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今天

教師節

濃情九月 難忘師恩

在此

讓我們一起

祝所有的教師

教師節快樂!

都說老師是

美的耕耘者 美的播種者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老師們的故事吧!

陳發倫 潛心教書16載

陳發倫自2003年大學畢業後紮根鄉村,任教於普子中學,至今已經16個年頭。從2005年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至今,他深受領導信任,家長認可,學生喜歡。201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作為班主任,陳發倫關心學生就像關心自己的子女一樣,既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又要關心他們的健康,還要關心他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做人。

學校地處山區,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從小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陳發倫就充當起了父親的角色。週末,陪著學生一起學習、運動。寒暑假,將無人照管的特殊家庭的孩子接送到家照看。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每月工資只有六百多元,大多數時候還需要家裡補貼,但只要學生生活上有困難,學習上有需求,他都會盡力支持。時間久了,學生們都被他的愛心感染,對他充滿信任和依賴。

2003至2006年,學校教師緊缺,陳發倫一個人擔任三個年級的地理和政治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還兼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工作量雖很大,但是他從沒有訴過苦怨過累。

陳發倫回憶,2012年11月,一個留守學生的爺爺病重需要住院手術,學生心事重重,沉默寡言。陳發倫發現了學生的這一變化,在得知具體情況以後,他立即陪著學生到醫院辦理手續,從手術—治療—照看一連幾個日夜他都和學生一起守候在醫院,晚上躺在醫院的樓道里休息,白天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學校工作,直到學生家長趕到他才放心離開醫院。那名學生被老師的行為深深感動,而後用實際行動從一名問題學生逆襲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正是因為他的細心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反常,做出最恰當合理的處理。因為他的細心,他的班級從來沒有發生過一例重大違紀事件,學生對他的信任源自他實際的行動,源自他敢於承擔責任和細緻入微的愛護。

2012年,陳發倫所帶的第二屆學生即將畢業。對於這個班級他有著更特殊的情感。剛進初一的時候,學生基礎差(班級第一名為年級300多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道德品質不容樂觀,如果任其自然發展,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今天

教師節

濃情九月 難忘師恩

在此

讓我們一起

祝所有的教師

教師節快樂!

都說老師是

美的耕耘者 美的播種者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老師們的故事吧!

陳發倫 潛心教書16載

陳發倫自2003年大學畢業後紮根鄉村,任教於普子中學,至今已經16個年頭。從2005年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至今,他深受領導信任,家長認可,學生喜歡。201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作為班主任,陳發倫關心學生就像關心自己的子女一樣,既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又要關心他們的健康,還要關心他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做人。

學校地處山區,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從小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陳發倫就充當起了父親的角色。週末,陪著學生一起學習、運動。寒暑假,將無人照管的特殊家庭的孩子接送到家照看。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每月工資只有六百多元,大多數時候還需要家裡補貼,但只要學生生活上有困難,學習上有需求,他都會盡力支持。時間久了,學生們都被他的愛心感染,對他充滿信任和依賴。

2003至2006年,學校教師緊缺,陳發倫一個人擔任三個年級的地理和政治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還兼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工作量雖很大,但是他從沒有訴過苦怨過累。

陳發倫回憶,2012年11月,一個留守學生的爺爺病重需要住院手術,學生心事重重,沉默寡言。陳發倫發現了學生的這一變化,在得知具體情況以後,他立即陪著學生到醫院辦理手續,從手術—治療—照看一連幾個日夜他都和學生一起守候在醫院,晚上躺在醫院的樓道里休息,白天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學校工作,直到學生家長趕到他才放心離開醫院。那名學生被老師的行為深深感動,而後用實際行動從一名問題學生逆襲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正是因為他的細心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反常,做出最恰當合理的處理。因為他的細心,他的班級從來沒有發生過一例重大違紀事件,學生對他的信任源自他實際的行動,源自他敢於承擔責任和細緻入微的愛護。

2012年,陳發倫所帶的第二屆學生即將畢業。對於這個班級他有著更特殊的情感。剛進初一的時候,學生基礎差(班級第一名為年級300多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道德品質不容樂觀,如果任其自然發展,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陳發倫把辦公地點搬到了教室。

陳發倫並沒有放棄任何可以改變的機會。他把自己的辦公桌搬到了教室,並自學數學和英語,對學生加強輔導,劃分小組合作學習,每天堅持與至少兩名學生談心。那年,為了讓同學們三年的努力能有所收穫,陳發倫還搬進男生宿舍與同學們同吃同住,晚上為學生蓋被子,早上當學生的鬧鐘,用自己不多的工資為學生改善生活,隨時準備為學生排憂解難。正是這樣,陳發倫真正成為了學生們學習的好導師、生活的好朋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班31人升入重點高中學習,兩人被直接保送到彭水中學就讀。

16年來,陳發倫一直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他潛心教學,在2013、2014年全縣統考中,他所任學科取得了全縣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班主任工作上,他一如既往地用愛心、細心、耐心澆灌,2015級學生全部升入重點高中;2018級學生在中考中再創輝煌——班級學生不僅全部升入重點高中學習,而且七百分以上的有10人,近十人獲得全縣前百名。在全縣班級考核中,陳發倫所帶班級連續三屆都進入綜合排名前十的佳績,創造了縣鄉鎮中學的歷史。

張海 讓青春綻放光彩

張海,彭水第一小學音樂教師。從教21年來,他憑著無私奉獻、敬業創新的主人翁精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用辛勤的汗水譜寫了一名音樂教師愛崗敬業的奉獻之歌。

“學厚為師,德高為範”。學習本身就是教師的天職。張海深知,只有加強學習,苦練內功,才能真正“教好書、育好人”。於是,空閒之餘,他便來到音樂室練習葫蘆絲、二胡、鋼琴、笛子、唱歌,用心跳動最美的音符。

張海覺得,只有在專業上“一專多能”,才能真正適應教學需求。為了解決“怎麼唱好高音”,每逢暑假,他便自掏腰包飛往北京,拜訪著名音樂人和音樂老師,聽取他們意見建議。經過老師的引導和自己的磨鍊,問題終於解決,張海的歌聲也不斷成熟動聽。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張海作為學校藝術組組長,默默耕耘,勇挑重擔,顧全大局,以德權人,常常超負荷地工作,很好的起到“傳幫帶”作用。他堅持帶頭引導藝術組全體教師養成學習的好習慣。在教學設計上,他突出落實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每一節課,都要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問題,引導和訓練每一名學生。教學中,他堅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始終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把學生的個性體驗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讓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實施上,他不強求“齊頭並進”,而是追求“差異發展”和“個性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如“小學音樂與品德課程的整合”,極大地減輕學生的負擔。

為適應新時代教學要求,張海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教學之餘,他熱衷於歌曲的創作,其原創歌曲《我家住在阿依河上》《烏江畫苗鄉音》獲縣級原創歌曲大賽金獎和銅獎。另外,有10多首歌曲在彭水原創歌曲結集出版。

張海對教育事業充滿愛心,利用音樂去感染學生,利用學科特點提高學生的樂趣。

10多年前,上音樂課時,他發現學生黃越強在打瞌睡,便叫他起來唱唱歌、提提神。這一唱,他可樂了。因為這個孩子嗓音特別好。他如獲至寶,經常抽出課餘時間進行“一對一”輔導,最後,通過努力,黃越強考上師範音樂班,現在也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今天

教師節

濃情九月 難忘師恩

在此

讓我們一起

祝所有的教師

教師節快樂!

都說老師是

美的耕耘者 美的播種者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老師們的故事吧!

陳發倫 潛心教書16載

陳發倫自2003年大學畢業後紮根鄉村,任教於普子中學,至今已經16個年頭。從2005年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至今,他深受領導信任,家長認可,學生喜歡。201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作為班主任,陳發倫關心學生就像關心自己的子女一樣,既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又要關心他們的健康,還要關心他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做人。

學校地處山區,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從小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陳發倫就充當起了父親的角色。週末,陪著學生一起學習、運動。寒暑假,將無人照管的特殊家庭的孩子接送到家照看。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每月工資只有六百多元,大多數時候還需要家裡補貼,但只要學生生活上有困難,學習上有需求,他都會盡力支持。時間久了,學生們都被他的愛心感染,對他充滿信任和依賴。

2003至2006年,學校教師緊缺,陳發倫一個人擔任三個年級的地理和政治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還兼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工作量雖很大,但是他從沒有訴過苦怨過累。

陳發倫回憶,2012年11月,一個留守學生的爺爺病重需要住院手術,學生心事重重,沉默寡言。陳發倫發現了學生的這一變化,在得知具體情況以後,他立即陪著學生到醫院辦理手續,從手術—治療—照看一連幾個日夜他都和學生一起守候在醫院,晚上躺在醫院的樓道里休息,白天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學校工作,直到學生家長趕到他才放心離開醫院。那名學生被老師的行為深深感動,而後用實際行動從一名問題學生逆襲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正是因為他的細心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反常,做出最恰當合理的處理。因為他的細心,他的班級從來沒有發生過一例重大違紀事件,學生對他的信任源自他實際的行動,源自他敢於承擔責任和細緻入微的愛護。

2012年,陳發倫所帶的第二屆學生即將畢業。對於這個班級他有著更特殊的情感。剛進初一的時候,學生基礎差(班級第一名為年級300多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道德品質不容樂觀,如果任其自然發展,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陳發倫把辦公地點搬到了教室。

陳發倫並沒有放棄任何可以改變的機會。他把自己的辦公桌搬到了教室,並自學數學和英語,對學生加強輔導,劃分小組合作學習,每天堅持與至少兩名學生談心。那年,為了讓同學們三年的努力能有所收穫,陳發倫還搬進男生宿舍與同學們同吃同住,晚上為學生蓋被子,早上當學生的鬧鐘,用自己不多的工資為學生改善生活,隨時準備為學生排憂解難。正是這樣,陳發倫真正成為了學生們學習的好導師、生活的好朋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班31人升入重點高中學習,兩人被直接保送到彭水中學就讀。

16年來,陳發倫一直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他潛心教學,在2013、2014年全縣統考中,他所任學科取得了全縣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班主任工作上,他一如既往地用愛心、細心、耐心澆灌,2015級學生全部升入重點高中;2018級學生在中考中再創輝煌——班級學生不僅全部升入重點高中學習,而且七百分以上的有10人,近十人獲得全縣前百名。在全縣班級考核中,陳發倫所帶班級連續三屆都進入綜合排名前十的佳績,創造了縣鄉鎮中學的歷史。

張海 讓青春綻放光彩

張海,彭水第一小學音樂教師。從教21年來,他憑著無私奉獻、敬業創新的主人翁精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用辛勤的汗水譜寫了一名音樂教師愛崗敬業的奉獻之歌。

“學厚為師,德高為範”。學習本身就是教師的天職。張海深知,只有加強學習,苦練內功,才能真正“教好書、育好人”。於是,空閒之餘,他便來到音樂室練習葫蘆絲、二胡、鋼琴、笛子、唱歌,用心跳動最美的音符。

張海覺得,只有在專業上“一專多能”,才能真正適應教學需求。為了解決“怎麼唱好高音”,每逢暑假,他便自掏腰包飛往北京,拜訪著名音樂人和音樂老師,聽取他們意見建議。經過老師的引導和自己的磨鍊,問題終於解決,張海的歌聲也不斷成熟動聽。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張海作為學校藝術組組長,默默耕耘,勇挑重擔,顧全大局,以德權人,常常超負荷地工作,很好的起到“傳幫帶”作用。他堅持帶頭引導藝術組全體教師養成學習的好習慣。在教學設計上,他突出落實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每一節課,都要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問題,引導和訓練每一名學生。教學中,他堅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始終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把學生的個性體驗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讓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實施上,他不強求“齊頭並進”,而是追求“差異發展”和“個性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如“小學音樂與品德課程的整合”,極大地減輕學生的負擔。

為適應新時代教學要求,張海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教學之餘,他熱衷於歌曲的創作,其原創歌曲《我家住在阿依河上》《烏江畫苗鄉音》獲縣級原創歌曲大賽金獎和銅獎。另外,有10多首歌曲在彭水原創歌曲結集出版。

張海對教育事業充滿愛心,利用音樂去感染學生,利用學科特點提高學生的樂趣。

10多年前,上音樂課時,他發現學生黃越強在打瞌睡,便叫他起來唱唱歌、提提神。這一唱,他可樂了。因為這個孩子嗓音特別好。他如獲至寶,經常抽出課餘時間進行“一對一”輔導,最後,通過努力,黃越強考上師範音樂班,現在也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張海(右一)在指導青年教師。

在教育教學中,張海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要求藝術組全體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把思想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用音樂傳遞愛的活力,讓孩子們在音樂中快樂成長。在課外輔導上,為了讓孩子們學到更深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真正提高音樂鑑賞能力,他帶頭做好組建學校合唱隊、器樂隊、少先隊鼓隊等音樂興趣小組訓練工作,讓“學校有特色,班班有歌聲”。

深入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之一的三義鄉開展教育扶貧這段歲月,是張海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難忘經歷。

2018年,聽到學校抽調教師幫扶三義鄉中心校,他又是第一個主動請纓,學校只好答應他的請求。三義中心校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全校學生要上晚自習。張海瞭解到,很多學生都沒見過樂器,他便利用課餘時間組織熱愛葫蘆絲的孩子吹奏葫蘆絲。於是,當孩子們上其它課時,他就在音樂室專研葫蘆絲的演奏技巧;下課時,他就和孩子們一起快樂的演奏。就這樣,他整整堅持了兩年。讓他欣慰的是,如今,孩子們終於能演奏葫蘆絲了。

張海說,記得去大地村小指導學生吹奏口風琴的場景。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直盯著他,讓他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偉大。他承諾孩子們,只要努力學習,就可以實現去縣城表演的願望。最後,孩子們這個願望都如願以償。這就是教育奉獻的快樂。

蔣正仙 青春玫瑰暗自芬芳

蔣正仙,彭水一中英語教師,現在縣民族中學支教。2004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走在教學一線。15年裡,她認真貫徹執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針政策,教學上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站穩講臺;班主任工作一直追求愛心教育、行動教育;德育工作以大局為重、先人後己、嚴以律己、模範帶頭。

教學上,起早貪黑,爭分奪秒,只為提高學生的分數。2010年秋進入一中,在之後的這幾年裡,從普通班到名校班的變化,蔣正仙倍感責任之大、擔子之重。因為壓力,她有了更大的動力,她更加努力,因此備課找資料、出習題、批改作業等不再是任務了,而是一種自覺;提前走進教室,和學生課前交流是那樣的快樂、幸福。

2018年春接了29班,接手時班級英語倒數第一,沒有人及格,80分以上的只有2人,而且這個班級的課堂氛圍特別糟糕,蔣正仙為了培養早讀的習慣,每天早上6:50進教室,領著同學們讀英語,教單詞,教音標。自己花錢給學生買英語字帖和書寫臨摹紙,耐心指導學生每一個字母的正確書寫。重點句子一句一句教,一句一句背。知識點主攻基礎,大膽放棄高難度內容。在作業本上隨處可見她給學生的勵志評語“這次的書寫好多了,你可以做的更好”“最近課堂表現不錯哦,老師很看好你,一起加油吧!”不願意交作業的同學都開始積極交作業了,尤其期待發作業的時刻。孩子們看到作業時臉上流露出的快樂和開心也是她自己最開心的時刻。課後,蔣正仙還擠出自己的休息時間輔導這些孩子,就這樣快樂、和諧地度過了快三學期了,這個班的英語成績已經由第十三名上升為第二名了。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今天

教師節

濃情九月 難忘師恩

在此

讓我們一起

祝所有的教師

教師節快樂!

都說老師是

美的耕耘者 美的播種者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老師們的故事吧!

陳發倫 潛心教書16載

陳發倫自2003年大學畢業後紮根鄉村,任教於普子中學,至今已經16個年頭。從2005年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至今,他深受領導信任,家長認可,學生喜歡。201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作為班主任,陳發倫關心學生就像關心自己的子女一樣,既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又要關心他們的健康,還要關心他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做人。

學校地處山區,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從小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陳發倫就充當起了父親的角色。週末,陪著學生一起學習、運動。寒暑假,將無人照管的特殊家庭的孩子接送到家照看。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每月工資只有六百多元,大多數時候還需要家裡補貼,但只要學生生活上有困難,學習上有需求,他都會盡力支持。時間久了,學生們都被他的愛心感染,對他充滿信任和依賴。

2003至2006年,學校教師緊缺,陳發倫一個人擔任三個年級的地理和政治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還兼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工作量雖很大,但是他從沒有訴過苦怨過累。

陳發倫回憶,2012年11月,一個留守學生的爺爺病重需要住院手術,學生心事重重,沉默寡言。陳發倫發現了學生的這一變化,在得知具體情況以後,他立即陪著學生到醫院辦理手續,從手術—治療—照看一連幾個日夜他都和學生一起守候在醫院,晚上躺在醫院的樓道里休息,白天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學校工作,直到學生家長趕到他才放心離開醫院。那名學生被老師的行為深深感動,而後用實際行動從一名問題學生逆襲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正是因為他的細心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反常,做出最恰當合理的處理。因為他的細心,他的班級從來沒有發生過一例重大違紀事件,學生對他的信任源自他實際的行動,源自他敢於承擔責任和細緻入微的愛護。

2012年,陳發倫所帶的第二屆學生即將畢業。對於這個班級他有著更特殊的情感。剛進初一的時候,學生基礎差(班級第一名為年級300多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道德品質不容樂觀,如果任其自然發展,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陳發倫把辦公地點搬到了教室。

陳發倫並沒有放棄任何可以改變的機會。他把自己的辦公桌搬到了教室,並自學數學和英語,對學生加強輔導,劃分小組合作學習,每天堅持與至少兩名學生談心。那年,為了讓同學們三年的努力能有所收穫,陳發倫還搬進男生宿舍與同學們同吃同住,晚上為學生蓋被子,早上當學生的鬧鐘,用自己不多的工資為學生改善生活,隨時準備為學生排憂解難。正是這樣,陳發倫真正成為了學生們學習的好導師、生活的好朋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班31人升入重點高中學習,兩人被直接保送到彭水中學就讀。

16年來,陳發倫一直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他潛心教學,在2013、2014年全縣統考中,他所任學科取得了全縣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班主任工作上,他一如既往地用愛心、細心、耐心澆灌,2015級學生全部升入重點高中;2018級學生在中考中再創輝煌——班級學生不僅全部升入重點高中學習,而且七百分以上的有10人,近十人獲得全縣前百名。在全縣班級考核中,陳發倫所帶班級連續三屆都進入綜合排名前十的佳績,創造了縣鄉鎮中學的歷史。

張海 讓青春綻放光彩

張海,彭水第一小學音樂教師。從教21年來,他憑著無私奉獻、敬業創新的主人翁精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用辛勤的汗水譜寫了一名音樂教師愛崗敬業的奉獻之歌。

“學厚為師,德高為範”。學習本身就是教師的天職。張海深知,只有加強學習,苦練內功,才能真正“教好書、育好人”。於是,空閒之餘,他便來到音樂室練習葫蘆絲、二胡、鋼琴、笛子、唱歌,用心跳動最美的音符。

張海覺得,只有在專業上“一專多能”,才能真正適應教學需求。為了解決“怎麼唱好高音”,每逢暑假,他便自掏腰包飛往北京,拜訪著名音樂人和音樂老師,聽取他們意見建議。經過老師的引導和自己的磨鍊,問題終於解決,張海的歌聲也不斷成熟動聽。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張海作為學校藝術組組長,默默耕耘,勇挑重擔,顧全大局,以德權人,常常超負荷地工作,很好的起到“傳幫帶”作用。他堅持帶頭引導藝術組全體教師養成學習的好習慣。在教學設計上,他突出落實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每一節課,都要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問題,引導和訓練每一名學生。教學中,他堅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始終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把學生的個性體驗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讓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實施上,他不強求“齊頭並進”,而是追求“差異發展”和“個性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如“小學音樂與品德課程的整合”,極大地減輕學生的負擔。

為適應新時代教學要求,張海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教學之餘,他熱衷於歌曲的創作,其原創歌曲《我家住在阿依河上》《烏江畫苗鄉音》獲縣級原創歌曲大賽金獎和銅獎。另外,有10多首歌曲在彭水原創歌曲結集出版。

張海對教育事業充滿愛心,利用音樂去感染學生,利用學科特點提高學生的樂趣。

10多年前,上音樂課時,他發現學生黃越強在打瞌睡,便叫他起來唱唱歌、提提神。這一唱,他可樂了。因為這個孩子嗓音特別好。他如獲至寶,經常抽出課餘時間進行“一對一”輔導,最後,通過努力,黃越強考上師範音樂班,現在也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張海(右一)在指導青年教師。

在教育教學中,張海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要求藝術組全體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把思想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用音樂傳遞愛的活力,讓孩子們在音樂中快樂成長。在課外輔導上,為了讓孩子們學到更深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真正提高音樂鑑賞能力,他帶頭做好組建學校合唱隊、器樂隊、少先隊鼓隊等音樂興趣小組訓練工作,讓“學校有特色,班班有歌聲”。

深入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之一的三義鄉開展教育扶貧這段歲月,是張海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難忘經歷。

2018年,聽到學校抽調教師幫扶三義鄉中心校,他又是第一個主動請纓,學校只好答應他的請求。三義中心校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全校學生要上晚自習。張海瞭解到,很多學生都沒見過樂器,他便利用課餘時間組織熱愛葫蘆絲的孩子吹奏葫蘆絲。於是,當孩子們上其它課時,他就在音樂室專研葫蘆絲的演奏技巧;下課時,他就和孩子們一起快樂的演奏。就這樣,他整整堅持了兩年。讓他欣慰的是,如今,孩子們終於能演奏葫蘆絲了。

張海說,記得去大地村小指導學生吹奏口風琴的場景。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直盯著他,讓他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偉大。他承諾孩子們,只要努力學習,就可以實現去縣城表演的願望。最後,孩子們這個願望都如願以償。這就是教育奉獻的快樂。

蔣正仙 青春玫瑰暗自芬芳

蔣正仙,彭水一中英語教師,現在縣民族中學支教。2004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走在教學一線。15年裡,她認真貫徹執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針政策,教學上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站穩講臺;班主任工作一直追求愛心教育、行動教育;德育工作以大局為重、先人後己、嚴以律己、模範帶頭。

教學上,起早貪黑,爭分奪秒,只為提高學生的分數。2010年秋進入一中,在之後的這幾年裡,從普通班到名校班的變化,蔣正仙倍感責任之大、擔子之重。因為壓力,她有了更大的動力,她更加努力,因此備課找資料、出習題、批改作業等不再是任務了,而是一種自覺;提前走進教室,和學生課前交流是那樣的快樂、幸福。

2018年春接了29班,接手時班級英語倒數第一,沒有人及格,80分以上的只有2人,而且這個班級的課堂氛圍特別糟糕,蔣正仙為了培養早讀的習慣,每天早上6:50進教室,領著同學們讀英語,教單詞,教音標。自己花錢給學生買英語字帖和書寫臨摹紙,耐心指導學生每一個字母的正確書寫。重點句子一句一句教,一句一句背。知識點主攻基礎,大膽放棄高難度內容。在作業本上隨處可見她給學生的勵志評語“這次的書寫好多了,你可以做的更好”“最近課堂表現不錯哦,老師很看好你,一起加油吧!”不願意交作業的同學都開始積極交作業了,尤其期待發作業的時刻。孩子們看到作業時臉上流露出的快樂和開心也是她自己最開心的時刻。課後,蔣正仙還擠出自己的休息時間輔導這些孩子,就這樣快樂、和諧地度過了快三學期了,這個班的英語成績已經由第十三名上升為第二名了。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蔣正仙在批改學生作業。

蔣正仙從參加工作以來,一直都在幹班主任工作。十幾年時間,蔣正仙的頭髮差不多全白了,對於一個女性來說,代價太大了。可她又想,頭髮白了可以染,但是孩子的青春毀了,學業荒廢了,心裡的疾病能染嗎?蔣正仙覺得,就算用頭髮全白的代價去換回學生無悔的青春、滿意的學業、陽光的性格這也是值得的。

作為班主任,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集體意識、大局意識都是必須的,教導學生待人接物、尊師重友、為人處世都是不可或缺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是不容忽視的。留守學生,特殊家庭、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一直困惑著每個班主任。要是班主任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2019屆高一秋季剛開學,從主城轉回一名男生,該生行為習慣的確糟糕,抽菸、打架、課堂睡覺都是常事,有老師斷言“這娃兒去哪班,哪班就要被毀”。蔣正仙“有幸”接到這位男孩兒,果然廁所抽菸有他,鄰班學生因舉報他抽菸被他堵在廁所打了。面對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蔣正仙考慮了一整天。第二天班會課,蔣正仙以教室衛生為由,強調了教室是同學們生活的主要地方,所有人都要愛護它,班級是大家的,每個人都得為這個大家庭負責,當然作為班主任的她自然是這個家的家長了,必須帶領孩子們維護這個家了。

蔣正仙想到了班上從主城回來了一名同學,特邀他作為本次整頓教室衛生工作的助手,她特意把男孩引到教室外牆邊,牆面的確有點髒,她決定和男孩一起把這牆擦乾淨,給同學們做個典範。剛開始這男孩什麼都不會做,她手把手教男孩怎麼洗毛巾,怎麼擦牆面省力有效,聰明的男孩知道老師不是要請他做助理,他知道他犯的錯事,他忍不住了主動告訴她:“老師,我犯事了。”接下來他們談了很多很多,整整花了60分鐘擦了這一面牆,牆擦乾淨了,孩子如釋重負,老師也開心了。他抽菸打架之事至今班上沒人知道,沒有通知家長,沒有檢討書,沒有保證書,只做了一次班主任的助理就解決了問題。晚上孩子媽媽給她發來長長的信息,開心地告訴她孩子有多佩服老師,字裡行間充滿了感激。令所有老師為之頭疼的男孩兒現已成為陽光、自信、開朗的典範。

15年的寒來暑往,15個春夏秋冬。蔣正仙認為,好老師務必給孩子愛心,好老師務必讓家長放心,好老師更要不忘初心!

李倩 做孩子心中最美的幼兒教師

李倩,新田鎮幼兒園教師。在幼兒教育一線工作崗位上,憑著對幼教事業的熱忱和對孩子們的無比關愛,認真工作。

2013年,李倩從一名小學教師轉崗調入新田鎮幼兒園。記得第一天上班,李倩早早的就到了學校,在教室被一群帶著小孩抱著鋪蓋的家長圍住,從沒見過這種場面的她被嚇住了,在搭班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才把孩子們安頓好。上課期間,有的孩子開始哭、有的孩子要離開教室,李倩去抱他的時候,他又踢又打還抓,李倩感覺很無助;早餐的時候,有的孩子不吃、不會吃,得又哄又喂;入廁的時候,有的孩子不會脫褲子,不會擦屁股,甚至大小便流在褲子裡;午睡的時候,好不容易把孩子安撫躺下,起床鈴就響了,又得幫忙穿衣梳頭……在渾渾噩噩加緊張的一天過後,終於放學了。李倩想起她當初在小學面對七八十個孩子的時候都沒有出現過如此窘況,感覺自己好失落。但李倩並沒有氣餒,而是每天多花時間來陪伴孩子,很快就融入到幼兒教師角色裡了。在幾年的幼兒教學生涯中,李倩熱愛並尊重每一個孩子,鼓勵、引導並見證孩子的成長。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今天

教師節

濃情九月 難忘師恩

在此

讓我們一起

祝所有的教師

教師節快樂!

都說老師是

美的耕耘者 美的播種者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老師們的故事吧!

陳發倫 潛心教書16載

陳發倫自2003年大學畢業後紮根鄉村,任教於普子中學,至今已經16個年頭。從2005年開始擔任班主任工作至今,他深受領導信任,家長認可,學生喜歡。201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作為班主任,陳發倫關心學生就像關心自己的子女一樣,既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又要關心他們的健康,還要關心他們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做人。

學校地處山區,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從小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陳發倫就充當起了父親的角色。週末,陪著學生一起學習、運動。寒暑假,將無人照管的特殊家庭的孩子接送到家照看。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每月工資只有六百多元,大多數時候還需要家裡補貼,但只要學生生活上有困難,學習上有需求,他都會盡力支持。時間久了,學生們都被他的愛心感染,對他充滿信任和依賴。

2003至2006年,學校教師緊缺,陳發倫一個人擔任三個年級的地理和政治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還兼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工作量雖很大,但是他從沒有訴過苦怨過累。

陳發倫回憶,2012年11月,一個留守學生的爺爺病重需要住院手術,學生心事重重,沉默寡言。陳發倫發現了學生的這一變化,在得知具體情況以後,他立即陪著學生到醫院辦理手續,從手術—治療—照看一連幾個日夜他都和學生一起守候在醫院,晚上躺在醫院的樓道里休息,白天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學校工作,直到學生家長趕到他才放心離開醫院。那名學生被老師的行為深深感動,而後用實際行動從一名問題學生逆襲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正是因為他的細心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反常,做出最恰當合理的處理。因為他的細心,他的班級從來沒有發生過一例重大違紀事件,學生對他的信任源自他實際的行動,源自他敢於承擔責任和細緻入微的愛護。

2012年,陳發倫所帶的第二屆學生即將畢業。對於這個班級他有著更特殊的情感。剛進初一的時候,學生基礎差(班級第一名為年級300多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道德品質不容樂觀,如果任其自然發展,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陳發倫把辦公地點搬到了教室。

陳發倫並沒有放棄任何可以改變的機會。他把自己的辦公桌搬到了教室,並自學數學和英語,對學生加強輔導,劃分小組合作學習,每天堅持與至少兩名學生談心。那年,為了讓同學們三年的努力能有所收穫,陳發倫還搬進男生宿舍與同學們同吃同住,晚上為學生蓋被子,早上當學生的鬧鐘,用自己不多的工資為學生改善生活,隨時準備為學生排憂解難。正是這樣,陳發倫真正成為了學生們學習的好導師、生活的好朋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班31人升入重點高中學習,兩人被直接保送到彭水中學就讀。

16年來,陳發倫一直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他潛心教學,在2013、2014年全縣統考中,他所任學科取得了全縣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班主任工作上,他一如既往地用愛心、細心、耐心澆灌,2015級學生全部升入重點高中;2018級學生在中考中再創輝煌——班級學生不僅全部升入重點高中學習,而且七百分以上的有10人,近十人獲得全縣前百名。在全縣班級考核中,陳發倫所帶班級連續三屆都進入綜合排名前十的佳績,創造了縣鄉鎮中學的歷史。

張海 讓青春綻放光彩

張海,彭水第一小學音樂教師。從教21年來,他憑著無私奉獻、敬業創新的主人翁精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用辛勤的汗水譜寫了一名音樂教師愛崗敬業的奉獻之歌。

“學厚為師,德高為範”。學習本身就是教師的天職。張海深知,只有加強學習,苦練內功,才能真正“教好書、育好人”。於是,空閒之餘,他便來到音樂室練習葫蘆絲、二胡、鋼琴、笛子、唱歌,用心跳動最美的音符。

張海覺得,只有在專業上“一專多能”,才能真正適應教學需求。為了解決“怎麼唱好高音”,每逢暑假,他便自掏腰包飛往北京,拜訪著名音樂人和音樂老師,聽取他們意見建議。經過老師的引導和自己的磨鍊,問題終於解決,張海的歌聲也不斷成熟動聽。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張海作為學校藝術組組長,默默耕耘,勇挑重擔,顧全大局,以德權人,常常超負荷地工作,很好的起到“傳幫帶”作用。他堅持帶頭引導藝術組全體教師養成學習的好習慣。在教學設計上,他突出落實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每一節課,都要設計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問題,引導和訓練每一名學生。教學中,他堅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始終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把學生的個性體驗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讓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實施上,他不強求“齊頭並進”,而是追求“差異發展”和“個性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如“小學音樂與品德課程的整合”,極大地減輕學生的負擔。

為適應新時代教學要求,張海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教學之餘,他熱衷於歌曲的創作,其原創歌曲《我家住在阿依河上》《烏江畫苗鄉音》獲縣級原創歌曲大賽金獎和銅獎。另外,有10多首歌曲在彭水原創歌曲結集出版。

張海對教育事業充滿愛心,利用音樂去感染學生,利用學科特點提高學生的樂趣。

10多年前,上音樂課時,他發現學生黃越強在打瞌睡,便叫他起來唱唱歌、提提神。這一唱,他可樂了。因為這個孩子嗓音特別好。他如獲至寶,經常抽出課餘時間進行“一對一”輔導,最後,通過努力,黃越強考上師範音樂班,現在也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張海(右一)在指導青年教師。

在教育教學中,張海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要求藝術組全體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把思想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用音樂傳遞愛的活力,讓孩子們在音樂中快樂成長。在課外輔導上,為了讓孩子們學到更深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真正提高音樂鑑賞能力,他帶頭做好組建學校合唱隊、器樂隊、少先隊鼓隊等音樂興趣小組訓練工作,讓“學校有特色,班班有歌聲”。

深入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之一的三義鄉開展教育扶貧這段歲月,是張海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難忘經歷。

2018年,聽到學校抽調教師幫扶三義鄉中心校,他又是第一個主動請纓,學校只好答應他的請求。三義中心校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全校學生要上晚自習。張海瞭解到,很多學生都沒見過樂器,他便利用課餘時間組織熱愛葫蘆絲的孩子吹奏葫蘆絲。於是,當孩子們上其它課時,他就在音樂室專研葫蘆絲的演奏技巧;下課時,他就和孩子們一起快樂的演奏。就這樣,他整整堅持了兩年。讓他欣慰的是,如今,孩子們終於能演奏葫蘆絲了。

張海說,記得去大地村小指導學生吹奏口風琴的場景。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直盯著他,讓他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偉大。他承諾孩子們,只要努力學習,就可以實現去縣城表演的願望。最後,孩子們這個願望都如願以償。這就是教育奉獻的快樂。

蔣正仙 青春玫瑰暗自芬芳

蔣正仙,彭水一中英語教師,現在縣民族中學支教。2004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走在教學一線。15年裡,她認真貫徹執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方針政策,教學上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站穩講臺;班主任工作一直追求愛心教育、行動教育;德育工作以大局為重、先人後己、嚴以律己、模範帶頭。

教學上,起早貪黑,爭分奪秒,只為提高學生的分數。2010年秋進入一中,在之後的這幾年裡,從普通班到名校班的變化,蔣正仙倍感責任之大、擔子之重。因為壓力,她有了更大的動力,她更加努力,因此備課找資料、出習題、批改作業等不再是任務了,而是一種自覺;提前走進教室,和學生課前交流是那樣的快樂、幸福。

2018年春接了29班,接手時班級英語倒數第一,沒有人及格,80分以上的只有2人,而且這個班級的課堂氛圍特別糟糕,蔣正仙為了培養早讀的習慣,每天早上6:50進教室,領著同學們讀英語,教單詞,教音標。自己花錢給學生買英語字帖和書寫臨摹紙,耐心指導學生每一個字母的正確書寫。重點句子一句一句教,一句一句背。知識點主攻基礎,大膽放棄高難度內容。在作業本上隨處可見她給學生的勵志評語“這次的書寫好多了,你可以做的更好”“最近課堂表現不錯哦,老師很看好你,一起加油吧!”不願意交作業的同學都開始積極交作業了,尤其期待發作業的時刻。孩子們看到作業時臉上流露出的快樂和開心也是她自己最開心的時刻。課後,蔣正仙還擠出自己的休息時間輔導這些孩子,就這樣快樂、和諧地度過了快三學期了,這個班的英語成績已經由第十三名上升為第二名了。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蔣正仙在批改學生作業。

蔣正仙從參加工作以來,一直都在幹班主任工作。十幾年時間,蔣正仙的頭髮差不多全白了,對於一個女性來說,代價太大了。可她又想,頭髮白了可以染,但是孩子的青春毀了,學業荒廢了,心裡的疾病能染嗎?蔣正仙覺得,就算用頭髮全白的代價去換回學生無悔的青春、滿意的學業、陽光的性格這也是值得的。

作為班主任,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集體意識、大局意識都是必須的,教導學生待人接物、尊師重友、為人處世都是不可或缺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是不容忽視的。留守學生,特殊家庭、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一直困惑著每個班主任。要是班主任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2019屆高一秋季剛開學,從主城轉回一名男生,該生行為習慣的確糟糕,抽菸、打架、課堂睡覺都是常事,有老師斷言“這娃兒去哪班,哪班就要被毀”。蔣正仙“有幸”接到這位男孩兒,果然廁所抽菸有他,鄰班學生因舉報他抽菸被他堵在廁所打了。面對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蔣正仙考慮了一整天。第二天班會課,蔣正仙以教室衛生為由,強調了教室是同學們生活的主要地方,所有人都要愛護它,班級是大家的,每個人都得為這個大家庭負責,當然作為班主任的她自然是這個家的家長了,必須帶領孩子們維護這個家了。

蔣正仙想到了班上從主城回來了一名同學,特邀他作為本次整頓教室衛生工作的助手,她特意把男孩引到教室外牆邊,牆面的確有點髒,她決定和男孩一起把這牆擦乾淨,給同學們做個典範。剛開始這男孩什麼都不會做,她手把手教男孩怎麼洗毛巾,怎麼擦牆面省力有效,聰明的男孩知道老師不是要請他做助理,他知道他犯的錯事,他忍不住了主動告訴她:“老師,我犯事了。”接下來他們談了很多很多,整整花了60分鐘擦了這一面牆,牆擦乾淨了,孩子如釋重負,老師也開心了。他抽菸打架之事至今班上沒人知道,沒有通知家長,沒有檢討書,沒有保證書,只做了一次班主任的助理就解決了問題。晚上孩子媽媽給她發來長長的信息,開心地告訴她孩子有多佩服老師,字裡行間充滿了感激。令所有老師為之頭疼的男孩兒現已成為陽光、自信、開朗的典範。

15年的寒來暑往,15個春夏秋冬。蔣正仙認為,好老師務必給孩子愛心,好老師務必讓家長放心,好老師更要不忘初心!

李倩 做孩子心中最美的幼兒教師

李倩,新田鎮幼兒園教師。在幼兒教育一線工作崗位上,憑著對幼教事業的熱忱和對孩子們的無比關愛,認真工作。

2013年,李倩從一名小學教師轉崗調入新田鎮幼兒園。記得第一天上班,李倩早早的就到了學校,在教室被一群帶著小孩抱著鋪蓋的家長圍住,從沒見過這種場面的她被嚇住了,在搭班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才把孩子們安頓好。上課期間,有的孩子開始哭、有的孩子要離開教室,李倩去抱他的時候,他又踢又打還抓,李倩感覺很無助;早餐的時候,有的孩子不吃、不會吃,得又哄又喂;入廁的時候,有的孩子不會脫褲子,不會擦屁股,甚至大小便流在褲子裡;午睡的時候,好不容易把孩子安撫躺下,起床鈴就響了,又得幫忙穿衣梳頭……在渾渾噩噩加緊張的一天過後,終於放學了。李倩想起她當初在小學面對七八十個孩子的時候都沒有出現過如此窘況,感覺自己好失落。但李倩並沒有氣餒,而是每天多花時間來陪伴孩子,很快就融入到幼兒教師角色裡了。在幾年的幼兒教學生涯中,李倩熱愛並尊重每一個孩子,鼓勵、引導並見證孩子的成長。

潛心樹人,他們一直在路上……

李倩與孩子們做互動遊戲。

新田鎮幼兒園地處農村,大多數幼兒都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家帶孩子。由於溺愛孩子,導致很多孩子的行為習慣和衛生方面比較差。面對現狀,李倩先利用QQ群、微信群給年輕的家長分享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和育兒知識,細心地為隔代的大人們講解育兒知識和經驗,組織家長入園直接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利用網絡學習知識很難開展,她就讓孩子的父母學習,學習後直接告訴孩子,或者是給爺爺奶奶講訴後再告訴孩子。這個過程是非常艱辛的,經常是很晚了還在群裡跟家長交流。通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李倩讓家長們知道了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同時尊重幼兒的生長規律,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她帶過的幼兒都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為了讓幼兒能在玩中學習,在遊戲過程中進行鍼對性的教育,李倩充分運用農村本土資源,利用稻草、樹枝、木棍、竹子、糧食,瓦片等廢舊材料,設計出市場上買不到的教輔玩具,力求新穎為幼兒創造適齡的區域,並積極參與課題研修。在教室,設立美工區供孩子們盡情塗鴉,開設蕎麵館、茶藝吧、照相館等供孩子們角色扮演,益智區放置繩子、棋類和稻草繩子做成的迷宮,把小時候玩的丟沙包、滾鐵環、踢毽子、跳皮筋這些民間遊戲運用在戶外體育活動中。在環創時為了更好的利用好廢舊材料和本土資源,小到鈕釦、孩子的奶粉罐子和牛奶盒子,大到家裡的蚊帳、衣物都往學校拿。把老家拆下來的瓦片用鋼絲球洗乾淨、晾乾,運到學校;為了剪好看的茅兒杆,自己帶上剪刀,爬石頭,穿荊刺,手上被葉子劃了不少口子……雖然做這些事情很辛苦,但她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不斷努力創新的過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多次獲得環創比賽一等獎就是對她最大的肯定。

學前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階段的開端,承擔著“奠定基調”的重要作用,作為幼兒教師的李倩在自己的崗位上用實際行動努力踐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宗旨。

作者:陳興盛

編輯:甘勳樂︱編審:黃智宇

彭水日報社出品

長按關注 讀懂彭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