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概況

中國古代史 東晉 中國歷史 清朝 明朝 旭東讀史 2018-11-30

吉林市是吉林省下轄地級市、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東北地區重要旅遊城市和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吉林市位於吉林省中部偏東,距省會長春124千米,是“霧凇之都”。

吉林省因吉林市而得名,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滿語名為“吉林烏拉”,意為“沿江的城池”,因康熙皇帝東巡吉林城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連檣接艦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被稱為“江城”、“北國江城”。

吉林市榮登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 吉林市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居住漢、滿、蒙、回、朝鮮等35個民族。

歷史沿革

吉林市

吉林市是人類在東北較早棲息和開發的重要地區之一,這裡出土了距今2萬年的人類居住遺址——壽山仙人洞,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

殷周時代,這裡已有氏族部落,即滿族的祖先“肅慎2人”。

西漢時期,這裡是夫餘國前期首都,稱夫餘前期王城,是當時東北最先進的城市。該王國歸玄菟郡管轄,後屬遼東郡。據考其前期王城就在“穢城”,即今吉林市東團山麓“南城子”,直到東晉永和二年(346年),該城被鮮卑慕容皝派軍攻佔之後,扶余王室才“西徙近燕”。

東晉義熙六年,高句麗王國第十九代王廣開土王談德即好太王,其勢力擴展到今吉林一帶。為抵禦勿吉王國的南下,在今吉林市龍潭山、東團山和三道嶺子修建了規模大小不等的軍事城堡。高句麗滅亡後,勿吉王國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在敦化、寧安建立渤海國(初稱震國),到大湮撰時(926年)被契丹國所滅,共歷229年。今吉林市為渤海國三個獨奏州(即中央直轄州)之一的涑州所轄,該州治所沿用了今吉林市東團山麓“南城子”。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926年,滅渤海國後統一東北,947年,改國號為遼,今吉林市一帶為遼的東京道所轄。1115年,靺鞨族的後裔女真人建立金國。1125年,金滅遼後,吉林初屬金之鹹平路,後改屬上京路會寧府。至今,在吉林市地區尚有遼代修建、金代沿用的規模不等的古城堡30餘座,如今吉林市區就有江北土城子,江南官地等遼金古城。

元朝,今吉林地區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海西遼東道轄地。

明朝,這裡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烏拉部所在,成為“烏拉國”。1409年,明朝政府在吉林市設置造船基地,來加強遼東都司與奴爾幹都司之間的聯繫,負責建造運載官兵,糧草賞賜品和貢品的船隻,同時也把這裡作為運輸官兵、糧草的轉運站。

清朝在東北地區實行軍府制,吉林市為吉林將軍駐地。

清朝,統治者把瀋陽看成清朝的發祥重地,為了防止滿族漢化,保護當地土特產品,施行了嚴格的封禁政策,於順治、康熙年間先後修建兩條柳條邊牆(壕),吉林位於老邊外,新邊內,故稱邊外。

1658年,為抗擊沙俄入侵併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清廷諭令寧古塔將軍沙爾虎達在今吉林松花江畔臨江門至溫德河口一帶恢復船廠造船,操練八旗水師。1661年,在此正式建立水師營,駐防旗兵近2000人。1671年,寧古塔副都統安珠瑚奉命率領滿洲八旗軍隊三千多人在此進行了兩年施工,於公元1673年建成了吉林木城(後改土城和磚城)。公元1676年,寧古塔將軍(後更名為“吉林將軍”)巴海奉旨移駐吉林城。

康熙皇帝於1682年和1698年兩次東巡吉林城,乾隆皇帝於1754年東巡吉林城。

1727年,置永吉州,州治吉林城。1747年,改永吉州為吉林廳。1881年,吉林廳升為吉林直隸廳,次年又升為吉林府。

1913年,吉林府改稱吉林縣。1929年,吉林縣改稱永吉縣,同時設立吉林市政籌備處。1931年9月21日,日軍佔領了吉林城。1932年3月1日,成立偽吉林省公署。

吉林省吉林市概況

吉林市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維持會”。10月,在中共吉林市委組織下成立吉林市政府。11月,成立吉林省政府,省會設在吉林市。

1946年5月,共產黨軍隊從吉林市撤出,國民黨在此成立了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市政府。

1948年3月9日,中共佔領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遷至吉林市,3月23日,成立吉林市人民政府。

1954年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遷出吉林市,省會遷至長春市。

1968年3月,成立吉林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吉林市革命委員會,恢復吉林市人民政府。

截至2014年,吉林市轄4個市轄區(昌邑區、船營區、龍潭區、豐滿區)、5個縣級市(舒蘭市、磐石市、蛟河市、樺甸市)、1個縣(永吉縣),64個街道、23個鄉和54個鎮,311個社區和1397個行政村,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摺疊

位置境域

吉林市位於吉林省中部,東北腹地長白山脈,長白山向鬆嫩平原過渡地帶的松花江畔,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25°40′~127°56′,北緯42°31′~44°40′。東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臨長春市、四平市,北與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南與白山市、通化市、遼源市毗鄰。吉林市面積27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95 916公頃。[3]

摺疊

地貌

吉林省吉林市概況

吉林市

吉林市位於長白山區向鬆嫩平原過渡地帶,自然環境優越,地貌類型複雜,有“遠迎長白,近繞松花”之勢。由於不同時期的大地構造運動,以及江河的侵蝕、剝蝕和堆積形成的流水地貌,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形成中山山區—低山丘陵區—峽谷湖泊區—河谷平原區四大地貌景觀。中心城市四面環山,三面環水,松花江呈倒“S”形穿城而過,整個城市由江而來,沿江而走,依江而展,為江而美,具有山水園林城市特有的魅力。平均海拔196米,海拔高度依次遞減的地理景觀。

中山山區,在位於吉林地區中、東部和東南部。南有長白山地龍崗山脈,東南有龍崗山脈的餘脈富爾嶺。東北部有呼蘭嶺。松花湖有老爺嶺,湖西有摩天嶺、南樓山、肇大雞山,皆為中山山群。中山山區中有1 000米以上高峰110座。中山山區是全市主要林區和特產區域。

低山丘陵區、分佈在蛟河、樺甸盆地和舒蘭、永吉縣的中部。山嶺海拔300~400米,少數山峰高達600~700米。峽谷湖泊區,從豐滿大壩到白山水庫上游金銀別,沿湖、沿江區域,是豐滿、紅石、白山三大梯級電站興建後形成的人為地貌區域。河谷平原區,分佈在松花江中游、永吉縣北部、舒蘭市中部及松花江支流的局部地段,是全市重要的農業經濟區。

摺疊

水文

吉林市境內水系發達,由松花江、拉林河、牡丹江3個水系的部分河段和支流組成。10公里長以上河流277條,20公里以上的73條。松花江水系在吉林市境內流域面積為22 33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4%,拉林河佔15%,牡丹江支流威虎河僅佔1%。還有小流域溝溪1327個,多分佈在丘陵山區及盆谷地。全區蘊藏350萬千瓦電力資源,水資源異常豐富。

摺疊

氣候

吉林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受地形影響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年平均氣溫3.9℃,一月平均氣溫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氣溫最高,一般在21℃~23℃。全年平均降水量650~750毫米,全年日照時數一般在2300~2500小時。

自然資源

吉林省吉林市概況

吉林市

吉林市資源豐富,物產豐饒。土地、水利、礦產、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水利資源蘊藏量較大,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源於長白山天池的松花江,自東南而西北斜貫整個吉林地區,曲折流經400多公里。除此之外,轄區內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流長10公里以上的干支河流374條,河網配置和發育良好,僅松花湖面積就達554平方公里。地表水資源16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7億立方米。白山、紅石、豐滿三大水電站均在市轄區之內。

吉林市東部山區素有“林海”之稱。也是聞名中外的“東北三寶”——人蔘、貂皮、鹿茸的故鄉,其中人蔘和鹿茸產量居全國之首。

經濟概況

摺疊

概況

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①2455.2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52.6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116.5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086.1億元,增長6.8%。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關係由上年的10.4:46.9:42.7調整為10.3:45.5:44.2,第三產業比重提升1.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7506.1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為8855.8美元。[4]

摺疊

第一產業

吉林省吉林市概況

吉林市

2014年,按省認定數糧食總產量為413.4萬噸,比上年減少2.2%。其中,水稻總產量達到99.7萬噸,增長2.4%;玉米總產量300萬噸,減少1.7%;大豆總產量8.7萬噸,降低21.5%。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5.1億元,可比價增長6.2%。其中,完成牧業產值197.1億元,增長19.2%;完成林業產值11.4億元,增長13.5%;完成農業產值237.8億元,減少0.5%;完成漁業產值9.4億元,減少30.2%。

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4.5萬公頃,減少1.1%,種植業結構有所調整。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3.6萬公頃,增長0.5%;玉米播種面積46.9萬公頃,減少0.4%;大豆播種面積3.1萬公頃,減少16.2%。

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6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2.9%。

摺疊

第二產業

工業

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90戶,完成產值3231億元,增長2.8%;完成增加值833.5億元,可比增長4.7%。全市十大行業總體保持七升三降,其中:石化行業完成產值946.1億元,增長0.03%;冶金行業完成產值384.4億元,增長1.9%;醫藥行業完成產值101.1億元,增長18.6%;電子行業完成產值30.8億元,增長2.3%;農副食品加工行業完成產值638億元,增長4.6%;輕紡行業完成產值250.4億元,增長9.4%;裝備行業完成產值340.4億元,增長8.1%;能源行業完成產值91.5億元,下降11%;汽車行業完成產值148.8億元,下降1.9%;建材行業完成產值217億元,下降0.3%。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5%,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2014年全市規模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56.5億元,增長0.5%;實現利潤總額67.3億元,增長11.1%;實現出口交貨值31.6億元,增長24.5%。

2014年全市以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產值1020.4億元,增長9.4%,佔規模工業產值比重31.6%,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新支柱。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34.5億元,增長12.7%,快於規模工業增速9.9個百分點。

建築業

2014年,全市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68億元,比上年增長6.4%,有資質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22.8億元,增長12.5%。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76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858.5萬平方米。

摺疊

第三產業

2014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6%。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4.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4.5%,衣著類價格上漲2.8%,居住類價格上漲2.1%,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上漲0.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0.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0.2%,菸酒類價格下降0.9%。

旅遊業

2014年,全年共接待旅遊者3242.30萬人次,增長17%;實現旅遊收入430.67億元,增長25.6%。

全年舉辦了第十九屆中國吉林國際霧凇冰雪節、第九屆吉林市開江魚美食節、松花湖休閒度假旅遊節、紅葉節等多項節慶活動,並相繼開展了冬季龍舟賽、霧凇冰雪攝影採風展、網絡霧凇冰雪節、霧凇形象大使評選、霧凇專題書法展、“美圖直擊”、“美文直傳”、增殖放流、徒步大會、溫泉文化旅遊節、帳篷節等系列活動。

金融保險業

2014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195.7億元,比年初增加208億元。其中:本外幣單位存款餘額682.5億元,比年初增加64.3億元;本外幣個人存款餘額1455.1億元,比年初增加142.7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為1405億元,比年初增加268.4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1366.5億元,比年初增加239.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744.5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591.1億元。全市共有財、壽險公司26家,其中財產險公司11家,壽險公司15家。全年保費收入57.49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5.58億元,壽險保費收入41.91億元;財險賠款金額6.81億元,壽險給付金額9.39億元。

人口民族

吉林省吉林市概況

吉林市

2015年末,吉林市戶籍總人口426.2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14.63萬人,女性人口211.61萬人。城鎮人口223.05萬人,鄉村人口203.19萬人。2015年,全市出生人口2.58萬人,死亡人口2.75萬人,人口出生率6.04‰,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長率-0.39‰。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4.83%,下降0.44個百分點;一胎率達71.61%,下降7.9個百分點。[5]

吉林市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滿族人口約23萬,居全市少數民族之首。明代女真扈倫四部包括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為明代女真扈倫部的“烏拉國”所在地,被譽為“中國滿族第一鎮”;2008年,該鎮以絕對的優勢榮獲了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桂冠。

社會事業

摺疊

科技

2015年,全市科技工作成效顯著。投入資金3035萬元,重點組織實施了139個科技攻關及產業化項目,有32個項目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深入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共提供支持補助資金1462.1萬元,支持補助項目366項。重點推進了100個投資3000萬元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094億元,同比增長7.2%。全年共列入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310項,爭取資金1.1億元。全年專利申請量達2178件,同比增長7.7%。組織推薦省科技獎73項,獲獎45項。利用科技大市場平臺發佈項目377項。技術合同交易額達8268萬元。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協調融資15億元,貼息438萬元。成立科技“小巨人”企業聯盟,培育、認定科技“小巨人”企業144戶。[6]

摺疊

教育

2015年,吉林市教育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科學謀劃教育發展新思路,研究破解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全面保持教育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全市9個縣(市)區高標準、整建制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是全省唯一所轄縣全部通過驗收的地區。教育“陽光行動”成效顯著,實現城區小學初中新生全部按學區免試入學,普通高中招生取消自費生計劃,重點高中“指標生”比例由2014年的75%提高到80%。吉林一中倪寶華同學以總分708分的成績奪得了全省理科狀元,全市11名同學獲得了高考數學滿分的好成績。《進一步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市政府文件出臺,城區教育資源佈局調整、中小學班主任津貼、教師招聘、人事編制管理等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得到破解,獲得了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取得新突破,我市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實施現代學徒制試點城市”。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我市榮獲二等獎1個、三等獎7個。吉林工貿學校通過國家級示範校的省級評估,吉林女子學校被評為吉林省首批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校。學前教育快速發展,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3所,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3所,獎補資金226.2萬元。依法規範民辦教育,關停“黑班”64所、“三無”幼兒園20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城區中小學鋪設19塊冰場,建成吉林市中小學藝術中心,成功舉辦第十一屆中小學藝術節。強化師德建設,全市評選教書育人楷模20名、師德標兵50名、師德先進個人72名。紮實推進教育民生工作,為1.2萬低保家庭學生髮放免費午餐補貼1415萬元,為4414名城區城市低保困難家庭學生免除各類學習費用514萬元, 153所城區學校食堂大宗食品原材料集中採購有序開展,投入1386萬元為全市中小學生免費提供安全桶裝飲用水。建成“學在吉林”市民終身學習平臺,投入200萬元建設吉林市全民學習網和數字化學習港。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中小學寬帶網絡全覆蓋”工程,包括教學點在內的781所學校實現了寬帶網接入。實施“多媒體進班級”工程,投入1900多萬元,為城區學校配備班級多媒體1069套,完成50間課堂直錄播共享教室建設。

截止2015年末,全市共有獨立幼兒園729所、小學校帶幼兒園276所、幼兒教師8274名、在園兒童81610名;小學607所、小學教師16685名、小學生178500名;初中143所、初中教師12193名、初中生83542名;普通中學37所、高中教師6416名、高中生60489名;中等職業學校36所(含職高、成人中專、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進修學校)、職校教師3762名、職校生27770名;特教學校10所、特教教師377名、特教學生979名。

歷史文化

摺疊

名稱演變

穢城時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46年(東晉永和二年),是夫餘國的前期王城,在東團山遺址發現了吉林省內最早的城池,即《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所記載的“穢城”。[1]

船廠時期:公元1409年(明永樂七年)4月,明朝政府在吉林設置造船基地。遼東都指揮使,驃騎將軍劉清先後三次到吉林市造船運糧,並在松花江邊山崖的石壁上刻字留念,即阿什哈達摩崖石刻,吉林從此得名“船廠”。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為抗擊沙俄入侵併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清廷諭令寧古塔將軍沙爾虎達在此恢復船廠造船,操練八旗水師。公元1661年,在此正式建立水師營,駐防旗兵近2000人。公元1671年,寧古塔將軍巴海奉旨移駐船廠,統治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的重鎮。

吉林烏拉(吉林)時期:公元1673年後,“船廠”由於“建木城”、“駐將軍”,再叫“船廠”似有不妥,便漸漸改稱“吉林烏拉”。後來在口語和行文中多將“烏拉”省略,簡稱吉林。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下令“通稱吉林”,從此“吉林”成為法定稱謂。

摺疊

節慶活動

  • 中國 · 吉林松花湖開江魚美食節
  • 中國 · 吉林松花湖休閒度假旅遊節
  • 中國 · 吉林長白山紅葉旅遊節
  • 中國 · 吉林國際霧凇冰雪節
  • 中國 · 吉林雪花啤酒節
  • 中國 · 吉林市松花江河燈文化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