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語言訓練為重點的語文教育'

"

語文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之基礎,不識文字,不懂文學語言、科學語言,就不能吸收既有的科學文化成果。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成為當下的共識。隨著課改的深入,語文教育的創新成果也在不斷湧現。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是什麼?語文課堂該怎樣設計、調整?筆者認為,語言訓練應是語文教育的重點,語文課堂的設計應以引導學生興趣、提升學生語言素養為指向。無論是素質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均應如是。

"

語文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之基礎,不識文字,不懂文學語言、科學語言,就不能吸收既有的科學文化成果。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成為當下的共識。隨著課改的深入,語文教育的創新成果也在不斷湧現。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是什麼?語文課堂該怎樣設計、調整?筆者認為,語言訓練應是語文教育的重點,語文課堂的設計應以引導學生興趣、提升學生語言素養為指向。無論是素質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均應如是。

以語言訓練為重點的語文教育

語言教育為什麼處於一個突出的地位?原因在於語言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語言即思維,語言和思維互相影響。因此,語言訓練也是一種思維訓練,有利於人思維能力的提升。第二,語言是人與人合作的基礎。合作是人類的基本技能,語言是這種合作必要的工具,掌握語言交流的能力是與人合作的基本前提。有些人不擅長與人合作,多半與語言交際能力的缺乏有關。第三,語言承載文化,承載人類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這些經驗都需要藉由語言的工具獲得。因此,語言能力的鍛鍊對於人的成長、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人們有種誤解:孩子不需要語文教育也能把話說好,其實不然。不經過系統的語言訓練,人很難將語言這個精密的工具運用得靈活自如,很難運用語言開展高級的文化活動。因此,語言教育是必要的,具有基礎性。

語文教育應當圍繞語言能力的訓練展開,尊重學生語言習得的規律和特點。借鑑英國等發達國家語文教育的經驗,我們應當充分研究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特點來設計我們的語文課程。比如,我們可以將現有的單一語文課程改變為語文課程矩陣,設立閱讀、寫作、語法、口語訓練這樣的專題課程。不同課程的內容設計應該更加靈活。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教材應大幅增加插圖,教師授課應更多地為學生提供視頻、圖片等輔助材料。

以語言能力訓練為核心的語文教育在方方面面應有確切的落實。目前語文教學以“課文”為絕對的主體,基本完全忽視漢語語法的教學。這樣的做法不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升。著名的語言學家馬建忠在《馬氏文通·序》中非常清楚地論述了語文教學不教語法的壞處,“未可以言傳”的茫然之弊危害甚巨;而學習語法則可“循序漸進而知其所止境”。學生藉由漢語語法的學習可以更深刻地認識作為自己母語的漢語,瞭解漢語的特點,進而更好地運用漢語。

另一方面,我們的古典語文教學應該更加靈活,例如教學框架是否可以跳出單篇文選,而將古代文化常識、古典文獻要籍的整本精讀穿插其中。如一些文言文課文會涉及歷史地理的知識,比起在註釋中的簡短說明,利用歷史地理地圖直觀地對其進行展示效果會好很多。這既需要教材的優化,也需要教師課堂設計的優化。

古典文獻要籍的整本精讀同樣非常重要。北京大學孫玉文教授《我在北大參加的三個專書讀書會》一文指出今天語文教育的一大缺陷是隻讀支離破碎的文選單篇,不讀專著全本,文中指出“研讀專著,方能寫出專著;精讀經典,方能創造經典。”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中,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我們可以選取《論語》《孟子》等篇幅適中的古典文獻要籍在一段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帶他們精讀、細讀,作為文言文的高階課程。至於課堂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包括分組閱讀、小組展示、創新研究、戲劇表演等。哪種形式更加高效、更符合學生的心理就採取哪種形式。

古典語文教學的重點或許並不在於文言字詞釋義的記憶,甚至名篇佳作的背誦也屬次要。過度刻板的要求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喪失對古典語文學習的興趣。當代古典語文教學的關鍵在於幫助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找到閱讀古典文獻的門徑,提升古書閱讀的能力,重點在於引導學生產生研讀古代經典的興趣。有這樣清晰的教學思路,加上多元、靈活的教學模式,我們的孩子才會真正享受與古人對話的樂趣。

"

語文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之基礎,不識文字,不懂文學語言、科學語言,就不能吸收既有的科學文化成果。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成為當下的共識。隨著課改的深入,語文教育的創新成果也在不斷湧現。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是什麼?語文課堂該怎樣設計、調整?筆者認為,語言訓練應是語文教育的重點,語文課堂的設計應以引導學生興趣、提升學生語言素養為指向。無論是素質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均應如是。

以語言訓練為重點的語文教育

語言教育為什麼處於一個突出的地位?原因在於語言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語言即思維,語言和思維互相影響。因此,語言訓練也是一種思維訓練,有利於人思維能力的提升。第二,語言是人與人合作的基礎。合作是人類的基本技能,語言是這種合作必要的工具,掌握語言交流的能力是與人合作的基本前提。有些人不擅長與人合作,多半與語言交際能力的缺乏有關。第三,語言承載文化,承載人類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這些經驗都需要藉由語言的工具獲得。因此,語言能力的鍛鍊對於人的成長、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人們有種誤解:孩子不需要語文教育也能把話說好,其實不然。不經過系統的語言訓練,人很難將語言這個精密的工具運用得靈活自如,很難運用語言開展高級的文化活動。因此,語言教育是必要的,具有基礎性。

語文教育應當圍繞語言能力的訓練展開,尊重學生語言習得的規律和特點。借鑑英國等發達國家語文教育的經驗,我們應當充分研究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特點來設計我們的語文課程。比如,我們可以將現有的單一語文課程改變為語文課程矩陣,設立閱讀、寫作、語法、口語訓練這樣的專題課程。不同課程的內容設計應該更加靈活。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教材應大幅增加插圖,教師授課應更多地為學生提供視頻、圖片等輔助材料。

以語言能力訓練為核心的語文教育在方方面面應有確切的落實。目前語文教學以“課文”為絕對的主體,基本完全忽視漢語語法的教學。這樣的做法不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和提升。著名的語言學家馬建忠在《馬氏文通·序》中非常清楚地論述了語文教學不教語法的壞處,“未可以言傳”的茫然之弊危害甚巨;而學習語法則可“循序漸進而知其所止境”。學生藉由漢語語法的學習可以更深刻地認識作為自己母語的漢語,瞭解漢語的特點,進而更好地運用漢語。

另一方面,我們的古典語文教學應該更加靈活,例如教學框架是否可以跳出單篇文選,而將古代文化常識、古典文獻要籍的整本精讀穿插其中。如一些文言文課文會涉及歷史地理的知識,比起在註釋中的簡短說明,利用歷史地理地圖直觀地對其進行展示效果會好很多。這既需要教材的優化,也需要教師課堂設計的優化。

古典文獻要籍的整本精讀同樣非常重要。北京大學孫玉文教授《我在北大參加的三個專書讀書會》一文指出今天語文教育的一大缺陷是隻讀支離破碎的文選單篇,不讀專著全本,文中指出“研讀專著,方能寫出專著;精讀經典,方能創造經典。”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中,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我們可以選取《論語》《孟子》等篇幅適中的古典文獻要籍在一段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帶他們精讀、細讀,作為文言文的高階課程。至於課堂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包括分組閱讀、小組展示、創新研究、戲劇表演等。哪種形式更加高效、更符合學生的心理就採取哪種形式。

古典語文教學的重點或許並不在於文言字詞釋義的記憶,甚至名篇佳作的背誦也屬次要。過度刻板的要求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喪失對古典語文學習的興趣。當代古典語文教學的關鍵在於幫助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找到閱讀古典文獻的門徑,提升古書閱讀的能力,重點在於引導學生產生研讀古代經典的興趣。有這樣清晰的教學思路,加上多元、靈活的教學模式,我們的孩子才會真正享受與古人對話的樂趣。

以語言訓練為重點的語文教育

總而言之,以語言訓練為重點,關注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尊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是語文教育的一條正路,既需要深入的理論探索,也需要大量的教學實踐。雖然前路漫漫,但值得我們努力地求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