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大的生命給3個人帶來希望 浙江器官捐獻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青年時報 記者 周淳淳

6天大的生命給3個人帶來希望 浙江器官捐獻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蔡酈 製圖

這兩天,大家都被一個名叫“小毛豆”的小生命感動,雖然她只有6天大,卻給3個人帶來了新的希望。一個月前,出生在湖州的“小毛豆”因重度窒息離世,她的爸爸小毛在接連失去愛妻和愛女的悲痛中毅然決定,捐獻出“小毛豆”的一對眼角膜和一對腎臟,成功救治了一名重症患者,也使兩名盲人重獲光明。

昨天,記者從浙江省紅十字會獲悉,“小毛豆”是目前全省年齡較小的器官捐獻者之一,目前全省年齡最小的器官捐贈者是一名出生4天的男嬰,年齡最大的捐獻者是一名74歲的女性。

捐獻沒有絕對年齡限制主要看條件

浙江最小捐獻者僅4天大最年長者74歲

浙江省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曹燕芳介紹,4天大的男嬰捐贈器官是發生在2016年7月。當時,產婦小劉突然在預產期前後腹痛、昏迷,緊急送往醫院後孩子出世了,但由於胎兒宮內窘迫,孩子自出生後一直沒有心跳、呼吸,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男嬰最終被醫院診斷為腦死亡,父母決定將男嬰的一對腎臟和一對眼角膜移植給3個成年人。

此外,目前全省年齡最大的器官捐獻者是一名女性,2017年發生車禍時74歲,當時家屬做出為她“新生”的決定,捐出了她的肝臟和兩個腎臟。

“人體器官捐獻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主要看捐獻者是否符合器官捐獻的條件。”曹燕芳說。

捐獻理念正被更多人接受

但眼下的捐獻量遠遠不夠

曹燕芳認為,今年來,明顯感到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的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了解。對比一組數據,2010年8月至12月的5個月時間內,全省僅有375名人體器官志願捐獻者完成登記,2019年1月至5月間有1.3萬人完成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只要完成了志願登記,就一定能將器官捐獻付諸行動嗎?

“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登記成為人體器官志願捐獻者,但登記只是公民表達意願的一種方式,並不代表最終一定能夠實現器官捐獻。”曹燕芳說,其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比如有公民在身體健康時做了志願登記,但後來患上惡性腫瘤,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再成為合格的器官捐獻者了。

“所以最終還是要看捐獻者的臨終狀態,由評估專家評估後,確定是否能夠完成捐獻。”在曹燕芳看來,對於急切渴望得到器官移植的患者來說,就眼下的捐獻量而言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全國30名移植等待患者中,只有1名能獲得器官移植的機會,在浙江腎移植等待需要排隊5~10年。

器官捐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需要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

曹燕芳說,雖然近年來,全省各級紅十字會一直致力於推動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的宣傳動員,也有越來越多人成為志願捐獻者,但目前能夠開明地接受人體器官捐獻的還是隻有一小部分人,要想“改變”更多人的意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浙江省紅十字會志願者人體器官捐獻服務隊副隊長朱強榮,早在1997年就成為浙江省“身後捐獻角膜001號誌願者”,除了自己捐還義務“勸捐”,2013年“朱強榮工作室”在小營街道成立,他帶著一眾志願者,立志把全省第一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室做大做強。

“我還記得第一次‘勸捐’,在省人民醫院眼科病房裡幾次三番被家屬‘打’出來,家屬反對是阻礙器官捐獻的一大難關,‘勸捐’對象是名眼睛受傷的小夥子,當時他眼球保不住了,可眼角膜是完好的,活體捐獻難度更大,怎麼做小夥子媽媽的思想工作都不行。”朱強榮說,義務“勸捐”是個高難度活兒,很多時候得走進捐獻者家庭,做很多輔助工作。

填好了《浙江省遺體(組織)捐獻志願書》再反悔的案例,朱強榮也見過不少,瞞著家屬偷偷遞交的被發現了,夫妻雙方吵得不可開交。“妻子怎麼說都不同意,她說一想到丈夫走後身體不完整了,她這顆心怎麼都安不了,吵著鬧著要解除。”

除了家屬這道難關,朱強榮認為,社會對捐獻家庭的不夠尊重、理解,也拖了“器官捐獻發展”的後腿。“去年,我們在志願活動中得知,一家醫學院在用完捐贈者的遺體後,不主動承擔歸還骨灰,除非家屬特別提出和強調,並白紙黑字寫下來,這種做法讓捐獻者家屬感到心寒。”朱強榮向省紅十字會反映和提議,問題馬上得到了整改。

在朱強榮看來,只有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尊重捐獻者的良好氛圍,才能促進人體器官捐獻更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