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

南宋是被蒙古元朝所滅,實際消滅宋朝最後君臣的卻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張弘範。網上有不少網友認為張弘範是賣國賊,又有大部分網友提出不少疑問,張弘範從來就不是宋朝的臣子,更沒在宋朝待過,滅宋沒什麼不對的,談不上是賣國賊。既然他是漢人,怎麼會成為蒙古人的大將呢?

張弘範一家都是效力於蒙古的軍人,他父親張柔,保定人士。金朝滅亡時,張柔還只是一方豪強,帶領親族結寨自保。這種情況在朝代交替時很常見。無論是金國敗兵,還是蒙古軍隊,都會洗劫百姓。

張柔打不過蒙古軍隊,被俘後投降。對比蒙古軍在中亞,只要稍加抵抗就屠殺乾淨的政策,這裡的蒙古軍隊還算仁慈。張柔自己的軍隊被收編為元軍,跟隨元軍南下作戰。

"

南宋是被蒙古元朝所滅,實際消滅宋朝最後君臣的卻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張弘範。網上有不少網友認為張弘範是賣國賊,又有大部分網友提出不少疑問,張弘範從來就不是宋朝的臣子,更沒在宋朝待過,滅宋沒什麼不對的,談不上是賣國賊。既然他是漢人,怎麼會成為蒙古人的大將呢?

張弘範一家都是效力於蒙古的軍人,他父親張柔,保定人士。金朝滅亡時,張柔還只是一方豪強,帶領親族結寨自保。這種情況在朝代交替時很常見。無論是金國敗兵,還是蒙古軍隊,都會洗劫百姓。

張柔打不過蒙古軍隊,被俘後投降。對比蒙古軍在中亞,只要稍加抵抗就屠殺乾淨的政策,這裡的蒙古軍隊還算仁慈。張柔自己的軍隊被收編為元軍,跟隨元軍南下作戰。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38年,張弘範出生。在家中11位兄弟裡面,第九子張弘範是最為出色的,文武全才,顏值最高。他從18歲開始參與軍務,表現出很強的領導能力。

此時的元軍已經不是純粹的蒙古軍隊,吸收了大量漢族、契丹和女真官兵。而像張弘範這樣,出身燕雲的漢人,從來沒有屬於過宋朝管轄,自然對宋朝談不上有感情。

蒙古建國號為元后,這場征服戰爭變成了改朝換代,張弘範等的漢族元軍,更加沒有心理負擔,往往衝在了滅宋的第一線。

"

南宋是被蒙古元朝所滅,實際消滅宋朝最後君臣的卻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張弘範。網上有不少網友認為張弘範是賣國賊,又有大部分網友提出不少疑問,張弘範從來就不是宋朝的臣子,更沒在宋朝待過,滅宋沒什麼不對的,談不上是賣國賊。既然他是漢人,怎麼會成為蒙古人的大將呢?

張弘範一家都是效力於蒙古的軍人,他父親張柔,保定人士。金朝滅亡時,張柔還只是一方豪強,帶領親族結寨自保。這種情況在朝代交替時很常見。無論是金國敗兵,還是蒙古軍隊,都會洗劫百姓。

張柔打不過蒙古軍隊,被俘後投降。對比蒙古軍在中亞,只要稍加抵抗就屠殺乾淨的政策,這裡的蒙古軍隊還算仁慈。張柔自己的軍隊被收編為元軍,跟隨元軍南下作戰。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38年,張弘範出生。在家中11位兄弟裡面,第九子張弘範是最為出色的,文武全才,顏值最高。他從18歲開始參與軍務,表現出很強的領導能力。

此時的元軍已經不是純粹的蒙古軍隊,吸收了大量漢族、契丹和女真官兵。而像張弘範這樣,出身燕雲的漢人,從來沒有屬於過宋朝管轄,自然對宋朝談不上有感情。

蒙古建國號為元后,這場征服戰爭變成了改朝換代,張弘範等的漢族元軍,更加沒有心理負擔,往往衝在了滅宋的第一線。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張弘範真正嶄露頭角,是在忽必烈登基後的襄陽之戰。就是小說裡郭大俠拼命防守的那個襄陽。張弘範在襄陽和樊城之間修了一道城牆,隔斷兩城的相互支援,然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經過苦戰,樊城首先被攻破,襄陽孤立無援,最後也只好投降,六年之久的襄樊戰役結束,元軍打開了滅宋的大門。張弘範受到忽必烈的重賞。接下來,張弘範又率軍從襄陽出發,沿長江兩岸大舉南下,先鋒正是原襄陽守將呂文煥。由此可以看出,長江中游的襄陽被攻佔後,南宋的長江防線已經名存實亡。

這六年裡,南宋卻沒有派主力與元軍爭奪襄陽,指望著元軍久攻不下而自退。這在軍事上是非常愚蠢和怯懦的。

"

南宋是被蒙古元朝所滅,實際消滅宋朝最後君臣的卻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張弘範。網上有不少網友認為張弘範是賣國賊,又有大部分網友提出不少疑問,張弘範從來就不是宋朝的臣子,更沒在宋朝待過,滅宋沒什麼不對的,談不上是賣國賊。既然他是漢人,怎麼會成為蒙古人的大將呢?

張弘範一家都是效力於蒙古的軍人,他父親張柔,保定人士。金朝滅亡時,張柔還只是一方豪強,帶領親族結寨自保。這種情況在朝代交替時很常見。無論是金國敗兵,還是蒙古軍隊,都會洗劫百姓。

張柔打不過蒙古軍隊,被俘後投降。對比蒙古軍在中亞,只要稍加抵抗就屠殺乾淨的政策,這裡的蒙古軍隊還算仁慈。張柔自己的軍隊被收編為元軍,跟隨元軍南下作戰。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38年,張弘範出生。在家中11位兄弟裡面,第九子張弘範是最為出色的,文武全才,顏值最高。他從18歲開始參與軍務,表現出很強的領導能力。

此時的元軍已經不是純粹的蒙古軍隊,吸收了大量漢族、契丹和女真官兵。而像張弘範這樣,出身燕雲的漢人,從來沒有屬於過宋朝管轄,自然對宋朝談不上有感情。

蒙古建國號為元后,這場征服戰爭變成了改朝換代,張弘範等的漢族元軍,更加沒有心理負擔,往往衝在了滅宋的第一線。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張弘範真正嶄露頭角,是在忽必烈登基後的襄陽之戰。就是小說裡郭大俠拼命防守的那個襄陽。張弘範在襄陽和樊城之間修了一道城牆,隔斷兩城的相互支援,然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經過苦戰,樊城首先被攻破,襄陽孤立無援,最後也只好投降,六年之久的襄樊戰役結束,元軍打開了滅宋的大門。張弘範受到忽必烈的重賞。接下來,張弘範又率軍從襄陽出發,沿長江兩岸大舉南下,先鋒正是原襄陽守將呂文煥。由此可以看出,長江中游的襄陽被攻佔後,南宋的長江防線已經名存實亡。

這六年裡,南宋卻沒有派主力與元軍爭奪襄陽,指望著元軍久攻不下而自退。這在軍事上是非常愚蠢和怯懦的。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75年,南宋丞相賈似道親自迎戰元軍,他還想用歲幣來換取苟安,但元軍已決意滅宋,沒有搭理他。

宋軍一直認為自己的水師無敵。可是,此時的元軍早已不是隻有騎兵的蒙古軍,同樣擁有了戰船。從中亞學會的巨型投石機,使元軍在遠程火力上也佔有了優勢。

南宋水師大敗,陸上宋軍更不是對手,張弘範的部隊攻進建康,長江防線徹底崩潰。南宋朝廷發出勤王令,要求各路宋軍前來保衛皇帝和臨安城。

可響應勤王令的只有張世傑和文天祥等少數人馬。張弘範認為南宋已經陷入人心惶恐之中,應當一鼓作氣將其擊敗。

張弘範與其他幾路元軍分進合擊,在鎮江焦山擊敗張世傑的水陸主力,消滅了最後一支有抵抗能力的宋軍。忽必烈授予他拔都稱號,並封為萬戶。

"

南宋是被蒙古元朝所滅,實際消滅宋朝最後君臣的卻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張弘範。網上有不少網友認為張弘範是賣國賊,又有大部分網友提出不少疑問,張弘範從來就不是宋朝的臣子,更沒在宋朝待過,滅宋沒什麼不對的,談不上是賣國賊。既然他是漢人,怎麼會成為蒙古人的大將呢?

張弘範一家都是效力於蒙古的軍人,他父親張柔,保定人士。金朝滅亡時,張柔還只是一方豪強,帶領親族結寨自保。這種情況在朝代交替時很常見。無論是金國敗兵,還是蒙古軍隊,都會洗劫百姓。

張柔打不過蒙古軍隊,被俘後投降。對比蒙古軍在中亞,只要稍加抵抗就屠殺乾淨的政策,這裡的蒙古軍隊還算仁慈。張柔自己的軍隊被收編為元軍,跟隨元軍南下作戰。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38年,張弘範出生。在家中11位兄弟裡面,第九子張弘範是最為出色的,文武全才,顏值最高。他從18歲開始參與軍務,表現出很強的領導能力。

此時的元軍已經不是純粹的蒙古軍隊,吸收了大量漢族、契丹和女真官兵。而像張弘範這樣,出身燕雲的漢人,從來沒有屬於過宋朝管轄,自然對宋朝談不上有感情。

蒙古建國號為元后,這場征服戰爭變成了改朝換代,張弘範等的漢族元軍,更加沒有心理負擔,往往衝在了滅宋的第一線。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張弘範真正嶄露頭角,是在忽必烈登基後的襄陽之戰。就是小說裡郭大俠拼命防守的那個襄陽。張弘範在襄陽和樊城之間修了一道城牆,隔斷兩城的相互支援,然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經過苦戰,樊城首先被攻破,襄陽孤立無援,最後也只好投降,六年之久的襄樊戰役結束,元軍打開了滅宋的大門。張弘範受到忽必烈的重賞。接下來,張弘範又率軍從襄陽出發,沿長江兩岸大舉南下,先鋒正是原襄陽守將呂文煥。由此可以看出,長江中游的襄陽被攻佔後,南宋的長江防線已經名存實亡。

這六年裡,南宋卻沒有派主力與元軍爭奪襄陽,指望著元軍久攻不下而自退。這在軍事上是非常愚蠢和怯懦的。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75年,南宋丞相賈似道親自迎戰元軍,他還想用歲幣來換取苟安,但元軍已決意滅宋,沒有搭理他。

宋軍一直認為自己的水師無敵。可是,此時的元軍早已不是隻有騎兵的蒙古軍,同樣擁有了戰船。從中亞學會的巨型投石機,使元軍在遠程火力上也佔有了優勢。

南宋水師大敗,陸上宋軍更不是對手,張弘範的部隊攻進建康,長江防線徹底崩潰。南宋朝廷發出勤王令,要求各路宋軍前來保衛皇帝和臨安城。

可響應勤王令的只有張世傑和文天祥等少數人馬。張弘範認為南宋已經陷入人心惶恐之中,應當一鼓作氣將其擊敗。

張弘範與其他幾路元軍分進合擊,在鎮江焦山擊敗張世傑的水陸主力,消滅了最後一支有抵抗能力的宋軍。忽必烈授予他拔都稱號,並封為萬戶。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76年正月,宋廷在元軍的軍事壓力下,向元朝乞降。三月,宋幼主及皇室被押往大都,南宋宣佈亡國。

南宋各地不願降元,接連發生起義。張弘範率軍四處鎮壓,他對蒙古人動輒屠城的做法很不認可,保全了很多參與起義的城市。作為接受過儒家教育的漢人,他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不像清軍的三順王,雖為漢人,卻沒少屠城。

滅亡南宋,張弘範被升為鎮國上將軍,從二品。在整個滅宋過程中,漢人元軍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元軍水師更是以漢人為主。

文天祥、張世傑等人擁立南宋皇室為帝,繼續堅持鬥爭。張弘範被任命為蒙古漢軍元帥,前去剿滅南宋流亡朝廷。

"

南宋是被蒙古元朝所滅,實際消滅宋朝最後君臣的卻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張弘範。網上有不少網友認為張弘範是賣國賊,又有大部分網友提出不少疑問,張弘範從來就不是宋朝的臣子,更沒在宋朝待過,滅宋沒什麼不對的,談不上是賣國賊。既然他是漢人,怎麼會成為蒙古人的大將呢?

張弘範一家都是效力於蒙古的軍人,他父親張柔,保定人士。金朝滅亡時,張柔還只是一方豪強,帶領親族結寨自保。這種情況在朝代交替時很常見。無論是金國敗兵,還是蒙古軍隊,都會洗劫百姓。

張柔打不過蒙古軍隊,被俘後投降。對比蒙古軍在中亞,只要稍加抵抗就屠殺乾淨的政策,這裡的蒙古軍隊還算仁慈。張柔自己的軍隊被收編為元軍,跟隨元軍南下作戰。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38年,張弘範出生。在家中11位兄弟裡面,第九子張弘範是最為出色的,文武全才,顏值最高。他從18歲開始參與軍務,表現出很強的領導能力。

此時的元軍已經不是純粹的蒙古軍隊,吸收了大量漢族、契丹和女真官兵。而像張弘範這樣,出身燕雲的漢人,從來沒有屬於過宋朝管轄,自然對宋朝談不上有感情。

蒙古建國號為元后,這場征服戰爭變成了改朝換代,張弘範等的漢族元軍,更加沒有心理負擔,往往衝在了滅宋的第一線。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張弘範真正嶄露頭角,是在忽必烈登基後的襄陽之戰。就是小說裡郭大俠拼命防守的那個襄陽。張弘範在襄陽和樊城之間修了一道城牆,隔斷兩城的相互支援,然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經過苦戰,樊城首先被攻破,襄陽孤立無援,最後也只好投降,六年之久的襄樊戰役結束,元軍打開了滅宋的大門。張弘範受到忽必烈的重賞。接下來,張弘範又率軍從襄陽出發,沿長江兩岸大舉南下,先鋒正是原襄陽守將呂文煥。由此可以看出,長江中游的襄陽被攻佔後,南宋的長江防線已經名存實亡。

這六年裡,南宋卻沒有派主力與元軍爭奪襄陽,指望著元軍久攻不下而自退。這在軍事上是非常愚蠢和怯懦的。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75年,南宋丞相賈似道親自迎戰元軍,他還想用歲幣來換取苟安,但元軍已決意滅宋,沒有搭理他。

宋軍一直認為自己的水師無敵。可是,此時的元軍早已不是隻有騎兵的蒙古軍,同樣擁有了戰船。從中亞學會的巨型投石機,使元軍在遠程火力上也佔有了優勢。

南宋水師大敗,陸上宋軍更不是對手,張弘範的部隊攻進建康,長江防線徹底崩潰。南宋朝廷發出勤王令,要求各路宋軍前來保衛皇帝和臨安城。

可響應勤王令的只有張世傑和文天祥等少數人馬。張弘範認為南宋已經陷入人心惶恐之中,應當一鼓作氣將其擊敗。

張弘範與其他幾路元軍分進合擊,在鎮江焦山擊敗張世傑的水陸主力,消滅了最後一支有抵抗能力的宋軍。忽必烈授予他拔都稱號,並封為萬戶。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1276年正月,宋廷在元軍的軍事壓力下,向元朝乞降。三月,宋幼主及皇室被押往大都,南宋宣佈亡國。

南宋各地不願降元,接連發生起義。張弘範率軍四處鎮壓,他對蒙古人動輒屠城的做法很不認可,保全了很多參與起義的城市。作為接受過儒家教育的漢人,他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不像清軍的三順王,雖為漢人,卻沒少屠城。

滅亡南宋,張弘範被升為鎮國上將軍,從二品。在整個滅宋過程中,漢人元軍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元軍水師更是以漢人為主。

文天祥、張世傑等人擁立南宋皇室為帝,繼續堅持鬥爭。張弘範被任命為蒙古漢軍元帥,前去剿滅南宋流亡朝廷。

帶兵滅了漢族政權的漢人,一生和漢人交火,網友都說不是賣國賊

張弘範佔據了絕對優勢,先是在潮州生擒文天祥,又在崖山包圍了南宋的全部殘餘力量。宋軍再次大敗,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投海,張世傑突圍後死於海難,南宋徹底滅亡。

張弘範在崖山的崖壁上刻字,以紀念自己在此處滅宋。後人在他名字前加了個“宋”字,以諷刺漢人張弘範卻滅掉了漢人政權。

滅宋的第二年,張弘範病重而亡,臨死前把忽必烈賜他的寶劍和鎧甲交給兒子,讓兒子記住自己的功勞。張弘範死時43歲,元朝追授他平章政事之職,相當於宰相,後來又追封到淮陽王。

從經歷上看,張弘範與吳三桂有點類似,都是漢人將領,為異族政權消滅了前朝的最後一位漢人皇帝。直到今天,我們對張弘範的感情仍然是複雜的,他從來不是宋人,肯定算不上宋奸,但是否屬於漢奸,歷史上一直是有爭議的。

【參考資料:《元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