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糰子的身世:太平天國李秀成下令太平軍要做青團來自保禦敵

清明節到來,作為清明祭祀專用食物,青團早在兩週前便已上市。綠悠悠的軟糯小吃是江南的特色,剛一上市便有許多人迫不及待地買來嚐嚐鮮。吃青團現在主要流行於江南一帶,在清明節到來之際,主要用一種嫩艾棘姆草的草頭汁加入石灰水揉入糯米粉做成的呈碧綠色糰子的綠色糕團。青團現今相當流行於江浙和上海一帶的地區,當然,青團也是安徽、福建、廣東及其他部分地區的傳統小吃,一般是在清明前後製作和食用。

清明糰子的身世:太平天國李秀成下令太平軍要做青團來自保禦敵

關於青團的來歷,民間還有一個典故咧。

相傳,有一年的清明節,江蘇有一位農民正在忙著在自家地裡耕田,忽然聽到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來,清軍的馬隊在遠遠地追趕身穿太平軍服裝的軍官。

清明糰子的身世:太平天國李秀成下令太平軍要做青團來自保禦敵

這們身穿太平軍服裝的軍官是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的得力大將陳太平,正在被清軍追捕的他,突然也看到了附近這一位耕田的農民。此情此景,這位農民也來不及細想,他急中生智,立即招手上前,並幫陳太平脫下軍服,用腳踩入了田泥底下,再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的模樣,之後讓他把身子往水田裡一蹲,變成渾身泥漿後再站起來,一手扶犁,一手揮鞭,與自己一起有模有樣地在田地耕作。

清兵追來,經過稻田時,也看到的兩個打著赤膊、滿腿泥漿的農民在耕地,不像是太平軍軍官,然而狡猾的清兵又一想,前面是湖泊,不可能從湖上插翅逃走,由於一路追捕,到了此村卻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也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偕里長在村頭設崗盤查,讓每一個出入村中的人都要接受檢查,並四處查尋有無要找的陳太平。這位機智的農民回村時,示意陳太平暫時不要進村,自己想辦法給他帶點食物過來充飢。

清明糰子的身世:太平天國李秀成下令太平軍要做青團來自保禦敵

回到村裡,農民見清兵四處搜尋,村口還有清兵檢查每一個出村人的竹籃裡有沒有給太平軍“逃犯”帶去吃的東西。農民想若帶米飯或麵食怕是不行,那末帶什麼食物去呢?正在這位農民在思索最好能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的時候,走出門低頭思索時,不小心一腳正好踩在一叢艾草上,他正好滑了一跤,爬起來的時候,他到自己的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顏色,他頓時計心來,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挑著擔子到了村口。哨兵見水草中夾著圓滾滾軟乎乎的東西,看不出是米粉做的,也沒有進一步查問就放行了。陳太平待四周無人時,一邊犁地一邊吃起青團,陳太平見到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的青團,馬上吃了一個夠,他感覺到又香又糯且不粘牙,肥而不腴,竟想不到,在自己被清軍追捕的過程中,還能吃得上這麼好的食物。

清明糰子的身世:太平天國李秀成下令太平軍要做青團來自保禦敵

等到天黑後,陳太平繞過了清兵哨卡,安全地返回到太平軍的大營,李秀成見他平安回來,喜出望外。陳太平將他平安的經過也告訴了李秀成,說他落單後被清兵追捕,幸得一位農民相幫,將他化裝成民,與他同地而耕,這位勇敢的農民還將自制的米團塗上艾草汁,混在青草堆裡騙過村頭設崗的盤查,送入田中充飢,才使得他趁天黑時,繞過清兵哨卡返回大營。

為紀念那救命的青團,忠王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從此之後,太平軍在江南地區打到哪兒,吃青團的習俗便流傳到了哪兒。

清明糰子的身世:太平天國李秀成下令太平軍要做青團來自保禦敵

此後,在清明節之前,江浙一帶就有了吃青團的習俗。好的青團顏色有如碧玉,有的人說是用麥苗鼓搗出來的,也有的人說是用青菜汁,但更多的人則認為是從一種名叫“艾草”的植物葉子裡調出來的。

清明糰子的身世:太平天國李秀成下令太平軍要做青團來自保禦敵

現在,人們吃青團,更多的是應時令而嚐鮮,清團的祭祖功能雖然還存在,但逐漸的淡薄了,青團更多的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可以饋贈或款待親友。青團口感清香而軟滑,喜歡吃青團的人還是蠻多的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