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青銅時代的玉匕、骨匕及商代的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語句,意思是說,商朝的賢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製成的筷子,認為紂王將來一定會驕奢淫逸、追求享受,因此而擔心。

《論語》《孟子》中都沒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了戰國時期,關於筷子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前引《韓非子》之外,《荀子》中已經用筷子來打比方、講道理,《荀子·解蔽》中說:“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說,由於距離的原因,會產生視覺誤差,從山下向上看,好幾丈高的大樹看起來就像筷子那麼短小,但是想要筷子的人不會為此去爬到山上折樹枝的。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了。

《史記》中記載了幾個與筷子有關的故事。一是張良借箸籌劃。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秦朝已經滅亡,應該趕快分封諸侯,劉邦差不多被他說動了。酈食其還沒出門,正好張良回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招呼張良進來,把酈食其的話重複了一遍。張良說,大王要是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劉邦問其緣故,張良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於是,他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做道具給劉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劉邦。明代劉基(劉伯溫)有詩讚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至於張良(留侯)怎麼藉助筷子闡述自己的觀點,《史記》中沒有詳細說。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青銅時代的玉匕、骨匕及商代的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語句,意思是說,商朝的賢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製成的筷子,認為紂王將來一定會驕奢淫逸、追求享受,因此而擔心。

《論語》《孟子》中都沒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了戰國時期,關於筷子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前引《韓非子》之外,《荀子》中已經用筷子來打比方、講道理,《荀子·解蔽》中說:“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說,由於距離的原因,會產生視覺誤差,從山下向上看,好幾丈高的大樹看起來就像筷子那麼短小,但是想要筷子的人不會為此去爬到山上折樹枝的。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了。

《史記》中記載了幾個與筷子有關的故事。一是張良借箸籌劃。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秦朝已經滅亡,應該趕快分封諸侯,劉邦差不多被他說動了。酈食其還沒出門,正好張良回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招呼張良進來,把酈食其的話重複了一遍。張良說,大王要是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劉邦問其緣故,張良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於是,他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做道具給劉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劉邦。明代劉基(劉伯溫)有詩讚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至於張良(留侯)怎麼藉助筷子闡述自己的觀點,《史記》中沒有詳細說。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另外一個和筷子有關的故事是關於大將周亞夫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亞夫居功自傲,引起漢景帝不滿。有一次,漢景帝在宮禁中召見周亞夫,賞賜膳食。他令人在一個大盤子中放置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又不置箸”。周亞夫很不高興,轉身向內侍要筷子。漢景帝笑問,這還不能滿足你嗎?周亞夫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也不吃了,氣呼呼地告辭而去。漢景帝望著他的背影說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後漢景帝找了個藉口到底把周亞夫給殺了。

漢代人已經普遍使用筷子,既見於文獻記載,也見於考古發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了長沙國宰相利蒼的墓室,在利蒼夫人辛追的墓中發現了一隻漆碗,上面放置著一雙竹筷。除了辛追墓外,在四川新都、山東嘉祥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使用筷子進食的場景。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青銅時代的玉匕、骨匕及商代的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語句,意思是說,商朝的賢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製成的筷子,認為紂王將來一定會驕奢淫逸、追求享受,因此而擔心。

《論語》《孟子》中都沒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了戰國時期,關於筷子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前引《韓非子》之外,《荀子》中已經用筷子來打比方、講道理,《荀子·解蔽》中說:“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說,由於距離的原因,會產生視覺誤差,從山下向上看,好幾丈高的大樹看起來就像筷子那麼短小,但是想要筷子的人不會為此去爬到山上折樹枝的。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了。

《史記》中記載了幾個與筷子有關的故事。一是張良借箸籌劃。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秦朝已經滅亡,應該趕快分封諸侯,劉邦差不多被他說動了。酈食其還沒出門,正好張良回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招呼張良進來,把酈食其的話重複了一遍。張良說,大王要是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劉邦問其緣故,張良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於是,他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做道具給劉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劉邦。明代劉基(劉伯溫)有詩讚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至於張良(留侯)怎麼藉助筷子闡述自己的觀點,《史記》中沒有詳細說。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另外一個和筷子有關的故事是關於大將周亞夫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亞夫居功自傲,引起漢景帝不滿。有一次,漢景帝在宮禁中召見周亞夫,賞賜膳食。他令人在一個大盤子中放置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又不置箸”。周亞夫很不高興,轉身向內侍要筷子。漢景帝笑問,這還不能滿足你嗎?周亞夫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也不吃了,氣呼呼地告辭而去。漢景帝望著他的背影說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後漢景帝找了個藉口到底把周亞夫給殺了。

漢代人已經普遍使用筷子,既見於文獻記載,也見於考古發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了長沙國宰相利蒼的墓室,在利蒼夫人辛追的墓中發現了一隻漆碗,上面放置著一雙竹筷。除了辛追墓外,在四川新都、山東嘉祥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使用筷子進食的場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繪有筷子的漢代畫像石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青銅時代的玉匕、骨匕及商代的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語句,意思是說,商朝的賢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製成的筷子,認為紂王將來一定會驕奢淫逸、追求享受,因此而擔心。

《論語》《孟子》中都沒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了戰國時期,關於筷子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前引《韓非子》之外,《荀子》中已經用筷子來打比方、講道理,《荀子·解蔽》中說:“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說,由於距離的原因,會產生視覺誤差,從山下向上看,好幾丈高的大樹看起來就像筷子那麼短小,但是想要筷子的人不會為此去爬到山上折樹枝的。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了。

《史記》中記載了幾個與筷子有關的故事。一是張良借箸籌劃。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秦朝已經滅亡,應該趕快分封諸侯,劉邦差不多被他說動了。酈食其還沒出門,正好張良回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招呼張良進來,把酈食其的話重複了一遍。張良說,大王要是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劉邦問其緣故,張良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於是,他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做道具給劉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劉邦。明代劉基(劉伯溫)有詩讚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至於張良(留侯)怎麼藉助筷子闡述自己的觀點,《史記》中沒有詳細說。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另外一個和筷子有關的故事是關於大將周亞夫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亞夫居功自傲,引起漢景帝不滿。有一次,漢景帝在宮禁中召見周亞夫,賞賜膳食。他令人在一個大盤子中放置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又不置箸”。周亞夫很不高興,轉身向內侍要筷子。漢景帝笑問,這還不能滿足你嗎?周亞夫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也不吃了,氣呼呼地告辭而去。漢景帝望著他的背影說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後漢景帝找了個藉口到底把周亞夫給殺了。

漢代人已經普遍使用筷子,既見於文獻記載,也見於考古發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了長沙國宰相利蒼的墓室,在利蒼夫人辛追的墓中發現了一隻漆碗,上面放置著一雙竹筷。除了辛追墓外,在四川新都、山東嘉祥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使用筷子進食的場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繪有筷子的漢代畫像石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筷子清晰可見

古代加工製作食物的方法以煮、蒸為主,儘管筷子已經普及,但仍然需要匕配合,匕箸並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情節源於《三國志》。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方食,失匕箸”,劉備吃了一驚,手裡拿的吃飯家伙掉到了地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新型的食物烹飪方式——炒——開始出現。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炒雞蛋,除了用油不同(當時用芝麻油),其方法與今天如出一轍。炒菜的普及,更加鞏固了筷子作為主流取食工具的地位。儘管這樣,匕箸共用還是持續了很長時間。南宋孟元老著有《東京夢華錄》,追憶當年北宋京城汴梁的繁華生活。“吾輩入店……舊只用匙,今皆用箸也。”這說明,至晚到了南宋時期,筷子已經取代匕、匙成為主流餐具。

筷子雖然結構簡單,但功能不少。如果要是吃麵條、吃火鍋,不用筷子只用勺子或者刀叉,肯定是事倍功半、十分狼狽。另外,筷子不僅可以取食,還可以輔助烹調,比如說打雞蛋、箅出碗裡的水分、給瓜果削皮等,用處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專門寫了一篇《圓桌和筷子》,裡面說到:“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青銅時代的玉匕、骨匕及商代的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語句,意思是說,商朝的賢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製成的筷子,認為紂王將來一定會驕奢淫逸、追求享受,因此而擔心。

《論語》《孟子》中都沒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了戰國時期,關於筷子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前引《韓非子》之外,《荀子》中已經用筷子來打比方、講道理,《荀子·解蔽》中說:“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說,由於距離的原因,會產生視覺誤差,從山下向上看,好幾丈高的大樹看起來就像筷子那麼短小,但是想要筷子的人不會為此去爬到山上折樹枝的。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了。

《史記》中記載了幾個與筷子有關的故事。一是張良借箸籌劃。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秦朝已經滅亡,應該趕快分封諸侯,劉邦差不多被他說動了。酈食其還沒出門,正好張良回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招呼張良進來,把酈食其的話重複了一遍。張良說,大王要是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劉邦問其緣故,張良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於是,他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做道具給劉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劉邦。明代劉基(劉伯溫)有詩讚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至於張良(留侯)怎麼藉助筷子闡述自己的觀點,《史記》中沒有詳細說。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另外一個和筷子有關的故事是關於大將周亞夫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亞夫居功自傲,引起漢景帝不滿。有一次,漢景帝在宮禁中召見周亞夫,賞賜膳食。他令人在一個大盤子中放置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又不置箸”。周亞夫很不高興,轉身向內侍要筷子。漢景帝笑問,這還不能滿足你嗎?周亞夫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也不吃了,氣呼呼地告辭而去。漢景帝望著他的背影說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後漢景帝找了個藉口到底把周亞夫給殺了。

漢代人已經普遍使用筷子,既見於文獻記載,也見於考古發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了長沙國宰相利蒼的墓室,在利蒼夫人辛追的墓中發現了一隻漆碗,上面放置著一雙竹筷。除了辛追墓外,在四川新都、山東嘉祥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使用筷子進食的場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繪有筷子的漢代畫像石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筷子清晰可見

古代加工製作食物的方法以煮、蒸為主,儘管筷子已經普及,但仍然需要匕配合,匕箸並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情節源於《三國志》。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方食,失匕箸”,劉備吃了一驚,手裡拿的吃飯家伙掉到了地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新型的食物烹飪方式——炒——開始出現。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炒雞蛋,除了用油不同(當時用芝麻油),其方法與今天如出一轍。炒菜的普及,更加鞏固了筷子作為主流取食工具的地位。儘管這樣,匕箸共用還是持續了很長時間。南宋孟元老著有《東京夢華錄》,追憶當年北宋京城汴梁的繁華生活。“吾輩入店……舊只用匙,今皆用箸也。”這說明,至晚到了南宋時期,筷子已經取代匕、匙成為主流餐具。

筷子雖然結構簡單,但功能不少。如果要是吃麵條、吃火鍋,不用筷子只用勺子或者刀叉,肯定是事倍功半、十分狼狽。另外,筷子不僅可以取食,還可以輔助烹調,比如說打雞蛋、箅出碗裡的水分、給瓜果削皮等,用處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專門寫了一篇《圓桌和筷子》,裡面說到:“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梁實秋

筷子最初是用竹木製作,後來踵事增華,各種各樣的原材料不斷湧現。由象牙製作的稱為“象箸”,由玉石製作的稱為“玉箸”,而由金銀銅等各種金屬製作的更是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純金密度大、分量沉、質地較軟,本不適合用來加工成筷子,金筷子的象徵意義要大於實用價值。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有一次唐玄宗賜給宰相宋璟一雙純金製成的筷子,宋璟不知道為何受賜,不敢接受。唐玄宗說:“所賜之物非賜汝金,蓋賜卿之箸,表卿之直也。”意思是賜給你金筷子,不是為了凸顯金的貴重,是用筷子表彰你的正直、直率。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青銅時代的玉匕、骨匕及商代的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語句,意思是說,商朝的賢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製成的筷子,認為紂王將來一定會驕奢淫逸、追求享受,因此而擔心。

《論語》《孟子》中都沒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了戰國時期,關於筷子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前引《韓非子》之外,《荀子》中已經用筷子來打比方、講道理,《荀子·解蔽》中說:“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說,由於距離的原因,會產生視覺誤差,從山下向上看,好幾丈高的大樹看起來就像筷子那麼短小,但是想要筷子的人不會為此去爬到山上折樹枝的。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了。

《史記》中記載了幾個與筷子有關的故事。一是張良借箸籌劃。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秦朝已經滅亡,應該趕快分封諸侯,劉邦差不多被他說動了。酈食其還沒出門,正好張良回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招呼張良進來,把酈食其的話重複了一遍。張良說,大王要是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劉邦問其緣故,張良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於是,他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做道具給劉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劉邦。明代劉基(劉伯溫)有詩讚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至於張良(留侯)怎麼藉助筷子闡述自己的觀點,《史記》中沒有詳細說。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另外一個和筷子有關的故事是關於大將周亞夫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亞夫居功自傲,引起漢景帝不滿。有一次,漢景帝在宮禁中召見周亞夫,賞賜膳食。他令人在一個大盤子中放置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又不置箸”。周亞夫很不高興,轉身向內侍要筷子。漢景帝笑問,這還不能滿足你嗎?周亞夫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也不吃了,氣呼呼地告辭而去。漢景帝望著他的背影說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後漢景帝找了個藉口到底把周亞夫給殺了。

漢代人已經普遍使用筷子,既見於文獻記載,也見於考古發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了長沙國宰相利蒼的墓室,在利蒼夫人辛追的墓中發現了一隻漆碗,上面放置著一雙竹筷。除了辛追墓外,在四川新都、山東嘉祥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使用筷子進食的場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繪有筷子的漢代畫像石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筷子清晰可見

古代加工製作食物的方法以煮、蒸為主,儘管筷子已經普及,但仍然需要匕配合,匕箸並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情節源於《三國志》。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方食,失匕箸”,劉備吃了一驚,手裡拿的吃飯家伙掉到了地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新型的食物烹飪方式——炒——開始出現。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炒雞蛋,除了用油不同(當時用芝麻油),其方法與今天如出一轍。炒菜的普及,更加鞏固了筷子作為主流取食工具的地位。儘管這樣,匕箸共用還是持續了很長時間。南宋孟元老著有《東京夢華錄》,追憶當年北宋京城汴梁的繁華生活。“吾輩入店……舊只用匙,今皆用箸也。”這說明,至晚到了南宋時期,筷子已經取代匕、匙成為主流餐具。

筷子雖然結構簡單,但功能不少。如果要是吃麵條、吃火鍋,不用筷子只用勺子或者刀叉,肯定是事倍功半、十分狼狽。另外,筷子不僅可以取食,還可以輔助烹調,比如說打雞蛋、箅出碗裡的水分、給瓜果削皮等,用處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專門寫了一篇《圓桌和筷子》,裡面說到:“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梁實秋

筷子最初是用竹木製作,後來踵事增華,各種各樣的原材料不斷湧現。由象牙製作的稱為“象箸”,由玉石製作的稱為“玉箸”,而由金銀銅等各種金屬製作的更是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純金密度大、分量沉、質地較軟,本不適合用來加工成筷子,金筷子的象徵意義要大於實用價值。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有一次唐玄宗賜給宰相宋璟一雙純金製成的筷子,宋璟不知道為何受賜,不敢接受。唐玄宗說:“所賜之物非賜汝金,蓋賜卿之箸,表卿之直也。”意思是賜給你金筷子,不是為了凸顯金的貴重,是用筷子表彰你的正直、直率。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唐代銀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相比金筷子,銀製成的筷子更有實用價值。銀產量較多,易於鑲嵌,而且還有一定的“鑑毒”作用。《紅樓夢》裡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之後,賈母請客,王熙鳳給劉姥姥一雙烏木鑲銀的筷子,說是菜裡要是有毒,銀筷下去就能試出來。此說有一定的道理,古代的毒物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砒霜一類的砷化物,一旦遇到銀會產生化學反應,銀的顏色會變黑。古代帝王、權貴為防他人謀害,使用銀質筷子較多,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後,為防日本人在食物中下毒,每餐都用銀質筷子自己驗毒

用玉石製成的筷子被稱為“玉箸”。玉箸其實中看不中用,玉質地較脆,容易折斷,無法承受大的溫差變化,也是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價值。古人詩句中常出現“玉箸”,用來比喻女子的眼淚。例如南朝梁劉孝威《獨不見》中有“誰憐雙玉筋,流面複流襟”的句子;唐代高適《燕歌行》中有“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的名句;唐代溫庭筠《河瀆神》有“謝娘惆悵倚蘭橈,淚流玉箸千條”之句;連詩仙李白也常在詩中化用,如《閨情》裡“玉箸夜垂流,雙雙落朱顏”,如此等等,不再具引。

2、箸是怎麼逐漸變為“筷子”的?

“舉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現在“箸”已經不是常用詞彙,普遍被筷子替代了,雖然南方少部分地區(如溫州、福州、梅縣等地)仍然使用“箸”的稱呼,但其已淪為一個相對生僻的方言詞彙了。“箸”是什麼時候變成“筷子”呢?為什麼要變?

明朝以前,在文獻中找不到關於“筷子”的記載。到了明朝,陸容的《菽園雜記》和李豫亨的《推蓬寐語》都有關於筷子的記載,據後者說:“世間有誤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筷子,今因流傳之久,至是士大夫間,亦呼箸篋筷子者,忘其始也。”李豫亨是隆慶前後年間(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的人,照他的說法,在他生活的時代,呼箸為筷,已經“流傳很久了”。至於為什麼這麼改,按照陸容的《菽園雜記》說法,起源於吳中。江南水鄉一帶的船家“諱住諱翻”,每日三餐都“箸(住)”不吉利,於是稱為“快子”,後來加上竹字頭,變成了“筷子”。“筷”雖然出現,但很長時間沒有被主流文化認可,成書於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的大型字書《康熙字典》就沒有收錄“筷”字。

從“箸”演變為“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明代小說中,兩種稱謂同時使用,到了清代依然如此,“筷”沒有完全取代“箸”。前引《紅樓夢》第四十回請劉姥姥吃飯就是如此,“劉姥姥忙放下箸子要親自去撿……賈母又說,這會子又把那個筷子拿了出來。”在這一回裡,有7次用“箸”,2次用“筷”。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青銅時代的玉匕、骨匕及商代的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語句,意思是說,商朝的賢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製成的筷子,認為紂王將來一定會驕奢淫逸、追求享受,因此而擔心。

《論語》《孟子》中都沒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了戰國時期,關於筷子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前引《韓非子》之外,《荀子》中已經用筷子來打比方、講道理,《荀子·解蔽》中說:“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說,由於距離的原因,會產生視覺誤差,從山下向上看,好幾丈高的大樹看起來就像筷子那麼短小,但是想要筷子的人不會為此去爬到山上折樹枝的。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了。

《史記》中記載了幾個與筷子有關的故事。一是張良借箸籌劃。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秦朝已經滅亡,應該趕快分封諸侯,劉邦差不多被他說動了。酈食其還沒出門,正好張良回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招呼張良進來,把酈食其的話重複了一遍。張良說,大王要是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劉邦問其緣故,張良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於是,他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做道具給劉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劉邦。明代劉基(劉伯溫)有詩讚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至於張良(留侯)怎麼藉助筷子闡述自己的觀點,《史記》中沒有詳細說。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另外一個和筷子有關的故事是關於大將周亞夫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亞夫居功自傲,引起漢景帝不滿。有一次,漢景帝在宮禁中召見周亞夫,賞賜膳食。他令人在一個大盤子中放置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又不置箸”。周亞夫很不高興,轉身向內侍要筷子。漢景帝笑問,這還不能滿足你嗎?周亞夫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也不吃了,氣呼呼地告辭而去。漢景帝望著他的背影說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後漢景帝找了個藉口到底把周亞夫給殺了。

漢代人已經普遍使用筷子,既見於文獻記載,也見於考古發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了長沙國宰相利蒼的墓室,在利蒼夫人辛追的墓中發現了一隻漆碗,上面放置著一雙竹筷。除了辛追墓外,在四川新都、山東嘉祥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使用筷子進食的場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繪有筷子的漢代畫像石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筷子清晰可見

古代加工製作食物的方法以煮、蒸為主,儘管筷子已經普及,但仍然需要匕配合,匕箸並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情節源於《三國志》。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方食,失匕箸”,劉備吃了一驚,手裡拿的吃飯家伙掉到了地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新型的食物烹飪方式——炒——開始出現。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炒雞蛋,除了用油不同(當時用芝麻油),其方法與今天如出一轍。炒菜的普及,更加鞏固了筷子作為主流取食工具的地位。儘管這樣,匕箸共用還是持續了很長時間。南宋孟元老著有《東京夢華錄》,追憶當年北宋京城汴梁的繁華生活。“吾輩入店……舊只用匙,今皆用箸也。”這說明,至晚到了南宋時期,筷子已經取代匕、匙成為主流餐具。

筷子雖然結構簡單,但功能不少。如果要是吃麵條、吃火鍋,不用筷子只用勺子或者刀叉,肯定是事倍功半、十分狼狽。另外,筷子不僅可以取食,還可以輔助烹調,比如說打雞蛋、箅出碗裡的水分、給瓜果削皮等,用處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專門寫了一篇《圓桌和筷子》,裡面說到:“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梁實秋

筷子最初是用竹木製作,後來踵事增華,各種各樣的原材料不斷湧現。由象牙製作的稱為“象箸”,由玉石製作的稱為“玉箸”,而由金銀銅等各種金屬製作的更是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純金密度大、分量沉、質地較軟,本不適合用來加工成筷子,金筷子的象徵意義要大於實用價值。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有一次唐玄宗賜給宰相宋璟一雙純金製成的筷子,宋璟不知道為何受賜,不敢接受。唐玄宗說:“所賜之物非賜汝金,蓋賜卿之箸,表卿之直也。”意思是賜給你金筷子,不是為了凸顯金的貴重,是用筷子表彰你的正直、直率。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唐代銀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相比金筷子,銀製成的筷子更有實用價值。銀產量較多,易於鑲嵌,而且還有一定的“鑑毒”作用。《紅樓夢》裡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之後,賈母請客,王熙鳳給劉姥姥一雙烏木鑲銀的筷子,說是菜裡要是有毒,銀筷下去就能試出來。此說有一定的道理,古代的毒物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砒霜一類的砷化物,一旦遇到銀會產生化學反應,銀的顏色會變黑。古代帝王、權貴為防他人謀害,使用銀質筷子較多,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後,為防日本人在食物中下毒,每餐都用銀質筷子自己驗毒

用玉石製成的筷子被稱為“玉箸”。玉箸其實中看不中用,玉質地較脆,容易折斷,無法承受大的溫差變化,也是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價值。古人詩句中常出現“玉箸”,用來比喻女子的眼淚。例如南朝梁劉孝威《獨不見》中有“誰憐雙玉筋,流面複流襟”的句子;唐代高適《燕歌行》中有“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的名句;唐代溫庭筠《河瀆神》有“謝娘惆悵倚蘭橈,淚流玉箸千條”之句;連詩仙李白也常在詩中化用,如《閨情》裡“玉箸夜垂流,雙雙落朱顏”,如此等等,不再具引。

2、箸是怎麼逐漸變為“筷子”的?

“舉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現在“箸”已經不是常用詞彙,普遍被筷子替代了,雖然南方少部分地區(如溫州、福州、梅縣等地)仍然使用“箸”的稱呼,但其已淪為一個相對生僻的方言詞彙了。“箸”是什麼時候變成“筷子”呢?為什麼要變?

明朝以前,在文獻中找不到關於“筷子”的記載。到了明朝,陸容的《菽園雜記》和李豫亨的《推蓬寐語》都有關於筷子的記載,據後者說:“世間有誤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筷子,今因流傳之久,至是士大夫間,亦呼箸篋筷子者,忘其始也。”李豫亨是隆慶前後年間(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的人,照他的說法,在他生活的時代,呼箸為筷,已經“流傳很久了”。至於為什麼這麼改,按照陸容的《菽園雜記》說法,起源於吳中。江南水鄉一帶的船家“諱住諱翻”,每日三餐都“箸(住)”不吉利,於是稱為“快子”,後來加上竹字頭,變成了“筷子”。“筷”雖然出現,但很長時間沒有被主流文化認可,成書於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的大型字書《康熙字典》就沒有收錄“筷”字。

從“箸”演變為“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明代小說中,兩種稱謂同時使用,到了清代依然如此,“筷”沒有完全取代“箸”。前引《紅樓夢》第四十回請劉姥姥吃飯就是如此,“劉姥姥忙放下箸子要親自去撿……賈母又說,這會子又把那個筷子拿了出來。”在這一回裡,有7次用“箸”,2次用“筷”。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明代的銀二鑲檀木箸、銀二鑲黑檀木箸、銀二鑲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青銅時代的玉匕、骨匕及商代的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語句,意思是說,商朝的賢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製成的筷子,認為紂王將來一定會驕奢淫逸、追求享受,因此而擔心。

《論語》《孟子》中都沒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了戰國時期,關於筷子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前引《韓非子》之外,《荀子》中已經用筷子來打比方、講道理,《荀子·解蔽》中說:“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說,由於距離的原因,會產生視覺誤差,從山下向上看,好幾丈高的大樹看起來就像筷子那麼短小,但是想要筷子的人不會為此去爬到山上折樹枝的。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了。

《史記》中記載了幾個與筷子有關的故事。一是張良借箸籌劃。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秦朝已經滅亡,應該趕快分封諸侯,劉邦差不多被他說動了。酈食其還沒出門,正好張良回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招呼張良進來,把酈食其的話重複了一遍。張良說,大王要是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劉邦問其緣故,張良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於是,他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做道具給劉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劉邦。明代劉基(劉伯溫)有詩讚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至於張良(留侯)怎麼藉助筷子闡述自己的觀點,《史記》中沒有詳細說。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另外一個和筷子有關的故事是關於大將周亞夫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亞夫居功自傲,引起漢景帝不滿。有一次,漢景帝在宮禁中召見周亞夫,賞賜膳食。他令人在一個大盤子中放置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又不置箸”。周亞夫很不高興,轉身向內侍要筷子。漢景帝笑問,這還不能滿足你嗎?周亞夫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也不吃了,氣呼呼地告辭而去。漢景帝望著他的背影說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後漢景帝找了個藉口到底把周亞夫給殺了。

漢代人已經普遍使用筷子,既見於文獻記載,也見於考古發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了長沙國宰相利蒼的墓室,在利蒼夫人辛追的墓中發現了一隻漆碗,上面放置著一雙竹筷。除了辛追墓外,在四川新都、山東嘉祥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使用筷子進食的場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繪有筷子的漢代畫像石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筷子清晰可見

古代加工製作食物的方法以煮、蒸為主,儘管筷子已經普及,但仍然需要匕配合,匕箸並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情節源於《三國志》。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方食,失匕箸”,劉備吃了一驚,手裡拿的吃飯家伙掉到了地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新型的食物烹飪方式——炒——開始出現。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炒雞蛋,除了用油不同(當時用芝麻油),其方法與今天如出一轍。炒菜的普及,更加鞏固了筷子作為主流取食工具的地位。儘管這樣,匕箸共用還是持續了很長時間。南宋孟元老著有《東京夢華錄》,追憶當年北宋京城汴梁的繁華生活。“吾輩入店……舊只用匙,今皆用箸也。”這說明,至晚到了南宋時期,筷子已經取代匕、匙成為主流餐具。

筷子雖然結構簡單,但功能不少。如果要是吃麵條、吃火鍋,不用筷子只用勺子或者刀叉,肯定是事倍功半、十分狼狽。另外,筷子不僅可以取食,還可以輔助烹調,比如說打雞蛋、箅出碗裡的水分、給瓜果削皮等,用處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專門寫了一篇《圓桌和筷子》,裡面說到:“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梁實秋

筷子最初是用竹木製作,後來踵事增華,各種各樣的原材料不斷湧現。由象牙製作的稱為“象箸”,由玉石製作的稱為“玉箸”,而由金銀銅等各種金屬製作的更是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純金密度大、分量沉、質地較軟,本不適合用來加工成筷子,金筷子的象徵意義要大於實用價值。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有一次唐玄宗賜給宰相宋璟一雙純金製成的筷子,宋璟不知道為何受賜,不敢接受。唐玄宗說:“所賜之物非賜汝金,蓋賜卿之箸,表卿之直也。”意思是賜給你金筷子,不是為了凸顯金的貴重,是用筷子表彰你的正直、直率。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唐代銀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相比金筷子,銀製成的筷子更有實用價值。銀產量較多,易於鑲嵌,而且還有一定的“鑑毒”作用。《紅樓夢》裡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之後,賈母請客,王熙鳳給劉姥姥一雙烏木鑲銀的筷子,說是菜裡要是有毒,銀筷下去就能試出來。此說有一定的道理,古代的毒物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砒霜一類的砷化物,一旦遇到銀會產生化學反應,銀的顏色會變黑。古代帝王、權貴為防他人謀害,使用銀質筷子較多,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後,為防日本人在食物中下毒,每餐都用銀質筷子自己驗毒

用玉石製成的筷子被稱為“玉箸”。玉箸其實中看不中用,玉質地較脆,容易折斷,無法承受大的溫差變化,也是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價值。古人詩句中常出現“玉箸”,用來比喻女子的眼淚。例如南朝梁劉孝威《獨不見》中有“誰憐雙玉筋,流面複流襟”的句子;唐代高適《燕歌行》中有“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的名句;唐代溫庭筠《河瀆神》有“謝娘惆悵倚蘭橈,淚流玉箸千條”之句;連詩仙李白也常在詩中化用,如《閨情》裡“玉箸夜垂流,雙雙落朱顏”,如此等等,不再具引。

2、箸是怎麼逐漸變為“筷子”的?

“舉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現在“箸”已經不是常用詞彙,普遍被筷子替代了,雖然南方少部分地區(如溫州、福州、梅縣等地)仍然使用“箸”的稱呼,但其已淪為一個相對生僻的方言詞彙了。“箸”是什麼時候變成“筷子”呢?為什麼要變?

明朝以前,在文獻中找不到關於“筷子”的記載。到了明朝,陸容的《菽園雜記》和李豫亨的《推蓬寐語》都有關於筷子的記載,據後者說:“世間有誤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筷子,今因流傳之久,至是士大夫間,亦呼箸篋筷子者,忘其始也。”李豫亨是隆慶前後年間(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的人,照他的說法,在他生活的時代,呼箸為筷,已經“流傳很久了”。至於為什麼這麼改,按照陸容的《菽園雜記》說法,起源於吳中。江南水鄉一帶的船家“諱住諱翻”,每日三餐都“箸(住)”不吉利,於是稱為“快子”,後來加上竹字頭,變成了“筷子”。“筷”雖然出現,但很長時間沒有被主流文化認可,成書於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的大型字書《康熙字典》就沒有收錄“筷”字。

從“箸”演變為“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明代小說中,兩種稱謂同時使用,到了清代依然如此,“筷”沒有完全取代“箸”。前引《紅樓夢》第四十回請劉姥姥吃飯就是如此,“劉姥姥忙放下箸子要親自去撿……賈母又說,這會子又把那個筷子拿了出來。”在這一回裡,有7次用“箸”,2次用“筷”。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明代的銀二鑲檀木箸、銀二鑲黑檀木箸、銀二鑲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清代的象牙箸、珊瑚箸、骨箸及骨雕箸筒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清末開始,“筷子”開始大規模取代“箸”。晚清四大譴責小說裡,《官場現形記》中既用“筷子”也用“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普遍用“筷子”,只有幾處用了“杯箸”這個固定詞語;《孽海花》中只有“飛觴驚日月,借箸動風雷”一句中用“箸”字;劉鶚所作《老殘遊記》全用“筷”字。到民國時期,這種替代全面完成,像是魯迅《在酒樓上》以及茅盾《子夜》等作品中,“箸”已經見不到了。

不過,“箸”也不是全軍覆沒,一些與箸有關的稱謂還是保留了下來,一是盛放筷子的籠子仍稱“箸籠”,二是夾取炭火的細長鐵棍仍稱“火箸”,這些都是“箸”的遺存。

經過長期的演進,筷子已經不單純是食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禮器”的功能,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祭祀的時候,要擺上杯盤碗筷,放幾雙筷子、放在什麼位置都有講究;再有就是喪儀的時候,只有這時,筷子才被豎直插放在碗裡。如果小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這麼做,肯定會受到大人的嚴厲訓斥。由於筷子成雙使用,有“成雙成對”的美好寓意,在很多地方,被用作婚禮上的信物和道具。

"

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管哪個國家的人都要吃飯,要是按照取食方式來分的話,全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一是歐洲、美洲、澳洲,主要用刀叉取食,可以稱為“刀叉取食圈”;一是南亞、東南亞、中東地區,主要用手取食物,可以稱為“手指取食圈”;再有就是東亞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主要用筷子取食,可以稱為“筷子取食圈”。據說,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5億人使用筷子,普通中國人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使用筷子,你在使用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歷史呢?今天,讓我來說給你聽聽。

1、筷子起源

早期,人類取用食物都直接用手抓,不用工具。是這樣嗎?肯定是!伸出雙手來,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手指叫什麼?食指啊!說到食指,有個成語和食指有關,叫“食指大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有一次,楚國派人給鄭靈公一隻黿,黿就是很大的鱉。某日朝會,兩位公子(公子宋和子家)一起來到朝堂門口,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動了一下,他對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大動,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預示著今天有非常好吃的東西。”子家也沒當回事。朝堂之上,鄭靈公對大臣說:“昨天楚國送來一隻大鱉,我讓廚師做成羹湯,讓大家都嚐嚐。”公子宋聞言哈哈大笑,鄭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還沒等公子宋回答,子家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鄭靈公笑著對公子宋說:“你的食指大動靈不靈,寡人說了算。”到了分羹湯的時候,大家都有份,偏偏到了公子宋這裡分完了。鄭靈公就嘲笑公子宋:“你的食指今天不靈了。”公子宋也是暴脾氣,從座位上起來走到鄭靈公座位前,“染指”於鼎(就是把食指伸到盛有羹湯的鼎裡)吮吸了一下,示威似的對鄭靈公說:“你看,我不是嚐到了嗎?誰說不靈!”說完憤憤離去。鄭靈公見公子宋如此蔑視他,起了殺心,要殺公子宋,公子宋也不是善茬,他先下手為強,搶先殺了鄭靈公,鄭國大亂。

哎!這真是美食引發的命案啊!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染指於鼎比喻獲取非分的利益

用手取食,簡單方便,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隨著熟食出現,再用手抓就不大適宜,有被燙傷的危險。一個笑話說:一個印度人對中國人說,我們印度人雖然不用筷子,但是什麼也能吃。中國人笑了,晚上請你吃火鍋!筷子最早是誰發明的,已經不可知。傳說筷子的發明者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等,都不可靠。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箸字演變,圖源:象形字典

筷子,古稱箸、筯,又有梜、筴等稱呼,這些字都有“竹”或者“木”的偏旁。製作筷子簡單方便,用竹、木稍一加工即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江蘇高郵龍虯莊遺址出土的骨箸,距今7000年左右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呢?從考古來看,在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筷子,筷子在中國的歷史已經長達7000年以上。不過筷子不是最早出現的食具,在此之前主要是用“匕”。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說文解字》解釋“匕”:“用以取飯”。《詩經·小雅·大東》裡有“有饛簋飧,有捄棘匕”的句子,意思是圓簋裡盛滿熟食,上面插著棘枝做的匕。《儀禮·特牲·饋食禮》中有“加匕於鼎”的記載,意思是說鼎中的食物煮好之後,配上匕,供人享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青銅時代的玉匕、骨匕及商代的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從文獻記載來看,商朝已經開始使用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語句,意思是說,商朝的賢臣箕子看到商紂王使用象牙製成的筷子,認為紂王將來一定會驕奢淫逸、追求享受,因此而擔心。

《論語》《孟子》中都沒有使用筷子的記載。到了戰國時期,關於筷子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前引《韓非子》之外,《荀子》中已經用筷子來打比方、講道理,《荀子·解蔽》中說:“遠蔽其大也。從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意思是說,由於距離的原因,會產生視覺誤差,從山下向上看,好幾丈高的大樹看起來就像筷子那麼短小,但是想要筷子的人不會為此去爬到山上折樹枝的。可見,當時筷子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了。

《史記》中記載了幾個與筷子有關的故事。一是張良借箸籌劃。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秦朝已經滅亡,應該趕快分封諸侯,劉邦差不多被他說動了。酈食其還沒出門,正好張良回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招呼張良進來,把酈食其的話重複了一遍。張良說,大王要是聽他的話,就完蛋了。劉邦問其緣故,張良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於是,他拿起劉邦面前的筷子做道具給劉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劉邦。明代劉基(劉伯溫)有詩讚曰“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借間”。至於張良(留侯)怎麼藉助筷子闡述自己的觀點,《史記》中沒有詳細說。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另外一個和筷子有關的故事是關於大將周亞夫的。《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周亞夫居功自傲,引起漢景帝不滿。有一次,漢景帝在宮禁中召見周亞夫,賞賜膳食。他令人在一個大盤子中放置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開,“又不置箸”。周亞夫很不高興,轉身向內侍要筷子。漢景帝笑問,這還不能滿足你嗎?周亞夫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也不吃了,氣呼呼地告辭而去。漢景帝望著他的背影說了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後漢景帝找了個藉口到底把周亞夫給殺了。

漢代人已經普遍使用筷子,既見於文獻記載,也見於考古發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了長沙國宰相利蒼的墓室,在利蒼夫人辛追的墓中發現了一隻漆碗,上面放置著一雙竹筷。除了辛追墓外,在四川新都、山東嘉祥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使用筷子進食的場景。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繪有筷子的漢代畫像石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筷子清晰可見

古代加工製作食物的方法以煮、蒸為主,儘管筷子已經普及,但仍然需要匕配合,匕箸並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情節源於《三國志》。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方食,失匕箸”,劉備吃了一驚,手裡拿的吃飯家伙掉到了地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新型的食物烹飪方式——炒——開始出現。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炒雞蛋,除了用油不同(當時用芝麻油),其方法與今天如出一轍。炒菜的普及,更加鞏固了筷子作為主流取食工具的地位。儘管這樣,匕箸共用還是持續了很長時間。南宋孟元老著有《東京夢華錄》,追憶當年北宋京城汴梁的繁華生活。“吾輩入店……舊只用匙,今皆用箸也。”這說明,至晚到了南宋時期,筷子已經取代匕、匙成為主流餐具。

筷子雖然結構簡單,但功能不少。如果要是吃麵條、吃火鍋,不用筷子只用勺子或者刀叉,肯定是事倍功半、十分狼狽。另外,筷子不僅可以取食,還可以輔助烹調,比如說打雞蛋、箅出碗裡的水分、給瓜果削皮等,用處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專門寫了一篇《圓桌和筷子》,裡面說到:“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拿、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梁實秋

筷子最初是用竹木製作,後來踵事增華,各種各樣的原材料不斷湧現。由象牙製作的稱為“象箸”,由玉石製作的稱為“玉箸”,而由金銀銅等各種金屬製作的更是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純金密度大、分量沉、質地較軟,本不適合用來加工成筷子,金筷子的象徵意義要大於實用價值。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有一次唐玄宗賜給宰相宋璟一雙純金製成的筷子,宋璟不知道為何受賜,不敢接受。唐玄宗說:“所賜之物非賜汝金,蓋賜卿之箸,表卿之直也。”意思是賜給你金筷子,不是為了凸顯金的貴重,是用筷子表彰你的正直、直率。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唐代銀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相比金筷子,銀製成的筷子更有實用價值。銀產量較多,易於鑲嵌,而且還有一定的“鑑毒”作用。《紅樓夢》裡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之後,賈母請客,王熙鳳給劉姥姥一雙烏木鑲銀的筷子,說是菜裡要是有毒,銀筷下去就能試出來。此說有一定的道理,古代的毒物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砒霜一類的砷化物,一旦遇到銀會產生化學反應,銀的顏色會變黑。古代帝王、權貴為防他人謀害,使用銀質筷子較多,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後,為防日本人在食物中下毒,每餐都用銀質筷子自己驗毒

用玉石製成的筷子被稱為“玉箸”。玉箸其實中看不中用,玉質地較脆,容易折斷,無法承受大的溫差變化,也是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價值。古人詩句中常出現“玉箸”,用來比喻女子的眼淚。例如南朝梁劉孝威《獨不見》中有“誰憐雙玉筋,流面複流襟”的句子;唐代高適《燕歌行》中有“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的名句;唐代溫庭筠《河瀆神》有“謝娘惆悵倚蘭橈,淚流玉箸千條”之句;連詩仙李白也常在詩中化用,如《閨情》裡“玉箸夜垂流,雙雙落朱顏”,如此等等,不再具引。

2、箸是怎麼逐漸變為“筷子”的?

“舉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現在“箸”已經不是常用詞彙,普遍被筷子替代了,雖然南方少部分地區(如溫州、福州、梅縣等地)仍然使用“箸”的稱呼,但其已淪為一個相對生僻的方言詞彙了。“箸”是什麼時候變成“筷子”呢?為什麼要變?

明朝以前,在文獻中找不到關於“筷子”的記載。到了明朝,陸容的《菽園雜記》和李豫亨的《推蓬寐語》都有關於筷子的記載,據後者說:“世間有誤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筷子,今因流傳之久,至是士大夫間,亦呼箸篋筷子者,忘其始也。”李豫亨是隆慶前後年間(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的人,照他的說法,在他生活的時代,呼箸為筷,已經“流傳很久了”。至於為什麼這麼改,按照陸容的《菽園雜記》說法,起源於吳中。江南水鄉一帶的船家“諱住諱翻”,每日三餐都“箸(住)”不吉利,於是稱為“快子”,後來加上竹字頭,變成了“筷子”。“筷”雖然出現,但很長時間沒有被主流文化認可,成書於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的大型字書《康熙字典》就沒有收錄“筷”字。

從“箸”演變為“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明代小說中,兩種稱謂同時使用,到了清代依然如此,“筷”沒有完全取代“箸”。前引《紅樓夢》第四十回請劉姥姥吃飯就是如此,“劉姥姥忙放下箸子要親自去撿……賈母又說,這會子又把那個筷子拿了出來。”在這一回裡,有7次用“箸”,2次用“筷”。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明代的銀二鑲檀木箸、銀二鑲黑檀木箸、銀二鑲骨箸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清代的象牙箸、珊瑚箸、骨箸及骨雕箸筒 圖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清末開始,“筷子”開始大規模取代“箸”。晚清四大譴責小說裡,《官場現形記》中既用“筷子”也用“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普遍用“筷子”,只有幾處用了“杯箸”這個固定詞語;《孽海花》中只有“飛觴驚日月,借箸動風雷”一句中用“箸”字;劉鶚所作《老殘遊記》全用“筷”字。到民國時期,這種替代全面完成,像是魯迅《在酒樓上》以及茅盾《子夜》等作品中,“箸”已經見不到了。

不過,“箸”也不是全軍覆沒,一些與箸有關的稱謂還是保留了下來,一是盛放筷子的籠子仍稱“箸籠”,二是夾取炭火的細長鐵棍仍稱“火箸”,這些都是“箸”的遺存。

經過長期的演進,筷子已經不單純是食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禮器”的功能,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祭祀的時候,要擺上杯盤碗筷,放幾雙筷子、放在什麼位置都有講究;再有就是喪儀的時候,只有這時,筷子才被豎直插放在碗裡。如果小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這麼做,肯定會受到大人的嚴厲訓斥。由於筷子成雙使用,有“成雙成對”的美好寓意,在很多地方,被用作婚禮上的信物和道具。

並箸而食——日常使用的筷子進化歷程

尼克松用筷子

與西方人慣用的刀叉相比,筷子簡單、方便、造價低廉,功能更加完善。曾獲諾貝爾獎的李政道博士評論筷子說:“如此簡單的兩根小細棍,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真是高明極了。”當年尼克松在訪問中國之前曾經努力練習過使用筷子,但效果一般。

今天,在餐館裡看到外國人非常熟練地使用筷子已經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或許,這就是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