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哥哥張國榮自殺的原因,除了抑鬱症,還有這一點!

圖片來源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顧曉虹

張國榮1956年9月12日出生於香港,4月1日是他的忌日。

每年這個日子,全世界的“榮迷”都會組織各種悼念活動,網絡媒體到處是緬懷他的文章和視頻。

儘管現在是2019年,距離他往生已經16年。

銀幕上時刻都有新潮的俊男靚女湧現,

為什麼人們獨愛哥哥張國榮呢?!

01 拼搏勵志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海闊天空,要做最堅強的泡沫

我喜歡我,讓薔薇開除一種結果,

孤獨的沙漠裡,一樣盛放的赤裸裸”

——張國榮《我》

從《我》、《紅》、《沉默是金》、《風繼續吹》、《Monica》、《有誰共鳴》、《當年情》、《當愛已成往事》,到《霸王別姬》、《春光乍洩》、《阿飛正傳》、《東邪西毒》、《倩女幽魂》、《胭脂扣》、《縱橫四海》,

這一長串的曲庫、影單記錄了張國榮在演藝歌壇多年的拼搏,他不是一出道就一炮而紅的幸運兒。

一切風光背後,其中自有苦澀與酸楚的幕後,正如當年《霸王別姬》時候蝶衣師父說的:若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

他的第一張粵語專輯《情人箭》銷量慘淡,被人嘲諷為“雞聲仔”,

他在歌唱表演時,把帽子拋向觀眾席,卻被不屑地拋回臺上,

他剛涉足影視劇時,接到的角色都是龍套客串,

他演武俠片時,被吊威壓的武師刁難,弄得遍體鱗傷,

沒有人真的期待他有歌藝與演技。

哥哥張國榮自殺的原因,除了抑鬱症,還有這一點!

圖片來源網絡

從開始的拆臺到後來的擁戴,張先生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面對不肯輕易招手的幸運,他憑著一股執著要強,痛下苦功,默默向上遊,終於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喝彩。

就像他在訪談中說:

“我,張國榮站在臺上就是表演的保證。”

“你對於電影,有沒有這個誠意,人家一看就知道,這是騙不了人的”

02 敬業自律

“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

——張國榮《阿飛正傳》

哥哥在自傳裡講過他“熬夜”的經歷:

由於近來幾部戲都未開鏡,所以比較清閒,於是大量補充睡眠,因為一開鏡,可能會連續十幾天無覺好睡。

現時我每天都睡十個鐘頭,真是十分舒服,這種並非被鬧鐘吵醒,也不必擔心明天的工作的睡眠是最快意的。

我拍通宵戲時,很多人都誇我精神體力好,因為我從不睡覺,也不打瞌睡,有時打燈、換佈景,或是導演先拍其他演員,明知有幾個鐘頭的空檔時,換了發仔或其他演員,必然會睡得鼾聲大作,但我卻不會睡覺,寧願抽菸提神,或與一些工作人員閒談,有時雖然強烈的睡意侵襲,也會死頂下去。

有人笑我自找辛苦,不會適應環境,其實我是另有苦衷,因為我有一個毛病,就是睡醒之後,整個人便會渾渾噩噩,雙眼發紅,很久都不能集中精神演戲,或在片場散步,這已成為我的習慣。

哥哥張國榮自殺的原因,除了抑鬱症,還有這一點!

圖片來源網絡

《霸王別姬》的化妝師宋小川說:“張國榮敬業的精神特別讓我們感動,每次演戲他只要化起京劇妝就不卸妝,17個小時,完全進入了那種程蝶衣的狀態”。

導演陳凱歌這樣評價: “國榮是極端用功之人。開拍前到北京生活了六個月專心學戲,現在有誰會這樣做?誰肯這樣做?沒有人。

我這邊一喊停,張國榮哭成淚人,久勸不止。我勸不住也急,我說你是哀哀如喪考妣啊。這人戲不分,張國榮是做到頭了。”

甚至有一次他高燒到39℃,仍然起來練早功。

03 共情走心

“我不喜歡別人叫我Leslie或張國榮,

我喜歡大家叫我哥哥,

因為很有親人的感覺”

——張國榮

哥哥是《倩女幽魂》拍攝時,王祖賢對他的暱稱,

後來更多代表了他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人設象徵,

和哥哥親身接觸過的人,都對他的為人讚不絕口。

哥哥張國榮自殺的原因,除了抑鬱症,還有這一點!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人說這是因為他情商高、會做人,但我認為這是他對周圍人與事,高度的敏感,過度的共情,深度的走心。

但張國榮這樣形容自己:“我是好纖細,易受傷害的,尤其是面對感情的時候。”

在進入演藝圈後,他嚐遍了酸甜苦辣,知道臺前幕後的不易,明白真誠鼓勵的可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者,亦施於人。

哥哥張國榮自殺的原因,除了抑鬱症,還有這一點!

圖片來源網絡

觀眾歌迷一直將他與別人比較,比如歌壇的譚張之爭。

1986年勁歌金曲競選的頒獎禮上,張國榮一出場就被譚詠麟的歌迷喝倒彩,甚至有在張國榮延長獲獎金曲時離場,這讓他很受傷。

他在自傳中寫道:“我只是希望做好自己本分,使喜歡我的人繼續喜歡我,使最初不喜歡我的人,至少不要恨我,我已經感到滿足,因為我不是聖人,不必全世界都要和我共鳴。

那件事對我的人生觀影響至深,以往一直追求完美的我,終於明白到世事往往不如己願,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04 家庭教育

很多人會認為外表翩翩公子,待人如沐春風的哥哥,一定童年幸福,備受父母寵愛。其實,張國榮身上的這光環(jia suo)與他的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1)隱身的父親

張國榮的父親是香港有名的洋裝師傅,一些知名的影星也會找他定製服裝,由此推斷哥哥的原生家庭相當於現在中產階級。

但是父親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就像一個形色匆匆的過客,沒有陪伴關愛,也沒有批評打罵,好比今天的“喪偶式育兒”。

有一次張國榮去游泳,碰到了父親和他的朋友,但父親卻把他誤認成了朋友家裡的小孩子,給了他一堆的硬幣。

他在父親的辦公室玩耍時,對父親的朋友說:“我和他(父親)不熟的”,

而他的父親也根本沒把他的反應當回事,父子關係的陌生可見一斑。

要知道父親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承擔三個主要責任:

1、陪伴孩子游戲

2、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3、鼓勵孩子勇敢探索

張國榮的父親一樣也沒做到,男性榜樣的缺失,讓他在成年後,在面對娛樂圈的壓力時,既被動又受挫。

哥哥張國榮自殺的原因,除了抑鬱症,還有這一點!

圖片來源網絡

2) 寂寞的童年

張國榮的母親生了10個孩子,他排行最小,

年齡與他最接近的哥哥也比他大了8歲。

雖然哥哥姐姐都很愛護他,但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實在是玩不到一起。

姐姐說他實在是個安靜聽話的小孩子,你一個人在小房間不會哭、不會鬧、也不吵,客廳外面的大人都感覺不到一個小孩子的存在。

心理學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陌生情境發,研究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

1、安全型

安全型依戀的嬰兒相信母親會對他們的需求做出反應。

2、迴避型

迴避型的嬰兒對母親的離開與重聚無動於衷。

3、反抗型

反抗型的嬰兒對母親的安撫會表現出矛盾的行為。

張國榮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不是小小年紀的他已經能夠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壓力,而是他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隔離到了意識感覺之外了。

當父母親養育孩子時總是採取迴避孩子的情感,他哭任他哭,他鬧管他鬧,只有忽視,沒有迴應,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這種情感隔離的處理。

幸福的童年、健康的心理,才是孩子成人後最堅硬的鎧甲。

“一切教育都要遵循人類的本性,才能使得孩子的天性得以保存,才能讓他們在面對特殊的困難時,不會驚慌失措,進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盧梭《愛彌兒》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