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生平概況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漢族,字慰亭,號容庵,河南省項城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北洋新軍的創始人。

早年在朝鮮駐軍,擊敗日軍,歸國後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統一國家,並當選為第一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選擇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在位期間袁世凱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創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1914年5月23日,袁世凱改革全國地方官制,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下令各省“都督”變“將軍”。1916年建立年號為洪憲的中華帝國,未能成功。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死,歸葬於河南安陽,享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市。

人物簡介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

袁世凱生平概況

袁世凱

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軍閥的領導人,在辛亥革命後,與南方革命軍有約,只要推翻清帝奉袁世凱為大總統,袁世凱履行承諾,逼宣統退位。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後復辟稱帝被推翻。他曾擔任過滿清王朝的軍機大臣、駐朝鮮的代理總督。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父祖多為地方豪強。叔祖袁甲三以督辦安徽團練鎮壓捻軍起家,累官至漕運總督。父袁保中系地方豪紳。叔父袁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江南鹽巡道,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保慶死後,復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恆至北京就讀。

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將來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內閣總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經南北議和,就任首任大總統,但於1916年悍然復辟,稱洪憲皇帝,激起全國人民的討伐之聲,南方革命軍人在原雲南都督蔡鍔的領導下,組成護國軍北上討袁。

生平經歷

摺疊

少年時代

袁世凱生於清文宗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書到家,言與捻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 因此為這個新生的嬰兒取名為“”,並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命名“世凱”。袁世凱的得名即與戰爭行伍有關,似乎在預示著這個新生兒一生的戎馬生涯。

袁世凱六歲時養父袁保慶替他找個啟蒙老師袁執中教四書五經。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慶在山東做道員,袁世凱時年八歲,也隨行。後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在南京,袁世凱的一位老師曲沼擅長武術,教會了袁世凱一些拳法劍術。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志學“萬人敵”。嘗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蒐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被人譏笑為“袁書呆”。13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豪氣無二 。

光緒二年(1876年)秋,袁世凱與沈丘于姓女子結婚,時年17歲。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恆剛剛調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凱一邊讀書,一邊幫他辦事,學得不少官場本領。兩位堂叔誇獎他“辦事機敏”,是“中上美材”。時華北大旱成災,袁保恆奉命到開封幫辦賑務,帶袁世凱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辦、參佐一切。1878年,袁保恆感染時疫去世,袁世凱返回項城,移住陳州。此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與袁世凱結交,拜為金蘭,後來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1879年,其姑丈張向宸辦理河南賑務,委託袁世凱分辦陳州捐務,因他集款獨巨,提拔袁世凱為“中書科中書”。袁世凱先後於1876年和1879年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能在鄉試中中舉。袁世凱家族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為門楣家訓,袁世凱作為通過傳統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感情和觀點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輩的榜樣,把心思從科場轉移到“疆場”上。袁世凱曾作詩《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此詩被認為是他少年時代便有了遠大志向。當然一個人所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由家庭和自身決定的,還要接受到社會影響。從社會上看,19世紀80年代正是洋務運動達到高潮的時期。洋務派“自強”的思潮對袁世凱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極其深刻的影響。袁世凱科場失敗以後,決定投奔淮系李鴻章。

袁世凱在北京讀書時,李鴻章正在直隸總督任上。對這位大人的顯赫地位不勝欽羨。在洋務派“練兵求強”思想的影響下,他“好讀兵書”,“留心時事”,常作軍事論說,侈談練兵“安內攘外”。袁保齡對他的議論,頗為讚賞,曾情不自禁地表示,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由於上述種種原因,袁世凱在科場上的希望破滅以後,遂把詩文付之一炬,決心效法李鴻章的淮軍。他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當時,李鴻章的幕府中大都是舉人或進士出身。袁世凱僅是一個無名的秀才,因此,他沒有直接投奔李鴻章,而於1881年5月,帶領“其家舊部數十人”往山東登州,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

吳長慶和袁保慶“訂兄弟之好”。袁保慶在南京時,吳長慶帶兵駐紮浦口,兩人過從甚密。袁保慶死時,吳長慶渡江視斂,“扶棺痛哭”,幫助料理喪事。因此,當袁世凱來到登州時,吳長慶不僅“肫然相信”,樂意收留,備加照撫,而且隨後又加以提拔重用。

摺疊

朝鮮平亂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奪權;朝鮮王妃閔妃一黨與大院君有隙, 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戰鬥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衝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讚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朝鮮人士稱讚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漢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鮮士大夫結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鮮被稱為“袁司馬”。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事大黨”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派人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 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袁世凱平定了朝鮮甲申政變有重大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袁世凱也因這一事件受到李鴻章等人的重視,年僅26歲的他就被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袁世凱在朝鮮期間,時常出入朝鮮宮廷,並且讓朝鮮高宗按照藩國禮儀迎接上國欽差,明確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

袁世凱生平概況

馮國璋

他還防止朝鮮向外國借款、阻撓朝鮮向西方國家派駐公使,袁世凱干涉朝鮮內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鮮國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滿,清廷中也不斷有人彈劾他。比如1888年1月朝鮮國王李熙致函請求清廷撤袁世凱,隨後朝鮮駐華官員金明圭奉李熙之命,請求李鴻章換人。清廷內的張謇、張佩綸等也曾攻擊袁世凱“侈然自大,虛驕尚氣,久留朝鮮,於大局無益”。李鴻章力排眾議,不僅讓袁世凱繼續留朝任職,並於1890年2月給袁世凱寫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評語。的確,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雖然由於其年輕氣盛而採取一些過激、粗暴的手段,但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直到甲午年日本挑起戰爭前還多次曾經派人暗殺袁世凱,只不過沒有成功。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袁世凱暗示朝鮮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隨後日軍迅速出動到朝鮮,企圖挑起戰爭。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凱化裝成平民逃走,從仁川回國。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保薦袁世凱負責督練新軍。

摺疊

創立新軍

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章等奏派袁世凱擴練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袁世凱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

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從此,聲譽鵲起,扶搖直上。1897年,擢直隸(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練兵。

1898年6月,39歲的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1898年戊戌政變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面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頤和園。袁世凱沒有對慈禧太后下手,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凱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維新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凱將消息轉告榮祿是戊戌變法失敗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後黨發動政變,實起於袁告密之前,且袁世凱告密無確切證據。甚且,以袁世凱當時掌握的七千人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紮在北京附近的九萬人部隊。雖然,袁世凱的決定並不是導致戊戌政變的根本原因,但是,戊戌變法卻被鎮壓。政變起初,慈禧太后在上諭中只是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停職待參,並未申斥譚嗣同等人,而譚嗣同勸袁世凱出兵圍園廢后則屬情節嚴重的謀逆大罪。相傳袁世凱聽時任直隸按察使楊崇伊說康有為已被革職待參,懼怕譚嗣同勸其出兵圍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牽連自己,遂向榮祿告密,西太后聞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樑諸人,並誅殺了六君子。

1899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率領全部新軍(時稱“武衛右軍”)前往濟南,這是40歲的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面大員。袁到任後,認定義和團為“左道邪教”,到處拆鐵道,拔線杆,破壞了社會安定,一改毓賢的處理方針,驅趕拳民,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帶。慈禧太后以民氣可用縱容義和團。翌年爆發了八國聯軍戰禍,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使山東免遭戰禍亂。1901年11月,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袁世凱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

摺疊

清末新政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1901年袁世凱在山東創建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袁世凱任會辦大臣,掌握實權。創辦各種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洲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頗有成效。通過辦理新政,他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袁世凱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洲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皇室親貴煽動一些御史上疏屢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甚至預言將步曹操、劉裕後塵。1906年,袁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907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成為中樞重臣。

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灃為攝政王。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懷疑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致使光緒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袁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裡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被解職的袁世凱回到了河南安陽的洹上村,過起了賦閒垂釣的生活。並寫了名為《自題漁舟寫真二首》的兩首詩,其中的一首“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京師,16日組織新內閣。其成員是:外務大臣樑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譚學衡、梁啟超、熙彥、樑如浩、榮勳分任各部副臣。

摺疊

就任總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

袁世凱生平概況

段祺瑞

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選出孫文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民國成立,孫文就任。當時革命黨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1月16日,袁世凱回家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倖免於難。為了結束南北對立,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力,但袁堅持於3月10日在北京就職。[6]

摺疊

宋教仁事件

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國大譁。革命元勳孫文、黃興等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以否認;當時之證據指向時任國務總理趙秉鈞涉嫌教唆殺人,而宋案凶手武士英則是共進社成員,屬國民黨陣營。宋教仁案成為歷史之謎。當年7月孫文組織了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遭到失敗。二次革命開創了民國武力解決爭端的先例,也開創了民國軍閥混戰的先例。10月6日,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隨即於北京故宮太和殿就職。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中國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國會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1914年1月,袁世凱悍然下令解散國會。袁堅持“人民濫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認識尚在幼稚時代”,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正式推出新的《袁氏記法》,改內閣製為總統制。之後再修改總統選舉法,總統任期10年,任屆沒有限制,可指定三個新總統候選人。

摺疊

簽訂二十一條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袁政府“絕對保密,儘速答覆”。二十一條共分五大項: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③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④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⑤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

二十一條要求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袁世凱不敢立即表示接受。消息一經傳開,反日輿論沸騰。歐美列強對日本損害他們在華的侵略權益一致不滿,紛紛給予抨擊。正式談判於1915年2月2日開始。日本以支持袁世凱稱帝引誘於前,以武力威脅於後,企圖使袁世凱政府全盤接受。中國人民反日愛國鬥爭日趨高漲,日本見事態嚴重,便一面宣佈第五項為希望條件,屬於勸告性質;一面提出新案,內容與原要求一至四項基本相同,僅將若干條文改用換文方式。5月7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內應允。袁世凱指望歐美列強幹涉落空,便以中國無力抵禦外侮為理由,於5月9日遞交覆文表示除第五項各條容日後協商外,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簽訂了所謂“中日條約”和“換文”。

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以吞併中國為目的而強加於中國的單方面“條約”,袁政府事後也不得不聲明此項條約是由於日本最後通牒而被迫同意的。此後歷屆中國政府均未承認其為有效條約。

摺疊

洪憲帝制

1915年12月,在國會、民眾請願團(妓女請願團、乞丐請願團[1])、籌安會和各省國民代表的推戴下,恢復了君主制。袁世凱多次揖讓,最終接受皇帝之尊號,建立中華帝國,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行君主立憲政體,把總統府改為新華宮。12月23日,袁世凱身著袞冕在天壇祭天,並擬定於1916年1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袁世凱即位後,擬定《新皇室規範》,其中包括“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治官員;永廢太監製度;永廢宮女採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然而,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制,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佈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退位,恢復“中華民國”年號,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壓制南方起義力量,但起義各省沒有停止軍事行動。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被後人指責最多的是他稱帝問題。其實

袁世凱生平概況

袁世凱

袁世凱的年號“洪憲”是弘揚憲法的意思。袁世凱所謂的弘揚憲法,不過是欺瞞國人的把戲而已。當時倡導袁世凱君主立憲的有楊度、嚴復、劉師培、孫毓筠、李燮和、胡瑛等。

袁世凱稱帝,與楊度等君主立憲人士蠱惑及長子袁克定迷戀太子權位是分不開的,其中最嚴重的是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營造日本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氛圍(此事被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和女兒袁叔楨無意中發現),袁世凱曾責袁克定“欺父誤國”。袁世凱死後,王士珍、張鎮芳等打開金匱石屋,找出了袁世凱留下的繼承者的提名,只見上面親筆寫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按照《大總統選舉法》(袁世凱修改過後)的規定,前任總統所推薦的三人,將作為總統的候選人,從三人中選出一人為總統,名單寫於嘉禾金簡,藏於金匱石屋內。)

“洪憲” 憲法

袁世凱稱帝逆歷史潮流而行,但事實上,沒有人知道他想要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帝制。

近年學界不斷有新論指出,袁世凱改元“洪憲”,即弘揚憲法之意。從頒佈的“新皇室規範”中可以看出一些“新”內容,比如某些對於皇權的監督機制和法律:自親王以下至於宗室,犯法治罪與庶民一律;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府官員;永廢太監製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等等。

“袁世凱很清楚,過去的君主專制制度已經玩不下去了。他本人也曾是晚清立憲派的領袖人物,並在天津試點推行普選,產生議會。”袁世凱研究專家、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劉路生表示,袁世凱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制度建設構想,歷史給他的時間太短了。民國初年紛爭不已,讓他忙於應付,根本來不及著力於此。

但劉路生同時又認為,以袁世凱的個性,他應該也不會願意成為一位“虛君”。有人揣測,袁可能是想選擇日本或德國式的君主制。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自幼起即隨袁世凱去朝鮮及山東、直隸各地,並曾留學德國,對德國的強大和君主制印象十分深刻。

歷史評價

袁世凱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的時刻,正值中國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將要走完其漫長的黑暗路程的年代,也正是給中華民族帶來創鉅痛深的甲午戰爭的前後。戰前,他是李鴻章淮系軍

袁世凱生平概況

孫中山 袁世凱

閥集團的一名初露頭角的走卒。戰後,趁淮系軍閥衰落的時機,他在小站創練了一支新式陸軍,並以此為資本,破壞了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撲滅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起義,在中外反動派的一片喝彩聲中,爬上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顯赫職位。他敏銳地覺察到,王朝衰微,人民民主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如不謀求新的對策,很難再繼續維持其統治。因此,從1901至1908年,他戴著“急進改革者”的面具,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派理論綱領為指導,以那支新式陸軍為核心,通過辦“新政”,組織起一個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這個新興的集團是淮系軍閥集團的延續和發展,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結果,是帝國主義侵華由瓜分政策轉到“保全(清朝)政策”的產物。袁世凱正是依靠這個集團的勢力,不遺餘力地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王朝,破壞正在蓬勃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然而,當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風暴來臨的前夕,他在與世襲的滿族親貴集團的戰爭中遭到了慘敗,灰溜溜地退出了政治舞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陷於崩潰的絕境。歷史發展造成了一種新的局勢和條件,使得已經失勢三年的袁世凱扮演了“末世英雄”的角色。他迅速地集結起北洋集團的軍事政治力量,贏得了帝國主義和國內立憲派的依賴和支持,先打著“實行君主立憲”的旗號,強奪了清政府的一切權力;又迎合時代潮流,舉著“贊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但是,這個專制皇權的崇拜者和覬覦者,根本就不相信在中國能實行民主共和。他之所以要和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派妥協,握手言歡,實際上完全是為了儘快絞殺革命。因此,一上臺他就不擇手段地加強個人權力,破壞法制,踐踏民主,追求專制獨裁的統一;並把民主派視為集權路上的最大障礙,乘民主派尚未鞏固陣地之際,步步緊逼,迫使他們退出政府,裁減革命軍隊,接著便無情地把他們浸在血泊裡。他又解散國會,撒毀“約法”,將民主政治的痕跡掃蕩淨盡。然而,這一切扼殺民族生機的反動行為,卻都是在“統一國家”、“救國救民”及“保衛共和”的動聽口號掩飾之下完成的。

民主派對袁世凱的讓步,換來的是災難性的打擊。滿腔悲憤的孫中山,率領殘存的部分民主力量倉猝逃亡國外。一些助紂為虐的進步黨人,在袁氏推行的封建獨裁暴政面前嚇得目瞪口呆,不敢再倡言憲政了。1914至1915年,北洋軍閥氣焰萬丈,腐惡的政治勢力好象安如泰山了。袁氏顧盼自雄,以為自己是天運所選定的人物,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歷史的進程。於是,他悍然恢復帝制,企圖建立萬世一系的“洪憲”王朝,強令人民世世代代接受袁氏的暴虐奴役。但是,正如同一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一樣,全國人民終於識破了他的真面目:原來這個滿口“仁義道德”的共和國的“英雄”、“中華民國之第一華盛頓”,是一個背信棄義、食言自肥的封建暴君,是一個寡廉鮮恥的賣國賊。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騰。人民的憤怒情緒在許多地方發展為騷動或起義。規模雖小,但相當普遍,宛如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江河,波濤洶湧,勢不可擋。孫中山重整旗鼓,以鮮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場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與獨裁者進行了殊死的搏鬥。國內鬥爭的形勢迅速發生變化,使袁氏建立家天下的私慾和他所代表的那個集團的共同利益之間產生了尖銳的對立,以致進步黨人和那些對帝制心懷猜忌的北洋軍閥也都意識到,不撇開袁世凱就不能保持他們所代表的社會勢力的利益。於是,他們便和當初袁世凱所要消滅和排斥的一切社會力量聯合起來,共同“討袁”。短命的洪憲王朝在各種勢力的打擊下僅僅鬧了八十三天就消失了。歷史無情地嘲弄了袁世凱:他本來要追求世襲的絕對的獨裁權力,結果卻使他的一切既得權力都喪失殆盡。

中外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少妄想扭轉歷史車輪前進的丑角,這類丑角沒有一個不是以身敗名裂而告終。袁世凱的歷史又一次證明:凡是不顧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違揹人民意志而倒行逆施的人,無論他是多麼驕橫跋扈,顯赫一時,其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被拋入歷史的垃圾堆。[4]

摺疊

編輯本段

十三太保

世人皆知,助成袁世凱帝制者,是楊度、孫毓筠、嚴復、李燮和、胡瑛、劉師培等所謂的“籌安會六君子”。然而,袁世凱復闢帝制的中堅力量卻是他的“十三太保”。他們是:

袁世凱生平概況

袁世凱

族侄袁乃寬

財神樑士詒

軍師楊杏城

幹殿下段芝貴

內務總長朱啟鈐

小智囊阮忠樞

表弟張鎮芳

參謀顧問夏壽田

參謀顧問顧鰲

健將朱家寶

周自齊

曹汝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