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 丁玲一生的摯愛

中國近代史 丁玲 抗日戰爭 文學 駐馬店網 2017-06-13
延安 丁玲一生的摯愛

丁玲(資料圖)

對延安嚮往已久

早在1932年2月,丁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秋,擔任左聯黨委書記。1933年3月14日下午,丁玲在家裡遭國民黨特務逮捕,囚禁於南京。1936年夏天,丁玲終於和黨取得了聯繫,逃出南京。1936年11月,丁玲來到中國工農紅軍抵達陝北後的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保安縣。

為了歡迎丁玲的到來,中共中央宣傳部為丁玲舉辦了最高規格的歡迎會,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主要領導都參加了。毛澤東一進窯洞就問,我們的女作家在哪兒呢?丁玲聽見一口純正的湖南話,就知道這人是毛澤東,迎了上去,這是丁玲第一次見到毛澤東。

“當紅軍”“到前線去”是丁玲初到陝北時最熱切的夢想。1936年11月23日,毛澤東正式批准了丁玲上前線的請求。第二天,32歲的丁玲戎裝上陣。

1937年元旦,丁玲在隨軍經甘肅赴三原的途中,意外收到了毛澤東12月30日用軍用電報的形式、請前線指揮部轉交給丁玲的電文《臨江仙·給丁玲同志》: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這首詞,給了丁玲無限憧憬,丁玲渾身充滿了革命的力量。

戰地服務團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當紅軍的情景,丁玲毫不掩飾自己當時的狀況,坦誠地寫道:“說老實話,那時我對紅軍的生活,連黨的組織生活,什麼也不懂。老紅軍同志對我這個人,也的確不瞭解,甚至有些人會看不慣。好在我自得其樂,既無具體工作,我就四處串門,談談講講。這時期雖說我寫得很少,但對我一生卻留下了不易磨滅的印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延安抗大的學員紛紛要求提前畢業開赴前線。丁玲與當時抗大的政治教員、作家吳奚如商議,組成一個精幹的“戰地記者團”開赴抗日前線進行戰地採訪宣傳報道。

中央宣傳部瞭解情況後,要求丁玲他們把“戰地記者團”改為“西北戰地服務團”,擴大隊伍,吸收文藝骨幹,到前線去宣傳抗日,並任命丁玲為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

丁玲自述,她真正當兵就是在1937年秋天到1938年秋天的一年多時間裡。而這一段時間,正是丁玲在十八集團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工作的一段歲月。

他們組織團員採用大鼓、小調、秧歌、相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習創作了許多新穎的節目,如東北秧歌改編的《打倒日本昇平舞》,京韻大鼓《大戰平型關》,每次演出都轟動全場。毛澤東非常關心丁玲的工作,告訴丁玲沒有領導經驗,可以學,宣傳上要做到群眾喜聞樂見,要大眾化。在西北戰地服務團,丁玲結識了陳明,共同的事業、親密的合作,使他們心靈相通,結成終身伴侶。

《三八節有感》惹風波

《三八節有感》這篇雜文發表在1942年3月9日的《解放日報》上。丁鈴針對不久前發生的兩起離婚事件,覺得“延安的女性無論是結婚的、未結婚的,還是離婚的,都是被人議論的對象……”在丁玲看來,即便是在最進步的延安,實現“男女平等”的社會理想依然是任重道遠。

丁玲在這篇不足3000字的文章裡,分析了生活在延安革命隊伍中知識女性的艱難生活和尷尬處境,呼籲社會應該給予女性更多的理解與寬容。但是文章發表後,帶給丁玲的政治風波卻是丁玲始料未及的。

一些人對號入座,認為文章是指一些高級幹部娶了投奔延安的年輕女學生為妻,瞧不起老幹部。

丁玲在一次公開場合,就《三八節有感》問題,做了認真檢查。

1942年7月,抗戰處在艱苦階段,為了紀念抗戰五週年,朱德總司令邀請延安的幾位作家到桃林的總司令部去看電報。總司令對丁玲和其他作家說:“這裡不知有多少好材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請你們看吧,看了好寫。”丁玲在那裡讀了兩天,被前方的英雄事蹟所感動,激動地拿起筆寫了《十八個》這篇短文。1943年冬天,中央黨校發動部分學員寫秧歌劇。丁玲聽了許多故事,寫了《萬隊長》。

1944年6月,丁玲參加了陝甘寧邊區合作社主任聯席會議。她根據採訪到的模範事蹟,寫了報告文學《田保霖》,刊登在《解放日報》上。毛澤東看到後一夜難眠,第二天,專門派人送信,請丁玲、歐陽山去吃飯。飯桌上,毛澤東對丁玲說:“我一口氣看完了《田保霖》,這是你寫工農兵的開始,希望你繼續寫下去。”

1948年8月,丁玲歷時兩年完稿的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這部小說反映了中國農村的巨大變革,成為丁玲創作的里程碑。

1951年3月,《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得斯大林文學獎,並被相繼翻譯成十幾種文字,出版發行。

(據《北京青年報》 石莊/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