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答案是智者。然而什麼樣的人才是智者?按照中國民間的說法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一個領導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必然能夠獲得事業的成功。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尚書·呂刑》中說:“皇帝請問下民。”作為古代國家最大的領導,皇帝要想讓自己的決策更加客觀、正確,就需要向平民百姓多加提問和諮詢。作為現代的領導,同樣需要修煉自己的提問能力。

"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答案是智者。然而什麼樣的人才是智者?按照中國民間的說法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一個領導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必然能夠獲得事業的成功。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尚書·呂刑》中說:“皇帝請問下民。”作為古代國家最大的領導,皇帝要想讓自己的決策更加客觀、正確,就需要向平民百姓多加提問和諮詢。作為現代的領導,同樣需要修煉自己的提問能力。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原文: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有主問。

註譯:君主詢問的範圍:一叫天時、二叫地理、三叫人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的情況都要問的明明白白,瞭解得清清楚楚,哪裡還有被人迷惑的地方?以上是說要善問。

鬼谷子認為,一個領導的知識範疇應該包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察人事。只有善問,我們才能掌握更多信息,認識問題更全面、更真實。只有善問,我們才能以有限的頭腦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這樣才不被別人矇蔽,才能完美地掌控和統御眾人。

為什麼要多問?這是因為即使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我們也往往會聽到三個不同的版本。

哪個是最真實的?這便是“熒惑之處”。所以多聽多問實在重要。中國人處理糾紛,常聽這個怎麼說,再悄悄聽那個怎麼說,最後還要聽聽局外人怎麼評價,就是出於這個目的。

多聽多問,你才能體察人心。多方打聽,相互驗證,才能察知事情原委。

自古以來,聖明的君主和領導都擅長提問和傾聽。他們知道,要想洞察真情真相,就要多問多聽。

"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答案是智者。然而什麼樣的人才是智者?按照中國民間的說法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一個領導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必然能夠獲得事業的成功。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尚書·呂刑》中說:“皇帝請問下民。”作為古代國家最大的領導,皇帝要想讓自己的決策更加客觀、正確,就需要向平民百姓多加提問和諮詢。作為現代的領導,同樣需要修煉自己的提問能力。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原文: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有主問。

註譯:君主詢問的範圍:一叫天時、二叫地理、三叫人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的情況都要問的明明白白,瞭解得清清楚楚,哪裡還有被人迷惑的地方?以上是說要善問。

鬼谷子認為,一個領導的知識範疇應該包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察人事。只有善問,我們才能掌握更多信息,認識問題更全面、更真實。只有善問,我們才能以有限的頭腦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這樣才不被別人矇蔽,才能完美地掌控和統御眾人。

為什麼要多問?這是因為即使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我們也往往會聽到三個不同的版本。

哪個是最真實的?這便是“熒惑之處”。所以多聽多問實在重要。中國人處理糾紛,常聽這個怎麼說,再悄悄聽那個怎麼說,最後還要聽聽局外人怎麼評價,就是出於這個目的。

多聽多問,你才能體察人心。多方打聽,相互驗證,才能察知事情原委。

自古以來,聖明的君主和領導都擅長提問和傾聽。他們知道,要想洞察真情真相,就要多問多聽。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管子·君臣》中說:“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詢問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將這些意見匯合在一起,就是聖明所在。

《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中說:“上(唐太宗)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唐太宗這樣一問,問出了治國的真諦。天、地、人,四方、上下、左右、前後,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你都問了個遍,這樣還有誰能夠矇蔽你?猶如撥雲見日,你的所有疑惑都將煙消雲散。沒有天生聖明的人,只有多問變得聖明的人。

關於多問多聽的重要性,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辯明是非得失;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往往要作出錯誤的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多問是明辨是非、少犯錯誤的有效策略,同時還是幫你做出正確決策的保證。

宋朝皇帝一般都有愛問的習慣——

"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答案是智者。然而什麼樣的人才是智者?按照中國民間的說法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一個領導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必然能夠獲得事業的成功。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尚書·呂刑》中說:“皇帝請問下民。”作為古代國家最大的領導,皇帝要想讓自己的決策更加客觀、正確,就需要向平民百姓多加提問和諮詢。作為現代的領導,同樣需要修煉自己的提問能力。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原文: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有主問。

註譯:君主詢問的範圍:一叫天時、二叫地理、三叫人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的情況都要問的明明白白,瞭解得清清楚楚,哪裡還有被人迷惑的地方?以上是說要善問。

鬼谷子認為,一個領導的知識範疇應該包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察人事。只有善問,我們才能掌握更多信息,認識問題更全面、更真實。只有善問,我們才能以有限的頭腦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這樣才不被別人矇蔽,才能完美地掌控和統御眾人。

為什麼要多問?這是因為即使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我們也往往會聽到三個不同的版本。

哪個是最真實的?這便是“熒惑之處”。所以多聽多問實在重要。中國人處理糾紛,常聽這個怎麼說,再悄悄聽那個怎麼說,最後還要聽聽局外人怎麼評價,就是出於這個目的。

多聽多問,你才能體察人心。多方打聽,相互驗證,才能察知事情原委。

自古以來,聖明的君主和領導都擅長提問和傾聽。他們知道,要想洞察真情真相,就要多問多聽。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管子·君臣》中說:“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詢問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將這些意見匯合在一起,就是聖明所在。

《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中說:“上(唐太宗)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唐太宗這樣一問,問出了治國的真諦。天、地、人,四方、上下、左右、前後,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你都問了個遍,這樣還有誰能夠矇蔽你?猶如撥雲見日,你的所有疑惑都將煙消雲散。沒有天生聖明的人,只有多問變得聖明的人。

關於多問多聽的重要性,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辯明是非得失;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往往要作出錯誤的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多問是明辨是非、少犯錯誤的有效策略,同時還是幫你做出正確決策的保證。

宋朝皇帝一般都有愛問的習慣——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內亂之後,帶著困惑請教宰相趙普:“自唐朝末年開始,幾十年內改朝換代猶如走馬燈,一共換了八姓十二君,戰亂不休。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我想讓天下安定,長久太平,可有什麼好的良策嗎?”

趙普智慧超群,對皇帝的問話,他早就有過深入的思考,於是立刻回答:“這個問題根源就在藩鎮的勢力太大,皇帝的控制權太弱,造成君弱臣強的局面。要想天下太平,必須削弱藩鎮的權力,管制他們的錢糧,收回他們的兵權,這樣必能長治久安。”

趙匡胤一聽就明白了,對此拍案讚賞,沒過多久,就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一幕,從此鞏固了宋家江山。

"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答案是智者。然而什麼樣的人才是智者?按照中國民間的說法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一個領導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必然能夠獲得事業的成功。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尚書·呂刑》中說:“皇帝請問下民。”作為古代國家最大的領導,皇帝要想讓自己的決策更加客觀、正確,就需要向平民百姓多加提問和諮詢。作為現代的領導,同樣需要修煉自己的提問能力。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原文: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有主問。

註譯:君主詢問的範圍:一叫天時、二叫地理、三叫人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的情況都要問的明明白白,瞭解得清清楚楚,哪裡還有被人迷惑的地方?以上是說要善問。

鬼谷子認為,一個領導的知識範疇應該包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察人事。只有善問,我們才能掌握更多信息,認識問題更全面、更真實。只有善問,我們才能以有限的頭腦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這樣才不被別人矇蔽,才能完美地掌控和統御眾人。

為什麼要多問?這是因為即使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我們也往往會聽到三個不同的版本。

哪個是最真實的?這便是“熒惑之處”。所以多聽多問實在重要。中國人處理糾紛,常聽這個怎麼說,再悄悄聽那個怎麼說,最後還要聽聽局外人怎麼評價,就是出於這個目的。

多聽多問,你才能體察人心。多方打聽,相互驗證,才能察知事情原委。

自古以來,聖明的君主和領導都擅長提問和傾聽。他們知道,要想洞察真情真相,就要多問多聽。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管子·君臣》中說:“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詢問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將這些意見匯合在一起,就是聖明所在。

《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中說:“上(唐太宗)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唐太宗這樣一問,問出了治國的真諦。天、地、人,四方、上下、左右、前後,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你都問了個遍,這樣還有誰能夠矇蔽你?猶如撥雲見日,你的所有疑惑都將煙消雲散。沒有天生聖明的人,只有多問變得聖明的人。

關於多問多聽的重要性,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辯明是非得失;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往往要作出錯誤的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多問是明辨是非、少犯錯誤的有效策略,同時還是幫你做出正確決策的保證。

宋朝皇帝一般都有愛問的習慣——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內亂之後,帶著困惑請教宰相趙普:“自唐朝末年開始,幾十年內改朝換代猶如走馬燈,一共換了八姓十二君,戰亂不休。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我想讓天下安定,長久太平,可有什麼好的良策嗎?”

趙普智慧超群,對皇帝的問話,他早就有過深入的思考,於是立刻回答:“這個問題根源就在藩鎮的勢力太大,皇帝的控制權太弱,造成君弱臣強的局面。要想天下太平,必須削弱藩鎮的權力,管制他們的錢糧,收回他們的兵權,這樣必能長治久安。”

趙匡胤一聽就明白了,對此拍案讚賞,沒過多久,就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一幕,從此鞏固了宋家江山。

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領導?

你看,這是不是一個好皇帝?趙匡胤由於善於提問、從諫如流,所以在歷史上算是一個排的上號的、相當英明的皇帝了。通過問話,他找到了讓宋家江山長治久安的良策,同時通過問話他參悟了人生真諦,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不過,不知道不要緊,要緊的是,要隨時隨地提問。採百花釀成蜜,匯百川成大海。的確如此,優秀的領導都懂得提問之法。很多領導之所以工作做不好,其緣由可能就在於不會提問。

提問,這是一名卓越領導必須修煉的能力。善於提問,你才能發現問題,才能獲取處理各種棘手難題的答案,從而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段來贏得成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