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紅軍在江西蘇區演繹“竊聽風雲”

中國近代史 朱德 王諍 蔣介石 江西晨報 2017-04-06
1931年紅軍在江西蘇區演繹“竊聽風雲”

電臺是無線電臺的通稱,人們常常能在諜戰劇中看見它的“身影”。在風雨飄搖的革命戰爭年代,小小的一部電臺能接收和發送許多祕密信息,對前方戰場的形勢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對於無線電通訊,毛澤東曾稱其為“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

1930年前後,是紅軍無線電通訊開始發展的時期。蘇區紅軍從沒有電臺到截獲半部電臺,再到擁有數部電臺,隨著電臺數量和偵聽技術的提高,在紅軍隊伍中還組建了一支通訊部隊,他們承擔著黨中央“耳目”的角色。通訊隊伍利用手中的電臺進行偵聽,準確地獲知敵情,幫助紅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

紅軍截獲“半部電臺”

在寧都小布接收其第一聲

江西省寧都縣小布村是一個保留著“原汁原味”客家風情的小村落。村落雖然小而偏遠,但紅軍無線電通信隊就是在這個小村落中誕生的。據江西省社科院歷史研究部副研究員龐振宇介紹,1930年12月30日,在中央蘇區第一次反 “圍剿”作戰中,紅軍在龍岡全殲由張輝瓚任師長的國民黨第18師,繳獲敵軍大量裝備,其中有一臺15瓦功率的小無線電收報機。可惜的是,這臺無線電收報機並不是完整的,裡面用於發報的電子管被破壞了,只剩下收報的部分是完整的,成了不能發報只能收報的“半部電臺”。

1931年1月,紅一方面軍總部來到了小布村,看著“半部電臺”,毛澤東、朱德非常惋惜。就在此時,曾是國民黨軍隊第18師無線電臺報務員的王諍、吳如生、韋文宮、劉寅等人經過教育後志願參加了紅軍。

在曾晨英所寫的《紅軍無線電通信隊在江西寧都小布誕生》一文中,曾描述了當時毛澤東在小布村接見王諍等人時的對話。毛澤東熱情地對王諍等人說:“歡迎你們當紅軍,無線電還是個新技術,你們學了這一門很有用,現在你們參加了紅軍,希望你們好好地為紅軍建立無線電通信努力工作。”

兩天後,在小布村紅軍總參謀處駐地龔氏家廟的院子裡,王諍、劉寅等無線電通信人員對“半部電臺”進行了修理,準備正式架臺工作。發電機響起後,他們接上電源,然後打開電臺開關,瞬間就聽到耳機裡發出“唧唧”的響聲。於是,他們興奮地開始不斷調試,利用電臺抄收了當天國民黨中央社發佈的新聞。在當時,中央蘇區連報紙都很難看到的情況下,有了一部可以收聽敵軍情報的電臺,令毛澤東和朱德興奮不已。

敵人疏於防範

電臺第一次“大顯神威”

據江西省瑞金市委黨史辦副主任劉衍萍介紹,除了抄收敵軍新聞外,對敵人的偵察也是電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當時的國民黨萬萬沒想到紅軍會擁有電臺,並利用其進行偵察,因此並沒有對發射的無線電進行加密。此外,由於國民黨軍隊的組成非常複雜,也沒有辦法在其內部使用統一的密語,所以大部分情報都是用明語進行報告的,這就等於不斷地向紅軍報告他們的行蹤和部署。

1931年4月,蔣介石調集20萬大軍,準備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二次軍事“圍剿”。紅一方面軍的毛澤東和朱德要求紅軍電臺工作人員日夜值班偵聽敵軍動向。

同年5月15日18時,駐江西富田的敵軍第28師師部電臺用明碼告訴吉安留守處:“師部現在富田,明晨出發,去東固。”王諍第一時間偵聽到後立即進行了彙報。

毛澤東和朱德根據情報進行了戰鬥部署。當晚,紅軍各部隊就接到了作戰命令:夜裡12點起床,凌晨2點出發,力爭在拂曉前佔領富田至東固間中洞地區的有利地形。次日6時,正如情報所顯示的,敵軍如期進入紅軍的伏擊圈,經過一晝夜激戰,紅軍全殲敵軍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的大部,第二次反“圍剿”首戰告捷。

多次屢建奇功

在興國地區取得三戰三捷

第一次大顯神威後,電臺在之後的多次戰役中屢建奇功。據龐振宇介紹,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當時的報務員曹丹輝截獲了何應欽致各路國民黨軍的急電。經破譯發現,敵軍將採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 的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獲悉後,紅軍總部立即調動部隊攻打敵人較為薄弱的第三路軍,結果在興國蓮塘、良村一帶取得了三戰三捷,全殲敵軍並俘敵萬餘人。

1933年樂安戰役之後,蔣介石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惟此次挫失慘悽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是什麼原因讓蔣介石有如此的感嘆?當年,在雙方激戰最為關鍵的時刻,紅軍電臺截獲了陳誠中路軍部署情況及後援縱隊的動向,並根據情報制定了有效的作戰計劃,對戰局起到了關鍵作用。紅軍取得了黃陂及草臺崗兩次戰鬥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的第四次“圍剿”。

當然,那時的紅軍早已不僅僅只有那“半部電臺”了。在1931年5月的第二次反“圍剿”作戰中,黃公略任軍長的紅三軍繳獲了一臺100瓦的大功率無線電臺。這臺既能收又能報的完整電臺實現了紅軍部隊之間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無線通報。

周恩來送來暗碼

實現與上海中共中央聯絡

當年,在獲悉紅軍截獲了“半部電臺”之後,臨時中央政府立即委派任弼時等人送來了一套由周恩來編制的密碼,稱為“豪密”(以周恩來化名伍豪命名)。因為之前繳獲的是一臺小功率且不完整的電臺,收穫了這臺大功率的電臺後,身處江西蘇區的毛澤東就一直想用其與遠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取得聯繫。

龐振宇介紹說,為了躲避敵人的干擾,順利實現與上海方面的對接,紅軍總部將這臺大功率的電臺安放在了江西贛縣的一條小山溝裡。當時負責與上海對接工作的有王諍、劉寅、曾三、伍雲甫等人。他們每天都是在夜間工作,為加強通信效果,先把發射天線架到村外的一個小山頂上,然後報務員按照呼號、頻率進行呼叫,直到黎明,再將天線收回。

這樣持續了數月,終於在1931年9月中旬的一個晚上,劉寅在守聽的波段範圍內透過許多信號和沙沙的噪聲發現了上海中央臺微弱但清晰的呼叫聲。他立即叫醒王諍、曾三,再由曾三上機回答,並給上海中央臺發了一份密碼電報。

這是蘇區與上海中共中央的第一次通報。此後,中共中央的各項決議、指示和情報都通過這部專用電臺傳到蘇區,對指揮紅軍作戰起到了很大作用。這部電臺隨之成為中共蘇區中央局的專用電臺,又稱“黨臺”。

給予紅軍很大幫助

“紅色電波”慢慢發展壯大

無線電通信在當時給予了紅軍很大幫助,“紅色電波”也慢慢發展壯大。從最開始的“半部電臺”到後來的大批繳獲,直到紅軍長征前夕,已經發展到擁有電臺17部、從事無線電通信工作的人員共1044人。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進行戰略轉移後,無線電通訊又在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劉衍萍介紹,“紅色電波”發展壯大的同時,無線電通信的技術培訓也在江西蘇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著。1931年,時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毛澤東於小布總部簽發“調學生學無線電的命令”。隨後,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在小布陳家土樓正式開課。

無線電訓練班的教學條件非常簡陋,他們把樹蔭作課堂,石板當桌子,電鍵不夠用時,就用左手的大拇指作電鍵來練習,鉛筆用到手指捏不住了,就套上小竹管繼續使用。無線電訓練班的教室也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而不斷變遷,他們從小布到青塘,又到吉安東固坳等地。

1931年紅軍在江西蘇區演繹“竊聽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