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隨著滿清在中原的統治日益牢固,反清力量逐漸沉寂。鄭成功在南京戰役失敗後,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發動攻勢,其勢力被壓縮至金門和廈門兩地,生存空間已經極為侷促。面對困境,他只有開闢新的根據地一途可行,於是臺灣便成了他攻取的目標。

《清史稿》載:“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桂王入緬甸,聲援絕,勢日蹙,乃規取臺灣。”

攻臺前,鄭成功對臺灣的認識並不很清晰,他認為那裡物產豐饒,足以成為解決幾十萬兵員糧餉物資供應的基地。投奔過來的荷蘭買辦何廷斌告訴他臺灣有良田萬頃,上了島便可以輕易獲得補充。攻臺部隊出發時,何廷斌又說:“數日到臺灣,糧米不竭。”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鄭成功

然而,當鄭成功進入臺灣後才發現,當地開發程度還很低,只有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經營過的南部地區有一些耕地,規模也很有限,根本不足以養活鄭氏大軍。結果鄭軍一上島就遭遇糧荒和疾病,幾乎崩潰。而且,島上的大部分木材都不適合用於建造海船。而貿易船隊和縱橫海上的艦隊是鄭氏集團財富和力量的源泉,沒有建造船隻的資源,就意味著鄭氏失去了賴以安身的根本。

這種情況讓鄭成功大失所望,而險惡的形勢又迫使他必須儘快找到新的復興基地。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菲律賓北部的呂宋島,面積遠大於臺灣,物產豐富,華人在那裡經營已久,還擁有繁榮的貿易口岸馬尼拉城。所以鄭成功收復臺灣不久就制定了攻取菲律賓的計劃,可是還未及實施,鄭成功就突然去世了,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很多人認為,如果鄭成功的計劃付諸行動,那麼菲律賓將和臺灣一樣成為又一塊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領土。然而根據當時的形勢和鄭氏集團的實力來看,這個計劃成功的肯能性並不大。

菲律賓群島是與中國隔海相望的近鄰,早在北宋年間,中國人已大量漂洋來到呂宋通商定居。《宋史》卷四八九《閹婆傳》載“又有摩逸國,太平興國七年載寶貨至廣州海岸。"可見,早在宋朝中國人就與菲律賓有貿易聯繫了。

元末明初時,因國內戰亂,許多中國人迫於生計遠赴海外謀生,菲律賓也開始有了華人。

鄭民在其編著的《菲律賓》一書中寫道:“相傳14世紀間,有閩人名林旺者,航海到菲,為菲人烈山澤,驅猛獸,教菲人以種種耕稼上之知識,菲人始由遊牧時代,漸入農業時代。”

後來鄭和艦隊又多次停泊菲律賓,給當地帶去了中華文明。鄭和艦隊成員白丕顯,在當地被尊為“本頭公”,據傳是他開發了蘇祿,感化教育了當地土著,他的墓地至今仍在那裡,深受後人景仰。

西班牙殖民軍於1570年5月,第一次侵入馬尼拉時記載:“在這座城鎮中住著40名已婚中國人和20名日本人”。說明那時已經有華人在馬尼拉定居。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西班牙佔領菲律賓後,由於其本土和北美殖民地距此有萬里之遙,因此糧食和生活用品以及工匠只能從最近的也是當時遠東經濟最發達的中國取得。所以他們鼓勵中國商人到菲律賓貿易,並把中國商人在馬尼拉的貨棧、集市和居住地集中起來,稱為“八連”。

由於對中國勞動力需求非常迫切,殖民當局於1585、1590年先後兩次到閩粵招工。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說:“我人百工技藝有挾一器以往者,雖徒手,無不得食,沿海之民爭趨之。”結果僅馬尼拉一地,華僑人數即由1571年的150人,發展至1588年的超過1萬人,1603年更達3萬人。西班牙總督莫爾加在1609年時說:“要是沒有中國人充當各行各業的工匠,並且如此勤懇地為微小的報酬而勞動,這個殖民地就不能生存,這是肯定的。”

隨著華人急劇增多,他們憑著吃苦耐勞的奮鬥精神和華人特有的智慧,逐漸在菲律賓經濟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西班牙殖民當局對華人的物資和商品供應產生了嚴重依賴。由於經濟命脈被華人掌握,而且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人數與華人相比處於絕對少數,殖民當局對此感到非常憂慮,擔心華人勢力動搖其殖民統治。於是開始用強加苛捐雜稅等各種手段遏制華人在菲律賓的發展,導致雙方矛盾日趨激化。

16世紀70和90年代,又先後發生了海盜林鳳襲擊馬尼拉事件和潘和五等刺殺西班牙總督事件。此後,西班牙人便把華人視為其在菲殖民統治的一大威脅,對華人採取了殘酷的驅趕、掠奪和殺戮政策。

在1603-1765年間,華人不堪忍受壓榨,掀起過數次反抗和起義,但因武器落後,組織不力,先後慘遭殖民當局五次大屠殺,數萬人被殺害。

1686年,西班牙國王曾下令在6個月內驅逐全部華人。後因擔心菲律賓經濟崩潰以及清朝政府可能因此取消西班牙人在華傳教許可而未實施。

1662年的屠殺期間,鄭成功已經準備攻打菲律賓,他聞訊後勃然大怒,以明朝政府名義於當年四月派遣意大利籍天主教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國書如下:

大明總統使國姓爺寄馬尼拉總督曼利克·特·喇喇之宣諭:承天命而立之君,萬邦咸宜效順朝貢,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可惡荷夷不知天則,竟敢虐我百姓,劫奪商船,形同盜賊,本當早勒水師討伐。然仰體天朝柔遠之仁,故屢寄諭示以期彼悔罪過,而彼等愚頑成性,執迷不悟,邀予震怒,遂於辛丑四月率師親討,兵抵臺灣捕殺不計其數,荷夷奔逃無路脫衣乞降,頃刻之間,城池庫藏盡歸我有,倘彼等早知負罪屈服,豈有如此之禍哉。

你小國與荷夷無別,凌迫我商船,開爭亂之基。予今平定臺灣,擁精兵數十萬,戰艦數千艘,原擬率師親伐。況自臺至你國,水路近捷,朝發暮至;惟念你等近來稍有悔意,遣使前來乞商貿易條款,是則較之荷夷已不可等視,決意姑赦爾等之罪,暫留師臺灣,先遣神甫奉致宣諭。倘爾及早醒悟,每年俯首來朝納貢,則交由神甫履命,予當示恩於爾,赦你舊罰,保你王位威嚴,並命我商民至你邦貿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詐,則我艦立至,凡你城池庫藏與金寶立焚無遺,彼時悔莫及矣。荷夷可為前車之鑑,而此時神甫亦無庸返臺,福禍利害惟擇其一,幸望慎思速決,毋遲延而後悔,此諭。永曆十六年三月七日。國姓爺。

鄭成功挾擊敗荷蘭收復臺灣之威向西班牙炫耀武力,要求他們“每年俯首來朝納貢”,並警告他們不要重蹈荷蘭人的覆轍,希望藉此對西班牙殖民者形成震懾。然而西班牙人收到鄭成功的警告信後並未收斂,反而因此在馬尼拉展開了第三次對華人的屠殺,作為對鄭成功威脅的迴應。

西班牙人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為十六世紀中期以後,西方科技和軍備已經大幅領先,而明朝傾舉國之力才勉強平定了東南沿海的倭患,遑論對抗海外西方殖民者。

菲律賓當時屬大明朝貢體系之內,按理明朝有義務維持那裡的秩序,保護那裡的人民免遭襲擾。可是西班牙侵入明朝勢力範圍,公然殖民菲律賓,明朝沒有任何反應。1596年西班牙屠殺驅趕華人時,明朝的唯一舉措是福建當局於次年派船接回部分“唐人”。

明朝之所以如此低調,是因為他們瞭解當時中國與西方武器裝備實力懸殊。明人王士性《廣志繹》,在描寫他所見到的葡萄牙番舶時就說:“香山嶴乃諸番旅泊之處……番舶渡海,其制極大,大者橫五丈,高稱之,長二十餘丈,內為三層,極下鎮以石,次居貨,次居人,上以備敵、佔風……若入番江,則舟尾可擱城垛上,而舟中人俯視城中。”從這段文字來看,這艘船應該是三層甲板的蓋倫船,當它航行於珠江江面時,船尾竟比廣州城垛還高,船上的人可以俯視城內,其高大威猛對明朝官兵造成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福建總兵朱文達見到荷蘭船後說:“紅夷勇鷙絕倫,戰器事事精利,合閩舟師不足攖其鋒。”這位總兵認為福建全部水師都打不過一艘荷蘭戰艦。

福建右布政使沈演則形容他所見西洋戰艦為“艤舸如城,銃如圍,彈如鶚卵”。

萬曆二十九年,荷蘭人“挾二鉅艦”突襲澳門,其炮艦規模驚得明朝官員目瞪口呆。巡按御史方元彥認為我之舟與器皆不及夷,殺之是往遺之禽也”。這位巡按大人認為與洋人作戰等於送死。

徐光啟在天啟元年七月的一封奏疏中寫道:“夫兵器之烈,至一發而殺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銃極矣,無可加矣。”

崇禎六年,福建巡撫鄒維璉見到的一艘西洋戰艦是“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的海上巨無霸。面對如此龐然大物,卸任首輔葉向高稱其“高大如山”“不畏風濤”。福建巡撫南居益則嘆其“望之如山阜,觸之如鐵石”。明人鄭大鬱又用“鉅艦大如山,而固如鐵桶,堅不可破”來描述他所見的西洋軍艦。可見當時西方戰艦之巍峨,武器之先進已經超乎明人的想象了。

親自與西洋人打過海戰的福建巡撫南居益的感受最為深切,他在《謹陳閩事始末疏》的奏章中記錄荷蘭大船:“見大海澎湃中,萬難接濟戰。夷舟堅銃大,能毒人於十裡外,我舟當之無不糜碎。即有水犀十萬,技無所施。”

明人沈弘之說,西班牙人在菲律賓鎮壓華人起義時,之所以能以少勝多,殺害華人數萬,靠的就是先進火炮。“此炮安放銃城之中,口外皆堆磚石木柴,一發彈,則木石掠地紛擊,故數萬人俱盡。”

崇禎朝的戶科給事中官應震在《題為敬攄援遼管見以祈立允施行事》也說:“西洋夷人精於火器,計一大炮,銅重萬斤者,可殺人無算。在歲癸卯,西洋人僅四百計耳,以用火炮,致我閩漳泉販夫賈子被殲於呂宋者四萬。”就是說1603年,四百個西班牙人就用火炮打死了四萬多反抗他們的菲律賓華人。這些“閩漳泉販夫賈子”並不是手無寸鐵的普通商人,而是擁有組織自衛能力的武裝商團,可是在西班牙人的槍炮面前,成了被屠殺的羔羊。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16世紀西洋火器

1637年,幾艘英國商船用他們攜帶的火炮炮擊虎門炮臺。一番對轟後,明軍因為武器和炮術都不敵英國,就放棄炮臺敗退了。英國人立即上岸佔領了炮臺 ,把炮臺上的35門大炮全部擄走,搬到英國船上去了,還把炮臺上的明軍旗幟換成英國軍旗,以示勝利。

事發後,明朝的廣州官府派葡萄牙人去和英國人交涉。英國人同意歸還大炮,條件是讓兩名英國商人隨葡萄牙人前往廣州進行貿易。

基於這些認識和交戰經驗,明朝自然深知自己的武器遠不如洋人,所以對他們在自己周邊朝貢範圍內橫行,也只能聽之任之。

鄭成功能攻取臺灣,其實並不是輕易成功的。而是極其凶險曲折,幾度瀕臨絕境。最後是在蒼天保佑下,依靠幸運之神的眷顧才獲得了勝利。

由於荷蘭主力遠在巴達維亞,所以鄭成功面對的並不是荷蘭主力,但他帶去的部隊有四百餘艘戰船和將士兩萬五千餘人。而荷蘭方面只有守軍一千人和兩艘正規戰艦,其餘都是在當地採購改裝的武裝福船,其規模、火力、噸位都無法與歐洲的艦隊相比。

荷蘭參戰的最大戰艦赫克託號是荷蘭標準的中型戰艦,排水量600噸,擁有四十門火炮。鄭成功派出了七十艘戰船對其進行圍攻,在付出了近千人的傷亡和損失一半的戰船後才將其擊沉。當然鄭成功的戰艦比當時明軍水師已經強悍了許多,他的主力戰艦船身是仿製的蓋倫船,但上面安裝的是中國式風帆。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當年打撈了荷蘭沉船上的大炮加以仿製,鄭成功的戰船上就使用這種大炮,所以鄭成功的艦隊已經汲取了一部分西洋技術,這才使鄭軍艦隊在一定程度上能與荷蘭軍艦抗衡。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中國仿製的蓋倫船,掛著中國帆

菲律賓與臺灣不同,是西班牙在遠東的殖民基地,以馬尼拉為中心的西班牙殖民勢力,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經營,遠比臺灣的荷蘭據點要穩固。如果說臺灣的荷蘭武裝力量只是東印度公司的保安,那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軍就是西班牙精銳部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步兵。他們全部裝備了板甲和火槍,擁有西班牙大方陣這種先進的戰術,還建造了堅固的文藝復興稜堡。反觀鄭成功的部隊,火繩槍裝備數量還很少,步兵野戰還是以刀矛弓箭為主,其最精銳的鐵人軍也只具有西方中世紀水平的防護和火力,火炮數量和質量也無法與西班牙人相提並論。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西班牙士兵

鄭成功在臺灣能戰勝荷蘭,是依仗絕對兵力優勢,在荷蘭失去外援的情況下,用圍困迫使荷蘭人投降的,在荷蘭人的物資耗盡前,始終無法攻入城堡。但是如果攻打菲律賓,鄭成功就不可能再獲得那麼巨大的兵力優勢了。因為鄭軍在攻臺過程中,與荷蘭和當地土著作戰時損失了很多兵力,而缺糧和疾病又導致許多減員。當他完全控制檯灣後,帶去的2.5萬兵力已經摺損近半,船隻也損失了許多。所以進攻菲律賓的部隊最多不會超過1萬,而對手卻是比荷蘭人更強大的西班牙正規軍,人數也在1千左右,還有大量改宗天主教的菲律賓土著協助。鄭成功以僅剩一半的力量去攻打西班牙人以絕對優勢火力堅守的文藝復興稜堡體系,結果很難樂觀。如果西班牙人出城野戰,雖然兵力比為1:10,但依託西班牙大方陣和強大火力,勝負也很難預料。

鄭成功船隊要攻打菲律賓,就需要跨越風急浪高的巴士海峽,航渡距離遠超臺灣海峽,如果中途遇到強大的西班牙艦隊攔截,後果將非常凶險。

此戰對西班牙人來說,可以依託經營了近百年的殖民基地,猶如本土作戰。而鄭成功在海上長途奔襲,根本沒有後方,如果不能迅速取勝,將陷入背海面敵的絕境,攻打臺灣時,要不是上蒼保佑,他已經陷入了這樣的絕境,這次他還會有這樣的好運嗎?

在鄭成功之前,中國人就攻打過菲律賓。1574年,潮州海盜林鳳率領4000多人乘62艘戰船出發,其中作戰人員近2000人,其餘為家眷和工匠。航行兩天後,於11月29日夜到達菲律賓,準備突襲馬尼拉。但夜裡遭遇風暴,船隻一半沉沒,損失二百餘人,還錯過登陸地點,輾轉至馬尼拉時,天已大亮,西班牙人已有準備。海盜們雖已經十分疲憊,但先鋒部隊在一名叫莊公的倭寇率領下依然發起進攻,打死了西班牙指揮官高迪。西班牙總督勒比撒裡親率百餘人死守,憑著火力優勢擊退了海盜。

兩天後,林鳳再派出一千五百人前往攻城。但城內西班牙人依託工事和強大火力殊死抵抗。期間雖有80名海盜衝進城內,但在火槍集中打擊下全部戰死。這一仗,西班牙戰死十三人,而林鳳損失則達二百餘人,他的大將,那位倭寇莊公,亦在這一戰役中陣亡。面對慘重傷亡,林鳳無力再戰,只得撤退。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林鳳

1574年時,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立足未穩,防禦體系還不完備,抵禦海盜進攻時依託的工事是臨時搭建的木柵,兵力也只有400人。過了近90年後,鄭成功準備攻臺時,馬尼拉已經被建設成西班牙在遠東的核心基地,擁有完整的稜堡防禦體系和多層配置的火力,還部署了強大的兵力。而鄭成功的兵力和火力與當年的林鳳相比並沒有多大優勢,林鳳沒有做到的,也很難預料鄭成功會取得成功。

雖然鄭成功為保護華人而對西班牙殖民者發出的警告並未見效,他征伐菲律賓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然而他捍衛同胞利益的決心和意志是堅定的,這在鄭成功部屬後來的追述中也能得到印證。中書舍人鄭德瀟曾說鄭成功對西班牙人“三、五載,借事殺唐人”的暴行非常憤怒,鄭經在也《閩海紀要》說:“諸島番,惟呂宋待我中國人最無禮。先王在日,每欲徵之,以雪我中國人之恨!”說明鄭成功是隨時準備付諸行動的,並非故作姿態的虛聲恫嚇。

明中期以後,南洋的海外華人屢遭西方殖民者虐殺,但明清兩朝政府都沒有盡到保護僑民的責任。連橫在其《臺灣通史》中指出:“時華人之在南洋者,多遭異族苛待,清政府不能保之,且以為叛民,任其虐殺,破家蕩產……架小舟逃至臺灣,成功撫之。”可見在幾百年時間裡,只有鄭成功是真心用行動保護華人同胞的。

鄭成功對西班牙殖民者的警告雖然因將其激怒而使華人遭到又一輪屠殺,但西班牙人事後也感到心驚。他們雖然仗著船堅炮利,表面上有恃無恐,但菲律賓畢竟處於中國的朝貢範圍內,中國在那裡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如果中國人裡應外合反對他們,孤懸海外的一小撮殖民者很難維持其統治。而且他們也看到了鄭成功征伐菲律賓的警告絕非虛言。鄭成功死後,鄭經繼續準備攻打菲律賓,只是捲入了三番之亂才暫時作罷。鄭氏父子這種使命必達的堅定信念讓西班牙人害怕了,他們不得不做出妥協。

據江日升的《臺灣外記》記載,1666年,也就是鄭成功的警告信發出不到五年,西班牙人“至臺貢問”,並且“去本俗服飾”,穿明朝衣冠覲見鄭經,“行臣禮”。鄭經“申通商之約”並諭示:“凡洋船到爾地交易,不許生端勒擾,年當納船進貢。”使者“扣首唯唯”。

鄭成功以一介明朝亡國後的海外孤臣,憑著並不強悍的實力,通過展現出悍威同胞利益的堅定意志和行動決心,迫使強橫凶暴的西班牙殖民者做出了低頭示弱的姿態,就此而言,鄭成功不愧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