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代以前,一片石是一條京--秦之間的交通要道。明朝皇帝在取得爭取,遷都北京以後,對於四周虎視眈眈的各大對手心存疑慮,這也促使了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規模最大,最堅固的朝代。

九門口長城史稱“京東首關”。位於葫蘆島綏中縣李家鄉境內,它橫跨百餘米的九江河,全長1704米,城橋長97.4米,距山海關15公里,是萬里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這個始建於北齊的長城,到了明代成為一個最為要塞之地,此時作為明朝大將的徐達前來修築和完善這座長城,可見在明朝皇帝心中,這裡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明朝將士在大將徐達的帶領下,於九門口長城城門之上架起了一條橫跨九江河的巨大水上城橋,兩端築有圍城,成為一種特殊的長城模式,500年前的“水中有城、城下有水”因此而來。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一般情況下修築長城,只是以防禦為主,但是這裡作為當時最重要的關口,為了能夠避免只守不攻的局面,借用地勢,徐達和他的設計師們將竣工後的九門口長城開掘出一條從長城內側校軍場,不經九門城關,而祕密直通關外的山中暗道。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暗道,卻深藏玄機,這個隧道共有兩個出口,一個入口。一個出口直對點將臺,一個出口為一片石戰場。

一個出口直通關外,洞內有29個大小巖洞,分別為號鍾室、衛生間(茅房)、禁閉室、中軍室、水牢、存糧庫、伙房、水井房、碾房、兵器室、練功房、炮室、刑具展室、駐軍室、佛室、關公和山神祭拜室等洞室。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幾乎所有設施都滿足了駐軍的日常需求,而修建這裡的初衷有兩個:第一屯兵,第二由內城發兵至敵後,給敵人以措手不及的攻擊。改變了長城只守不攻的先例。

而在這個暗道中,可以駐紮約2000人,至今這裡的排水系統和通風孔都能如常使用,並且在洞內的水井產生的水質甘甜清冽,2000餘人飲用足矣。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不得不說,在哪個時代,他們修築這個暗道的確是成功的。

到了一六四四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後,分兵長途奔襲夾擊山海關。首先在內側攻佔九門城關,當時吳三桂所引多爾滾清軍在關外久攻不下,抓住一名原明代守城軍士,探到暗道位置,遂派奇兵由暗道外面直撲城內,形成了內外夾擊之勢,終使長途奔襲的農民軍敗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片石大戰”,最終清軍順利入關也是從這裡被拉開了序幕。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明朝大將徐達修築的水上長城 留下地道讓清軍入關

時光荏苒,如今行走在裡面,即使外面溫度極高,但是裡面涼爽異常,而據說冬暖夏涼,雖然歷史已經過去百年,但從存留的痕跡裡,依舊留給我們無限的反思。

文系作者原創,禁止轉載,商業用途聯繫作者。

作者介紹:自媒體人,資深的旅行家,旅行視頻博主、網絡電臺NJ,用文字、聲音詮釋這個世界!堅持原創,堅持原生態旅行,關注:剛行路上,一起探索這個世界的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