玩笑。然而這些為共和國建設付出慘重代價的高校,是不是也應該適當性的得到點扶持呢,學院路已經沒有了八大院,難怪有人說,如今的學院路哪還有學院,的確是這樣,這都是為了發展,不得不為之,然而結果......

如今,石油大學搬到了昌平。四環路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另外幾所高校隔離開來,那座立交橋也因此得名“學院橋”。學院路變化越來越大,學校也越聚越多,目前近20所高校雲集至此。

1998年,“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誕生並延續至今。除了老“八大學院”外,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8所高校也加入其中,所有共同體的高校的學生們可以互相選修課程。“學院路高校教學共同體”在選課、交費、信息查詢等教學運行管理上已實現全程網絡化。

50年代“八大學院”的輝煌過時遷物移。最近有人傳出“京城新八大學院”的‘順口溜’,比如“樂在工大、火在財大、闊在外大……”提起上世紀50年代的老“八大學院”,年輕的80後、90後學生會感到茫然:哪八大學院?

無論如何,以往輝煌的“八大學院”走過了50年風霜雪雨,他們就像八棵飽經滄桑的老樹,佇立在學院路上,微笑著見證北京高校50年的變遷。同時,已經遍地桃李的“八大學院”也不斷汲取新的營養,抽枝生芽,愈加枝繁葉茂。

學院路八大院校已經是一個遙遠的名詞了。是啊,總是需要有人犧牲的,讓我們祝福這些付出太多而又處境尷尬的奉獻者:一路好走!

舊時光景——北京地質學院老照片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學院路八大學院的前身今生

附:“八大學院”之最

北航社團活動之最

北航數目眾多的社團曾是北京高校社團之最,號稱“百團大戰”。雖然是理工科院校,但目前北航共有體育、文學、藝術、經濟、科技等社團70多個社團,比如著名的凌峰社以及網球協會、軍事協會、大嘴英語愛好者協會、大學生心理協會、漫畫社等。不管學生有什麼愛好,在北航的社團裡都能找到類似的群體。每到社團招新或者社團文化月時,社團成員就在學校裡支起一個攤位,向新生介紹社團活動。

此外,北航還擁有全國高校中唯一一個藝術館。藝術館定期展示國內外當代藝術作品以及傳統文化,面向師生免費開放。

地質大學院士數量最多

中國地質大學也先後有30多名院士,如今最高齡的院士已經近110歲。地質大學在老“八大學院”中是院士最多的學院,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當時的地質學院培養出眾多兩院院士,比如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就是1956年從地質學院畢業的。

按照以往院士和每年的學生人數比例計算,平均2000人中可以出一個院士。學校經常以此激勵每屆新入學的學生:你們這一屆中至少要出兩個院士。

鋼院的市長數量最多

現在北京科技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鋼院素有“市長搖籃”之稱,國內有30多個市的歷任市長或副市長畢業於原來的鋼院。

據悉,在鋼院中曾經擔任市長、副市長的有,原北京市市長劉淇、副市長孫安民,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副市長朱宗葆,重慶市副市長趙公卿,南京市市長王宏民、副市長黃孟復,廣州市市長張廣寧、副市長陳明德……巧的是,北京鋼鐵學院第一任院長高芸生曾經擔任黃石市市長、第二任院長張文奇曾擔任唐山市解放後第一任副市長。

地大的登山運動員最多

在大學界,有這樣一句話:登山對於中國地質大學而言,就像中文如北大,理工如清華。地大並沒有專門的登山專業,但登山是地質專業的必修課,許多學生都成為了有名登山家。

1958年,當時的地質學院建立了我國第一支業餘登山隊;1960年,1958屆畢業生王富洲登上珠峰;1961年組成的女子登山隊登上新疆貢格爾久別峰(海拔7595米),創造了女子登山的世界紀錄。據校史記載,地質大學先後有5900多名師生獲得國家體委頒發的登山運動員證書,確是可以稱得上培養的登山運動員之最。

北航的綠園

北航引以為榮的一景是被稱為“大綠園”的花園。這個像公園一樣的綠地碧樹林立,甚至還有一汪湖水和小巧的亭臺。綠園是“八大學院”中最大的一片花園,就像一片大綠肺一樣滋養著代代學子。

北航的老教師描述,綠園最常出現的一幅畫面就是湖邊零星坐著晨讀的學子,小路上有姍姍學步的小孩兒,草地上老人們安詳地晨練,路人匆匆走過也不忘浮光掠影地看著園內的美景。非典時期,這裡成為許多人尋找清淨的場所。許多北航的學子都寫過小詩描繪綠園美景。

地質大學一條路

地質大學校園面積很大,裡面幼兒園、小學、中學、居民樓、各種店鋪一應俱全。有人戲稱,一個大學就像一個微縮的小社會,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都可以在這裡解決。讓地大的學生印象深刻的是一條東西的筆直大路,這條大路從東校門到西校門長達一公里,一個彎都沒有。這樣長的一條筆直的大路在其他高校很難見到。

鋼院的銀杏林

因其風景如畫,特別是一大片金黃的銀杏林,鋼院曾被多部電視劇、MV選為外景拍攝地。“銀杏大道”就位於圖書館南側的道路,路兩旁銀杏樹的點綴,一年四季皆是風景。

夏天,銀杏林青綠繁茂,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秋天,滿樹滿地的黃葉,飄落的葉如黃蝶飛舞。“那彷佛昨天的四年前,黃色銀杏葉片藍的天……”2006屆畢業生在畢業的晚會上,學生們還演唱了自己創作的《銀杏葉片》,抒發對校園的留戀之情。

紅旗操場的老柳樹

石油大學紅旗操場內有一棵知名的大柳樹。教授餘世誠告訴記者,他上世紀50年代在這裡上大學的時候,這棵枝繁葉茂的老柳樹就在這裡,粗壯得兩個人才能合抱。後來修操場的時候,都捨不得把樹挪開,為了這棵樹,操場在施工時移了兩米。

這棵老柳樹一直是石油大學的一個標誌,直到遷校它還都在。現在,由於原校址被佔擴建,這棵大樹才消失。年近80歲的餘世誠說,石油學院的青年園中有很多大楊樹、柳樹都是當年他們親手栽種的,現在還保留著。許多老教授現在回去追憶青年時代,總要找找他們當年讀書時的那棵樹。

轉載自 桔燈勘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