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
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為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與新中國70年”學術研討會近日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會議旨在進一步推動我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的研究與學術繁榮,促進民族文化自覺,服務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層次發展。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多年來,少數民族哲學研究從關注和完善中國哲學史的系統性、全面性出發,對民族哲學思想研究的概念與範式、歷史與現實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闡釋,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理事長寶貴貞表示,一系列前沿及現實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如探討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基本歷程和基本經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哲學基礎和基本內涵,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少數民族傳統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佟德富回顧了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科和學會的發展歷程。他表示,中華大地疆域遼闊、地域廣袤,為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和廣闊活動場所。中國的歷史是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共同締造的,撰寫中國史,要全面、完整、系統地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與內涵。學界應不斷學習、研究、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包括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不斷推進少數民族哲學研究,吸引有志之士加入少數民族哲學研究學術隊伍,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貢獻。

近年來,學界提出“民族的哲學”“民族的哲學史”等概念,認為哲學思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形成與凝聚的精神動力。雲南師範大學教授伍雄武表示,研究少數民族哲學思想史,既要發現與闡明中國少數民族對於人類哲學知識及理論的貢獻,又要闡明中華文化的核心,以及中國各民族形成與凝聚的靈魂與動力。中華民族哲學思想史是“多元一體”的哲學思想史。多元與一體的統一是研究中華民族哲學思想史、少數民族哲學思想史的基本原則。

開創新時代民族哲學發展新局面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自覺形成的,是中華各族兒女共同依託、傳承、發揚的文化精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總和。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人文科技學院院長王林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昂首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強大力量,更加堅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青島黃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朝克吉勒圖看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前提。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認同和踐行過程中不斷築牢的,也是在不斷增強“四個自信”的過程中不斷築牢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室主任陳亞聯表示,任何哲學都是以民族性的形式、時代性的內容,探索人類共同性問題。多年來,少數民族哲學研究領域的學者在挖掘各民族多樣文化方面進行了艱苦探索。當前,學界要勇於擔當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守正創新,努力開創新時代民族哲學發展的新局面。在學術研究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尤其要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同時,還要以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推進新時代民族哲學研究進一步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思想和智慧。

寶貴貞表示,今後少數民族哲學研究要特別重視方向和方法這兩個方面。一是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學者的思想和智慧。二是要重視多學科的融合與交叉,推動中國少數民族哲學研究向縱深發展。

統一思想共建精神家園

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翰卿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儒學與我國少數民族哲學關係的歷史發展研究”,正有條不紊向前推進。他關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釋儒”和融哲學,認為這一哲學觀念體現了佛教思想與儒學的和會相融。這一哲學觀念,揭示了儒學與佛教思想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哲學文化間雙向良性互動發展的關係,成為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增強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精神資源。

銅仁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皮坤乾對貴州省印江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案例的實踐經驗展開調查和思考。他表示,當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主要圍繞土家族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展開,圍繞當地建設美好家園、實現美好生活的理想來深化。在抓好發展的同時,注重與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相結合,與群眾日常生活相結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少數民族優秀榜樣的示範作用,有效發揮了馬克思主義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指導實踐的巨大作用。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將我國各民族的理想信念整合在一起,指引著各民族前進的方向,為發展提供精神支撐。貴州民族大學教授唐建榮以貴州為例表示,“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是新時代貴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主旋律。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就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蘇雪芹認為,我國各族群眾對國家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集中體現在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上。文化認同是維繫良好社會秩序的“黏合劑”。西部民族地區高校要站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高度,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加強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將之內化為價值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會議由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主辦,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承辦,來自全國近40所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研討。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8月9日第1753期 作者:本報記者 曾江 通訊員 商夢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