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哲學 瓦爾登湖 寧靜 中華鷓鴣 王書叔 2019-09-18
"


"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瓦爾登湖》作者:[美] 梭羅


梭 羅

利·戴維·梭羅(1817-1862)

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

也是一位廢奴主義自然主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

曾任職土地勘測員。

畢業於哈佛大學,

曾協助愛默生編輯評論季刊《日晷》

反對美國與墨西哥戰爭,

一生支持廢奴運動

並抨擊逃亡奴隸法。

其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

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

"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瓦爾登湖》作者:[美] 梭羅


梭 羅

利·戴維·梭羅(1817-1862)

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

也是一位廢奴主義自然主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

曾任職土地勘測員。

畢業於哈佛大學,

曾協助愛默生編輯評論季刊《日晷》

反對美國與墨西哥戰爭,

一生支持廢奴運動

並抨擊逃亡奴隸法。

其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

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

兩年森林中的冒險之旅,一場靈魂與肉體的視覺震撼。這是一本充滿寧靜、孤獨與智慧的書,是心靈永恆的棲息地。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作者梭羅是一位哲學家,該書全篇字句之間無不體現著哲學的思考與啟示。可能剛開始看這本書時很難看進去,然而只有真地靜下心來,細細體會,才能感受到它巨大的美。

因此這本書,完全能夠作為一本檢測讀者是否能夠靜下心來,排除外界干擾,沉浸於書中的世界的奇妙之書。

書中作者描繪了自己獨居與瓦爾登湖湖畔,在四季交替的過程中,自己的所看、所聽、所想和所思。詳細記錄了心中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

人類在兩種情況下會開始將視角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一是內心孤獨時,另外一個是身體孤獨時。也就是靈魂和肉體的孤獨都會導致主體開始思考有關自己的事情。

很顯然,梭羅是將自己的靈魂和肉體都沉浸在孤獨之中,以實現反觀自身效果的最大化。

我想一般人卻很難做到,好在作者是個哲學家,哲學家對孤獨有天然的免疫力,或者說他們就是天生肉體孤獨,精神富足的思想家。

兩年的湖畔生活,梭羅返璞歸真,一切從簡,一切從自然。他自己利用森林中的樹木搭建房屋,在房屋周圍的空地上開墾種糧,春耕秋收冬藏,一部分自足,一部分拿來和當地農民換點生活經費。

每天清晨叫醒他的是山間的各種鳥兒,每天早起晚歸耕作的路上,陪伴它的有松鼠、野兔、獵犬和鷓鴣,每天入睡的夢裡,驚擾它的是床板下嘰嘰喳喳的老鼠。

農閒時,會和三兩農民坐在湖邊釣魚,聽聽有關瓦爾登湖的傳說。也會坐在微風吹過的門口讀讀書,陪著夕陽慢慢爬下山。作者自己說,生也好,死也好,我們僅僅追求現實,現實才是生活所應該追求的全部。


"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瓦爾登湖》作者:[美] 梭羅


梭 羅

利·戴維·梭羅(1817-1862)

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

也是一位廢奴主義自然主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

曾任職土地勘測員。

畢業於哈佛大學,

曾協助愛默生編輯評論季刊《日晷》

反對美國與墨西哥戰爭,

一生支持廢奴運動

並抨擊逃亡奴隸法。

其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

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

兩年森林中的冒險之旅,一場靈魂與肉體的視覺震撼。這是一本充滿寧靜、孤獨與智慧的書,是心靈永恆的棲息地。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作者梭羅是一位哲學家,該書全篇字句之間無不體現著哲學的思考與啟示。可能剛開始看這本書時很難看進去,然而只有真地靜下心來,細細體會,才能感受到它巨大的美。

因此這本書,完全能夠作為一本檢測讀者是否能夠靜下心來,排除外界干擾,沉浸於書中的世界的奇妙之書。

書中作者描繪了自己獨居與瓦爾登湖湖畔,在四季交替的過程中,自己的所看、所聽、所想和所思。詳細記錄了心中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

人類在兩種情況下會開始將視角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一是內心孤獨時,另外一個是身體孤獨時。也就是靈魂和肉體的孤獨都會導致主體開始思考有關自己的事情。

很顯然,梭羅是將自己的靈魂和肉體都沉浸在孤獨之中,以實現反觀自身效果的最大化。

我想一般人卻很難做到,好在作者是個哲學家,哲學家對孤獨有天然的免疫力,或者說他們就是天生肉體孤獨,精神富足的思想家。

兩年的湖畔生活,梭羅返璞歸真,一切從簡,一切從自然。他自己利用森林中的樹木搭建房屋,在房屋周圍的空地上開墾種糧,春耕秋收冬藏,一部分自足,一部分拿來和當地農民換點生活經費。

每天清晨叫醒他的是山間的各種鳥兒,每天早起晚歸耕作的路上,陪伴它的有松鼠、野兔、獵犬和鷓鴣,每天入睡的夢裡,驚擾它的是床板下嘰嘰喳喳的老鼠。

農閒時,會和三兩農民坐在湖邊釣魚,聽聽有關瓦爾登湖的傳說。也會坐在微風吹過的門口讀讀書,陪著夕陽慢慢爬下山。作者自己說,生也好,死也好,我們僅僅追求現實,現實才是生活所應該追求的全部。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卻沒有活在現實裡,只顧著拼命往前跑,而忽略了腳下的路和沿途的風景。

每一本書都有特定的創作背景,《瓦爾登湖》也不例外。19世紀上半頁,美國經濟迅猛發展,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眾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佔絕對主導地位。

同時,也刺激著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著。

聚斂財富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人們瘋狂、貪婪、過度的拉取、霸佔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大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而鳥兒的歌聲卻很難尋覓。

這是當時美國的背景,對比一下難道我們當下周圍的環境不是這樣的嗎?各種拜金,各種奢華,各種浮誇,各種欺騙,充斥了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城市的高樓正逐漸侵佔原本屬於自然地土地,站在上面的人,用混凝土構建了隔絕自然的圍牆,天空中飛不過一隻鳥,河流裡流不出一條魚,土地上長不出一棵樹,空氣裡飄不住一絲清新。人類總是以為自己馴服了自然,殊不知是自己被自己馴服了,自己被自己禁錮了。

人們的腳步越來越快,城市越來越大,原本的水流變車流,水洩不通。原本的土地變水泥地,堅硬無比。

人類的財富越來越多,科技越來越發達。然而,人與人之間卻越來越冷漠,回家玩手機,上班看電腦,就連在路上也是低著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人際之間原本有溫度的溝通變得就如同“網絡”這個詞本身一樣冷冰冰的。

人們對於人際之間的溫暖的交往開始變得無慾,相反對於金錢,對於享受,卻慾望無限,甚至到達了縱慾的地步。為了最求權利、金錢、地位放縱自己整夜整夜地熬夜,整天整天地酒醉,整日整日地麻木。

當放縱慾望到一定的程度時,生活也便成了苟且。然而,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滿足自身基本發展需求之餘,迴歸自然,返璞歸真才是歸於生活而不是生存。

迴歸自然不是單純地多接觸自然就可以了。迴歸自然包括兩個方面:感受自然之美保持自然之心

感受自然之美

留意自然。自然其實一直就在我們身邊。抬頭看看天空,低頭瞅瞅螞蟻,微風吹來時,可以停下腳步,聞一聞泥土的芳香。

親近自然。當空閒下來時,換個方式放鬆自己,不要KTV,不要咖啡館,不要火鍋店,不要電影院,和三五好友或家人,遠離城市,去接近自然,給眼睛抹點綠色,給鼻腔添點芳香,給耳朵加點天籟,給大腦留點思考,去探求那個也許迷失了好久的自己

敬畏自然。人本來就屬於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類自己。只有常懷敬畏之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才能平衡並永恆。

保持自然之心

成敗自然。在這樣一個競爭無處不在的社會,有成功也有失敗,保持一顆成敗自然地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待成敗的心態,就好像一堆麵粉,放在案板上,用手一拍就都散了,這就是當下好多人對待成敗的心態。然而,如果給麵粉加點水,揉一下,再拍就不一定散了。但是還是一對很鬆軟的麵粉。

你再不斷得給它加水,反覆搓揉,到最後變成一個麵糰,再怎麼拍也拍不散。這就鍛煉出了一顆自然的心態。不亂,不散,不飄才是對待成敗最自然的心態。

得失自然。物理學中有個能量守恆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其實人生也完全符合這個定律。一切得和失都是守恆的,為了得到一些東西,難免會失去一些東西。失去了一些東西,最終也會得到一些東西。一味地患得患失的人只是將眼光放在了當下,而沒有用人生這個大的維度來考量。就像前段時間火爆朋友圈的那首小詩: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

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

卻在50歲去世。

所以以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視角來看待人生的得失,就會自然很多。

也許我們永遠做不到和梭羅一樣,拋去世間的一切紛擾,隱居於瓦爾登湖,保持一顆自然的心。

然而我們的心中卻也能擁有那片平靜也盪漾的瓦爾登湖。身處鬧市,心居自然。亦可朝九晚五,亦可浪跡天涯。

"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瓦爾登湖》作者:[美] 梭羅


梭 羅

利·戴維·梭羅(1817-1862)

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

也是一位廢奴主義自然主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

曾任職土地勘測員。

畢業於哈佛大學,

曾協助愛默生編輯評論季刊《日晷》

反對美國與墨西哥戰爭,

一生支持廢奴運動

並抨擊逃亡奴隸法。

其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

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

兩年森林中的冒險之旅,一場靈魂與肉體的視覺震撼。這是一本充滿寧靜、孤獨與智慧的書,是心靈永恆的棲息地。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作者梭羅是一位哲學家,該書全篇字句之間無不體現著哲學的思考與啟示。可能剛開始看這本書時很難看進去,然而只有真地靜下心來,細細體會,才能感受到它巨大的美。

因此這本書,完全能夠作為一本檢測讀者是否能夠靜下心來,排除外界干擾,沉浸於書中的世界的奇妙之書。

書中作者描繪了自己獨居與瓦爾登湖湖畔,在四季交替的過程中,自己的所看、所聽、所想和所思。詳細記錄了心中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

人類在兩種情況下會開始將視角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一是內心孤獨時,另外一個是身體孤獨時。也就是靈魂和肉體的孤獨都會導致主體開始思考有關自己的事情。

很顯然,梭羅是將自己的靈魂和肉體都沉浸在孤獨之中,以實現反觀自身效果的最大化。

我想一般人卻很難做到,好在作者是個哲學家,哲學家對孤獨有天然的免疫力,或者說他們就是天生肉體孤獨,精神富足的思想家。

兩年的湖畔生活,梭羅返璞歸真,一切從簡,一切從自然。他自己利用森林中的樹木搭建房屋,在房屋周圍的空地上開墾種糧,春耕秋收冬藏,一部分自足,一部分拿來和當地農民換點生活經費。

每天清晨叫醒他的是山間的各種鳥兒,每天早起晚歸耕作的路上,陪伴它的有松鼠、野兔、獵犬和鷓鴣,每天入睡的夢裡,驚擾它的是床板下嘰嘰喳喳的老鼠。

農閒時,會和三兩農民坐在湖邊釣魚,聽聽有關瓦爾登湖的傳說。也會坐在微風吹過的門口讀讀書,陪著夕陽慢慢爬下山。作者自己說,生也好,死也好,我們僅僅追求現實,現實才是生活所應該追求的全部。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卻沒有活在現實裡,只顧著拼命往前跑,而忽略了腳下的路和沿途的風景。

每一本書都有特定的創作背景,《瓦爾登湖》也不例外。19世紀上半頁,美國經濟迅猛發展,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眾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佔絕對主導地位。

同時,也刺激著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著。

聚斂財富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人們瘋狂、貪婪、過度的拉取、霸佔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大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而鳥兒的歌聲卻很難尋覓。

這是當時美國的背景,對比一下難道我們當下周圍的環境不是這樣的嗎?各種拜金,各種奢華,各種浮誇,各種欺騙,充斥了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城市的高樓正逐漸侵佔原本屬於自然地土地,站在上面的人,用混凝土構建了隔絕自然的圍牆,天空中飛不過一隻鳥,河流裡流不出一條魚,土地上長不出一棵樹,空氣裡飄不住一絲清新。人類總是以為自己馴服了自然,殊不知是自己被自己馴服了,自己被自己禁錮了。

人們的腳步越來越快,城市越來越大,原本的水流變車流,水洩不通。原本的土地變水泥地,堅硬無比。

人類的財富越來越多,科技越來越發達。然而,人與人之間卻越來越冷漠,回家玩手機,上班看電腦,就連在路上也是低著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人際之間原本有溫度的溝通變得就如同“網絡”這個詞本身一樣冷冰冰的。

人們對於人際之間的溫暖的交往開始變得無慾,相反對於金錢,對於享受,卻慾望無限,甚至到達了縱慾的地步。為了最求權利、金錢、地位放縱自己整夜整夜地熬夜,整天整天地酒醉,整日整日地麻木。

當放縱慾望到一定的程度時,生活也便成了苟且。然而,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滿足自身基本發展需求之餘,迴歸自然,返璞歸真才是歸於生活而不是生存。

迴歸自然不是單純地多接觸自然就可以了。迴歸自然包括兩個方面:感受自然之美保持自然之心

感受自然之美

留意自然。自然其實一直就在我們身邊。抬頭看看天空,低頭瞅瞅螞蟻,微風吹來時,可以停下腳步,聞一聞泥土的芳香。

親近自然。當空閒下來時,換個方式放鬆自己,不要KTV,不要咖啡館,不要火鍋店,不要電影院,和三五好友或家人,遠離城市,去接近自然,給眼睛抹點綠色,給鼻腔添點芳香,給耳朵加點天籟,給大腦留點思考,去探求那個也許迷失了好久的自己

敬畏自然。人本來就屬於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類自己。只有常懷敬畏之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才能平衡並永恆。

保持自然之心

成敗自然。在這樣一個競爭無處不在的社會,有成功也有失敗,保持一顆成敗自然地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待成敗的心態,就好像一堆麵粉,放在案板上,用手一拍就都散了,這就是當下好多人對待成敗的心態。然而,如果給麵粉加點水,揉一下,再拍就不一定散了。但是還是一對很鬆軟的麵粉。

你再不斷得給它加水,反覆搓揉,到最後變成一個麵糰,再怎麼拍也拍不散。這就鍛煉出了一顆自然的心態。不亂,不散,不飄才是對待成敗最自然的心態。

得失自然。物理學中有個能量守恆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其實人生也完全符合這個定律。一切得和失都是守恆的,為了得到一些東西,難免會失去一些東西。失去了一些東西,最終也會得到一些東西。一味地患得患失的人只是將眼光放在了當下,而沒有用人生這個大的維度來考量。就像前段時間火爆朋友圈的那首小詩: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

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

卻在50歲去世。

所以以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視角來看待人生的得失,就會自然很多。

也許我們永遠做不到和梭羅一樣,拋去世間的一切紛擾,隱居於瓦爾登湖,保持一顆自然的心。

然而我們的心中卻也能擁有那片平靜也盪漾的瓦爾登湖。身處鬧市,心居自然。亦可朝九晚五,亦可浪跡天涯。

最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