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問題專家:美國近期對華“戰略”“戰術”是對中國認識的兩種誤判'

"

中新社北京8月13日電 題:美中問題專家趙穗生:美國近期對華“戰略”“戰術”是對中國認識的兩種誤判

中新社記者 吳旭

從香港修例問題到愈演愈烈的暴力違法事件,外部勢力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根據公開報道,美國政府重要官員上半年就曾會見香港反對派人員,公然妄議修例事務。而近來,美國某些政要及外交官員更是會見、接觸亂港分子,無端指責中國中央政府,為暴力違法行為“推波助瀾”。

“香港問題的複雜不能排除一些海外因素。”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執行主任趙穗生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等機構常年與香港和其他地區他們認為是所謂“民主化運動”的組織保持聯繫,美國政府部門也對認同美國“價值觀念”的運動表達支持。

“這是美國長期的政策。”趙穗生說,美國通過包括駐香港機構在內的多個渠道,與香港一些人員和組織建立聯繫。“這些是美國政府比較常態化的做法,也是美政府長期熱心政治的目標,他們不會不進行干預”。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日前指出,修例事件已經變質,帶有明顯的“顏色革命”特徵。

“在任何地方搞‘顏色革命’幾乎都不會成功。”趙穗生舉例說,比如當下委內瑞拉是美國比較上心的“政策目標”,美國不僅投入大量資金,還扶持了所謂的“反對派政府”。“攪局”委內瑞拉,與現任合法政府對立,就是想扶植親美的、符合他們所謂民主價值觀的政府。“但目前為止美國沒有取得任何實質進展,是個失敗的案例”。

趙穗生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美國自相矛盾的對內對外政策。美國國內要搞民主、多元化,但在國際上卻要搞霸權,反對全球化和多樣化。“每個國家都享有平等發展的權利,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方法不應該是阻撓別國實現偉大”。

趙穗生分析說,目前美中關係中出現的系列問題都反映出美國對華政策在“戰略”和“戰術”上發生了變化。

“與中國競爭對抗的做法是美國對華戰略一種長期的積累和延續。”趙穗生認為,美國在戰略層面上越來越沒有信心,沒有安全感,缺乏包容性。這樣的結果就是對華戰略上的“錙銖必較”,要求所謂“對等”,想盡一切辦法維護美國霸權,延緩中國崛起和發展。

“在對華‘戰術’上,美國近期也沒有作出正確選擇。”趙穗生說,在急於求成、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結果的情況下,企圖對中國“極限施壓”,結果只會適得其反。“中國在各個領域對美國的依賴性都在逐漸減小,在經濟方面有著較強的抗壓性,極限施壓只會引起中國更加強烈的反擊。這就很可能出現中國還沒‘垮’,美國就先‘撐’不住的局面”。

趙穗生說,當前美國對華政策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中國認識的兩種誤判。一是認為中國是強烈的競爭對手,將取代美國“主導世界”,對美國進行“和平演變”。“這種顧慮是一種嚴重的誤判。”趙穗生說,當今世界不是美國有些人所想的單極世界。世界既不是中國的也不是美國的,而是一個多極化世界。“美國不可能像過去一樣稱霸世界,中美可以和平共處,其他經濟體也會有更多聲音和話語權”。

“中國也在變,中國在改革中要解決的比如公平競爭、市場化等問題,要按照自己的步調和時間表進行,而不是按照美國的時間表進行。中國並不是不要改革,也不是不要和國際接軌。”趙穗生說,美國國內在這個方面也存在一定誤判。

“中美不能陷入大國對抗的陷阱中,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一個繁榮昌盛的中國符合美國利益,一個繁榮昌盛的美國也符合中國利益。”趙穗生指出,這兩種分別存在於中美兩國的觀點代表了雙方的共同利益,應該被更多人瞭解和認可。

“百人公開信、後續聯名信等現象都說明美國對華強硬政策不是定論,不是不可改變的。”作為百名學者公開信署名的學者之一,趙穗生關注到美國內日前引起熱議的兩封信有著一個共同點,都認為美國對華政策需要改變,但對華政策應該怎麼改成為爭論焦點。

趙穗生認為,在美國退役軍人、前情報官員署名的這封信中,謀生之道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觀點,“他們想要找到對手,因為軍費開支、生存之道等都取決於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而在第一封多數為美國前政要、學者和商界人士署名的信中,真正瞭解中國的專家其實不多。“還是要擴大對象範圍,把問題說透。”趙穗生說,強硬觀點上升就會影響非理性的政策行為,短期矛盾就會被放大,將許多問題升級,到最後也並不是各自想要達到的目標。

“現在根本不存在新冷戰的環境,中美需要和平穩定,通過認同和合作解決衝突和矛盾。”趙穗生強調,“雙方即便不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但也絕不是必然的敵人。”(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