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難度提升 提升語文素養更應從小抓起

■製圖:廖木興

8月,南國書香節如期而至,今年也是《廣東促進全民閱讀條例》實施之後的首個南國書香節。在語文學習要求增加、語文考試難度加大的背景下,老師、家長對閱讀、寫作、人文素養培育更加關注,在“青春文學日”“我愛國學日”“開卷有藝日”等主題活動中,多位名師、名家講述提升語文素養的方法,為學生語文學習提供借鑑。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A

語文學科特徵——“皮厚”

在中華傳統文化與語文培優實踐分享會的家長現場調查中,培優學習數量佔比最高的是數學,花費最高的是英語;語文學習排在藝體學習之後,百餘位家長中不到10位報讀語文課外培優。

對此調查結果,中國孔子基金會傳統文化委員會副主任、上海財經大學首席培訓師劉毅主任強調:“語文是百科之母,其科目特徵是‘皮厚’,不似數學或英語培優,語文學習短時間難以取得效果。”學生進入中學後,語文能力基本定型,語文成績差的學生較難逆風翻盤;語文成績好的學生不需額外投入也能保持優秀。因此,他建議家長重新審視語文地位,儘早開始語文素養提升。

卓越大語文產品創始人陳宏巨校長也指出,語文學習“日有所增,不見其增;日有縮減,不見其減”。當學生語文成績表現不佳時,“內功”缺失已久、已遠,往往較難追及。

B

盲目學國學不等於語文培優

近年來,市場上掀起了國學熱,提倡童蒙養正;諸多學校重視傳統文化浸潤,開展開筆禮、穿漢服、非遺學習等文化活動。

對此趨勢,陳宏巨校長指出,國學不等於大語文,大語文內容涉及古今中外,著眼於通過世界優秀文化精華培養學生寬廣的視野、獨立的思維和篤行的力量。

劉毅則表示,學校只重視各類傳統文化活動,容易將國文學習“做俗”“流於表面”,而忽略國文如何進入課堂,語文學習如何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實踐證明,國學進入課堂對於學生整體成績提升有幫助。如北師大二附中文科實驗班通過系統學通、學透100篇文言文,重新定位語文水平座標,語文基礎知識、閱讀與寫作水到渠成。在山東省某地方普通學校進行3屆國文班實驗改革,升學比例從20%提升到80%。他分析,國文經典、優秀文化的植入使學生不僅語文成績提升,也使學生青春期心性得到滋養,自省能力提升,能夠主動自我管理、彼此成為鏡像,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影響其他學科學習,達到整體提升的效果。

但國學進課堂應有所選擇,劉毅指出,國學內涵十分廣泛,涵蓋儒釋道及諸子百家等,摒除消極的、迷信的部分,綜合考量各家內容,儒家經典最適宜進入學生課堂;對於時間緊、任務重的學生而言,有重點、有方法的學習國學方能事半功倍。

他建議,首先要重視從根部吸收營養、從根部學起,而唐詩、宋詞、歷代名篇、思想元典是語文永遠的根基。

其次,要從高處學起。諸如《三字經》《弟子規》等屬於3歲左右的蒙學內容,如同學生常識與守則,對於各學段學生語文培優意義有限,建議學習四書五經等經典。劉毅指出,“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讀經典才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語文學習沒有絕對的難易之分,更多的是好壞之分,經典著作早讀早受益、不讀則無收穫。

最後,重視從課外突破。劉毅表示,每週有限的語文課堂只能解決10%的語文培優;語文作為母語,90%的能力要靠學生和家長在課外滋養、積累。家長在課外的重視與投入,將促使孩子的語文儲備不斷累積、優者更優,升入高年級課內學習時仍有所依仗。

C

提升語文能力

迴歸字詞基礎教育

在2019年高考中,語文作文題目難度加大,以全國卷一為例,“勞動”一題多數考生泛泛談論勞動重要性,對勞動本身的深度解讀、勞動價值的全面考量、勞動予人的精神撫慰等則闡釋較少;閱讀題量也在增加,今年答題量比去年增加了5%~8%,內容涵蓋哲學、歷史、科技諸多類型,這對於閱讀速遞提出新的要求。

對此,劉毅認為語文學習的目標也應“適度提升”,特別是字詞功底需突破,這是閱讀與寫作能力提升的基礎。

目前,小學生要求掌握2500漢字,中學生要求掌握3500漢字。但統計顯示,《紅樓夢》不重複單字達4462個,十三經使用了6000個以上的漢字;學生在語文考試中,字詞得分率只有70%左右;80%的人不懂紅樓夢,並非不懂故事,而是不懂細節描寫的文字。劉毅表示,掌握3000個左右漢字,適用於讀報、兒童文學欣賞,而達到優秀的語文閱讀水平,其基本要求之一是突破5000左右個漢字。

在寫作中,對字詞的掌握同樣重要。小學作文評分標準中,字跡工整為10~15分,句讀的使用為10~15分,能否文字語言運用精準、精彩則佔25分;而在中學作文中,在此基礎上加入引經據典,歷史、文化內涵等考評。熟稔字詞、用詞豐富而準確,即可獲得大半分數。

D

培育語文素養

關注文言能力突破

劉毅認為,語文培優其實不難,他建議家長遵循“5-4-3-2-1”目標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5”為掌握5000個漢字,“4”為讀四大名著原著、四書五經,“3”為學通300篇古詩詞,“2”為背誦200篇文言名篇,“1”為熟悉一部中華文化史。其中,“5”用漢字打牢人生基礎,“4-3-2”用元典、經典點培育人生靈魂、培育閱讀與寫作水平,“1”掌握中國文學全景、中國歷史全景、文化制度全景以及日常生活全景,從而構建國文背景、理解中華文化生態。

劉毅表示,以上學習目標的核心是突破文言文能力。對國學、文言文的突破,陳宏巨提醒家長,古詩詞學習是一個切入口。在古詩詞的記憶上,家長要儘早開始。根據課堂統計,記憶一篇古詩詞小學階段需30~40次記憶,中學階段需60~70次,成年後則需100次左右。

在古詩詞的理解上,文化學者王立群教授在妙品古詩詞活動中建議,可從學習經典名句入手。一方面捕捉到詩歌的關鍵與核心,達到振領提綱的效果;另一方面,關注經典名句的文本意義、傳承及演化,立足詩詞語境,從而建立一種理解詩詞核心的“語境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