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華裔尋根“指南針”!“中國媽媽”入選“中國好人榜”

序號:02 華人華裔尋根“指南針”

事件:陳有理,她很普通,是廈門市思明區濱海街道的一名居民。她也不普通,印尼歸僑,退休後擔任街道僑聯主席,並堅持14年,甚至自掏腰包,助人尋根,被稱為海外華人華裔來閩尋根的“指南針”。她學習雷鋒,熱心助人,被一位印尼華人的5名子女稱為“中國媽媽”。

1980年,陳有理榮獲廈門團市委“學雷鋒積極分子”。2018年5月,她入選“中國好人榜”好人。

點評:儘管雷鋒離我們遠去,但雷鋒精神卻超越時代,浸潤無數心靈。陳有理用她的故事告訴我們,雷鋒,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一個又一個“活”雷鋒,就在你、我、他的身邊。

人的一生,有幾個14年?她卻願意,並堅持著,用退休後的14年時光,跋山涉水,義務幫助海外華人、華裔尋根57次。這個數字,還在持續上升。

她就是陳有理,今年68歲,退休後擔任廈門市思明區濱海街道僑聯主席。算來,從事僑聯工作已33年,是印尼華人子女口中的“中國媽媽”,更是海外華人華裔尋根者眼中的“指南針”。

為何能樂此不疲?印尼歸僑陳有理,笑著告訴導報記者,雷鋒“助人為樂”的種子,早已在心中生根發芽,她要把它傳遞給更多的人。

海外華人華裔尋根“指南針”!“中國媽媽”入選“中國好人榜”

陳有理

“澳水”是“頂澳仔”古稱 幾經周折幫荷籍華人找到故鄉

臺海網12月1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文 採訪對象供圖)思明區廈大北村小區,陳有理家中,滿滿當當一個書櫥,都是她這些年尋根整理和參考的資料。“第57期”,在陳有理筆記本上,這是最新的記錄。今年10月19日,漳州龍海市角美鎮石美村北門社,11個人的華裔尋根團,從德國、荷蘭、美國、印尼、香港等地,趕到廈門,在陳有理的陪同下,找到了徐氏宗親。

不過,在今年的3期尋根中,讓陳有理最欣慰的是,幫助荷蘭第五代華裔許添興,找到了“遺失”整整5代人的故鄉——澳水。“2017年10月31日,我收到了香港好友林冬雪的尋根求助信。”陳有理回憶道,“信中說,她的公公許添興三代人,準備到廈門尋找祖籍地,希望能得到幫助,而線索只有三個字‘澳水村’。”

澳水村究竟在哪呢?陳有理查閱了不少材料未果。好在林冬雪在查閱《廈門志》等史料時,無意中發現,他們尋找的“澳水村”,史上有位“許志正”其妻在演武亭右曾立有節孝牌坊。

陳有理說:“根據這條線索,我們開始對頂澳仔(演武亭一帶)進行調查。首先請廈大南洋研究學院聶德寧教授幫助解讀許添興祖父墓碑上的‘承重孫榮桂孝孫’含義,同時找洪卜仁老師瞭解關於澳水的歷史和麵積,並在小學同班同學幫助下,找到了澳水村主要的許氏家族成員,拿到了一份不完整的許氏族譜。”“原來,澳水正是頂澳仔的古稱,就在我家門口。”陳有理十分興奮,她最終帶著許添興完成了這次尋根之旅。中央電視臺紀錄片《中國話》欄目組亦全程跟蹤拍攝,將於明年播出。

翻山越嶺自掏腰包 堅持14年助華人華裔尋根57次

而這只是陳有理眾多幫忙尋根經歷中的其中之一。“尋根真是特別燒腦,拿到手的線索往往少之又少,是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考驗。”陳有理總結道。

海外華人華裔尋根“指南針”!“中國媽媽”入選“中國好人榜”

陳有理常坐摩托走訪

幫人尋根,第一道難關就是語言。幸好,陳有理懂印尼語、荷蘭語,這在尋根時可以發揮不小的作用。不少海外華人華裔已經不會漢語了,族譜、墓碑等資料上的中文根本看不懂,有些資料甚至是根據閩南語發音寫的,都得靠陳有理幫忙翻譯,“我先生是地道的閩南人,給了我不少支持”。

有一次,印尼的徐氏宗親收集了11張墓碑的照片,請陳有理幫尋根。他們已經不懂漢語了,陳有理就把照片上出現的漢字翻譯成閩南語,再用印尼語拼音寫出墓碑祖先的閩南語發音。為了讓翻譯儘量準確,她還特意買了閩南語詞典來學習研究。

在陳有理的案頭上,常用的詞典,如荷蘭語、印尼語、英語等加起來就有7本之多。而在翻譯過程中,陳有理最怕的是“地名變更”,她還要常常找自己“組建”的地方文史“專家庫”幫忙。

有了方向,但每次幫尋根,陳有理都要親自前往當地確認信息。她的足跡遍佈閩南各地,遇上崎嶇的山路,連汽車都走不了,只能坐摩托車。幫荷蘭籍華裔尋找“蓬山”時,為了確認“蓬山”是如今的龍海角美鎮上房村,她特意跑到上房村。村裡老書記帶她爬山找古墓,通過古墓墓碑文字確認這裡就是要找的“蓬山”,這些都是體力活。

而海外第五代華裔餘望安,找到陳有理時,能提供的線索,也只有一張外曾祖父墓碑的照片和一個叫“嶺兜”的地名。陳有理在閩南地區找到了40多個叫“嶺兜”的地方,但沒有其他信息可以確認是哪個。後來,餘望安的丈夫把尋根信息放到網上,龍海市浮宮鎮後保村嶺兜社有了迴應。陳有理就專門前往龍海,查看族譜,確認信息。

在陳有理整理的3本筆記本上,清晰記著2004年至今57次的尋根經歷,而這些常常都是她自掏腰包,但她卻樂此不疲。

學習雷鋒助人為樂 印尼華人子女喊她“中國媽媽”

“這是份苦差事,您不收一分錢,還要自掏腰包,怎麼能堅持14年之久呢?”面對提問,陳有理略加思索,給出了答案:“雷鋒。”“我是旅居印尼的第八代華僑,1961年,父母響應高級知識分子回國參加祖國建設號召,我隨父母自費回國。”陳有理說,那個年代,全國正興起學習雷鋒的風潮,“也就是那時候,雷鋒‘助人為樂’的種子,在我心中生根發芽了”。

海外華人華裔尋根“指南針”!“中國媽媽”入選“中國好人榜”

陳有理(左一)陪同尋根路上

1976年,陳有理還在玻璃廠上班。同為歸僑工友的陳玉梅,家中突遭變故。新婚丈夫不幸在唐山地震中遇難。而此時,陳玉梅已懷孕6個月,身邊又沒有任何親戚。

為了幫她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走出來,也為了胎兒的健康,工餘時間,陳有理一直陪伴著她,並發動工友一起照顧她。陳有理甚至還跟老前輩請教,照顧陳玉梅坐月子。後來,她還竭盡所能,幫玉梅把孩子帶大,資助孩子在廈大讀到碩士畢業。

這些舉動,也讓陳有理於1980年榮膺廈門團市委“學雷鋒積極分子“的表彰。這也更加激勵著陳有理做好事。

她到廈門大學黨委統戰部從事僑聯工作後,更是結識了許多華人華裔,甚至還幫助監護5位未成年印尼華人的子女,為他們提供生活等各方面的幫助。而今他們都已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他們都稱呼陳有理為“中國媽媽”。

回首這些年的點點滴滴,陳有理時而歡笑,時而含淚。她說,很多尋根華人和華裔,也讓她十分感動,“儘管有很多人已經不會說中文了,但是他們仍堅持要找到祖先的故土,因為無論在哪兒,他們體內都湧動著中華血脈”。陳有理說,不少年邁的尋根者,仍積極學著中文,希望有一天,能尋回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不管是做好事,還是後來堅持尋根,僅靠我一個人是完不成的,不僅有僑聯,還有許多專家、學者都支持我、幫助我。”陳有理還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陪伴,只要她在忙,家裡的活都是丈夫幹,有時候還要幫她一起走訪。

對陳有理來說,成功尋根不意味著結束。只要有空,她就把尋根家族的故事翻譯、記錄下來,成為華僑歷史研究十分重要的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