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能、治生態、保就業,提升漁民收入顯成效!

據悉,2018年浙江的國內海洋捕撈產量為287.4萬噸,同比減少7.1%,但收入卻增至27653元,同比增長11.3%,位居全國第一。這離不開浙江省“減、限、治、轉”的工作部署。近期,浙江省“一打三整治”暨漁業安全生產工作現場會在臺州舉行,浙江省委副書記鄭柵潔在會上強調,要統籌做好減產能、治環境、保就業三篇文章,持續打好海洋生態修復“組合拳”。那麼2019年又將如何打好這套組合拳?

減產能:一打三整治

所謂“一打三整治”,是指依法打擊涉漁“三無”船舶(指用於漁業生產經營活動,無船名號、無船籍港、無船舶證書的船舶)和違反伏休規定等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全面開展漁船“船證不符”(指船舶實際主尺度、主機功率等與相應證書記載內容不一致)整治、禁用漁具整治和汙染海洋環境行為整治。

2018年浙江開展漁場修復振興暨”一打三整治”行動中,查獲涉漁“三無”船(筏)1417艘,清剿違禁漁具19.2萬餘張(頂),沒收違禁漁獲物184.6萬餘公斤;查處違法案件2628起,移送司法處理案件195起、705人。

溫嶺是漁業大市,為了加強對非法捕撈及的管理及實現安全生產,去年8月份,上線漁港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只要有漁船進出漁港觸碰到預置的電子圍欄,系統就會自動識別,實時掌控進出港漁船情況,發現非法行為即時移送司法機關。

治環境:加大生態修復力度

近年來,浙江省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十二五”期間計劃增殖放流20億至25億尾,結果僅2014年就放流了24億多尾。2017年,浙江發佈首例海洋生態修復令,在追究環境破壞者的刑事責任同時,還要求其在規定時間內履行投放魚苗修復生態的行為,變破壞者為修復者。

去年浙江省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入海排汙口數量從462個削減至122個,並全部實現在線監測;增殖放流海洋水生生物苗種10億多尾,清理取締違規海水養殖面積1.2萬公頃,完成500個養殖尾水治理示範場(點)建設;在全國率先建立自然岸線與生態岸線佔補平衡機制,完成58公里海岸線整治修復任務。

保就業:鼓勵漁民轉產轉業

“僧多粥少”是海洋生態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的原因之一。以前,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只能靠打漁維持生計,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漁民們不靠打漁一樣可以致富,發展休閒漁業就是途徑之一。

溫州蒼南後槽村原是一個偏僻小漁村,一直以來村民們靠海為生,貧窮落後。前些年,當地眾籌1000多萬建設度假村發展旅遊業,主打海洋風光,陽光、沙灘、木屋相映成趣,景色宜人。隨著遊客增加,當地收網漁民越來越多,大家紛紛上岸當老闆。目前已經實現近千名漁民轉產轉業。

溫嶺以漁船漁港綜合管理改革為抓手,深入挖掘石塘漁港漁業文化,建設漁港經濟區和石塘半島旅遊度假區。僅去年,石塘漁區共接待遊客近3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3億元,有力促進漁民轉產轉業和增收致富。

據悉,今年浙江將繼續做好“減、限、治、轉”四篇文章,實現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包括分解落實全省壓減海洋捕撈漁船124艘、功率2.4萬千瓦、海洋捕撈產量13萬噸的年度任務,做好減船轉產的指導服務;積極推廣浙北漁場梭子蟹限額捕撈做法;深化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加快完善漁民養老、醫療等保障機制,強化轉產金融支持、技能培訓,引導漁民在海邊民宿休閒、水產養殖加工、涉海涉漁服務業等領域實現轉產就業。(本文轉自【人民網浙江頻道】。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