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口跟黨鬧革命———漳平市南洋鄉黨口村革命簡史'

漳平 龍巖 九龍江 朱德 大眾汽車 福建土樓 紅色文化週刊 2019-07-20
"

黨口跟黨鬧革命

———漳平市南洋鄉黨口村革命簡史

黨口村地處漳平九龍江支流的九鵬溪畔,九鵬溪橫穿黨口村,流向漳平直至匯入九龍江,也是寧洋縣城(今雙洋鎮所在地)通往漳平縣城陸路和水路的必經之處。

民國時期,黨口村所轄今利田、黨坑及村所在地的黨口,人口較少,房屋較分散,但植被良好,森林連片,幾個村落分佈在森林密佈中的窪地之中,天然的屏障為開展革命鬥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加上黨口村是通往鄉域外的水陸交通要道,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1929年8月7日,紅四軍軍長朱德率領紅四軍第二、三縱隊和軍部從寧洋縣城出發,直逼漳平縣城。紅四軍先頭部隊途經北寮、梧溪、南洋、黨口等村,因天降大雨,在原地休整,住宿一晚。紅四軍先頭部隊開展三項革命活動:一是先行研究攻打漳平縣城的作戰部署,迎接大部隊的到來;二是依靠群眾,在群眾的幫助下積極籌備軍需物資,補充給養,做好攻打漳平縣城的前期工作;三是深入貧苦百姓之中,發動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刷寫標語,號召群眾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打土豪、分田地。紅軍補充給養時,買賣公平,黨口村群眾至今還保留著紅軍向百姓購物使用的蘇區幣。紅軍的宣傳在黨口村及周邊鄉村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使黨口村群眾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提高了革命覺悟,真正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拯救貧苦大眾,只有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才能為窮人謀幸福。從此,黨口村的貧苦群眾不斷地探尋革命的道理,踏上革命道路。

1930年農曆9月底,黨坑自然村的陳淑番、陳巴鍾(綽號)組織一支十一人的赤衛隊隊伍,並與龍巖福村區區委主要負責人鄧毅剛取得聯繫,經上級黨組織批准,受編為龍巖福村區赤衛隊漳平上九鵬農民協會第七分隊,陳淑番任赤衛隊第七分隊隊長,陳巴鍾任副隊長生,隊員有:陳紅桂、陳榮村、陳水勇、陳慶泉、陳金爐、陳錦興、陳淑岸、陳淑淵、鄧仁春、陳桂生。赤衛隊第七分隊從福村區委領來紅袖章十二個、紅旗一面,公章一枚。

隊伍整編後的第一個行動是到橫坑(今華興)打擊士豪何吾萬,目的是為了打擊土豪欺壓百姓無惡不作的器張氣焰,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致敢於向反動勢力鬥爭的鬥志,進而擴大革命影響,籌集活動經費。但由於缺乏革命鬥爭經驗,工作準備不夠充分,加上組織不夠嚴密而走漏風聲,土豪何吾萬事先得到消息逃走,結果行動落空。

為鼓舞士氣,赤衛隊第七分隊召開會議,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首次組織鬥爭失敗的原因,統一全體隊員的思想,堅定全體隊員的意志。同時嚴明紀律,並按當地風俗舉行雞血盟誓,俗稱“殺雞斬頭”,其誓詞為:同生死、共患難、不叛變、不洩密。經過這次結盟儀式,大家的思想統一了,鬥志更堅定了。

為了壯大革命力量,擴大影響,喚起更多的貧苦大眾投身到革命隊伍,盟誓的全體隊員佩帶紅袖章,揹著單響槍,打著綁腿到南洋圩場遊行示威。隊員們冒著生命危險的示威遊行,使一些父老鄉親為赤衛隊員的安危捏了一把汗,可隊員們想到的是如何打倒土豪劣紳,使人民能當家作主,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這次宣傳革命道理的行動鼓舞了當地一方群眾,擴大了革命影響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此後的革命鬥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年12月底,為了加強保密工作,赤衛隊第七分隊在全村舉行“殺豬會眾”儀式,號召民眾參加革命行動,盟誓做好革命活動保密工作。

黨口村的革命行動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但也引起了反動當局的恐慌和畏懼。1930年,駐龍巖、漳平一線國民黨第十師第四團派朱永吾部進駐南洋(朱永吾任營長),派密探暗中追査跟蹤赤衛隊的情況。敵眾我寡,形勢對新生的革命組織非常不利。根據上級指示和當時的形勢,為保存赤衛隊實力,赤衛隊決定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活動。

在1931-1934年,轉入地下活動時期的赤衛隊員經常冒著流血犧牲、傾家蕩產的危險,一面暗中與反動勢力鬥爭,一面堅持每月碰頭開會學習一次,宣講革命道理。同時,赤衛隊不定期召開幹部會,佈置鬥爭任務,並與上級保持密切聯繫,接受上級的指示和任務,繼續擴大發展組織。赤衛隊當時暗中祕密作了不少的紅袖章,發展了陳司候、陳水壽、陳長髮、陳永章等新隊員。為擴大武裝,赤衛隊員籌集不少資金,購買槍支彈藥,有的隊員還將自養的生豬扛到龍巖捷步,換回槍支四杆,準備與國民黨軍和地方民團作長期鬥爭。

1935年,敵人加緊了對革命力量的“清剿”,南洋各村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4月,朱永吾部再次進駐南洋“清剿”。赤衛隊得到消息後,馬上採取行動,藏匿槍支彈藥,人員暫時轉移到外地。由於鬥爭經驗不足,行動緩慢,仍有部分隊員被捕。

敵人的瘋狂反撲和鎮壓,使赤衛隊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群眾財產受到嚴重損失,被抓捕隊員有陳紅桂、陳慶泉,群眾有鄧仁成陳寶金陳炳賢等共八人;被燒燬大土樓一座(50多間)和防土匪用的炮樓一座;被搜去單響步槍兩支。朱永吾部將抓獲的赤衛隊員和群眾押到黨泰茶樟阪(今進莊村,屬西園鄉),逼供審訊,囚禁兩個多月。八位同志受盡嚴刑拷打,堅貞不屈,沒有一人向反動派低頭。朱永吾部無可奈何,揚言要銀洋贖人。全村百姓籌集現款1500元大洋,送交朱永吾,將八位赤衛隊員和群眾營救出獄。

經過這場浩劫,黨口村赤衛隊暫時中斷了與上級黨組織的聯繫,革命隊伍一時失去航向,使黨口的革命力量在一段時間內無法發展和正常開展鬥爭。

1935年9月,龍巖赤尾山(今新羅區蘇阪鄉美山村)游擊隊林宗民率部在白沙與國民黨軍交戰,林宗民腿部受傷,在護兵張輝的護送下,到黨口村馬坑楓源窠暫避療傷。後由朱佳老等人又祕密送往黨坑陳寶金家,並請南洋老中醫李文欽前往治療傷口,時間長達半年。此時,赤衛隊又在林宗民領導下繼續與國民黨軍和當地反動勢力周旋,並在營侖村、北寮村等地發展組織。

抗日戰爭爆發後,黨口村民堅決支持抗戰,刷寫了不少宣傳標語在今黨口陳永奇老厝還保留有一條當時赤衛隊刷寫的標語,內容是:“要實行抗日,必須肅清內戰———赤衛隊。”

由於黨口村群眾基礎較好,國共合作後,形勢有所緩和,林宗民和妻子及其護兵張輝在黨口村居住,並在南洋各村領導革命活動長達五年之久。1940年春,國共合作出現裂痕,國民黨駐漳平第四團派一箇中隊兵力進剿黨口村。林宗民率領的游擊隊在黨口村的橋頭厝與敵相遇激戰,擊斃敵中隊長。國民黨駐漳平第四團瘋狂報復,派重兵進剿長達一個多月,並實行每家每戶連保,不得與游擊隊接頭,否則格殺勿論。針對敵眾我寡和當時的鬥爭形勢,為了確保貧苦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及正常的生產生活,林宗民只好留下當地富有革命鬥爭經驗的隊員,率大部暫時撤離黨口村。此後,黨口村的赤衛隊組織被迫再次轉入地下活動,暗中與林宗民保持聯繫,直到臨解放時,又重振旗鼓,參加解放漳平的戰鬥。

黨口村革命武裝組織在革命進程中從祕密到公開,又從公開到地下活動,堅持鬥爭達十多年之久,為漳平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